1.本发明涉及热致变材料制备和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
石墨烯的多彩可逆
电热致变薄膜的制备与应用
背景技术:
2.智能变
织物是通过在织物上涂覆各种导电材料以及具有刺激响应功能的材料来实现的,在军事伪装等领域、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领域以及民用服装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中,光致变织物需要采用特定波长的光进行辐照激发,应用范围相对有限。相比于磁、光、湿度等刺激条件,电刺激无疑是一种更简单有效、便于控制的方法。电致变具有可控性好,颜变化多样的特点,其是响应于外部电刺激,经历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变,目前在智能窗、防眩后视镜等领域已经获得实际应用。但电致变织物的实用化进程则受到阻碍,因为织物具有透气性、难以实现完全密封,从而导致电致变材料的缓慢氧化进而不能变。
3.有机热致变材料由于具有温度变化范围广、彩选择丰富、变效果明显、变温度容易控制、灵敏度高、成本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纺织、军事、印刷、医疗保健、诊断、建筑、防伪、日用装饰、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对有机热致变材料进行微胶囊化封装,不仅能够防止其在相变过程中发生泄漏或损失、保持有机热致变材料形态稳定,而且还可以为有机热致变材料提供足够的保护作用,减少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石墨烯是碳原子紧密堆积成单层或者少层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二维碳材料,具有高的杨氏模量和载流子迁移率、巨大的比表面积、优良的热导率,是一种优异的导电材料。将石墨烯的可控加热特性和热致变材料相结合,即可而获得可控变的电热致变织物。
4.电热致变织物由基材、热致变材料和导电材料组成,通常的结构为:热致变材料‖基材‖导电材料。导电材料作为导电层,通过施加电流或电压产生焦耳热,热能可以热传导至热致变层,当温度达到所使用热致变材料的变温度时,驱动变材料改变颜,并且热致变材料的变响应时间、褪时间、对比度等可实现精确调控。若想要制备性能良好的电热致变织物,导电材料的选择和热致变材料的制备至关重要。
5.因此,如何构筑驱动电压小、响应速度快、颜丰富、对比度高、柔性且稳定的电热致变织物,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6.中国发明专利201611160456.x公开了一种基于石墨烯电热驱动的可逆热致变薄膜及其制备和应用,以混合纤维素等为基底,通过抽滤法使还原氧化石墨烯沉积在基底纳米纤维素薄膜上,然后负载热致变层
浆料制备变层,制备而成的薄膜具有具有较高灵敏度、较好循环稳定性,但是该方法工艺复杂,不具备规模化生产的能力,且彩单一、机械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以聚酯织物等为基底,通过丝网印刷技术分别将石
墨烯电加热浆料和热致变层浆料印在聚酯织物等的正反面,构筑了一种结构为:热致变层‖织物‖石墨烯导电层的可逆电热致变薄膜,提供一种基于石墨烯的多彩可逆电热致变薄膜的制备与应用,该薄膜能够在低电压下工作、均匀发热、变响应速度快、对比度高、循环稳定性好且具有一定的柔性和机械稳定性。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9.一种基于石墨烯的多彩可逆电热致变薄膜的制备与应用,包括热致变层、基底层、石墨烯导电层。
10.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热致变层主要成分为热致变层浆料,热致变层浆料由热致变微胶囊、不同颜染料(黄、红、蓝、绿、橙、棕、紫)、粘合剂、去离子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其质量比为:热致变微胶囊(2%~20%)、不同颜染料(黄、红、蓝、绿、橙、棕、紫)(2%~20%)、粘合剂(15%~50%)、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的粘合剂为布料光油或丙烯酸类粘合剂;所述的不同颜染料为黄、红、蓝、绿、橙、棕、紫中的一种或多种;
11.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致变微胶囊为热致蓝-白变微胶囊,其制备方法为:
