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再生
混凝土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流动性
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
背景技术:
2.再生混凝土是指将废弃的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按一定比例与级配混合,部分或全部代替砂石等天然集料,再加入水泥、水等配制而成的新混凝土;但是,由于废旧混凝土在破碎过程中受到较大的外力作用,在集料内部容易出现大量微细裂痕,导致再生集料的孔隙率增大,从而使得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受到影响,甚至容易缩短再生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3.基于上述问题,发明人认为有必要研发一种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本技术提供一种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包括再生粗骨料300-340份、再生细骨料280-300份,水泥80-90份,砂石70-80份,水100-110份,增强剂10-14份,聚羧酸系减水剂2-4份,烷基苯磺酸钠0.06-0.08份,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0.02-0.04份,钢纤维20-30份。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增强剂添加于再生混凝土中,有效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将烷基苯磺酸钠添加于再生混凝土中,对再生混凝土具有引气作用,有效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流动性;将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添加于再生混凝土中,对再生混凝土具有消泡作用,降低气泡对再生混凝土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将钢纤维添加于再生混凝土中,能够有效地阻碍再生混凝土内部微裂缝的扩展及宏观裂缝的形成,有效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
8.作为优选,所述增强剂包括改性
偏高岭土、
稻壳灰和改性棉秆纤维。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改性偏高岭土具有较高的火山灰活性,其主要成分为氧化铝和二氧化硅,氧化铝和二氧化硅能够与水泥水化后的产物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生成水化铝酸钙、水化硅酸钙和c-s-h凝胶等,可对微孔、微裂缝进行填补,使得再生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均匀,并且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致密性,加快了水泥水化的效率,有效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稻壳灰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具有较好的火山灰活性,水泥水化后生成的氢氧化钙能促进水化反应,有效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改性棉秆纤维具有较高的表面粗糙度和孔隙率,使得改性棉秆纤维表面附着较多的水泥基材料颗粒,水泥水化颗粒紧密镶嵌在改性棉秆纤维表面的孔洞中,增加了改性棉秆纤维与水泥的界面胶钉作用,使水泥基与改性棉秆纤维紧密粘结,从而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改性偏高岭土、稻壳灰、改性棉秆纤维混合使用,使得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得以进一步提高。
10.作为优选,所述改性偏高岭土、稻壳灰和改性棉秆纤维的质量比为1:(1.7-1.9):
(1.3-1.5)。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改性偏高岭土、稻壳灰和改性棉秆纤维的质量比控制在上述范围内,有效提高了增强剂的增强性能。
12.作为优选,所述改性偏高岭土采用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13.将偏高岭土和粉煤灰分别进行打散,然后将打散后的偏高岭土和粉煤灰混合后,进行搅拌,直至混合均匀;最后倒入水,继续搅拌,形成改性偏高岭土。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粉煤灰的球状外形所发挥的滚珠效应一方面可以增加偏高岭土在水泥浆体中的分散效果,使偏高岭土的高火山灰活性发挥得更好;将水倒入混合好的偏高岭土和粉煤灰中,使得一部分自由水提前进入偏高岭土的层状结构中,从而使得改性偏高岭土处于一种湿润状态;当改性偏高岭土和水泥浆体混合时,改性偏高岭土就不再从周围环境快速吸水,改变了再生混凝土体系中物料间水分传输的方向,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流动性。
