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一种自行车
踏板。
背景技术:
2.骑自行车正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娱乐形式及交通方式。此外,骑自行车对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来说都已经成为非常受欢迎的竞技运动。无论自行车是用于娱乐、交通或竞技,自行车行业都在不断改善自行车的各种部件,自开车踏板和自行车扣片就是已经被广泛地重新设计的自行车部件。
技术实现要素:
3.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自行车踏板包括踏板本体、第一接合
构件和偏置构件。第一接合构件在夹紧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联接至踏板本体。第一接合构件在夹紧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在枢转
方向上围绕枢
转轴线可枢转并且在滑动方向上可滑动。滑动方向与枢转方向不同。偏置构件朝向夹紧位置偏置第一接合构件。其中,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鞋子的自行车扣片被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夹紧的状态下定位在所述夹紧位置处,并且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所述自行车扣片从所述踏板释放的脱卡操作期间在所述滑动方向上滑动。
4.利用根据第一方面的自行车踏板,当扣片从自行车踏板释放时,可以防止偏置构件的多余的扭转以减小来自偏置构件的多余的排斥力。因此,可以从自行车踏板平稳地释放自行车扣片,因为第一接合构件可枢转且可滑动。
5.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根据第一方面的自行车踏板构造为使得在所述自行车扣片卡入所述踏板的卡入操作期间,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所述滑动方向上滑动。
6.利用根据第二方面的自行车踏板,当扣片安装至自行车踏板上时,可以防止偏置构件的多余的扭转以减小来自偏置构件的多余的排斥力。因此,可以将自行车扣片平稳地安装至自行车踏板上,因为第一接合构件可枢转且可滑动。
7.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的自行车踏板构造为使得在第一接合构件从夹紧位置朝向释放位置移动的释放操作期间,第一接合构件在枢转方向上枢转之后在滑动方向上滑动。
8.利用根据第三方面的自行车踏板,可以从自行车踏板更平稳地释放自行车扣片,因为第一接合构件在枢转之后滑动。
9.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车踏板构造为使得在第一接合构件从释放位置朝向夹紧位置移动的夹紧操作期间,第一接合构件在滑动方向上滑动之后在枢转方向上枢转。
10.利用根据第四方面的自行车踏板,可以将自行车扣片更平稳地安装至自行车踏板上,因为第一接合构件在滑动之后枢转。
11.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根据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车踏板构造为使
得踏板本体包括限定枢转轴线的枢转轴。第一接合构件具有开口,所述枢转轴所设置至所述开口。
12.利用根据第五方面的自行车踏板,第一接合构件可以相对于踏板本体枢转。
13.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根据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车踏板构造为使得在第一接合构件在枢转方向上枢转之后,第一接合构件的开口至少在滑动方向上伸长。
14.利用根据第六方面的自行车踏板,第一接合构件可以在滑动方向上滑动。
15.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根据第五方面的自行车踏板构造为使得枢转轴的外表面是圆柱形表面。
16.利用根据第七方面的自行车踏板,第一接合构件可以相对于踏板本体平稳地枢转。
17.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根据第一至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车踏板构造为使得踏板本体包括限制构件,在第一接合构件在枢转方向上的枢转移动期间,限制构件防止第一接合构件在滑动方向上滑动。
18.利用根据第八方面的自行车踏板,第一接合构件可以相对于踏板本体准确地枢转。
19.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根据第八方面的自行车踏板构造为使得第一接合构件构造为与限制构件相抵接,使得在第一接合构件在枢转方向上的枢转移动期间,第一接合构件不在滑动方向上滑动。
20.利用根据第九方面的自行车踏板,可以防止第一接合构件在枢转移动期间在滑动方向上滑动。
21.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根据第八或第九方面的自行车踏板构造为使得第一接合构件具有第一接触部分。限制构件具有第二接触部分,以在第一接合构件在枢转方向上的枢转移动期间接触第一接触部分。第一接触部分与第二接触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弯曲度。
22.利用根据第十方面的自行车踏板,第一接合构件可以相对于踏板本体平稳地枢转。
23.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根据第一至第十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车踏板还包括第二接合构件,第二接合构件联接至踏板本体。
24.利用根据第十一方面的自行车踏板,可以使自行车扣片通过第一接合构件和第二接合构件与自行车踏板牢固地接合。
25.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根据第一至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车踏板构造为使得第一接合构件具有扣片接合表面。枢转方向是包括第一枢转方向和与第一枢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枢转方向的双向方向。扣片接合表面构造为当第一接合构件处于夹紧位置中时在所述第二枢转方向上从踏板本体移动离开。
26.利用根据第十二方面的自行车踏板,即使扣片从踏板本体移动离开而无扭转,扣片也可以与第一接合构件接合。
27.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根据第十二方面的自行车踏板构造为使得在第一接合构件从夹紧位置朝向另一释放位置移动的释放操作期间,第一接合构件至少在滑动方向上滑动。
28.利用根据第十三方面的自行车踏板,其进一步促进从自行车踏板释放自行车扣片。
29.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根据第六方面的自行车踏板构造为使得第一接合构件的开口在与滑动方向不同的附加滑动方向上伸长。
30.利用根据第十四方面的自行车踏板,可以防止在第一接合构件在枢转方向上的枢转移动期间,第一接合构件在滑动方向上滑动。
31.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根据第十二或第十三方面的自行车踏板构造为使得第一接合构件的开口在滑动方向上和与滑动方向不同的附加滑动方向上伸长。
32.利用根据第十五方面的自行车踏板,可以防止在第一接合构件在枢转方向上的枢转移动期间,第一接合构件在滑动方向上滑动。
33.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根据第十五方面的自行车踏板构造为使得附加滑动方向朝向扣片接合表面延伸。
34.利用根据第十六方面的自行车踏板,用户可以将自行车扣片容易地安装至踏板本体上,即使自行车扣片的底部有少许泥点。
35.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根据第十二、十三、十五和十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车踏板构造为使得第一接合构件具有扣片接收表面,扣片接收表面在从滑动方向偏斜的倾斜方向上朝向踏板本体倾斜。
36.利用根据第十七方面的自行车踏板,其促进自行车扣片接合至自行车踏板上。
37.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根据第十二、第十三和第十五至第十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车踏板构造为使得当沿枢转轴线在枢转轴向方向上观察时,扣片接合表面面朝向踏板本体,并且在从滑动方向偏斜的附加倾斜方向上朝向踏板本体倾斜。
38.利用根据第十八方面的自行车踏板,其促进自行车扣片与第一接合构件的扣片接合表面的接合。
39.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根据第一至第十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车踏板构造为使得偏置构件具有偏置本体、第一偏置端以及相对于偏置本体与第一偏置端相对的第二偏置端。第一偏置端接触第一接合构件。第二偏置端接触踏板本体。偏置本体联接至踏板本体,使得当第一接合构件在滑动方向上从夹紧位置朝向释放位置滑动时,偏置本体在滑动方向上远离枢转轴不动。
40.利用根据第十九方面的自行车踏板,可以将偏置构件牢固地附接至踏板本体,并且对第一接合构件有效地施加偏置力。
41.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方面,根据第一至第十九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车踏板还包括踏板轴,踏板轴具有踏板轴线。
42.利用根据第二十方面的自行车踏板,踏板本体可以围绕踏板轴线旋转。
43.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面,根据第二十方面的自行车踏板构造为使得滑动方向与踏板轴线平行。
44.利用根据第二十一方面的自行车踏板,可以沿踏板轴线移动接合构件以从自行车踏板释放自行车扣片。
45.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二方面,根据第二十方面的自行车踏板构造为使得滑动方向与踏板轴线垂直。
46.利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二方面,可以在与踏板轴线垂直的方向上移动接合构件以从自行车踏板释放自行车扣片。
47.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的自行车踏板构造为使得第二接合构件在附加夹紧位置与附加释放位置之间围绕枢转轴线枢转地联接至踏板本体。
48.利用根据第二十三方面的自行车踏板,可以简化自行车踏板的结构,以减少当两个接合构件枢转地联接至踏板本体时的制造成本。
49.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四方面,根据第十一或第二十三方面的自行车踏板构造为使得第一接合构件具有扣片接合部分。第二接合构件具有附加扣片接合部分。扣片接合部分与附加扣片接合部分相对于枢转轴线对称地设置。
50.利用根据第二十四方面的自行车踏板,第一接合部分和第二接合部分可以将自行车扣片保持在踏板本体上。
51.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五方面,根据第二十四方面的自行车踏板构造为使得扣片接合部分的形状与附加扣片接合部分的形状相对于枢转轴线基本对称。
52.利用根据第二十五方面的自行车踏板,可以简化自行车踏板的结构。
53.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六方面,根据第二十三方面的自行车踏板构造为使得第二接合构件在附加夹紧位置与附加释放位置之间在枢转方向上可枢转并且在滑动方向上可滑动。
54.利用根据第二十六方面的自行车踏板,第二接合构件可以相对于枢转轴线与第一接合构件相对地移动。
55.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七方面,一种自行车踏板包括踏板本体、第一接合构件和偏置构件。踏板本体包括限定枢转轴线的枢转轴。第一接合构件在夹紧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围绕枢转轴线枢转地联接至踏板本体。第一接合构件具有开口,所述枢转轴设置至所述开口。第一接合构件的开口在伸长方向上伸长,使得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所述伸长方向上可移动。偏置构件朝向夹紧位置偏置第一接合构件。其中,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鞋子的自行车扣片被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夹紧的状态下定位在所述夹紧位置处,并且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所述自行车扣片从所述踏板释放的脱卡操作期间在所述伸长方向上滑动。