12.芯材制备:结晶紫内酯-双酚a-十四醇(三者质量比1g:4~ 10g:50~80g)于50ml圆底烧瓶中,将其在恒温磁力搅拌水浴锅中搅拌1h,加热温度为75℃,即得均一的油相热致变三元复配物。
13.壁材制备:将1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溶解于10~30g二氯甲烷(ch2cl2)中,室温下磁力搅拌,待pmma完全溶解,即得透明的油相pmma壁材。
14.微胶囊合成:将上述75℃状态下的热致变三元复配物迅速加入pmma壁材中,混合搅拌均匀后,再加入0.5~1g聚氨酯650搅拌10min,作为油相。将0.5~2g聚乙烯醇(pva)、0.5~1g十二烷基硫酸钠(sds)、200ml去离子水置于500ml烧杯中,加热搅拌溶解,配置成pva和sds的水溶液,作为水相。在高速剪切乳化机4000~ 8000rpm搅拌下,将油相滴加到水相中,乳化15~60min后,将分散均匀的乳液转移到三口烧瓶中,恒温水浴2000rpm磁力搅拌下,逐渐升温至38℃,恒温搅拌10h以上,使二氯甲烷(ch2cl2)完全挥发。最后将含有微胶囊的悬浮液抽滤、洗涤、室温下干燥,得到热致蓝
‑ꢀ
白变微胶囊。
15.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基底层为:纯白布料(如聚酯织物、涤棉混纺织物、纯棉织物及其他白织物,要求织物较厚且密实不透光)或pvc(聚氯乙烯)树脂薄膜或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薄膜或为pi(聚酰亚胺)树脂薄膜。
16.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石墨烯导电层主要成分为石墨烯电加热浆料,所述的石墨烯电加热浆料,包括以下质量分数的组分:石墨烯粉末4.5~8.5%,聚氨酯树脂45~75%,助剂0.5~1.5%,余量为极性有机溶剂。
17.所述石墨烯粉末为8~10层的少层石墨烯粉末;所述聚氨酯树脂的数均分子量为20000~45000道尔顿;所述助剂包括流平剂、消泡剂和附着力促进剂;其中,所述流平剂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苯基硅氧烷、丙烯酸树脂和乙二醇丁醚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消泡剂包括gp型聚醚消泡剂、有机硅消泡剂、聚醚改性硅消泡剂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附着力促进剂包括n-2-氨乙基-3-氨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钛酸四丁酯和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极性有机溶剂包括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二乙二醇乙醚醋酸酯和乙酸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18.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热致变层浆料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印制于基底层正面得到热致变层;将石墨烯电加热浆料,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印制于基底层反面得到石墨烯电加热膜,即石墨烯导电层。50℃下干燥1h后,在石墨烯导电层印刷导电银浆电路,并采用导电铜胶带连接线路,即获得石墨烯电热致变织物
19.所述石墨烯电加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电加热膜的厚度为60~300μm;所述石墨烯电加热膜的表面方阻为20~80ω/
□
。
2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21.一、本发明制备的石墨烯可逆电热致变薄膜设计结构简单,工艺简单,工序少,结构合理,产业化过程易于实现。
22.二、本发明可制备不同响应温度的热致变材料,根据需求形成不同变温度的电热致变纺织品。
23.三、本发明可制备多彩的电热致变织物,根据需求形成不同的颜,该织物可实现不同的图案和变能力的多彩变纺织品。
附图说明
24.图1石墨烯电热致变织物制备过程以及热致变层浆料的组成