15.作为优选,所述偏高岭土和粉煤灰的质量比为1:(1.2-1.4)。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偏高岭土和粉煤灰的质量比控制在上述在上述范围内,有效提高了改性偏高岭土对再生混凝土的增强效果。
17.作为优选,所述改性棉秆纤维采用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18.p1、将棉秆纤维烘干后放入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浸泡,然后经过过滤、清洗、干燥,制得初级棉秆纤维;
19.p2、将初级棉秆纤维、硝酸铈铵水溶液和丙烯酸水溶液混合后,加热并搅拌,然后经过过滤、清洗、晾干,制得改性棉秆纤维。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棉秆纤维经过氢氧化钠水溶液浸渍处理以后,表面的蜡质层和硅质颗粒被侵蚀,单宁和无机盐等被析出,表层的脂类化合物发生部分水解,使得表面的粗糙度得到显著增加,从而提高了水泥水化颗粒同棉秆纤维的界面胶钉作用,使水泥基与棉秆纤维紧密粘结,进而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硝酸铈铵具有活化作用,使得丙烯酸的羧基可与棉秆纤维表面存在的羟基发生反应,生成酯基,丙烯酸中双键也可与棉秆纤维表面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发生加成反应,从而在棉秆纤维表面起到接枝作用;另外,丙烯酸是一种功能性单体,在硝酸铈铵的活化作用下,丙烯酸上打开的双键之间可发生共聚反应,分子链上的羧基也可继续与棉秆纤维表面的羟基发生酯化反应,从而在棉秆纤维表面形成大分子层,对棉秆纤维表面起到化学包覆作用,进而降低了棉秆纤维的吸水率,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流动性。
21.作为优选,所述步骤p1中氢氧化钠水溶液的浓度为3-5%。
22.作为优选,所述步骤p2中硝酸铈铵水溶液的浓度为0.005-0.007mol/l,所述丙烯酸水溶液的浓度为0.5-0.7mol/l。
23.作为优选,所述再生混凝土采用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24.s100、将再生粗骨料、再生细骨料、砂石混合均匀,得到骨料混合物;
25.s200、将水泥、水、增强剂和钢纤维混合均匀,得到水泥浆体;
26.s300、将水泥浆体、骨料混合物,搅拌混合均匀,然后加入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搅拌后,再加入羧酸系减水剂和烷基苯磺酸钠,继续搅拌,直至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再生混凝土。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8.1.再生混凝土中添加有增强剂和钢纤维,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再生混凝土中添加烷基苯磺酸钠,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流动性;再生混凝土中添加有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对再生混凝土具有消泡作用。
29.2.改性偏高岭土具有提高再生混凝土致密性的效果,从而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稻壳灰具有较好的火山灰活性,有效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改性棉秆纤维使得水泥水化颗粒紧密镶嵌在改性棉秆纤维表面的孔洞中,从而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改性偏高岭土、稻壳灰、改性棉秆纤维混合使用,使得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得以进一步提高。
具体实施方式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
31.实施例1
32.改性偏高岭土包括以下原料:偏高岭土10g、粉煤灰12g。
33.改性偏高岭土采用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34.将偏高岭土和粉煤灰分别置于打散机中打散10min,然后将打散后的偏高岭土和粉煤灰混合后,放入搅拌机中搅拌3min,直至混合均匀;最后倒入100g水,继续搅拌10min,形成改性偏高岭土。
35.改性棉秆纤维采用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36.p1、将棉秆纤维在80℃下烘干12h后,放入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浸泡6h,然后进行过滤,过滤完成后,用清水冲洗3次,清洗完成后,在80℃下烘干6h,制得初级棉秆纤维;
37.p2、将初级棉秆纤维、硝酸铈铵水溶液和丙烯酸水溶液混合后,在80℃下反应3h并利用磁子搅拌器搅拌,然后进行过滤,过滤完成后,在去离子水中沸煮多次,直至煮液ph值不再变化,并在自然条件下晾干,制得改性棉秆纤维。
38.其中氢氧化钠水溶液的浓度为3%,硝酸铈铵水溶液的浓度为0.005mol/l,丙烯酸水溶液的浓度为0.5mol/l。