56.利用根据第二十七方面的自行车踏板,第一接合构件可以在伸长方向上移动,由此当扣片从自行车踏板释放时,可以防止偏置构件的多余的扭转以减小来自偏置构件的多余的排斥力。因此,可以从自行车踏板平稳地释放自行车扣片。
57.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八方面,根据第二十七方面的自行车踏板构造为使得在所述自行车扣片卡入所述踏板的卡入操作期间,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所述伸长方向上滑动。
58.利用根据第二十八方面的自行车踏板,当扣片安装至自行车踏板上时,可以防止偏置构件的多余的扭转以减小来自偏置构件的多余的排斥力。因此,可以将自行车扣片平稳地安装至自行车踏板上,因为第一接合构件可枢转且可滑动。
附图说明
59.通过参考下文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可以容易地获得,同时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更完整意图及其许多附带的优点。
60.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自行车踏板的立体图,其具有自行车扣片。
61.图2是图1中图示的自行车踏板的俯视图。
62.图3是沿图2中的iii-iii线所截的自行车踏板的剖视图。
63.图4是沿图2中的iv-iv线所截的自行车踏板的剖视图。
64.图5是图2中图示的自行车踏板的分解立体图。
65.图6是沿图2中的vi-vi线所截的自行车踏板的剖视图。
66.图7是沿图2中的vii-vii线所截的自行车踏板的剖视图。
67.图8是沿图2中的viii-viii线所截的自行车踏板的剖视图。
68.图9是沿图2中的ix-ix线所截的自行车踏板的剖视图。
69.图10是沿图2中的x-x线所截的自行车踏板的剖视图。
70.图11是沿图2中的xi-xi线所截的自行车踏板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其中出于图示的目的移除了偏置结构。
71.图12是图2中图示的自行车踏板的第一接合构件的立体图。
72.图13是沿图2中的xiii-xiii线所截的自行车踏板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73.图14是沿图2中的xiv-xiv线所截的自行车踏板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74.图15是图1中图示的自行车踏板的剖视图,用于阐释自行车踏板的卡入操作。
75.图16是图1中图示的自行车踏板的剖视图,用于阐释自行车踏板的卡入操作。
76.图17是图1中图示的自行车踏板的剖视图,用于阐释自行车踏板的卡入操作。
77.图18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自行车踏板的立体图,其具有自行车扣片。
78.图19是图18中图示的自行车踏板的俯视图。
79.图20是图18中图示的自行车扣片的仰视图和主视图。
80.图21是沿图19的xxi-xxi线所截的自行车踏板的剖视图。
81.图22是图18中图示的自行车踏板的仰视图。
82.图23是沿图22的xxiii-xxiii线所截的自行车踏板的剖视图。
83.图24包括图18中图示的自行车踏板的俯视图和剖视图,用于阐释自行车踏板的卡入操作。
84.图25包括图18中图示的自行车踏板的俯视图和剖视图,用于阐释自行车踏板的卡入操作。
85.图26包括图18中图示的自行车踏板的俯视图和剖视图,用于阐释自行车踏板的卡入操作。
86.图27包括图18中图示的自行车踏板的俯视图和剖视图,用于阐释自行车踏板的卡入操作。
87.图28包括图18中图示的自行车踏板的俯视图和剖视图,用于描述自行车踏板与自行车扣片接合的状态。
88.图29包括图18中图示的自行车踏板的俯视图和剖视图,用于阐释当自行车扣片移动离开自行车踏板时的自行车踏板的移动。
89.图30包括图18中图示的自行车踏板的俯视图和剖视图,用于阐释自行车踏板的脱卡操作。
90.图31包括图18中图示的自行车踏板的俯视图和剖视图,用于阐释自行车踏板的脱卡操作。
具体实施方式
91.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其中在各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应或相同的元件。
92.第一实施例
93.首先参考图1和图2,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自行车踏板10包括踏板本体12、第一接合构件14和偏置构件16。自行车踏板10还包括第二接合构件18。自行车踏板10还包括具有踏板轴线a1的踏板轴20。踏板轴20构造为固定至曲柄臂(未示出)。踏板本体12可旋转地支撑在踏板轴20上。踏板本体12围绕踏板轴线a1相对于踏板轴20可旋转。第一接合构件14联接至踏板本体12。第二接合构件18联接至踏板本体12。第二接合构件18构造为与第一接合构件14共同地夹紧自行车扣片2。自行车扣片2使用螺栓4附接至鞋子(未示出)的鞋底。自行车扣片2包括主体6和附接板8。
94.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接合构件14是构造为与自行车扣片2的后端2a接合的后接合构件。第二接合构件18是构造为与自行车扣片2的前端2b接合的前接合构件。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一接合构件14可以是前接合构件,第二接合构件18可以是后接合构件。
95.在本技术中,下列方向性术语“前”、“后”、“向前”、“向后”、“左”、“右”、“横向”、“向上”和“向下”以及任何其他类似的方向性术语是指基于坐在自行车(未示出)的车座(未示出)上并面向车把(未示出)的用户(例如,骑车者)而确定的那些方向。因此,用于描述自行车踏板10的这些术语应当相对于在水平面上以直立骑驶姿势使用的装备有自行车踏板10的自行车来解释。
96.如图3所示,踏板轴20包括轴杆20a、轴承单元20b、圆柱形单元20c和衬套20d。轴杆20a具有限定踏板轴线a1的中心轴线。轴杆20a沿踏板轴线a1在轴向方向d1上延伸。轴承单元20b包括外圈21a和轴承滚珠21b。轴承单元20b不包括内圈。代替地,轴杆20a插入至轴承单元20b中。更具体地,轴承滚珠21b夹在轴杆20a与外圈21a之间。轴杆20a具有围绕踏板轴线a1的沟槽20g。沟槽20g构造为引导围绕沟槽20g的轴承滚珠21b。沟槽20g限制轴承滚珠21b,其沿踏板轴线a1在轴向方向d1上移动。轴承滚珠21b的数量相对较小,优选为六或七个。圆柱形单元20c接收轴杆20a、轴承单元20b和衬套20d。衬套20d支撑轴杆20a以使踏板轴线a1稳定。衬套20d不干涉轴杆20a相对于圆柱形单元20c的旋转。踏板轴20的组装如下。在轴承单元20b的旋转轴线从轴杆20a的中心轴线(踏板轴线a1)偏离的状态下,轴承滚珠21b嵌入外圈21a和轴杆20a的沟槽20g之间。然后轴承单元20b的保持器(未示出)嵌入轴承滚珠21b之间,以将轴承单元20b的旋转轴线调节至踏板轴线a1。然后,轴杆20a和轴承单元20b一体地嵌入至圆柱形单元20c中,使得轴承单元20b的外圈21a压装至圆柱形单元20c的内表面。最后,衬套20d嵌入轴杆20a和圆柱形单元20c之间。如上述组装的踏板轴20插入至踏板本体12的孔12h中,使得圆柱形单元20c压装至踏板本体12的孔。圆柱形单元20c可以从踏板轴20中省略,并且圆柱形单元20c可以与踏板本体12一体地形成。
97.如图4所示,第一接合构件14在夹紧位置pc1与释放位置pr1之间可移动地联接至踏板本体12。在自行车扣片2(图1)被第一接合构件14夹紧的状态下,第一接合构件14定位在夹紧位置pc1处。在从自行车踏板10释放自行车扣片2的过程中,第一接合构件14定位在释放位置pr1处。在自行车扣片2(图1)从自行车踏板10释放之后,第一接合构件14返回至夹紧位置pc1。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接合构件14在夹紧位置pc1与释放位置pr1之间在枢转方
向dp1上围绕枢转轴线pa1可枢转,并且在滑动方向ds1上可滑动。踏板本体12包括限定枢转轴线pa1的枢转轴22。更具体地,如图5所示,踏板本体12还包括同样限定枢转轴线pa1的副枢转轴23。枢转轴22的外表面是圆柱形表面。副枢转轴23的外表面是圆柱形表面。枢转轴线pa1限定为枢转轴22和副枢转轴23的中心轴线。枢转轴22和副枢转轴23构造为围绕枢转轴线pa1可枢转地支撑第一接合构件14。枢转轴22和副枢转轴23附接至第一子构件24。第一接合构件14通过枢转轴22和副枢转轴23围绕枢转轴线pa1可枢转地联接至第一子构件24。枢转轴线pa1与踏板本体12的踏板轴线a1平行。滑动方向ds1与踏板轴线a1垂直。在图示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接合构件14的夹紧位置pc1和释放位置pr1基于第一接合构件14相对于踏板轴线a1的参考点rp1限定。设置在释放位置pr1处的第一接合构件14的外壁以双点划线示出。在下面的描述中,更详细地阐释第一接合构件14的移动。
98.如图5所示,自行车踏板10还可以包括第一子构件24和第一枢转杆26。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一子构件24可以从自行车踏板10中省略。如果第一子构件24从自行车踏板10中省略,枢转轴22和副枢转轴23直接附接至踏板本体12。第一子构件24通过第一枢转杆26可枢转地联接至踏板本体12。第一接合构件14通过枢转轴22和副枢转轴23可枢转地联接至第一子构件24。第一枢转杆26构造为围绕副枢转轴线pa12可枢转地支撑第一子构件24。第一枢转杆26附接至踏板本体12。第一子构件24通过第一枢转杆26围绕副枢转轴线pa12可枢转地联接至踏板本体12。副枢转轴线pa12与踏板本体12的踏板轴线a1平行。如图4所示,副枢转轴线pa12限定为第一枢转杆26的中心轴线。
99.如图6所示,第一子构件24在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之间围绕副枢转轴线pa12相对于踏板本体12可枢转。在参考点rp1相对于踏板轴线a1定位在夹紧位置pc1(图4)处的状态下,第一子构件24定位在第一位置p1处。然而,第一子构件24可在第一额外位置p1e与第二位置p2之间围绕副枢转轴线pa12相对于踏板本体12可枢转。如图6所示,第一子构件24的第一位置p1、第一额外位置p1e和第二位置p2基于枢转轴线a1和副枢转轴线pa12限定,并且第一位置p1在第一额外位置p1e与第二位置p2之间。
100.如图6所示,第一接合构件14与第一子构件24共同地围绕副枢转轴线pa12相对于踏板本体12可枢转。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接合构件14与第一子构件24共同地围绕副枢转轴线pa12相对于踏板本体12在第三位置p3与第四位置p4之间可枢转。第一接合构件14在第三位置p3与第四位置p4之间围绕副枢转轴线pa12相对于踏板本体12枢转。然而,第一接合构件14可与第一子构件24共同地围绕副枢转轴线pa12相对于踏板本体12在第三额外位置p3e与第四位置p4之间可枢转。第一接合构件14的第三位置p3对应于第一子构件24的第一位置p1。第一接合构件14的第四位置p4对应于第一子构件24的第二位置p2。第一接合构件14的第三额外位置p3e对应于第一子构件24的第一额外位置p1e。第一接合构件14的第三位置p3对应于第一接合构件14相对于踏板轴线a1的夹紧位置pc1。第一接合构件14的第四位置p4对应于第一接合构件14相对于踏板轴线a1的旋转改变位置prc1(图4)。如何限定第一子构件24的第二位置p2和第一接合构件14的第四位置p4在后面阐释。
101.如图7所示,第一接合构件14在枢转方向dp1上围绕枢转轴线pa1可枢转。枢转方向dp1是包括第一枢转方向dp11以及与第一枢转方向dp11相反的第二枢转方向dp12的双侧方向。第一枢转方向dp11是第一接合构件14在释放操作期间枢转所在的方向,释放操作中第一接合构件14从夹紧位置pc1朝向释放位置pr1移动。第二枢转方向dp12是第一接合构件14
在夹紧操作期间枢转所在的方向,夹紧操作中第一接合构件14从释放位置pr1朝向夹紧位置pc1移动。
102.更具体地,第一接合构件14在第五位置p5与第六位置p6之间围绕枢转轴线pa1相对于第一子构件24可枢转。第一接合构件14的第五位置p5和第六位置p6基于枢转轴线pa1和第一接合构件14的参考点rp1限定。在图7中,设置在第六位置p6处的第一接合构件14的外壁以双点划线示出。第一枢转方向dp11是从第五位置p5到第六位置p6的方向。第二枢转方向dp12是从第六位置p6到第五位置p5的方向。第一接合构件14的第五位置p5对应于第一接合构件14相对于踏板轴线a1的旋转改变位置prc1(图4)和第一接合构件14相对于副枢转轴线pa12的第四位置p4。第一接合构件14的第六位置p6对应于第一接合构件14相对于踏板轴线a1的移动改变位置pmc1(图4)。如何限定第一接合构件14的第四位置p4在后面阐释。