25.图2本发明石墨烯电热致变织物的变过程示意图(a)和传热方式示意图(b)
26.图3聚酯织物(a)、石墨烯导电层(b)、热致变层(c)的截面sem 图
27.图4在12v电压下,石墨烯电热致变织物在一个周期内颜变化数码照片
28.图5石墨烯电热致变织物变前(a)、后(b)的反射率曲线
29.图6在12v电压下,石墨烯电热致变织物在一个周期内的红外热成像图
30.图7石墨烯电热致变织物加热/冷却循环曲线(通电时施加电压12v,关闭时电压0v)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强调的是,下述说明仅仅是示范性的,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操作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
32.实施例1:
33.①
石墨烯电加热浆料的制备
34.称4.5g数均分子量为22000道尔顿的热塑性聚氨酯(tpu)溶解于 15g 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溶解温度为80℃,溶解完全降至室温后加入5.5g二乙二醇乙醚醋酸酯并搅拌均匀,标记为tpu-1;称 3.5g数均分子量为35000的tpu溶解在15g dmf中,溶解温度为 80℃,溶解完全降至室温后加入6.5g二乙二醇乙醚醋酸酯并搅拌均匀,标记为tpu-2。将tpu-1、tpu-2混合搅拌均匀,加入4g石墨烯和四种助剂搅拌混合,超声分散均匀,即得石墨烯电加热浆料。四种助剂的质量分数和为1%,具体质量占比分别为:二甲基硅氧烷, 0.2%;乙二醇丁醚,0.2%;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0.3%;byk-405 流变助剂,0.3%。
35.②
热致蓝-白变微胶囊的制备
36.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0.05g结晶紫内酯(cvl)、0.2g双酚a(bpa)、 3.5g十四醇(三
者质量比1:4:70)于50ml烧瓶中,将其在恒温磁力搅拌水浴锅中搅拌1h,加热温度为75℃,即得均一的油相热致蓝
‑ꢀ
白变三元复配物。
37.将1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溶解于30g二氯甲烷(ch2cl2) 中,室温下磁力搅拌,待pmma完全溶解,即得透明的油相pmma 壁材。
38.将上述75℃状态下的热致白-蓝变三元复配物迅速加入pmma 壁材中,混合搅拌均匀后,再加入0.5g聚氨酯650搅拌10min,作为油相。将2g聚乙烯醇(pva)、1g十二烷基硫酸钠(sds)、200ml去离子水置于500ml烧杯中,加热搅拌溶解,配置成pva和sds的水溶液,作为水相。
39.在高速剪切乳化机5000rpm搅拌下,将油相滴加到上述水相中,乳化15min后,将分散均匀的乳液转移到三口烧瓶中,恒温水浴 2000rpm磁力搅拌下,逐渐升温至38℃,恒温搅拌10h以上,使二氯甲烷(ch2cl2)完全挥发。最后将含有微胶囊的悬浮液抽滤、洗涤、室温下干燥,得到热致白-蓝变微胶囊。
40.③
石墨烯电热致变薄膜的制备
41.室温下,将1g热致蓝-白变微胶囊、1g荧光黄染料、5g粘合剂混合,磁力搅拌2h使其混合均匀,得到热致变浆料。
42.通过丝网印刷分别将石墨烯电加热浆料和热致变浆料印在聚酯织物的正反面。将430目丝网印刷网板固定在聚酯织物上方,沿直线印刷以得到均匀平整的石墨烯导电层和变层。50℃下干燥1h后,在石墨烯导电层印刷导电银浆电路,并采用导电铜胶带连接线路,即获得石墨烯电热致变织物。
43.该方法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致变织物总厚度约为250μm。面积为25cm
×
25cm石墨烯电热致变织物在12v电压下,温度可达到 45℃,可在15s内可从绿转变为黄。所得电热致变织物的sem 图如图3所示:
44.石墨烯电热致变织物总厚度约为250μm。聚酯织物(a)的厚度约为180μm,石墨烯导电层(b)是通过丝网印刷技术将石墨烯电加热浆料涂在聚酯织物的反面,其平均厚度为43μm,蓝的变微胶囊和荧光黄染料复合后通过丝网印刷均匀地印刷在聚酯织物的正面,形成热致变层(c),其平均厚度为30μm。所得电热致变织物的变效果图如图4。
45.在通电前,变层呈现绿;通电后,石墨烯导电层产生焦耳热,温度逐渐升高,热传导到变层,在15s的时候完全变化为黄(图 4f)。变前后反射率曲线如图5所示。
46.从光谱的变化可以分析得出,石墨烯电热致变织物变前 (a)在500nm~570nm之间反射率较高,峰值为540nm左右,反射率达到40%左右,此时显示为绿;石墨烯电热致变织物变后(b)在550nm~700nm之间的反射率均比较高,此时呈现为黄。电热致变织物一个周期内的红外热成像图如图6所示。