39.增强剂包括以下原料:改性偏高岭土10g,稻壳灰21g,改性棉秆纤维15g。
40.增强剂采用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41.将改性偏高岭土、稻壳灰、改性棉秆纤维混合后,进行搅拌,直至混合均匀。
42.再生混凝土包括以下原料:再生粗骨料300g,再生细骨料280g,水泥80g,砂石70g,水100g,增强剂10g,聚羧酸系减水剂2g,烷基苯磺酸钠0.06g,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0.02g,钢纤维20g。
43.再生混凝土采用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44.s100、将再生粗骨料、再生细骨料、砂石混合均匀,得到骨料混合物;
45.s200、将水泥、水、增强剂和钢纤维混合均匀,得到水泥浆体;
46.s300、将水泥浆体、骨料混合物,搅拌混合均匀,然后加入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搅拌5min后,再加入羧酸系减水剂和烷基苯磺酸钠,继续搅拌,直至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再生混凝土。
47.实施例2
48.改性偏高岭土包括以下原料:偏高岭土10g、粉煤灰14g。
49.改性偏高岭土采用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50.将偏高岭土和粉煤灰分别置于打散机中打散10min,然后将打散后的偏高岭土和粉煤灰混合后,放入搅拌机中搅拌3min,直至混合均匀;最后倒入100g水,继续搅拌10min,形成改性偏高岭土。
51.改性棉秆纤维采用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52.p1、将棉秆纤维在80℃下烘干12h后,放入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浸泡6h,然后进行过滤,过滤完成后,用清水冲洗3次,清洗完成后,在80℃下烘干6h,制得初级棉秆纤维;
53.p2、将初级棉秆纤维、硝酸铈铵水溶液和丙烯酸水溶液混合后,在80℃下反应3h并利用磁子搅拌器搅拌,然后进行过滤,过滤完成后,在去离子水中沸煮多次,直至煮液ph值不再变化,并在自然条件下晾干,制得改性棉秆纤维。
54.其中氢氧化钠水溶液的浓度为5%,硝酸铈铵水溶液的浓度为0.007mol/l,丙烯酸水溶液的浓度为0.7mol/l。
55.增强剂包括以下原料:改性偏高岭土10g,稻壳灰23g,改性棉秆纤维13g。
56.增强剂采用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57.将改性偏高岭土、稻壳灰、改性棉秆纤维混合后,进行搅拌,直至混合均匀。
58.再生混凝土包括以下原料:再生粗骨料340g,再生细骨料300g,水泥90g,砂石80g,水120g,增强剂14g,聚羧酸系减水剂4g,烷基苯磺酸钠0.08g,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0.04g,钢纤维30g。
59.再生混凝土采用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60.s100、将再生粗骨料、再生细骨料、砂石混合均匀,得到骨料混合物;
61.s200、将水泥、水、增强剂和钢纤维混合均匀,得到水泥浆体;
62.s300、将水泥浆体、骨料混合物,搅拌混合均匀,然后加入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搅拌5min后,再加入羧酸系减水剂和烷基苯磺酸钠,继续搅拌,直至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再生混凝土。
63.实施例3
64.改性偏高岭土包括以下原料:偏高岭土10g、粉煤灰13g。
65.改性偏高岭土采用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66.将偏高岭土和粉煤灰分别置于打散机中打散10min,然后将打散后的偏高岭土和粉煤灰混合后,放入搅拌机中搅拌3min,直至混合均匀;最后倒入100g水,继续搅拌10min,形成改性偏高岭土。
67.改性棉秆纤维采用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68.p1、将棉秆纤维在80℃下烘干12h后,放入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浸泡6h,然后进行过滤,过滤完成后,用清水冲洗3次,清洗完成后,在80℃下烘干6h,制得初级棉秆纤维;
69.p2、将初级棉秆纤维、硝酸铈铵水溶液和丙烯酸水溶液混合后,在80℃下反应3h并利用磁子搅拌器搅拌,然后进行过滤,过滤完成后,在去离子水中沸煮多次,直至煮液ph值不再变化,并在自然条件下晾干,制得改性棉秆纤维。
70.其中氢氧化钠水溶液的浓度为4%,硝酸铈铵水溶液的浓度为0.006mol/l,丙烯酸水溶液的浓度为0.6mol/l。
71.增强剂包括以下原料:改性偏高岭土10g,稻壳灰22g,改性棉秆纤维14g。
72.增强剂采用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73.将改性偏高岭土、稻壳灰、改性棉秆纤维混合后,进行搅拌,直至混合均匀。
74.再生混凝土包括以下原料:再生粗骨料320g,再生细骨料290g,水泥85g,砂石75g,水110g,增强剂12g,聚羧酸系减水剂3g,烷基苯磺酸钠0.07g,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0.03g,钢纤维25g。