103.如图8所示,在第一接合构件14从夹紧位置pc1朝向释放位置pr1移动的释放操作期间,第一接合构件14在枢转方向dp1上枢转之后在滑动方向ds1上滑动。相反地,在第一接合构件14从释放位置pr1朝向夹紧位置pc1移动的夹紧操作期间,第一接合构件14在滑动方向ds1上滑动之后在枢转方向dp1上枢转。如图4和图6至8所示,第一接合构件14具有开口14a,枢转轴22设置至该开口14a。第一接合构件14的开口14a在伸长方向de1上伸长。在图8中,设置在释放位置pr1处的第一接合构件14的外形以虚线示出。当第一接合构件14相对于第一子构件24的枢转移动完成时(即,第一接合构件14的参考点rp1到达旋转改变位置prc1),伸长方向de1变为与滑动方向ds1平行。因此,在第一接合构件14在枢转方向dp1上枢转之后,第一接合构件14的开口14a至少在滑动方向ds1上伸长。在第一接合构件14相对于第一子构件24的枢转移动完成之后,第一接合构件14可滑动,使得第一接合构件14的开口14a的周壁的至少部分抵接枢转轴22。伸长方向de1是直的,而非弧状的。因此,滑动方向ds1与枢转方向dp1不同。即使第一接合构件14的开口14a中有空间,在第一接合构件14相对于第一子构件24的枢转移动完成之前,第一接合构件14不可滑动。使第一接合构件14的这种移动成为可能的自行车踏板10的结构在后面阐释。
104.在图示实施例中,如图4至8所示,自行车踏板10是两侧式踏板(例如,山地自行车式)。更具体地,自行车踏板10还包括第三接合构件28、第四接合构件30、附加偏置构件32、第二子构件36和第二枢转杆38。第三接合构件28、第四接合构件30、附加偏置构件32、第二子构件36和第二枢转杆38分别对应于第一接合构件14、第二接合构件18、偏置构件16、第一子构件24和第一枢转杆26。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三接合构件28具有与第一接合构件14的结构基本相同的结构。第四接合构件30具有与第二接合构件18的结构基本相同的结构。附加偏置构件32具有与偏置构件16的结构基本相同的结构。第二子构件36具有与第一子构件24的结构基本相同的结构。第二枢转杆38具有与第一枢转杆26的结构基本相同的结构。进一步地,第三接合构件28、第四接合构件30、附加偏置构件32、第二子构件36和第二枢转杆38相对于踏板本体12(踏板轴线a1)分别设置在第一接合构件14、第二接合构件18、偏置构件16、第一子构件24和第一枢转杆26的相对侧上。
105.然而,在自行车踏板10是一侧式踏板(例如,公路自行车式)的情况下,第三接合构件28、第四接合构件30、和第二子构件36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从自行车踏板10中省略。进一步地,第三接合构件28可以具有与第一接合构件14的结构不同的结构。第四接合构件30可以具有与第二接合构件18的结构不同的结构。第二子构件36可以具有与第一子构件24的结构
不同的结构。
106.第三接合构件28是构造为与自行车扣片2(图1)的后端2a接合的后夹紧构件,第一接合构件14也是。第四接合构件30是构造为与自行车扣片2(图1)的前端2b接合的前夹紧构件,第二接合构件18也是。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三接合构件28可以是前夹紧构件,第四接合构件30可以是后夹紧构件。
107.如图4所示,第三接合构件28在反向侧夹紧位置pc2与反向侧释放位置pr2之间可移动地联接至踏板本体12。在自行车扣片2(图1)被第三接合构件28夹紧的状态下,第三接合构件28定位在反向侧夹紧位置pc2处。在自行车扣片2从自行车踏板10释放的状态下,第三接合构件28定位在反向侧释放位置pr2处。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三接合构件28在反向侧夹紧位置pc2与反向侧释放位置pr2之间在反向侧枢转方向dp2上围绕附加枢转轴线pa2可枢转,并且在反向侧滑动方向ds2上可滑动。如图5所示,踏板本体12包括限定附加枢转轴线pa2的附加枢转轴34和附加副枢转轴35。附加枢转轴34和附加副枢转轴35的外表面是圆柱形表面。附加枢转轴34和附加副枢转轴35分别具有与枢转轴22和副枢转轴23的结构基本相同的结构。附加枢转轴34和附加副枢转轴35构造为围绕附加枢转轴线pa2可枢转地支撑第三接合构件28。附加枢转轴34和附加副枢转轴35附接至第二子构件36。第三接合构件28通过附加枢转轴34和附加副枢转轴35围绕附加枢转轴线pa2可枢转地联接至第二子构件36。附加枢转轴线pa2与踏板本体12的踏板轴线a1平行。在图示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三接合构件28的反向侧夹紧位置pc2和反向侧释放位置pr2基于第三接合构件28相对于踏板轴线a1的参考点rp2限定。设置在反向侧释放位置pr2处的第三接合构件28的外壁以双点划线示出。
108.更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二子构件36通过第二枢转杆38可枢转地联接至踏板本体12。第三接合构件28通过第二枢转杆38可枢转地联接至第二子构件36。第二枢转杆38构造为围绕附加副枢转轴线pa22可枢转地支撑第二子构件36。第二枢转杆38附接至踏板本体12。第二子构件36通过第二枢转杆38围绕附加副枢转轴线pa22可枢转地联接至踏板本体12。附加副枢转轴线pa22与踏板本体12的踏板轴线a1平行。如图4所示,附加副枢转轴线pa22限定为第二枢转杆38的中心轴线。
109.如图6所示,第二子构件36在第七位置p7与第八位置p8之间围绕附加副枢转轴线pa22相对于踏板本体12可枢转。在参考点rp2相对于踏板轴线a1定位在反向侧夹紧位置pc2(图4)处的状态下,第二子构件36定位在第七位置p7处。然而,第二子构件36可在第七额外位置p7e与第八位置p8之间围绕附加副枢转轴线pa22相对于踏板本体12可枢转。如图6所示,第二子构件36的第七位置p7、第七额外位置p7e和第八位置p8基于附加枢转轴线pa2和附加副枢转轴线pa22限定,并且第七位置p7在第七额外位置p7e与第八位置p8之间。
110.如图6所示,第三接合构件28与第二子构件36共同地围绕附加副枢转轴线pa22相对于踏板本体12可枢转。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三接合构件28在第九位置p9与第十位置p10之间与第二子构件36共同地围绕附加副枢转轴线pa22相对于踏板本体12可枢转。第三接合构件28在第九位置p9与第十位置p10之间围绕附加副枢转轴线pa22相对于踏板本体12枢转。然而,第三接合构件28可在第九额外位置p9e与第十位置p10之间与第二子构件36共同地围绕附加副枢转轴线pa22相对于踏板本体12可枢转。第三接合构件28的第九位置p9对应于第二子构件36的第七位置p7。第三接合构件28的第十位置p10对应于第二子构件36的第八位
置p8。第三接合构件28的第九额外位置p9e对应于第二子构件36的第七额外位置p7e。第三接合构件28的第九位置p9对应于第三接合构件28相对于踏板轴线a1的反向侧夹紧位置pc2。第三接合构件28的第十位置p10对应于第三接合构件28相对于踏板轴线a1的反向侧旋转改变位置prc2(图4)。
111.如图7所示,第三接合构件28在反向侧枢转方向dp2上围绕附加枢转轴线pa2可枢转。在图7中,一对第一接合构件14和第一子构件24相对于副枢转轴线pa12旋转,而一对第三接合构件28和第二子构件36相对于附加副枢转轴线pa22旋转。然而,如此图示是为了便于说明,并且该对第三接合构件28和第二子构件36独立于第一接合构件14和第一子构件24的移动相对于附加副枢转轴线pa22旋转。反向侧枢转方向dp2是包括第一反向侧枢转方向dp21以及与第一反向侧枢转方向dp21相反的第二反向侧枢转方向dp22的双侧方向。第一反向侧枢转方向dp21是在第三接合构件28从反向侧夹紧位置pc2朝向反向侧释放位置pr2移动的释放操作期间,第三接合构件28枢转所在的方向。第二反向侧枢转方向dp22是在第三接合构件28从反向侧释放位置pr2朝向反向侧夹紧位置pc2移动的夹紧操作期间,第三接合构件28枢转所在的方向。
112.更具体地,第三接合构件28在第十一位置p11与第十二位置p12之间围绕附加枢转轴线pa2相对于第二子构件36可枢转。第三接合构件28的第十一位置p11和第十二位置p12基于附加枢转轴线pa2和第三接合构件28的参考点rp2限定。在图7中,设置在第十二位置p12处的第三接合构件28的外壁以双点划线示出。第一反向侧枢转方向dp21是从第十一位置p11至第十二位置p12的方向。第二反向侧枢转方向dp22是从第十二位置p12至第十一位置p11的方向。第三接合构件28的第十一位置p11对应于第三接合构件28相对于踏板轴线a1的反向侧旋转改变位置prc2(图4)和第三接合构件28相对于附加副枢转轴线pa22的第十位置p10。第三接合构件28的第十二位置p12对应于第三接合构件28相对于踏板轴线a1的反向侧移动改变位置pmc2(图4)。
113.如图8所示,在第三接合构件28从反向侧夹紧位置pc2朝向反向侧释放位置pr2移动的释放操作期间,第三接合构件28在反向侧枢转方向dp2上枢转之后在反向侧滑动方向ds2上滑动。相反地,在第三接合构件28从反向侧释放位置pr2朝向反向侧夹紧位置pc2移动的夹紧操作期间,第三接合构件28在反向侧滑动方向ds2上滑动之后在反向侧枢转方向dp2上枢转。在图8中,第一子构件24相对于副枢转轴线pa12旋转、并且第一接合构件14相对于副枢转轴线pa12和枢转轴线pa1旋转,而第二子构件36相对于附加副枢转轴线pa22旋转、并且第三接合构件28相对于附加副枢转轴线pa22和附加枢转轴线pa2旋转。然而,如此图示是为了便于说明,第二子构件36独立于第一接合构件14和第一子构件24的移动相对于附加副枢转轴线pa22旋转,而且第三接合构件28独立于第一接合构件14和第一子构件24的移动相对于附加副枢转轴线pa22和附加枢转轴线pa2旋转。如图4和图6至8所示,第三接合构件28具有开口28a,附加枢转轴34设置至该开口。第三接合构件28的开口28a在反向侧伸长方向de2上伸长。在图8中,设置在反向侧释放位置pr2处的第三接合构件28的外形以虚线示出。当第三接合构件28相对于第二子构件36的枢转移动完成时(即,第三接合构件28的参考点rp2到达反向侧旋转改变位置prc2),反向侧伸长方向de2成为与反向侧滑动方向ds2平行。因此,在第三接合构件28在反向侧枢转方向dp2上枢转之后,第三接合构件28的开口28a至少在反向侧滑动方向ds2上伸长。在第三接合构件28相对于第二子构件36的枢转移动完成
之后,第三接合构件28可滑动,使得第三接合构件28的开口28a的周壁的至少部分与附加枢转轴34相抵接。反向侧伸长方向de2是直的,而非弧状的。因此,反向侧滑动方向ds2与反向侧枢转方向dp2不同。即使第三接合构件28的开口28a中有空间,在第三接合构件28相对于第二子构件36的枢转移动完成之前,第三接合构件28不可滑动。
114.如图5所示,第一子构件24与第四接合构件30一体地设置。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子构件24与第四接合构件30一体地设置为单个整体构件。第四接合构件30与第一子构件24共同地围绕副枢转轴线pa12相对于踏板本体12可枢转。然而,第一子构件24可以是从第四接合构件30分离的构件。在该情况下,第四接合构件30可以不可移动地固定在踏板本体12上。可选地,第四接合构件30与踏板本体12一体地设置为单个整体构件。
115.相似地,第二子构件36与第二接合构件18一体地设置。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二子构件与第二接合构件18一体地设置为单个整体构件。第二接合构件18与第二子构件36共同地围绕附加副枢转轴线pa22相对于踏板本体12可枢转。然而,第二子构件36可以是从第二接合构件18分离的构件。在该情况下,第二接合构件18可以不可移动地固定在踏板本体12上。可选地,第二接合构件18与踏板本体12一体地设置为单个整体构件。
116.如图5所示,第一子构件24包括在与踏板本体12的踏板轴线a1平行的轴向方向d1上彼此间隔开的一对联接部分40。联接部分40通过第四接合构件30联接至彼此。联接部分40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枢转孔40a和第二枢转孔40b。第一枢转杆26延伸穿过第一枢转孔40a。枢转轴22和副枢转轴23分别延伸穿过第二枢转孔40b。
117.第二子构件36包括在与踏板本体12的踏板轴线a1平行的轴向方向d1上彼此间隔开的一对附加联接部分41。附加联接部分41通过第二接合构件18联接至彼此。附加联接部分41中的每一个包括附加第一枢转孔41a和附加第二枢转孔41b。第二枢转杆38延伸穿过附加第一枢转孔41a。附加枢转轴34和附加副枢转轴35分别延伸穿过附加第二枢转孔41b。
118.如图5所示,踏板本体12包括轴部分42、第一支撑件44和第二支撑件46。轴部分42具有圆柱形形状并且在轴向方向d1上延伸。轴部分42可旋转地支撑在踏板轴20上。第一支撑件44固定至轴部分42。第二支撑件46固定至轴部分42,并且在轴向方向d1上与第一支撑件44间隔开。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44和第二支撑件46与轴部分42一体地设置为单个整体构件。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一支撑件44和第二支撑件46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从轴部分42分离的构件。
119.如图5所示,第一支撑件44包括第一固定孔44a和44b。第二支撑件46包括第二固定孔46a和46b。例如,第一固定孔44a和44b中的每一个包括内螺纹。第一枢转杆26包括在第一固定孔44a中旋紧的螺纹部。第一枢转杆26延伸穿过第二固定孔46a。第二枢转杆38包括在第一固定孔44b中旋紧的螺纹部。第二枢转杆38延伸穿过第二固定孔46b。