47.通过四探针法测试,石墨烯电热致变织物的石墨烯导电层方阻为21.2ω/
□
。在12v电压下,温度能在15s内上升到45℃左右,并实现颜逐渐变化。随着通电时间的增加,织物表面平均温度逐渐上升,红外热成像仪聚焦点温度为21.8℃、24.7℃、26.5℃、33.2℃、 35.8℃、38.8℃、45.9℃左右。在室温下通过施加电压进行了加热/ 冷却循环试验,记录了温度变化。其循环曲线如图7所示。有图可见, 200次循环后,电热致变织物的电加热性能稳定,且变层的绿
‑ꢀ
黄变性能良好。
48.实施例2:
49.①
石墨烯电加热浆料的制备
50.称4.5g数均分子量为22000的热塑性聚氨酯(tpu)溶解于15g 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溶解温度为80℃,溶解完全降至室温后加入5.5g二乙二醇乙醚醋酸酯并搅拌均匀,标记为tpu-1;称3.5g 数均分子量为35000的tpu溶解在15g dmf中,溶解温度为80℃,溶解完全降至室温后加入6.5g二乙二醇乙醚醋酸酯并搅拌均匀,标记为tpu-2。将tpu-1、tpu-2按混合搅拌均匀,加入4g石墨烯和四种助剂搅拌混合,超声分散均匀,即得石墨烯电加热浆料。四种助剂的质量分数和为1%,具体质量占比分别为:二甲基硅氧烷,0.2%;乙二醇丁醚,0.2%;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0.3%;byk-405流变助剂,0.3%。
51.②
热致蓝-白变微胶囊的制备
52.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0.05g结晶紫内酯(cvl)、0.2g双酚a(bpa)、 4g十六醇(三者质量比1:4:80)于50ml元素瓶中,将其在恒温磁力搅拌水浴锅中搅拌1h,加热温度为75℃,即得均一的油相热致蓝
‑ꢀ
白变三元复配物。
53.将1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溶解于30g二氯甲烷(ch2cl2) 中,室温下磁力搅拌,待pmma完全溶解,即得透明的油相pmma 壁材。
54.将上述75℃状态下的热致白-蓝变三元复配物迅速加入pmma 壁材中,混合搅拌均匀后,再加入0.5g聚氨酯650搅拌10min,作为油相。将2g聚乙烯醇(pva)、1g十二烷基硫酸钠(sds)、200ml去离子水置于500ml烧杯中,加热搅拌溶解,配置成pva和sds的水溶液,作为水相。
55.在高速剪切乳化机5000rpm搅拌下,将油相滴加到上述水相中,乳化15min后,将分散均匀的乳液转移到三口烧瓶中,恒温水浴 2000rpm磁力搅拌下,逐渐升温至38℃,恒温搅拌10h以上,使二氯甲烷(ch2cl2)完全挥发。最后将含有微胶囊的悬浮液抽滤、洗涤、室温下干燥,得到热致白-蓝变微胶囊。
56.③
石墨烯电热致变薄膜的制备
57.室温下,将1g热致蓝-白变微胶囊、1g荧光红染料、5g粘合剂混合,磁力搅拌2h使其混合均匀,得到热致变层浆料。
58.通过丝网印刷分别将热致变层浆料和石墨烯电加热浆料印在聚酯织物的正反面。将430目丝网印刷网板固定在聚酯织物上方,沿直线印刷以得到均匀平整的石墨烯导电层和变层。50℃下干燥1h 后,在石墨烯导电层印刷导电银浆电路,并采用导电铜胶带连接线路,即获得石墨烯电热致变织物。
59.该方法制备的热致蓝-白变微胶囊的变温度在55℃左右,所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致变织物在12v电压下,15~20s温度可达到 55℃,可从紫转变为红。
60.实施例3:
61.①
石墨烯电加热浆料的制备
62.称4.5g数均分子量为22000的热塑性聚氨酯(tpu)溶解于15g 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溶解温度为80℃,溶解完全降至室温后加入5.5g二乙二醇乙醚醋酸酯并搅拌均匀,标记为tpu-1;称3.5g 数均分子量为35000的tpu溶解在15g dmf中,溶解温度为80℃,溶解完全降至室温后加入6.5g二乙二醇乙醚醋酸酯并搅拌均匀,标记为tpu-2。将tpu-1、tpu-2按混合搅拌均匀,加入4g石墨烯和四种助剂搅拌混合,超声分散均匀,即得石墨烯电加热浆料。四种助剂的质量分数和为1%,具体质量占比分别为:二甲基硅氧烷,0.2%;乙二醇丁
醚,0.2%;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0.3%;byk-405流变助剂,0.3%。
63.②