75.再生混凝土采用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76.s100、将再生粗骨料、再生细骨料、砂石混合均匀,得到骨料混合物;
77.s200、将水泥、水、增强剂和钢纤维混合均匀,得到水泥浆体;
78.s300、将水泥浆体、骨料混合物,搅拌混合均匀,然后加入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搅拌5min后,再加入羧酸系减水剂和烷基苯磺酸钠,继续搅拌,直至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再生混凝土。
79.实施例4
80.实施例4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偏高岭土11g、粉煤灰12g。
81.实施例5
82.实施例5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偏高岭土9.2g、粉煤灰13.8g。
83.实施例6
84.实施例6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改性偏高岭土10.7g,稻壳灰20.3g,改性棉秆纤维15g。
85.实施例7
86.实施例7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改性偏高岭土9.4g,稻壳灰23.5g,改性棉秆纤维13.1g。
87.实施例8
88.实施例8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改性偏高岭土10.7g,稻壳灰23.5g,改性棉秆纤维11.8g。
89.实施例9
90.实施例9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改性偏高岭土9.4g,稻壳灰20.6g,改性棉秆纤维16g。
91.对比例1
92.对比例1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偏高岭土23g、粉煤灰0g。
93.对比例2
94.对比例2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改性偏高岭土采用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95.将偏高岭土和粉煤灰分别置于打散机中打散10min,然后将打散后的偏高岭土和粉煤灰混合后,放入搅拌机中搅拌3min,直至混合均匀,形成改性偏高岭土。
96.对比例3
97.对比例3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改性棉秆纤维采用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98.将棉秆纤维在80℃下烘干12h后,放入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浸泡6h,然后进行过滤,过滤完成后,用清水冲洗3次,清洗完成后,在80℃下烘干6h,制得改性棉秆纤维。
99.其中氢氧化钠水溶液为4%。
100.对比例4
101.对比例4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改性棉秆纤维采用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102.将棉秆纤维、硝酸铈铵水溶液和丙烯酸水溶液混合后,在80℃下反应3h并利用磁子搅拌器搅拌,然后进行过滤,过滤完成后,在去离子水中沸煮多次,直至煮液ph值不再变化,并在自然条件下晾干,制得改性棉秆纤维。
103.其中硝酸铈铵水溶液的浓度为0.006mol/l,丙烯酸水溶液的浓度为0.6mol/l。
104.对比例5
105.对比例5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改性偏高岭土19.2g,稻壳灰0g,改性棉秆纤维26.8g。
106.对比例6
107.对比例6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改性偏高岭土14.4g,稻壳灰31.6g,改性棉秆纤维0g。
108.按照gb/t50080《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和gb/t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规范,对实施例1-9和对比例1-6所制备的再生混凝土进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109.表1
[0110][0111]
数据分析
[0112]
从表1可知,实施例1-3所制备的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为16.6-16.9mpa,抗折强
度7.1-7.3mpa,初始流动度为420-423mm,30min后的流动度为382-385mm,从而可以看出本技术所制备的再生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好的流动性。
[0113]
从表1可知,实施例4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实施例3中偏高岭土10g、粉煤灰13g,实施例4中偏高岭土11g、粉煤灰12g,实施例4和实施例3相比,再生混凝土的强度降低;这是因为粉煤灰的含量减少,容易使得偏高岭土在水泥浆体中发生团聚现象,从而降低了改性偏高岭土的火山灰活性,进而降低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