120.如图5所示,自行车踏板10还可以包括一对止动件48和一对附加止动件49。在图示实施例中,附加止动件49中的每一个具有与止动件48中的每一个的结构基本相同的结构。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可以省略该对附加止动件49,或者附加止动件49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与止动件48中的每一个的结构不同的结构。止动件48通过第一枢转杆26可滑动地联接至踏板本体12。附加止动件49通过第二枢转杆38可滑动地联接至踏板本体12。在图示实施例中,止动件48中的每一个具有基本相同的形状,并且附加止动件49中的每一个具有基本相同的形状。止动件48设置为在轴向方向d1上相对于第一子构件24彼此相对。附加止动
件49设置为在轴向方向d1上相对于第二子构件36彼此相对。止动件48中的每一个包括基座部50和接触部52。基座部50包括通孔50a。第一枢转杆26延伸穿过通孔50a。接触部52在轴向方向d1上从基座部50突出。附加止动件49中的每一个包括附加基座部51和附加接触部53。附加基座部51包括附加通孔51a。第二枢转杆38延伸穿过附加通孔51a。附加接触部53在轴向方向d1上从附加基座部51突出。
121.如图9和图10所示,接触部52设置在联接部分40与踏板本体12之间,并且附加接触部53设置在附加联接部分41与踏板本体12之间。此处,图9和图10中图示的联接部分40和附加联接部分41是剖面图。然而,为了清楚地示出止动件48和附加止动件49的隐藏线,图9和图10中图示的联接部分40和附加联接部分41未画阴影线。
122.接触部52与第一子构件24的联接部分40可接触。接触部52包括第一接收表面52a和第二接收表面52b。第一接收表面52a相对于第二接收表面52b倾斜。接触部52的与第一接收表面52a相反的表面与踏板本体12接触。联接部分40包括第一接触表面40c和第二接触表面40d。第一接触表面40c与第一接收表面52a可接触。第二接触表面40d与第二接收表面52b可接触。第一接触表面40c相对于第二接触表面40d倾斜。在第一接触表面40c接触第一接收表面52a的状态下,第一子构件24定位在第一额外位置p1e处。在第二接触表面40d接触第二接收表面52b的状态下,第一子构件24定位在第二位置p2处。
123.相似地,附加接触部53与第二子构件36的附加联接部分41可接触。附加接触部53包括附加第一接收表面53a和附加第二接收表面53b。附加第一接收表面53a相对于附加第二接收表面53b倾斜。附加接触部53的与附加第一接收表面53a相反的表面与踏板本体12接触。附加联接部分41包括附加第一接触表面41c和附加第二接触表面41d。附加第一接触表面41c与附加第一接收表面53a可接触。附加第二接触表面41d与附加第二接收表面53b可接触。附加第一接触表面41c相对于附加第二接触表面41d倾斜。在附加第一接触表面41c接触附加第一接收表面53a的状态下,第二子构件36定位在第七额外位置p7e处。在附加第二接触表面41d接触附加第二接收表面53b的状态下,第二子构件36定位在第八位置p8处。
124.如图9和图10所示,止动件48中的每一个的基座部50的通孔50a是在止动件滑动方向dss1上伸长的伸长孔。优选地,第一接收表面52a在止动件滑动方向dss1上延伸。止动件48中的每一个在止动件滑动方向dss1上可滑动。在图9和图10中,设置为距踏板本体12最近的止动件48以虚线图示,设置为距踏板本体12最远的止动件48以双点划线图示。止动件48中的每一个可滑动,使得基座部50的通孔50a的周壁的至少部分与第一枢转杆26相抵接。
125.相似地,附加止动件49中的每一个的附加基座部51的附加通孔51a是在附加止动件滑动方向dss2上伸长的伸长孔。优选地,附加第一接收表面53a在附加止动件滑动方向dss2上延伸。附加止动件49中的每一个在附加止动件滑动方向dss2上可滑动。在图9和图10中,设置为距踏板本体12最近的附加止动件49以虚线图示,设置为距踏板本体12最远的附加止动件49以双点划线图示。附加止动件49中的每一个可滑动,使得附加基座部51的附加通孔51a的周壁的至少部分与第二枢转杆38相抵接。
126.如图5所示,自行车踏板10还可以包括一对板簧54、一对附加板簧55、一对止动件调节螺栓56和一对附加止动件调节螺栓57。在图示实施例中,附加板簧55中的每一个具有与板簧54中的每一个的结构基本相同的结构,并且附加止动件调节螺栓57中的每一个具有与止动件调节螺栓56中的每一个的结构基本相同的结构。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该对
附加板簧55和该对附加止动件调节螺栓57可以省略。附加板簧55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与板簧54中的每一个的结构不同的结构。附加止动件调节螺栓57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与止动件调节螺栓56中的每一个的结构不同的结构。
127.板簧54通过第一枢转杆26联接至踏板本体12。在图示实施例中,板簧54中的每一个具有基本相同的形状,并且板簧54设置为在轴向方向d1上相对于第一子构件24彼此相对。板簧54中的每一个包括基座部58和偏置部60。基座部58包括通孔58a。第一枢转杆26延伸穿过通孔58a。通孔58a的内径与第一枢转杆26的外径基本相同。如图5、图9和图10所示,偏置部60在轴向方向d1上从基座部58突出,以接触止动件48的基座部50的外边缘50b。偏置部60构造为朝向踏板本体12偏置止动件48。
128.附加板簧55通过第二枢转杆38联接至踏板本体12。在图示实施例中,附加板簧55中的每一个具有基本相同的形状,并且附加板簧55设置为在轴向方向d1上相对于第二子构件36彼此相对。附加板簧55中的每一个包括附加基座部59和附加偏置部61。附加基座部59包括附加通孔59a。第二枢转杆38延伸穿过附加通孔59a。附加通孔59a的内径与第二枢转杆38的外径基本相同。如图5、图9和图10所示,附加偏置部61在轴向方向d1上从附加基座部59突出,以接触附加止动件49的附加基座部51的外边缘51b。附加偏置部61构造为朝向踏板本体12偏置附加止动件49。
129.如图5所示,第一支撑件44包括第三固定孔44c和44d。第二支撑件46包括第四固定孔46c和46d。止动件调节螺栓56中的一个延伸穿过第三固定孔44c。止动件调节螺栓56中的另一个延伸穿过第四固定孔46c。附加止动件调节螺栓57中的一个延伸穿过第三固定孔44d。附加止动件调节螺栓57中的另一个延伸穿过第四固定孔46d。例如,第三固定孔44c和44d以及第四固定孔46c和46d中的每一个包括内螺纹。
130.如图9所示,第一支撑件44包括第一侧部开口44co和第二侧部开口44do。第一侧部开口44co面向止动件48的接触部52,并且与第三固定孔44c连通。第二侧部开口44do面向附加止动件49的附加接触部53,并且与第三固定孔44d连通。如图10所示,第二支撑件46包括第三侧部开口46co和第四侧部开口46do。第三侧部开口46co面向止动件48的接触部52,并且与第四固定孔46c连通。第四侧部开口46do面向附加止动件49的附加接触部53,并且与第四固定孔46d连通。
131.如图5所示,止动件调节螺栓56中的每一个包括操作部62、螺纹部64和调节部66。操作部62构造为由用户利用例如扳手或螺丝刀旋转。螺纹部64在第三固定孔44c或第四固定孔46c的内螺纹中旋紧。如图9和图10所示,调节部66具有柱状形状,其具有在调节部66的侧部上的至少两部分,该至少两部分距止动件调节螺栓56的中心旋转轴线具有不同的距离。优选地,调节部66具有五棱柱的形状。更优选地,调节部66具有等边五棱柱的形状。然而,调节部66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例如,调节部66可以具有三棱柱、六棱柱或椭圆柱的形状。
132.如图9和图10所示,取决于止动件调节螺栓56的旋转角,调节部66可以从第一侧部开口44co或第三侧部开口46co突出调节部66的侧部的至少一部分。调节部66从第一侧部开口44co或第三侧部开口46co的突出量取决于止动件调节螺栓56的旋转角。在图9和图10中,从第一侧部开口44co最小程度地突出的调节部66的剖面形状和从第三侧部开口46co最小程度地突出的调节部66的剖面形状通过实线图示。从第一侧部开口44co最大程度地突出的
调节部66的剖面形状和从第三侧部开口46co最大程度地突出的调节部66的剖面形状通过虚线图示。当调节部66从第一侧部开口44co或第三侧部开口46co最小程度地突出时,止动件48由于板簧54的偏置力定位为距踏板本体12最近。在该情况下,第一接触表面40c和第二接触表面40d中的至少一个离开止动件48的接触部52,并且第一子构件24的联接部分40相对于踏板本体12在最大范围内可枢转。然而,当调节部66的侧部的最接近止动件调节螺栓56的中心旋转轴线的部分与止动件48的接触部52接触时,止动件48的接触部52的至少部分可设置在第三固定孔44c和第四固定孔46c中的至少一个中,并且第一子构件24的第二接触表面40d可与踏板本体12接触。当调节部66从第一侧部开口44co或第三侧部开口46co最大程度地突出时,止动件48定位为距踏板本体12最远。在该情况下,第一接触表面40c和第二接触表面40d均可与止动件48的接触部52接触,由此第一子构件24的联接部分40相对于踏板本体12不可枢转。可选地,第一接触表面40c和第二接触表面40d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离开止动件48的接触部52,并且第一子构件24的联接部分40相对于踏板本体12在最小范围内可枢转。在如图9和图10所示的图示实施例中,调节部66的侧部的边缘与止动件48的接触部52接触,但优选为调节部66的侧部的平滑表面与止动件48的接触部52接触。
133.相似地,如图5所示,附加止动件调节螺栓57中的每一个包括附加操作部63、附加螺纹部65和附加调节部67。附加操作部63构造为由用户利用例如扳手或螺丝刀旋转。附加螺纹部65在第三固定孔44d或第四固定孔46d的内螺纹中旋紧。如图9和图10所示,附加调节部67具有柱状形状,其具有在附加调节部67的侧部上的至少两部分,该至少两部分距附加止动件调节螺栓57的中心旋转轴线具有不同的距离。优选地,附加调节部67具有五棱柱的形状。更优选地,附加调节部67具有等边五棱柱的形状。然而,附加调节部67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例如,附加调节部67可以具有三棱柱、六棱柱或椭圆柱的形状。
134.如图9和图10所示,取决于附加止动件调节螺栓57的旋转角,附加调节部67可以从第二侧部开口44do或第四侧部开口46do突出附加调节部67的侧部的至少一部分。附加调节部67从第二侧部开口44do或第四侧部开口46do的突出量取决于附加止动件调节螺栓57的旋转角。在图9和图10中,从第二侧部开口44do最小程度地突出的附加调节部67的剖面形状和从第四侧部开口46do最小程度地突出的附加调节部67的剖面形状通过实线图示。从第二侧部开口44do最大程度地突出的附加调节部67的剖面形状和从第四侧部开口46do最大程度地突出的附加调节部67的剖面形状通过虚线图示。当附加调节部67从第二侧部开口44do或第四侧部开口46do最小程度地突出时,附加止动件49由于附加板簧55的偏置力定位为距踏板本体12最近。在该情况下,附加第一接触表面41c和附加第二接触表面41d中的至少一个离开附加止动件49的附加接触部53,并且第二子构件36的附加联接部分41相对于踏板本体12在最大范围内可枢转。然而,当附加调节部67的侧部的最接近附加止动件调节螺栓57的中心旋转轴线的部分与附加止动件49的附加接触部53接触时,附加止动件49的附加接触部53的至少部分可设置在第三固定孔44d和第四固定孔46d中的至少一个中,并且第二子构件36的附加第二接触表面41d可与踏板本体12接触。当附加调节部67从第二侧部开口44do或第四侧部开口46do最大程度地突出时,附加止动件49定位为距踏板本体12最远。在该情况下,附加第一接触表面41c和附加第二接触表面41d均可与附加止动件49的附加接触部53接触,由此第二子构件36的附加联接部分41相对于踏板本体12不可枢转。可选地,附加第一接触表面41c和附加第二接触表面41d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离开附加止动件49的附加接触部
53,并且第二子构件36的附加联接部分41相对于踏板本体12在最小范围内可枢转。在如图9和图10所示的图示实施例中,附加调节部67的侧部的边缘与附加止动件49的附加接触部53接触,但优选为附加调节部67的侧部的平滑表面与附加止动件49的附加接触部53接触。
135.如图5所示,第一接合构件14包括夹紧本体68和一对附接部分70。夹紧本体68构造为与自行车扣片2(图1)的后端2a接合。附接部分70通过夹紧本体68联接至彼此。附接部分70从夹紧本体68突出并且在轴向方向d1上彼此间隔开。附接部分70中的每一个包括开口14a。枢转轴22和副枢转轴23延伸穿过开口14a以围绕枢转轴线pa1相对于第一子构件24可枢转地支撑第一接合构件14。
136.相似地,第三接合构件28包括附加夹紧本体69和一对附加附接部分71。附加夹紧本体69构造为与自行车扣片2(图1)的后端2a接合。附加附接部分71通过附加夹紧本体69联接至彼此。附加附接部分71从附加夹紧本体69突出并且在轴向方向d1上彼此间隔开。附加附接部分71中的每一个包括开口28a。附加枢转轴34和附加副枢转轴35延伸穿过开口28a以围绕附加枢转轴线pa2相对于第二子构件36可枢转地支撑第三接合构件28。
