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润滑结构的摇臂轴
部件。
背景技术:
2.顶置式
滚轮摇臂部件主要由摇臂、衬套、滚轮、滚
轮轴、球头组件、螺母等零件组成,主要功能是将凸轮轴有规律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气门规律的往复运动。在运动方式转换过程中,摇臂部件需要润滑以减少运动副的摩擦来保证摇臂部件的正常工作。摇臂部件润滑不良,将导致摇臂部件运动副的卡死或磨损。因此,需保证摇臂部件润滑良好。保证摇臂部件润滑良好除了发动机的油压满足使用要求外,摇臂部件的
油路设计也要合理。
3.专利“cn211174253u”公开一种带润滑结构的内外滚轮式摇臂,通过强制润滑的方式,分别润滑了需要润滑的:球头组件、摇臂孔、滚轮轴与内滚轮间隙、内滚轮与外滚轮间隙、外滚轮外表面共五处地方。
4.上述现有技术方案存在如下缺陷:
5.1、摇臂需要加工三处内油道,且滚轮组件上也要加工多处油道,不少油道是通过盲加工的方式,油路设计结构复杂,成本高;
6.2、油路压力不均衡,油路会有漏油或润滑不均的风险;
7.3、油路需要压力较大。
8.公开于以上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皆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9.针对上述现有缺陷,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润滑结构的摇臂轴部件,优化油路结构,减少油路油道,降低了摇臂部件制造成本。
1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11.一种润滑结构的摇臂轴部件,包括摇臂体,开设在摇臂体中部的摇臂孔,以及分别安装在摇臂体两端的球头组件、滚轮组件;所述滚轮组件包括滚轮轴、内滚轮、外滚轮,所述滚轮轴固定在摇臂体端部的开档槽上,内滚轮可转动套接在滚轮轴上,外滚轮可转动套接在内滚轮上;其中,所述摇臂孔内壁开设有与摇臂轴主油道连通的径向出油孔,摇臂体内部设置有与径向出油孔连通的第一过油道、第二过油道;位于摇臂体顶部设置有飞溅喷油孔,所述飞溅喷油孔与第一过油道连通;滚轮轴设置有内油道,内滚轮面上设置有通孔,内油道一端与第二过油道连通,另一端通过内滚轮转动与所述通孔连通。
12.具体的,飞溅喷油孔为喇叭形开口的倒角孔。
13.具体的,摇臂孔内壁上环孔设置有圆弧油槽,圆弧油槽分别与第一过油道、第二过油道连通。
14.具体的,与通孔连通的所述内油道端口呈凹槽状面。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1、本方案采用摇臂孔正上方竖直方向上的飞溅喷油孔,将润滑油喷洒至摇臂两端的球头组件、外滚轮外端面上,将现有摇臂部件中分别强制润滑外滚轮表面和球头组件的两条油路优化成了一条飞溅油路,即本方案摇臂只需要加工两处油道即可润滑五处地方,简化了油路设计,减少了油孔加工数量,因此降低了加工成本;
17.2、本方案优化了滚轮组件内的油路结构,直接采用凹槽状面大端面口替代十字油路,两条油路压力相对均衡,油路需求压力较小,减少漏油或润滑不均的现象。
18.附图说明及附图标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润滑结构的摇臂轴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润滑结构的摇臂轴部件零件爆炸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润滑结构的摇臂轴部件装配示意图。
22.图中,1-摇臂体,2-球头组件,3-摇臂孔,4-滚轮轴,5-开档槽,6-内滚轮,7-外滚轮,8-第一过油道,9-第二过油道,10-飞溅喷油孔,11-内油道,12-通孔,13-圆弧油槽,14-摇臂轴,15-凹槽状面。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实施例1
25.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润滑结构的摇臂轴部件,包括摇臂体1、摇臂孔3、摇臂轴14、以及摇臂体1两端的球头组件2、滚轮组件;滚轮组件包括滚轮轴4、内滚轮6、外滚轮7;摇臂体1端部设置有开档槽5,滚轮轴4通过过盈配合安装在固定在开档槽5上,内滚轮6通过间隙配合可转动的套设在滚动轴4上,外滚轮7通过间隙配合可转动的套设在内滚轮6上,内滚轮6、外滚轮7两端由开档槽5进行横向限位。
26.本实施例的要点在于,如图1所示,摇臂孔3内壁开设有与摇臂轴14主油道连通的径向出油孔;摇臂体1内部设置有与径向出油孔连通的第一过油道8、第二过油道9;
27.位于摇臂体1顶部设置有飞溅喷油孔10,飞溅喷油孔10与第一过油道8连通;滚轮轴4设置有内油道11,内滚轮6面上设置有通孔12,此处通孔可以设置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内油道11一端与第二过油道9连通,另一端通过内滚轮6转动与通孔12连通。