[0114]
从表1可知,实施例5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实施例3中偏高岭土10g、粉煤灰13g,实施例5中偏高岭土9.2g、粉煤灰13.8g,实施例5和实施例3相比,再生混凝土的强度降低;这是因为偏高岭土的含量减少,造成改性偏高岭土的火山灰活性降低,使得再生混凝土的强度降低。
[0115]
从表1可知,实施例6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实施例3中改性偏高岭土10g,稻壳灰22g,改性棉秆纤维14g,实施例6中改性偏高岭土10.7g,稻壳灰20.3g,改性棉秆纤维15g,实施例6和实施例3相比,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明显降低;这是因为稻壳灰的含量减少,一方面减少了水化反应的产物量,另一方面可能降低了改性偏高岭土、稻壳灰、改性棉秆纤维混合使用后产生的协同作用,从而降低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
[0116]
从表1可知,实施例7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实施例3中改性偏高岭土10g,稻壳灰22g,改性棉秆纤维14g,实施例7中改性偏高岭土9.4g,稻壳灰23.5g,改性棉秆纤维11.8g,实施例7和实施例3相比,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明显降低;这是因为一方面改性偏高岭土的含量减少,使得水化反应的产物量的减少,造成再生混凝土微观结构均性和致密性减低;另一方面改性棉秆纤维的含量减少,不仅使得改性棉秆纤维表面附着较多的水泥基材料颗粒的含量减少,减弱了改性棉秆纤维与水泥的界面胶钉作用,而且可能使得改性偏高岭土、稻壳灰、改性棉秆纤维混合使用后产生的协同作用混合使用后产生的协同作用降低,从而使得再生混凝土的强度降低。
[0117]
从表1可知,实施例8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实施例3中改性偏高岭土10g,稻壳灰22g,改性棉秆纤维14g,实施例8中改性偏高岭土10.7g,稻壳灰23.5g,改性棉秆纤维11.8g,实施例8和实施例3相比,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明显降低;这是因为改性棉秆纤维的含量减少,一方面减少了改性棉秆纤维表面附着较多的水泥基材料颗粒,使得改性棉秆纤维与水泥的界面胶钉作用降低,另一方面可能降低了改性偏高岭土、稻壳灰、改性棉秆纤维混合使用后产生的协同作用,从而降低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
[0118]
从表1可知,实施例9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实施例3中改性偏高岭土10g,稻壳灰22g,改性棉秆纤维14g,实施例9中改性偏高岭土9.4g,稻壳灰20.6g,改性棉秆纤维16g,实施例9和实施例3相比,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明显降低;这是因为一方面改性偏高岭土的含量减少,使得水化反应的产物量的减少,造成混凝土微观结构均性和致密性减低;另一方面稻壳灰的含量减少,不仅减少了水化反应的产物量,而且可能使得改性偏高岭土、稻壳灰、改性棉秆纤维混合使用后产生的协同作用混合使用后产生的协同作用降低,从而使得再生混凝土的强度降低。
[0119]
从表1可知,对比例1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实施例3中偏高岭土10g、粉煤灰13g,对比例1中偏高岭土23g、粉煤灰0g,对比例1和实施例3相比,再生混凝土的明显强度降低;这是因为粉煤灰的含量减少,极易使得偏高岭土在水泥浆体中发生团聚现象,从而降低了
改性偏高岭土的火山灰活性,进而降低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
[0120]
从表1可知,对比例2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改性偏高岭土制备过程中没有加入100g的水;对比例2和实施例3相比,再生混凝土的流动性降低;这是因为改性偏高岭土和水泥砂浆混合时,改性偏高岭土会从周围环境快速吸水,使得再生混凝土的流动性降低。
[0121]
从表1可知,对比例3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改性棉秆纤维制备过程中没有将棉秆纤维、硝酸铈铵水溶液和丙烯酸水溶液进行混合,对比例3和实施例3相比,再生混凝土的流动性降低;这是因为无法对经过氢氧化钠水溶液浸渍处理后的棉秆纤维进行包覆,使得棉秆纤维的吸水率升高,从而降低了再生混凝土的流动性。
[0122]
从表1可知,对比例4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改性棉秆纤维制备过程中没有将棉秆纤维经过氢氧化钠水溶液浸渍处理,对比例4和实施例3相比,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明显降低;这是因为棉秆纤维纤维表面的粗糙度降低,减弱了水泥水化颗粒同棉秆纤维的界面胶钉作用,使得再生混凝土的强度降低。
[0123]