137.如图11所示,附接部分70包括第一接触部分70a。即,第一接合构件14具有第一接触部分70a。在第一接合构件14到达移动改变位置pmc1之前的第一接合构件14在枢转方向dp1上的枢转移动期间,第一接触部分70a构造为限制第一接合构件14在滑动方向ds1上相对于第一子构件24滑动。第一接触部分70a允许第一接合构件14围绕枢转轴线pa1相对于第一子构件24从第五位置p5朝向第六位置p6枢转。第一接触部分70a与第一枢转杆26可接触。换言之,第一枢转杆26可以防止第一接合构件14在滑动方向ds1上滑动。因此,第一枢转杆26可以叫作限制构件26。那么,踏板本体12包括在第一接合构件14在枢转方向dp1上的枢转移动期间防止第一接合构件14在滑动方向ds1上滑动的限制构件26。第一接合构件14构造为与限制构件26相抵接,使得在第一接合构件14在枢转方向dp1上的枢转移动期间,第一接合构件14不在滑动方向ds1上滑动。更具体地,限制构件26具有第二接触部分26a,以在第一接合构件14在枢转方向dp1上的枢转移动期间接触第一接触部分70a。第一接触部分70a和第二接触部分26a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弯曲度。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部分70a和第二接触部分26a均具有弯曲度,但是第一接触部分70a和第二接触部分26a中的一个可以仅具有平坦表面和/或有角的边缘。
138.如图11所示,第一接合构件14还包括调节板72和调节螺栓74。调节板72具有螺纹孔72a。调节螺栓74包括螺纹螺栓74a、法兰部分74b和头部部分74c。螺纹螺栓74a从法兰部分74b突出。头部部分74c从法兰部分74b朝向螺纹螺栓74a的相对侧突出。螺纹螺栓74a在螺纹孔72a中拧紧。法兰部分74b设置在调节板72与夹紧本体68之间。法兰部分74b与夹紧本体68接合。夹紧本体68包括通孔68a。头部部分74c设置在通孔68a中。调节螺栓74围绕调节螺栓74的中心轴线a2相对于夹紧本体68和调节板72可旋转。
139.如图12所示,夹紧本体68包括构造为在与调节螺栓74的中心轴线a2平行的调节方向d2上引导调节板72的引导部分68b。调节板72包括引导沟槽72b。引导部分68b设置在引导沟槽72b中以在调节方向d2上引导调节板72。引导部分68b构造为防止调节板72围绕中心轴线a2相对于夹紧本体68旋转。调节螺栓74相对于夹紧本体68的旋转使调节板72在调节方向d2上相对于夹紧本体68移动。相似地,第三接合构件28具有与如图11和图12所图示的第一接合构件14的结构基本相同的结构。
140.如上文所描述的,如图13所示,自行车踏板10包括偏置构件16。偏置构件16构造为使第一接合构件14朝向夹紧位置pc1偏置。偏置构件16构造为使第一子构件24朝向第一位置p1偏置。在图示实施例中,偏置构件16构造为使第一接合构件14(调节板72)朝向第三位置p3偏置,使得第一子构件24朝向第一位置p1偏置。
141.如图5所示,自行车踏板10还可以包括副偏置构件17。偏置构件16和副偏置构件17布置在轴向方向d1上。例如在图示实施例中,偏置构件16和副偏置构件17中的每一个是扭力弹簧。然而,偏置构件16和副偏置构件17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除扭力弹簧之外的偏置构件。偏置构件16和副偏置构件17可以彼此一体地设置为单个整体构件。副偏置构件17可以省略。
142.第一枢转杆26延伸穿过偏置构件16和副偏置构件17。偏置构件16和副偏置构件17通过第一枢转杆26安装至踏板本体12。因此,偏置构件16和副偏置构件17安装在副枢转轴线pa12上。然而,偏置构件16和副偏置构件17可以安装在枢转轴线pa1上或踏板本体12的其他方位处。如图13所示,偏置构件16包括第一端16a和第二端16b。如图14所示,副偏置构件17包括第三端17a和第四端17b。
143.如图13所示,偏置构件16构造为使第一接合构件14相对于踏板本体12朝向第三位置p3偏置。第一端16a构造为与踏板本体12接合。第二端16b构造为与第一接合构件14接合。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端16a构造为与踏板本体12的轴部分42接合。第二端16b构造为与第一接合构件14的调节板72接合。
144.如图14所示,副偏置构件17构造为使第一接合构件14相对于踏板本体12朝向第三位置p3偏置。第三端17a构造为与踏板本体12接合。
145.第四端17b构造为与第一接合构件14接合。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三端17a构造为与踏板本体12的轴部分42接合。第四端17b构造为与第一接合构件14的调节板72接合。
146.如图13和图14所示,调节螺栓74的法兰部分74b通过偏置构件16和副偏置构件17压靠夹紧本体68。偏置力f11通过偏置构件16和副偏置构件17施加至第一接合构件14(调节板72)。需要大于偏置力f11的量的致动力f12以使第一接合构件14朝向释放位置pr1枢转。致动力f12指向在偏置力f11的相反方向上。例如,偏置力f11和致动力f12中的每一个可以限定在调节螺栓74的中心轴线a2上。
147.如图13所示,副枢转轴线pa12比枢转轴线pa1更接近调节螺栓74的中心轴线a2。第一最小距离lm1限定在副枢转轴线pa12与中心轴线a2之间。第二最小距离lm2限定在枢转轴线pa1与中心轴线a2之间。第一最小距离lm1比第二最小距离lm2更短。此外,副枢转轴线pa12比枢转轴线pa1距踏板轴20更远。更具体地,副枢转轴线pa12比枢转轴线pa1距踏板本体12的踏板轴线a1更远。
148.如图13所示,第一子构件24、副枢转轴线pa12、第一接合构件14、枢转轴线pa1、偏置构件16和副偏置构件17构造为使得使第一子构件24围绕副枢转轴线pa12枢转的第一转矩t1小于使第一接合构件14围绕枢转轴线pa1枢转的第二转矩t2。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转矩t1也可以限定为使第一接合构件14围绕副枢转轴线pa12枢转的转矩。
149.第一转矩t1限定为通过将致动力f12与第一最小距离lm1相乘得到的转矩(旋转力矩)。第二转矩t2限定为通过将致动力f12与第二最小距离lm2相乘得到的转矩(旋转力矩)。因为第一最小距离lm1比第二最小距离lm2更短,所以第一转矩t1小于第二转矩t2。
150.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转矩t1小于第二转矩t2。因此,当第一接合构件14朝向释放位置pr1按压时,第一接合构件14与第一子构件24共同地围绕副枢转轴线pa12相对于踏板本体12枢转,而不在第一接合构件14的第一枢转移动下围绕枢转轴线pa1相对于第一子构件24枢转。然后,在第一子构件24由于第一子构件24的枢转移动而接触止动件48的第二接收表面52b之后,第一子构件24不再可旋转,然后第一接合构件14相对于第一子构件24枢转。除此之外,如图5所示,自行车踏板10还可以包括附加偏置构件32和附加副偏置构件33,其构造为使第三接合构件28相对于踏板本体12朝向第九位置p9(图6)偏置。相对于第三接合构件28和第二子构件36的附加偏置构件32和附加副偏置构件33的结构和功能与相对于第一接合构件14和第一子构件24的偏置构件16和副偏置构件17的结构和功能分别基本相同。
151.在自行车踏板10中,当自行车扣片2(图1)从自行车踏板10释放时第一子构件24被限制相对于踏板本体12围绕副枢转轴线pa12枢转。
152.更具体地,如图6所示,自行车踏板10包括限制结构76。限制结构76构造为限制第一子构件24相对于踏板本体12围绕副枢转轴线pa12枢转。在图示实施例中,限制结构76构造为限制第一子构件24从限制位置pr1朝向第二位置p2移动。限制位置pr1限定在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2之间。然而,限制位置pr1可以与第一位置p1完全重合。
153.如图6所示,限制结构76包括第一按压部分78,其构造为由自行车扣片2(图1)按压,使得第一子构件24被限制相对于踏板本体12围绕副枢转轴线pa12朝向第二位置p2枢转。在第一接合构件14和第二接合构件18夹紧自行车扣片2的状态下,第一按压部分78由自行车扣片2按压。在第一按压部分78由自行车扣片2按压的状态下,第一子构件24定位在限制位置pr1处。换言之,当第一按压部分78由自行车扣片2按压时,第一子构件24被限制相对于踏板本体12围绕副枢转轴线pa12朝向第二位置p2枢转。
154.在图示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限制结构76包括一对第一按压部分78,其构造为由自行车扣片2按压,使得第一子构件24被限制相对于踏板本体12围绕副枢转轴线pa12朝向第二位置p2(图6)枢转。第一按压部分78中的每一个与自行车扣片2可接触。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按压部分78中的每一个与自行车扣片2的附接板8可接触。
155.第一按压部分78在轴向方向d1上彼此间隔开。第一按压部分78分别设置在联接部分40上。第一按压部分78分别从联接部分40突出。
156.如图6所示,第一按压部分78设置在第一子构件24上,并且与第一子构件24一体地围绕副枢转轴线pa12可枢转。第一按压部分78远离枢转轴线pa1从第一子构件24突出。枢转轴线pa1设置在第一按压部分78与副枢转轴线pa12之间。
157.如图15所示,第一按压部分78设置在一位置,使得在自行车踏板10的卡入操作中,第一接合构件14在第一按压部分78与自行车扣片2形成接触之前与自行车扣片2形成接触。更具体地,在自行车踏板10的卡入操作中,自行车扣片2的前端2b与第二接合构件18接合。在那之后,自行车扣片的后端2a抵靠第一接合构件14按压。卡入操作是用户(骑车者)卡入至自行车踏板10中的操作。致动力f0从附接至鞋子(未示出)的鞋底的自行车扣片2施加至第一接合构件14。致动转矩t0响应于致动力f0施加至第一接合构件14。
158.在图16中,当致动转矩t0达到第一转矩t1时,第一接合构件14与第一子构件24共同地相对于踏板本体12围绕副枢转轴线pa12枢转。然后,如图7和图8所图示的,第一接合构
件14相对于第一子构件24枢转并且在滑动方向ds1上滑动。在图16所示的状态下,自行车扣片2与第一按压部分78形成接触。
159.如图17所示,当自行车扣片2进一步抵靠第一接合构件14按压时,自行车扣片2的后端2a进入第一接合构件14的下方。因此,自行车扣片2在第一接合构件14与第二接合构件18之间夹紧。在该状态下,第一接合构件14定位在夹紧位置pc1处。在自行车扣片2在第一接合构件14与第二接合构件18之间夹紧的状态下,限制结构76的第一按压部分78与自行车扣片2接触。在第一按压部分78与自行车扣片2接触的状态下,第一子构件24定位在第一位置p1处。在该状态下,限制结构76限制第一子构件24相对于踏板本体12围绕副枢转轴线pa12朝向第二位置p2枢转。
160.在脱卡操作期间(用户从自行车踏板10释放鞋子的自行车扣片2的操作),例如,用户(骑车者)围绕垂直轴线扭转鞋子,以通过自行车扣片2向第二接合构件18施加移除力f1。在骑车者扭转鞋子时,首先,如图5所图示的,第一子构件24与第一接合构件14共同地相对于踏板本体12围绕副枢转轴线pa12枢转。然后,如图6所图示的,第一接合构件14相对于第一子构件24围绕枢转轴线pa1枢转。最后,如图7所图示的,第一接合构件14在滑动方向ds1上相对于第一子构件24滑动。
161.利用自行车踏板10,第一接合构件14在夹紧位置pc1与释放位置pr1之间在枢转方向dp1上围绕枢转轴线pa1可枢转并且在滑动方向ds1上可滑动。滑动方向ds1与枢转方向dp1不同。因此,可以在自行车扣片2安装在自行车踏板10上或者从自行车踏板10释放时防止偏置构件16的多余的扭转以减小来自偏置构件16的多余的排斥力。所以,可以将自行车扣片2平稳地安装至自行车踏板10上并且从自行车踏板10平稳地释放自行车扣片2,因为第一接合构件14可枢转且可滑动。
162.第二实施例
163.下面将参考图18至图20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自行车踏板110。与第一实施例中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的元件此处将同样地标记,并且为简洁起见,此处将不再详细描述和/或图示。
164.首先参考图18和图19,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自行车踏板110包括踏板本体112、第一接合构件114和偏置构件116。自行车踏板110还包括第二接合构件118。自行车踏板110还包括具有踏板轴线a11的踏板轴120。踏板轴120构造为固定至曲柄臂(未示出)。踏板轴120包括踏板轴主体120a和踏板支撑部分120b。踏板轴主体120a构造为固定至曲柄臂。踏板支撑部分120b相对于踏板轴主体120a围绕踏板轴线a11可旋转,使得踏板支撑部分120b从踏板轴线a11偏离。踏板本体112支撑在踏板支撑部分120b上。更具体地,如图18所示,踏板本体112具有顶表面112ts和沿自行车踏板110的高度在高度方向dh上与顶表面ts相反的底表面112bs,并且踏板支撑部分120b附接至踏板本体的底表面112bs。因此,踏板本体112重心定位在踏板轴线a11上,或与踏板轴线a11相邻。因为踏板支撑部分120b围绕踏板轴线a11可旋转,踏板本体112围绕踏板轴线a11相对于踏板轴120可旋转。第一接合构件114联接至踏板本体112。第二接合构件118联接至踏板本体112。第二接合构件118构造为与第一接合构件114共同地夹紧自行车扣片102。
165.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接合构件114是构造为与自行车扣片102的左端接合的左接合构件。第二接合构件118是构造为与自行车扣片102的右端接合的右接合构件。然而,如果