热致蓝-白变微胶囊的制备
64.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0.05g结晶紫内酯(cvl)、0.2g双酚a(bpa)、 3.5g十二醇(三者质量比1:4:70)于50ml元素瓶中,将其在恒温磁力搅拌水浴锅中搅拌1h,加热温度为75℃,即得均一的油相热致蓝
‑ꢀ
白变三元复配物。
65.将1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溶解于30g二氯甲烷 (ch2cl2)中,室温下磁力搅拌,待pmma完全溶解,即得透明的油相pmma壁材。
66.将上述75℃状态下的热致白-蓝变三元复配物迅速加入pmma 壁材中,混合搅拌均匀后;再加入0.5g聚氨酯650搅拌10min,作为油相。将2g聚乙烯醇(pva)、1g十二烷基硫酸钠(sds)、200ml去离子水置于500ml烧杯中,加热搅拌溶解,配置成pva和sds的水溶液,作为水相。
67.在高速剪切乳化机5000rpm搅拌下,将油相滴加到上述水相中,乳化15min后,将分散均匀的乳液转移到三口烧瓶中,恒温水浴 2000rpm磁力搅拌下,逐渐升温至38℃,恒温搅拌10h以上,使二氯甲烷(ch2cl2)完全挥发。最后将含有微胶囊的悬浮液抽滤、洗涤、室温下干燥,得到热致白-蓝变微胶囊。
68.③
石墨烯电热致变薄膜的制备
69.室温下,将1g热致蓝-白变微胶囊、1g荧光绿染料、5g粘合剂混合,磁力搅拌2h使其混合均匀,得到热致变层浆料。
70.通过丝网印刷分别将热致变层浆料和石墨烯电加热浆料印在聚酯织物的正反面。将430目丝网印刷网板固定在聚酯织物上方,沿直线印刷以得到均匀平整的石墨烯导电层和变层。50℃下干燥1h 后,在石墨烯导电层印刷导电银浆电路,并采用导电铜胶带连接线路,即获得石墨烯电热致变织物。
71.该方法制备的热致蓝-白变微胶囊的变温度在38℃左右,所制备的石墨烯电热致变织物在12v电压下,8~10s温度可达到38℃,可从青变为绿。
7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所述而顺畅地实施本发明;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发明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发明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石墨烯的多彩可逆电热致变薄膜的制备与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热致变层、基底层、石墨烯导电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致变层,其特征在于,热致变层主要成分为热致变浆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致变浆料由热致变微胶囊、不同颜染料(黄、红、蓝、绿、橙、棕、紫)、粘合剂、去离子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其质量比为:热致变微胶囊(2%~20%)、不同颜染料(黄、红、蓝、绿、橙、棕、紫)(2%~20%)、粘合剂(15%~50%)、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的粘合剂为布料光油或丙烯酸类粘合剂;所述的不同颜染料为黄、红、蓝、绿、橙、棕、紫中的一种或多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致变微胶囊为热致蓝-白变微胶囊,其制备方法为:芯材制备:结晶紫内酯-双酚a-十四醇(三者质量比1g:4~10g:50~80g)于50ml圆底烧瓶中,将其在恒温磁力搅拌水浴锅中搅拌1h,加热温度为75℃,即得均一的油相热致变三元复配物。壁材制备:将1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溶解于10~30g二氯甲烷(ch2cl2)中,室温下磁力搅拌,待pmma完全溶解,即得透明的油相pmma壁材。微胶囊合成:将上述75℃状态下的热致变三元复配物迅速加入pmma壁材中,混合搅拌均匀后,再加入0.5~1g聚氨酯650搅拌10min,作为油相。将0.5~2g聚乙烯醇(pva)、0.5~1g十二烷基硫酸钠(sds)、200ml去离子水置于500ml烧杯中,加热搅拌溶解,配置成pva和sds的水溶液,作为水相。在高速剪切乳化机4000~8000rpm搅拌下,将油相滴加到水相中,乳化15~60min后,将分散均匀的乳液转移到三口烧瓶中,恒温水浴2000rpm磁力搅拌下,逐渐升温至38℃,恒温搅拌10h以上,使二氯甲烷(ch2cl2)完全挥发。