从表1可知,对比例5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实施例3中改性偏高岭土10g,稻壳灰22g,改性棉秆纤维14g,对比例5中改性偏高岭土19.2g,稻壳灰0g,改性棉秆纤维26.8g,对比例5和实施例3相比,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显著降低;这是增强剂中缺少稻壳灰,可能会导致改性偏高岭土、稻壳灰、改性棉秆纤维混合使用后产生的协同作用,从而降低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
[0124]
从表1可知,对比例6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实施例3中改性偏高岭土10g,稻壳灰22g,改性棉秆纤维14g,改性偏高岭土14.4g,稻壳灰31.6g,改性棉秆纤维0g,对比例6和实施例3相比,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显著降低;这是增强剂中缺少改性棉秆纤维,可能会导致改性偏高岭土、壳灰、改性棉秆纤维混合使用后产生的协同作用,从而降低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
[0125]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申请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申请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括再生粗骨料300-340份、再生细骨料280-300份,水泥80-90份,砂石70-80份,水100-110份,增强剂10-14份,聚羧酸系减水剂2-4份,烷基苯磺酸钠0.06-0.08份,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0.02-0.04份,钢纤维20-30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剂包括改性偏高岭土、稻壳灰和改性棉秆纤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偏高岭土、稻壳灰和改性棉秆纤维的质量比为1:(1.7-1.9):(1.3-1.5)。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偏高岭土采用如下步骤制备而成:将偏高岭土和粉煤灰分别进行打散,然后将打散后的偏高岭土和粉煤灰混合后,进行搅拌,直至混合均匀;最后倒入水,继续搅拌,形成改性偏高岭土。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偏高岭土和粉煤灰的质量比为1:(1.2-1.4)。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棉秆纤维采用如下步骤制备而成:p1、将棉秆纤维烘干后放入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浸泡,然后经过过滤、清洗、干燥,制得初级棉秆纤维;p2、将初级棉秆纤维、硝酸铈铵水溶液和丙烯酸水溶液混合后,加热并搅拌,然后经过过滤、清洗、晾干,制得改性棉秆纤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p1中氢氧化钠水溶液的浓度为3-5%。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p2中硝酸铈铵水溶液的浓度为0.005-0.007mol/l,所述丙烯酸水溶液的浓度为0.5-0.7mol/l。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混凝土采用如下步骤制备而成:s100、将再生粗骨料、再生细骨料、砂石混合均匀,得到骨料混合物;s200、将水泥、水、增强剂和钢纤维混合均匀,得到水泥浆体;s300、将水泥浆体、骨料混合物,搅拌混合均匀,然后加入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搅拌后,再加入羧酸系减水剂和烷基苯磺酸钠,继续搅拌,直至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再生混凝土。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涉及再生混凝土的技术领域,其包括再生粗骨料300-340份、再生细骨料280-300份,水泥80-90份,砂石70-80份,水100-110份,增强剂10-14份,聚羧酸系减水剂2-4份,烷基苯磺酸钠0.06-0.08份,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0.02-0.04份,钢纤维20-30份。本申请具有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强度的效果。凝土的强度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潘三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启东海中港建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01
技术公布日:
202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