需要和/或期望,第一接合构件114可以是右接合构件或前/后接合构件,并且第二接合构件118可以是左接合构件或前/后接合构件。进一步地,如图18和图20所示,自行车扣片102包括主体104、第一踏板接合部分106a和第二踏板接合部分106b。主体104构造为附接至自行车用鞋的鞋底。例如,主体104通过使用延伸穿过主体104的螺栓孔104h的螺栓(例如,图1中的螺栓4)附接至自行车用鞋的鞋底。主体104具有第一端部分104a和在第一方向dc1上与第一端部分104a相对的第二端部分104b。第一踏板接合部分106a设置在主体104的第一端部分104a上,并且在与第一方向dc1基本垂直的第二方向dc2上延伸。第二踏板接合部分106b设置在主体104的第二端部分104b上并且在第二方向dc2上延伸。自行车扣片102在第一方向dc1上的第一长度l1与自行车扣片102在第二方向dc2上的第二长度l2的比值大于或等于4/3且小于或等于2。假设当自行车扣片102与自行车踏板110接合时,自行车踏板110的第一接合构件114接触自行车扣片102的第一端部分104a的第一部104p1,并且自行车踏板110的第二接合构件118接触第二端部分104b的第二部104p2,则第一长度l1是第一端部分104a的第一部104p1与第二端部分104b的第二部104p2之间在第一方向dc1上的距离,并且第二长度l2是第一端部分104a的第一部104p1在第二方向dc2上的距离和第二端部分104b的第二部104p2在第二方向dc2上的距离。
166.如图18和图19所示,自行车踏板110还包括第一引导部分113a和在与踏板轴线a11垂直的方向(与沿枢转轴线pa3的枢转轴向方向d3基本相同,第一接合构件114和第二接合构件118围绕枢转轴线pa3可枢转,在下文中详细阐释)上与第一引导部分113a相对的第二引导部分113b。第一引导部分113a和第二引导部分113b在高度方向dh上从踏板本体112的顶表面112ts突出。第一引导部分113a和第二引导部分113b中的每一个基本呈弧形形状。优选地,如图19所示,当在高度方向dh上观察时,第一引导部分113a的形状相对于枢转轴线pa3基本对称。优选地,当在高度方向dh上观察时,第二引导部分113b的形状相对于枢转轴线pa3基本对称。优选地,当在高度方向dh上观察时,第一引导部分113a的形状与第二引导部分113b的形状相对于踏板轴线a11基本对称。
167.第一引导部分113a包括第一脊部113ar、第一顺时针侧端部斜面
168.113as1、第一逆时针侧端部斜面113as2和第一内斜面113ai。第一脊部113ar是第一引导部分113a的突起顶端。第一顺时针侧端部斜面113as1和第一逆时针侧端部斜面113as2中的每一个连接第一脊部113ar和踏板本体112的顶表面112ts。第一逆时针侧端部斜面113as2相对于第一脊部113ar与第一顺时针侧端部斜面113as1相对。第一内斜面113ai连接第一脊部113ar和踏板本体112的顶表面112ts,并且在与踏板轴线a11垂直的方向上朝向第二引导部分113b倾斜。第一内斜面113ai与踏板本体112的顶表面112ts之间的第一边界线bl1具有弧形形状。第一内斜面113ai与第一脊部113ar之间的第二边界线bl2具有弧形形状。第二边界线bl2的长度大于第一边界线bl1的长度。
169.第二引导部分113b包括第二脊部113br、第二顺时针侧端部斜面113bs1、第二逆时针侧端部斜面113bs2和第二内斜面113bi。第二脊部113br是第二引导部分113b的突起顶端。第二顺时针侧端部斜面113bs1和第二逆时针侧端部斜面113bs2中的每一个连接第二脊部113br和踏板本体112的顶表面112ts。第二逆时针侧端部斜面113bs2相对于第二脊部113br与第二顺时针侧端部斜面113bs1相对。第二内斜面113bi连接第二脊部113br和踏板本体112的顶表面112ts,并且在与踏板轴线b11垂直的方向上朝向第一引导部分113a倾斜。
第二内斜面113bi与踏板本体112的顶表面112ts之间的第三边界线bl3具有弧形形状。第二内斜面113bi与第二脊部113br之间的第四边界线bl4具有弧形形状。第四边界线bl4的长度大于第三边界线bl3的长度。
170.如图18和图20所示,自行车扣片102的主体104还具有第三端部分104c和第四端部分104d。第三端部分104c连接第一端部分104a和第二端部分104b。第四端部分104d在第二方向dc2上与第三端部分104c相反地连接第一端部分104a和第二端部分104b。自行车扣片102还包括第一被引导部分108a和在第二方向dc2上与第一被引导部分108a相反的第二被引导部分108b。第一被引导部分108a在第二方向dc2上从第三端部分104c突出。第二被引导部分108b在第二方向dc2上从第四端部分104d突出。优选地,第二被引导部分108b的形状与第一被引导部分108a的形状基本相同。因此,第二被引导部分108b可以叫作第一被引导部分108a,反之亦然。
171.第一被引导部分108a具有与第一边界线bl1匹配的外周边缘。第一被引导部分108a的外周边缘具有弧形形状。第二被引导部分108b具有与第三边界线bl3匹配的外周边缘。第二被引导部分108b的外周边缘具有弧形形状。因为第一内斜面113ai、第二内斜面113bi以及第一被引导部分108a和第二被引导部分108b的外周边缘具有上述形状,所以在卡入操作期间自行车扣片102的第一被引导部分108a和第二被引导部分108b被引导至第一边界线bl1与第三边界线bl3之间的位置,自行车扣片102围绕在高度方向dh上延伸的旋转中心轴线rco(见图19)可旋转,并且第一内斜面113ai和第二内斜面113bi限制自行车扣片102在与踏板轴线a11垂直的方向上偏离。优选地,旋转中心rco是在高度方向dh上观察时的踏板轴线a11与枢转轴线pa3的交点。
172.自行车扣片102的主体104具有顶表面104ts和底表面104bs,自行车用鞋的鞋底附接至顶表面104ts,底表面104bs设置为与顶表面104ts相反以面向自行车踏板110。如图20所示,主体104包括第一倒角104bc1、第二倒角104bc2、第三倒角104bc3和第四倒角104bc4。第一倒角104bc1和第三倒角104bc3设置在底表面104bs与第三端部分104c之间。第二倒角104bc2和第四倒角104bc4设置在底表面104bs与第四端部分104d之间。如图18和图19所示,第一引导部分113a的第一顺时针侧端部斜面113as1和第二引导部分113b的第二顺时针侧端部斜面113bs1围绕旋转中心轴线rco在顺时针方向dcw上相对于踏板本体112的顶表面112ts倾斜。第一引导部分113a的第一逆时针侧端部斜面113as2和第二引导部分113b的第二逆时针侧端部斜面113bs2围绕旋转中心轴线rco在逆时针方向dacw上相对于踏板本体112的顶表面112ts倾斜。自行车扣片102的第一倒角104bc1构造为,在第一接合构件114与第一踏板接合部分106a接合且第二接合构件118与第二踏板接合部分106b接合之后,当自行车扣片102在逆时针方向dacw上旋转时,在第一引导部分113a的第一顺时针侧端部斜面113as1上滑动。自行车扣片102的第二倒角104bc2构造为,在第一接合构件114与第一踏板接合部分106a接合且第二接合构件118与第二踏板接合部分106b接合之后,当自行车扣片102在逆时针方向dacw上旋转时,在第二引导部分113b的第二顺时针侧端部斜面113bs1上滑动。自行车扣片102的第三倒角104bc3构造为,在第一接合构件114与第一踏板接合部分106a接合且第二接合构件118与第二踏板接合部分106b接合之后,当自行车扣片102在顺时针方向dcw上旋转时,在第一引导部分113a的第一逆时针侧端部斜面113as2上滑动。自行车扣片102的第四倒角104bc4构造为,在第一接合构件114与第一踏板接合部分106a接合且第
二接合构件118与第二踏板接合部分106b接合之后,当自行车扣片102在顺时针方向dcw上旋转时,在第二引导部分113b的第二逆时针侧端部斜面113bs2上滑动。因此,自行车扣片102可以通过在顺时针方向dcw或逆时针方向dacw上旋转自行车扣片102从自行车踏板110容易地释放。
173.如图20所示,第一踏板接合部分106a包括第一钩表面106ahs、第一嵌入表面106ais、第一侧倒角106as1和第二侧倒角106as2。第一钩表面106ahs构造为在自行车扣片102附接至自行车踏板110时与第一接合构件114接合。优选地,第一钩表面106ahs与第一方向dc1和第二方向dc2基本平行。可选地,第一钩表面106ahs优选地倾斜,使得在第二方向dc2上观察的由第一钩表面106ahs和第一端部分104a得到的角为锐角,即第一钩表面106ahs优选地倾斜,使得当自行车用鞋附接至自行车扣片102时第一钩表面106ahs面朝向自行车用鞋。第一嵌入表面106ais连接至第一钩表面106ahs,并且在与第一方向dc1和第二方向dc2均垂直的第三方向dc3上相对于主体104的底表面104bs倾斜。第一嵌入表面106ais构造为在卡入操作期间接触第一接合构件114。
174.第一侧倒角106as1连接第一钩表面106ahs、第一嵌入表面106ais和第一端部分104a。第一侧倒角106as1在第二方向dc2上从第一端部分104a朝向第一踏板接合部分106a的中间mid倾斜。第二侧倒角106as2在第二方向dc2上与第一侧倒角106as1相对。第二侧倒角106as2连接第一钩表面106ahs、第一嵌入表面106ais和第一端部分104a。第二侧倒角106as2在第二方向dc2上从第一端部分104a朝向第一踏板接合部分106a的中间mid倾斜。如图20中的上图所示,第一踏板接合部分106a在第二方向dc2上远离第三端部分104c和第四端部分104d。即,第一侧倒角106as1在第二方向dc2上远离第三端部分104c,并且第二侧倒角106as2在第二方向dc2上远离第四端部分104d。因为第一侧倒角106as1和第二侧倒角106as2在第二方向dc2上朝向第一踏板接合部分106a的中间mid倾斜,第一踏板接合部分106a随着它远离第一端部分104a而逐渐变窄。
175.相似地,第二踏板接合部分106b包括第二钩表面bhs、第二嵌入表面106bis、第三侧倒角106bs1和第四侧倒角106bs2。第二钩表面106bhs构造为在自行车扣片102附接至自行车踏板110时与第二接合构件118接合。优选地,第二钩表面106bhs与第一方向dc1和第二方向dc2基本平行。可选地,第二钩表面106bhs优选地倾斜,使得在第二方向dc2上观察的由第二钩表面106bhs和第二端部分104b得到的角为锐角,即第二钩表面106bhs优选地倾斜,使得当自行车用鞋附接至自行车扣片102时第二钩表面106bhs面朝向自行车用鞋。第二嵌入表面106bis连接至第二钩表面106bhs,并且在第三方向dc3上相对于主体104的底表面104bs倾斜。第二嵌入表面106bis构造为在卡入操作期间接触第二接合构件118。
176.第三侧倒角106bs1连接第二钩表面106bhs、第二嵌入表面106bis和第二端部分104b。第三侧倒角106bs1在第二方向dc2上从第二端部分104b朝向第二踏板接合部分106b的中间mid倾斜。第四侧倒角106bs2在第二方向dc2上与第三侧倒角106bs1相对。第四侧倒角106bs2连接第二钩表面106bhs、第二嵌入表面106bis和第二端部分104b。第四侧倒角106bs2在第二方向dc2上从第二端部分104b朝向第二踏板接合部分106b的中间mid倾斜。如图20中的上图所示,第二踏板接合部分106b在第二方向dc2上远离第三端部分104c和第四端部分104d。即,第三侧倒角106bs1在第二方向dc2上远离第三端部分104c,并且第四侧倒角106bs2在第二方向dc2上远离第四端部分104d。因为第三侧倒角106bs1和第四侧倒角
106bs2在第二方向dc2上朝向第二踏板接合部分106b的中间mid倾斜,第二踏板接合部分106b随着其远离第二端部分104b而逐渐变窄。
177.优选地,第二踏板接合部分106b的形状与第一踏板接合部分106a的形状基本相同。因此,第二踏板接合部分106b可以叫作第一踏板接合部分106a,反之亦然。如图20所示,第一踏板接合部分106a和第二踏板接合部分106b中的每一个在第一方向dc1上的长度为l3,并且第一踏板接合部分106a和第二踏板接合部分106b中的每一个在第二方向dc2上的长度为l4。l3比l4短。自行车扣片102要从自行车踏板110释放的必需旋转量基于l3和l4限定。
178.如图21所示,第一接合构件114在夹紧位置pc3与释放位置pr3之间可移动地联接至踏板本体112。在自行车扣片102(图18)由第一接合构件114夹紧的状态下,第一接合构件114定位在夹紧位置pc3处。在该实施例中,在将自行车扣片102附接至自行车踏板110的过程中,第一接合构件114定位在释放位置pr3处。当自行车扣片102与第一接合构件114和第二接合构件118接合时,第一接合构件114返回至夹紧位置pc3。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接合构件114在夹紧位置pc3与释放位置pr3之间在枢转方向dp3(更具体地,枢转方向dp31a)上围绕枢转轴线pa3可枢转,并且在滑动方向ds3(更具体地,ds31)上可滑动。滑动方向ds3(ds31)与枢转方向dp3(dp31a)不同。一般地,当自行车扣片102被推至第一接合构件114上时,在第一接合构件114从夹紧位置pc3朝向释放位置pr3移动的夹紧操作期间,第一接合构件114在枢转方向dp3(dp31a)上枢转之后在滑动方向ds3(ds31)上滑动。图21图示了移动改变位置pmc3,在该处第一接合构件114的移动从在枢转方向dp3(dp31a)上围绕枢转轴线pa3的枢转移动改变为在滑动方向ds3(ds31)上的滑动移动。当第一接合构件114到达移动改变位置pmc3时,第一接合构件114接触踏板本体112的第一接合构件抵接部分112ga1。优选地,第一接合构件抵接部分112ga1在滑动方向ds3上延伸。第一接合构件114在滑动方向ds3(ds31)上滑动,同时抵接在第一接合构件抵接部分112ga1上以到达释放位置pr3。夹紧操作期间,在第一接合构件114到达释放位置pr3之后,然后第一接合构件114通常枢转并返回至夹紧位置pc3以与自行车扣片102(更具体地,第一踏板接合部分106a)接合。即,在夹紧操作期间,第一接合构件114经由移动改变位置pmc3从夹紧位置pc3移动至释放位置pr3,然后第一接合构件114返回至夹紧位置pc3。在第一接合构件114返回至夹紧位置pc3时,第一接合构件114在滑动方向ds3(ds31)上滑动之后可在枢转方向dp3(dp31a)上枢转。即,在第一接合构件114从释放位置pr3朝向夹紧位置pc3移动的夹紧操作期间,第一接合构件114在滑动方向ds3(ds31)上滑动之后可在枢转方向dp3(dp31a)上枢转。在释放操作期间,第一接合构件114从夹紧位置pc3移动至另一释放位置apr3。在释放操作期间,第一接合构件114通常在与滑动方向ds3(ds31)不同的附加滑动方向ds41上滑动,然后在滑动方向ds3(ds31)上滑动。即,在第一接合构件114从夹紧位置pc3朝向另一释放位置apr3移动的释放操作期间,第一接合构件114至少在滑动方向ds3(ds31)上滑动。此处,在图示实施例中,另一释放位置apr3与释放位置pr3分离,但是另一释放位置apr3可以与释放位置pr3基本相同。进一步地,在释放操作期间,第一接合构件114在枢转方向dp3(dp31a)上枢转之后可以在滑动方向ds3(ds31)上滑动。