最后将含有微胶囊的悬浮液抽滤、洗涤、室温下干燥,得到热致蓝-白变微胶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底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底层为:纯白布料(如聚酯织物、涤棉混纺织物、纯棉织物及其他白织物,要求织物较厚且密实不透光)或pvc(聚氯乙烯)树脂薄膜或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薄膜或为pi(聚酰亚胺)树脂薄膜。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导电层,其特征在于,石墨烯导电层主要成分为石墨烯电加热浆料。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石墨烯电加热浆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质量分数的组分:石墨烯粉末4.5~8.5%,聚氨酯树脂45~75%,助剂0.5~1.5%,余量为极性有机溶剂。8.根据权利要求7,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粉末为8~10层的少层石墨烯粉末;所述聚氨酯树脂的数均分子量为20000~45000道尔顿;所述助剂包括流平剂、消泡剂和附着力促进剂;其中,所述流平剂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苯基硅氧烷、丙烯酸树脂和乙二醇丁醚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所述消泡剂包括gp型聚醚消泡剂、有机硅消泡剂、聚醚改性硅消泡剂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所述附着力促进剂包括n-2-氨乙基-3-氨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钛酸四丁酯和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极性有机溶剂包括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二乙二醇乙醚醋酸酯和乙酸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9.一种基于石墨烯的多彩可逆电热致变薄膜的制备与应用,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致变层浆料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印制于基底层正面得到热致变层;将权利要求6所述石墨烯电加热浆料,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印制于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底层反面得到
石墨烯电加热膜,即石墨烯导电层。50℃下干燥1h后,在石墨烯导电层印刷导电银浆电路,并采用导电铜胶带连接线路,即获得石墨烯电热致变织物。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石墨烯电加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电加热膜的厚度为60~300μm;所述石墨烯电加热膜的表面方阻为20~80ω/
□
。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石墨烯的多彩可逆电热致变薄膜的制备与应用。所述电热致变薄膜包括热致变层、基底层、石墨烯导电层。通过丝网印刷技术分别将石墨烯电加热层浆料和热致变层浆料印在聚酯织物等的正反面,构筑了一种结构为:热致变层‖织物‖石墨烯导电层的可逆电热致变薄膜,该薄膜能够在低电压下工作、均匀发热、变响应速度快、对比度高、颜和变温度可调且具有一定的柔性和机械稳定性。性。性。
技术研发人员:
李昕 陈赛赛 黎高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苏州烯之韵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5.14
技术公布日:
20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