28.本发明的原理如下:摇臂体1通过摇臂孔3套装在摇臂轴14上,与摇臂轴14形成转动副,发动机运行时,润滑油通过摇臂轴14主油道进入径向出油孔,并通过摇臂体1的第一过油道8和第二过油道9分流到两处地方;其中,第一过油道8内的润滑油通向摇臂体1顶部的飞溅喷油孔10,飞溅喷油孔10将润滑油喷洒至空中,图1所示,飞溅至摇臂两端的球头组件2、外滚轮7外端面上,可以为球头组件2与发动机气门杆之间的摩擦提供飞溅润滑,以及
为外滚轮7与发动机凸轮之间的摩擦提供飞溅润滑;另一方面,润滑油从第二过油道9经过滚轮轴4内部的内油道11,内油道11的末端设置在与内滚轮6内壁摩擦接触的滚轮轴4外表面上,从而为内滚轮6和滚轮轴4之间的转动摩擦提供强制润滑;随着内滚轮6的转动,当内滚轮6壁面的通孔12转到与内油道11的末端时,通孔12与内油道11连通,润滑油从通孔12流向内滚轮6和外滚轮7和之间的间隙,为内滚轮6和外滚轮之间的转动摩擦提供强制润滑。上述润滑油通过压力效果形成了油膜,在提高启动时的摩擦性能的同时,可以防止产生触疲劳磨损。
29.本实施例将现有摇臂部件中分别强制润滑外滚轮表面和球头组件的两条油路优化成了一条飞溅油路,即本方案摇臂只需要加工两处油道即可润滑五处地方,简化了油路设计,减少了油孔加工数量,因此降低了加工成本,达到了本发明的目的。
30.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飞溅喷油孔10为喇叭形开口的倒角孔,更好的向周边喷洒作用。
31.实施例2
32.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在通孔12连通的内油道11端口处开设呈凹槽状面15的大油槽,由于摇臂体1内部的第一过油道8、第二过油道9与滚轮轴4内部的内油道11具有内径差的特点,容易产生油路不平衡,开设此凹槽状面15油槽的作用是在内滚轮6转动的过程中油槽可作为储油作用,减少漏油或润滑不均的现象,内油道11采用斜油道也作为替代十字油路的一种优化结构,使得飞溅润滑与强制润滑的两条油路压力相对均衡,油路需求压力较小。
33.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摇臂孔3内壁上环孔设置有圆弧油槽13,圆弧油槽13分别与第一过油道8、第二过油道9连通,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将衬套取消,摇臂孔3的配合采用无衬套设计,通过增加圆弧油槽13既连通第一过油道8、第二过油道9,又满足自身润滑的功能。
34.虽然,上文中已经用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润滑结构的摇臂轴部件,包括摇臂体(1),开设在摇臂体(1)中部的摇臂孔(3),以及分别安装在摇臂体(1)两端的球头组件(2)、滚轮组件;所述滚轮组件包括滚轮轴(4)、内滚轮(6)、外滚轮(7),所述滚轮轴(4)固定在摇臂体(1)端部的开档槽(5)上,内滚轮(6)可转动套接在滚轮轴(4)上,外滚轮(7)可转动套接在内滚轮(6)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摇臂孔(3)内壁开设有与摇臂轴主油道连通的径向出油孔,摇臂体(1)内部设置有与径向出油孔连通的第一过油道(8)、第二过油道(9);位于摇臂体(1)顶部设置有飞溅喷油孔(10),所述飞溅喷油孔(10)与第一过油道(8)连通;滚轮轴(4)设置有内油道(11),内滚轮(6)面上设置有通孔(12),内油道(11)一端与第二过油道(9)连通,另一端通过内滚轮(6)转动与所述通孔(12)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润滑结构的摇臂轴部件,其特征在于:飞溅喷油孔(10)为喇叭形开口的倒角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润滑结构的摇臂轴部件,其特征在于:摇臂孔(3)内壁上环孔设置有圆弧油槽(13),圆弧油槽(13)分别与第一过油道(8)、第二过油道(9)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润滑结构的摇臂轴部件,其特征在于:与通孔(12)连通的所述内油道(11)端口呈凹槽状面(1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润滑结构的摇臂轴部件,包括摇臂体,球头组件、滚轮组件;所述摇臂体中部设置有摇臂孔,所述摇臂孔内壁开设有与摇臂轴主油道连通的径向出油孔;所述滚轮组件包括滚轮轴、内滚轮、外滚轮;其中,摇臂体内部设置有与径向出油孔连通的第一过油道、第二过油道;位于摇臂体顶部设置有飞溅喷油孔,所述飞溅喷油孔与第一过油道连通;滚轮轴设置有内油道,内滚轮面上设置有通孔,内油道一端与第二过油道连通,另一端通过内滚轮转动与所述通孔连通。本实用新型优化油路结构,减少油路油道,降低了摇臂部件制造成本。降低了摇臂部件制造成本。降低了摇臂部件制造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
莫昭荣 苏怀林 吴定勇 杨宁宁 张振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09
技术公布日:
202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