179.踏板本体112包括限定枢转轴线pa3的枢转轴122。枢转轴线pa3限定为枢转轴122的中心轴线。枢转轴122构造为围绕枢转轴线pa3可枢转地支撑第一接合构件114。踏板本体
112包括枢转轴122附接至的踏板本体主体。当在与枢转轴线pa3和踏板本体112的踏板轴线a11垂直的高度方向dh上观察时,枢转轴线pa3与踏板轴线a11垂直。如图19所示,滑动方向ds3与踏板轴线a11平行。然而,自行车踏板110可以以如第一实施例中阐释的方式附接至踏板轴120。在这种情况下,滑动方向ds3可以与踏板轴线a11垂直。如图21所示,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接合构件114的夹紧位置pc3、移动改变位置pmc3、释放位置pr3和另一释放位置apr3基于第一接合构件114相对于枢转轴线pa3的参考点rp3限定。设置在移动改变位置pmc3处的第一接合构件114的外壁以单点划线示出。设置在释放位置pr3和另一释放位置apr3处的第一接合构件114的外壁分别以双点划线示出。
180.第二接合构件118在附加夹紧位置pc4与附加释放位置pr4之间围绕枢转轴线pa3可移动地联接至踏板本体112。在自行车扣片102(图18)由第二接合构件118夹紧的状态下,第二接合构件118定位在附加夹紧位置pc4处。在该实施例中,在将自行车扣片102附接至自行车踏板110的过程中,第二接合构件118定位在附加释放位置pr4处。当自行车扣片102与第一接合构件114和第二接合构件118接合时,第二接合构件118返回至附加夹紧位置pc4。第二接合构件118在附加夹紧位置pc4与附加释放位置pr4之间在枢转方向dp3(更具体地,枢转方向dp31b)上可枢转,并且在滑动方向ds3(更具体地,ds32)上可滑动。滑动方向ds3(第二滑动方向ds32)与枢转方向dp31b不同。一般地,当自行车扣片102被推至第二接合构件118上时,在第二接合构件118从附加夹紧位置pc4朝向附加释放位置pr4移动的夹紧操作期间,第二接合构件118在枢转方向dp3(dp31b)上枢转之后在滑动方向ds3(ds32)上滑动。图21图示了附加移动改变位置pmc4,在该处第二接合构件118的移动从在枢转方向dp3(dp31b)上围绕枢转轴线pa3的枢转移动改变为在滑动方向ds3(ds32)上的滑动移动。当第二接合构件118到达附加移动改变位置pmc4时,第二接合构件118接触踏板本体112的第二接合构件抵接部分112ga2。优选地,第二接合构件抵接部分112ga2在滑动方向ds3上延伸。第二接合构件118在滑动方向ds3(ds32)上滑动,同时抵接在第二接合构件抵接部分112ga2上以到达附加释放位置pr4。夹紧操作期间,在第二接合构件118到达附加释放位置pr4之后,然后第二接合构件118通常枢转并返回至附加夹紧位置pc4以与自行车扣片102(更具体地,第二踏板接合部分106b)接合。即,在夹紧操作期间,第二接合构件118经由附加移动改变位置pmc4从附加夹紧位置pc4移动至附加释放位置pr4,然后第二接合构件118返回至附加夹紧位置pc4。在第二接合构件118返回至附加夹紧位置pc4时,第二接合构件118在滑动方向ds3(ds32)上滑动之后可在枢转方向dp3(dp31b)上枢转。即,在第二接合构件118从附加释放位置pr4朝向附加夹紧位置pc4移动的夹紧操作期间,第二接合构件118在滑动方向ds3(ds32)上滑动之后可在枢转方向dp3(dp31b)上枢转。在释放操作期间,第二接合构件118从附加夹紧位置pc4移动至另一附加释放位置apr4。在释放操作期间,第二接合构件118通常在与滑动方向ds3(ds32)不同的副附加滑动方向ds42上滑动,然后在滑动方向ds3(ds32)上滑动。即,在第二接合构件118从附加夹紧位置pc4朝向另一附加释放位置apr4移动的释放操作期间,第二接合构件118至少在滑动方向ds3(ds32)上滑动。此处,在图示实施例中,另一附加释放位置apr4与附加释放位置pr4分离,但是另一附加释放位置apr4可以与附加释放位置pr4基本相同。进一步地,在释放操作期间,第二接合构件118在枢转方向dp3(dp31b)上枢转之后可以在滑动方向ds3(ds32)上滑动。如图21所示,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二接合构件118的附加夹紧位置pc4、附加移动改变位置pmc4、附加释放位置pr4和另一附加释
放位置apr4基于第二接合构件118相对于枢转轴线pa3的参考点rp4限定。设置在附加移动改变位置pmc4处的第二接合构件118的外壁以单点划线示出。设置在附加释放位置pr4和另一附加释放位置apr4处的第二接合构件118的外壁分别以双点划线示出。
181.在图示实施例中,滑动方向ds3是包括第一滑动方向ds31和与第一滑动方向ds31相反的第二滑动方向ds32的双向方向。进一步地,枢转方向dp3是包括第一枢转方向dp31和与第一枢转方向dp31相反的第二枢转方向dp32的双向方向。换言之,枢转方向dp31a和dp31b在高度方向dh上指向下方,而第二枢转方向dp32在高度方向dh上指向上方。当自行车扣片102在高度方向dh上移动离开自行车踏板110时,第一接合构件114和第二接合构件118在第二枢转方向dp32上枢转。第一接合构件114和第二接合构件118的移动在后面详细阐释。
182.进一步地,第一接合构件114的形状与第二接合构件118的形状相对于中心面cp基本对称地相似,中心面cp包括枢转轴线pa3并且与踏板轴线a11垂直。更具体地,如图19所示,第一接合构件114具有扣片接合部分180。除此之外,第一接合构件114具有第一联接部分182、第二联接部分184和偏置构件钩部分186。第二接合构件118具有附加扣片接合部分181。第二接合构件118具有附加第一联接部分183、附加第二联接部分185和附加偏置构件钩部分187。
183.如图21所示,扣片接合部分180包括扣片接合表面180a和扣片接收表面180b。即,第一接合构件114具有扣片接合表面180a和扣片接收表面180b。扣片接收表面180b在从滑动方向ds3偏斜的倾斜方向di1上朝向踏板本体112倾斜。当沿枢转轴线pa3在枢转轴向方向d3上观察时,扣片接合表面180a面朝向踏板本体112,并且在附加倾斜方向dai1上朝向踏板本体112倾斜。倾斜方向di1从扣片接收表面180b指向枢转轴122。优选地,附加倾斜方向dai1与倾斜方向di1不同。
184.如图19和图20所示,扣片接合部分180的形状与附加扣片接合部分181的形状相对于枢转轴线pa3基本对称。换言之,扣片接合部分180的形状与附加扣片接合部分181的形状相对于中心面cp基本对称。扣片接合部分180与附加扣片接合部分181相对于枢转轴线pa3对称地设置。更具体地,如图21所示,附加扣片接合部分181包括附加扣片接合表面181a和附加扣片接收表面181b。即,第二接合构件118具有附加扣片接合表面181a和附加扣片接收表面181b。附加扣片接收表面181b在从滑动方向ds3偏斜的副倾斜方向di2上朝向踏板本体112倾斜。当沿枢转轴线pa3在枢转轴向方向d3上观察时,附加扣片接合表面181a面朝向踏板本体112,并且在副附加倾斜方向dai2上朝向踏板本体112倾斜。副倾斜方向di2从附加扣片接收表面181b指向枢转轴122。优选地,副附加倾斜方向dai2与副倾斜方向di2不同。
185.如图19所示,第二联接部分184设置为在与枢转轴线pa3平行的枢转轴向方向d3上与第一联接部分182相对。第二联接部分184设置为相对于踏板轴线a11与第一联接部分182相对。第二联接部分184的形状与第一联接部分182的形状基本相同。如图21所示,第一联接部分182具有开口182a,枢转轴122设置至该开口182a。即,第一接合构件114具有开口182a,枢转轴122设置至该开口182a。开口182a在伸长方向de3上伸长。即,第一接合构件114的开口182a在伸长方向de3上伸长。开口182a在与伸长方向de3不同的第一附加伸长方向dea1上伸长。优选地,第一附加伸长方向dea1朝向扣片接合表面180a延伸。因为枢转轴122的外表面是圆柱形表面,并且第一接合构件114可以在滑动方向ds3和附加滑动方向ds41上滑动,
并具有任意朝向使得开口182a的周壁与枢转轴122相抵接,所以在第一接合构件114具有任意朝向时,滑动方向ds3和附加滑动方向ds41分别与伸长方向de3和第一附加伸长方向dea1基本相同。因此,在第一接合构件114在枢转方向dp3上枢转之后,第一接合构件114的开口182a至少在滑动方向ds3上伸长。第一接合构件114的开口182a在滑动方向ds3和与滑动方向ds3不同的附加滑动方向ds41上伸长。优选地,附加滑动方向ds41朝向扣片接合表面180a延伸。因为第二联接部分184的形状与第一联接部分182的形状基本相同,第二联接部分184具有形状与开口182a的形状基本相同的开口。
186.如图19所示,附加第二联接部分185设置为在枢转轴向方向d3上与附加第一联接部分183相对。附加第二联接部分185设置为相对于踏板轴线a11与附加第一联接部分183相对。第一联接部分182和第二联接部分184在枢转轴向方向d3上被附加第一联接部分183和附加第二联接部分185夹在中间。附加第二联接部分185的形状与附加第一联接部分183的形状基本相同。如图21所示,附加第一联接部分183具有枢转轴122所设置至的开口183a。即,第二接合构件118具有枢转轴122所设置至的开口183a。开口183a在伸长方向de3上伸长。即,第二接合构件118的开口183a在伸长方向de3上伸长。开口183a在与伸长方向de3不同的第二附加伸长方向dea2上伸长。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二附加伸长方向dea2与第一附加伸长方向dea1不同。然而,第二附加伸长方向dea2可以与第一附加伸长方向dea1相同。例如,第二附加伸长方向dea2和第一附加伸长方向dea1可以是与伸长方向de3和枢转轴向方向d3垂直的方向。优选地,第一附加伸长方向dea1与第二附加伸长方向dea2相对于中心面cp基本对称。优选地,第二附加伸长方向dea2朝向附加扣片接合表面181a延伸。因为枢转轴122的外表面是圆柱形表面,并且第二接合构件118可以在滑动方向ds3和副附加滑动方向ds42上滑动,并且具有任意朝向,使得开口183a的周壁与枢转轴122相抵接,所以在第二接合构件118具有任意朝向时,滑动方向ds3和副附加滑动方向ds42分别与伸长方向de3和第二附加伸长方向dea2基本相同。因此,在第二接合构件118在枢转方向dp3上枢转之后,第二接合构件118的开口183a至少在滑动方向ds3上伸长。第二接合构件118的开口183a在滑动方向ds3和与滑动方向ds3不同的副附加滑动方向ds42上伸长。优选地,副附加滑动方向ds42朝向附加扣片接合表面181a延伸。因为附加第二联接部分185的形状与附加第一联接部分183的形状基本相同,附加第二联接部分185具有形状与开口183a的形状基本相同的开口。
187.如图22所示,偏置构件具有偏置本体116a、第一偏置端116b和相对于偏置本体116a与第一偏置端116b相对的第二偏置端116c。如图21至图23所示,偏置本体116a联接至踏板本体112。第一偏置端116b被第一接合构件114的偏置构件钩部分186钩住。即,第一偏置端116b与第一接合构件114接触。第二偏置端116c插入至踏板本体112的孔112h1中。即第二偏置端116c与踏板本体112接触。踏板本体112包括具有引导表面112gs1的引导部分112g1,偏置本体116a抵接在引导表面112gs1上,使得偏置本体116a在引导表面112gs1上滑动。引导表面112gs1朝向向下方向dd和中心面cp倾斜,向下方向dd与指向第一接合构件114的向上方向du相对。向上方向du和向下方向dd与高度方向dh平行,并与滑动方向ds3和枢转轴向方向d3垂直。因此,在第一接合构件114从夹紧位置pc3朝向释放位置pr3移动时,引导表面121gs1在向下方向dd上引导偏置本体116a。在第一接合构件114在滑动方向ds3上从夹紧位置pc3朝向释放位置pr3滑动时,偏置本体116a在滑动方向ds3上远离枢转轴122不动。
进一步地,引导表面121gs1朝向向上方向du偏置偏置本体116a。因此,引导表面121gs1可以叫作构造为朝向向上方向du偏置偏置本体116a的偏置部分112b1。由于引导表面121gs1的这种作用和偏置构件116的回复力,偏置构件116朝向夹紧位置pc3偏置第一接合构件114。
188.如图22所示,自行车踏板110还包括副偏置构件117、附加偏置构件132和附加副偏置构件133。副偏置构件117与偏置构件116共同地朝向夹紧位置pc3偏置第一接合构件114。附加偏置构件132与附加副偏置构件133共同地朝向附加夹紧位置pc4偏置第二接合构件118。副偏置构件117、附加偏置构件132和附加副偏置构件133的结构与偏置构件116的结构基本相同。副偏置构件117具有副偏置本体117a、第一副偏置端117b和相对于副偏置本体117a与第一副偏置端117b相对的第二副偏置端117c。第一副偏置端117b被第一接合构件114的偏置构件钩部分186钩住。第二副偏置端117c插入至踏板本体112的孔112h2中。附加偏置构件132具有附加偏置本体132a、附加第一偏置端132b和相对于附加偏置本体132a与附加第一偏置端132b相对的附加第二偏置端132c。附加第一偏置端132b被第二接合构件118的附加偏置构件钩部分187钩住。附加第二偏置端132c插入至踏板本体112的孔112h3中。附加副偏置构件133具有附加副偏置本体133a、附加第一副偏置端133b和相对于附加副偏置本体133a与附加第一副偏置端133b相对的附加第二副偏置端133c。附加第一副偏置端133b被第二接合构件118的附加偏置构件钩部分187钩住。附加第二副偏置端133c插入至踏板本体112的孔112h4中。
189.踏板本体112包括具有副引导表面(未示出)的副引导部分112g2,副偏置本体117a抵接在副引导表面上,使得副偏置本体117a在副引导表面上滑动。踏板本体112包括具有附加引导表面112gs3(图23)的附加引导部分112g3,附加偏置本体132a抵接在附加引导表面112gs3上,使得附加偏置本体132a在附加引导表面112gs3上滑动。踏板本体112包括具有附加副引导表面(未示出)的附加副引导部分112g4,附加副偏置本体133a抵接在附加副引导表面上,使得附加副偏置本体133a在附加副引导表面上滑动。副引导部分112g2、附加引导部分112g3和附加副引导部分112g4的作用与引导部分112g1的作用基本相同。因此,副引导部分112g2、附加引导部分112g3和附加副引导部分112g4的详细阐释省略。
190.进一步地,如图22和图23所示,自行车踏板110还可以包括第一额外偏置构件188a和第二额外偏置构件188b。例如,第一额外偏置构件188a和第二额外偏置构件188b为板簧。第一额外偏置构件188a附接至踏板本体112,并且与偏置构件116和附加偏置构件132接触以将偏置构件116和附加偏置构件132向向上方向du推动。第二额外偏置构件118b附接至踏板本体112,并且与副偏置构件117和附加副偏置构件133接触以将副偏置构件117和附加副偏置构件133向向上方向du推动。因此,第一额外偏置构件188a和第二额外偏置构件188b可以增大偏置构件116、副偏置构件117、附加偏置构件132和附加副偏置构件133的偏置力。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额外偏置构件188a和第二额外偏置构件188b彼此分离,然而第一额外偏置构件188a和第二额外偏置构件188b可以一体地设置为一体式整体构件。
191.如图24所示,在卡入操作的开始,用户将自行车扣片102放在第一接合构件114的扣片接收表面180b和第二接合构件118的附加扣片接收表面181b上。因为扣片接收表面180b在倾斜方向di1上倾斜,并且附加扣片接收表面181b在副倾斜方向di2上倾斜,力f31和力f41分别施加至第一接合构件114的扣片接收表面180b和第二接合构件118的附加扣片接收表面181b。然后,枢转轴122击打在第一接合构件114的开口182a的上表面182au和第二接
合构件118的开口183a的上表面183au上。因此,枢转轴122对第一接合构件114的第一联接部分182和第二联接部分184施加力f32,并且枢转轴122对第二接合构件188的附加第一联接部分183和附加第二联接部分185施加力f42。然后,第一接合构件114在枢转方向dp3(更具体地,第一枢转方向dp31a)上枢转,并且第二接合构件118在枢转方向dp3(更具体地,第二枢转方向dp31b)上枢转。
192.然后,如图25所示,当第一接合构件114到达移动改变位置pmc3时,第一接合构件114接触踏板本体112的第一接合构件抵接部分112ga1。因为第一接合构件抵接部分112ga1阻碍了第一接合构件114在第一枢转方向dp31a上的进一步的枢转移动,所以第一接合构件114在滑动方向ds3(更具体地,第一滑动方向ds1)上从移动改变位置pmc3滑动至释放位置pr3,同时抵接在第一接合构件抵接部分112ga1上。当第一接合构件114在滑动方向ds3上滑动时,扣片接合表面180a的边缘在自行车扣片102的第一踏板接合部分106a的第一嵌入表面106ais上滑动。相似地,当第二接合构件118到达附加移动改变位置pmc4时,第二接合构件118接触踏板本体112的第二接合构件抵接部分112ga2。因为第二接合构件抵接部分112ga2阻碍了第二接合构件118在第二枢转方向dp31b上的进一步的枢转移动,所以第二接合构件118在滑动方向ds3(更具体地,第二滑动方向ds2)上从附加移动改变位置pmc4滑动至附加释放位置pr4,同时抵接在第二接合构件抵接部分112ga2上。当第二接合构件118在滑动方向ds3上滑动时,附加扣片接合表面181a的边缘在自行车扣片102的第二踏板接合部分106b的第二嵌入表面106bis上滑动。
193.然后,如图26所示,当第一接合构件114到达释放位置pr3并且第二接合构件118到达附加释放位置pr4时,在高度方向dh上观察,第一踏板接合部分106a未与第一接合构件114的扣片接合部分180重叠,并且第二踏板接合部分106b未与第二接合构件118的附加扣片接合部分181重叠。当第一接合构件114到达释放位置pr3的附近时,自行车扣片102可以接触第一联接部分182和第二联接部分184,并将它们向下推动以围绕枢转轴线pa3开始枢转。当第二接合构件118到达附加释放位置pr4的附近时,自行车扣片102可以接触附加第一联接部分183和附加第二联接部分185,并将它们向下推动以围绕枢转轴线pa3开始枢转。
194.然后,如图27所示,当自行车扣片102接近自行车踏板110时,第一接合构件114和第二接合构件118可以枢转并在滑动方向ds3上滑动。在该状况下,因为向上的力f31和力f41分别从第一踏板接合部分106a的第一钩表面106ahs和第二踏板接合部分106b的第二钩表面106bhs施加至第一接合构件114的扣片接合表面180a和第二接合构件118的附加扣片接合表面181a,所以开口182a和183a的伸长方向de3可以变为与滑动方向ds3基本平行,踏板本体112的第一接合构件抵接部分112ga1和第二接合构件抵接部分112ga2在滑动方向ds3上延伸。因为扣片接合表面180a在附加倾斜方向dai1上朝向踏板本体112倾斜,且附加扣片接合表面181a在副附加倾斜方向dai2上朝向踏板本体112倾斜,所以施加向上的力f31和力f41。因为向上的力f31和力f41施加至第一接合构件114的扣片接合表面180a和第二接合构件118的附加扣片接合表面181a,所以枢转轴122抵接第一接合构件114的开口182a的下表面182a1和第二接合构件118的开口183a的下表面183a1s。
195.然后,如图28所示,自行车扣片102最终与自行车踏板110接合。如图29所示,在自行车扣片102与自行车踏板110接合之后,扣片接合表面180a构造为当第一接合构件114处于夹紧位置pc3时在第二枢转方向dp32上移动离开踏板本体112。更具体地,第一接合构件
114的扣片接合表面180a和第二接合构件118的附加扣片接合表面181a在第二枢转方向dp32上枢转,以当自行车扣片102在高度方向dh上移动离开自行车踏板110时紧紧地紧固自行车扣片102。因此,自行车踏板110可以防止自行车扣片102意外从自行车踏板110脱离接合。
196.如图28所示,在脱卡操作的开始,用户翻转自行车扣片102,由此力f51和力f61分别施加至第一接合构件114的扣片接合部分180和第二接合构件118的附加扣片接合部分181。然后,枢转轴122击打在第一接合构件114的开口182a的上表面182au和第二接合构件118的开口183a的上表面183au上。因此,枢转轴122向第一接合构件114的第一联接部分182和第二联接部分184施加力f52,并且枢转轴122向第二接合构件118的附加第一联接部分183和附加第二联接部分185施加力f62。在该情况下,因为自行车扣片102接触第一联接部分182、附加第一联接部分183、第二联接部分184和附加第二联接部分185以将它们向下推动,第一接合构件114可能在附加滑动方向ds41上滑动,且第二接合构件118可能在副附加滑动方向ds42上滑动。然而,当自行车扣片102旋转,同时从第一联接部分182、附加第一联接部分183、第二联接部分184和附加第二联接部分185分离时,第一接合构件114和第二接合构件118可枢转少许。然后,如图30所示,第一接合构件114和第二接合构件118分别移动至上方位置apmc3、apmc4。下文中,上方位置apmc3可以叫作副移动改变位置apmc3。上方位置apmc4可以叫作副附加移动改变位置apmc4。当第一接合构件114到达副移动改变位置apmc3时,第一接合构件114的开口182a的伸长方向de3可以变为与滑动方向ds3基本平行,踏板本体112的第一接合构件抵接部分112ga1在滑动方向ds3上延伸。当第二接合构件118到达副附加移动改变位置apmc4时,第二接合构件118的开口183a的伸长方向de3可以变为与滑动方向ds3基本平行,踏板本体112的第二接合构件抵接部分112ga2在滑动方向ds3上延伸。因此,第一接合构件114可以在滑动方向ds3(更具体地,第一滑动方向ds31)上从副移动改变位置apmc3滑动,第二接合构件118可以在滑动方向ds3(更具体地,第二滑动方向ds32)上从副附加移动改变位置apmc4滑动。
197.如图31所示,在第一接合构件114在滑动方向ds3(第一滑动方向ds31)上从副移动改变位置apmc3滑动至到达另一释放位置apr3,并且第二接合构件118在滑动方向ds3(第二滑动方向ds32)上从副附加移动改变位置apmc4滑动至到达另一附加释放位置apr4之后,当在高度方向dh上观察时,第一踏板接合部分106a未与第一接合构件114的扣片接合部分180重叠,并且第二踏板接合部分106b未与第二接合构件118的附加扣片接合部分181重叠。因此,用户可以通过在向上方向du上移动自行车扣片102来从自行车踏板110释放自行车扣片102。
198.图24至图31示出的示例是用户向第一接合构件114和第二接合构件118均等地施加力的示例。所以,第一接合构件114和第二接合构件118可能与图24至图31示出的示例不同地移动,尤其是当用户主要向第一接合构件114和第二接合构件118中的一个施加力时。
199.利用自行车踏板110,第一接合构件114在夹紧位置pc3和释放位置pr3之间在枢转方向dp3上围绕枢转轴线pa3可枢转并且在滑动方向ds3上可滑动。滑动方向ds3与枢转方向dp3不同。因此,当自行车扣片安装至踏板110上以及从踏板110释放时,可以防止偏置构件116的多余的扭转以减小来自偏置构件116的多余的排斥力。因为第一接合构件114可枢转且可滑动,所以可以将自行车扣片102平稳地安装至自行车踏板110上,并且从自行车踏板
110平稳地释放自行车扣片102。
200.变型
201.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派生词意图为开放式术语,其指明所述的特征、元件、部件、组、整体和/或步骤的存在,但不排除其他未陈述的特征、元件、部件、组、整体和/或步骤的存在。这种概念也适用于类似含义的词汇,例如,术语“具有”、“包含”及其派生词。
202.术语“构件”、“区段”、“部分”、“部”、“元件”、“本体”和“结构”在用作单数时可以具有单个部分或多个部分的双重含义。
203.本技术中列举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仅为标示,但不具有其他含义,例如,特定顺序等。此外,例如,术语“第一元件”本身并不暗示“第二元件”的存在,而且术语“第二元件”本身并不暗示“第一元件”的存在。
204.除了一对元件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或结构的构造之外,本文所用的术语“一对”可以包括一对元件具有彼此不同形状或结构的构造。
205.术语“一”(或“一个”)、“一个或多个”和“至少一个”在本文中可互换使用。
206.最后,如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基本”、“大约”和“接近”的程度术语意味着所修饰术语的合理的偏差量,使得最终结果不会显著改变。本技术中描述的所有数值可以被解释为包括诸如“基本”、“大约”和“接近”的术语。
207.明显地,根据上述教导,可以对本发明做出许多变型和改变。因此可以理解的是,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本发明可以在本文具体描述以外实施。
技术特征:
1.一种自行车踏板,包括:踏板本体;第一接合构件,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夹紧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联接至所述踏板本体,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所述夹紧位置与所述释放位置之间在枢转方向上围绕枢转轴线可枢转并且在滑动方向上可滑动,所述滑动方向与所述枢转方向不同;以及偏置构件,所述偏置构件朝向所述夹紧位置偏置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其中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鞋子的自行车扣片被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夹紧的状态下定位在所述夹紧位置处,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所述自行车扣片从所述踏板释放的脱卡操作期间在所述滑动方向上滑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踏板,其中在所述自行车扣片卡入所述踏板的卡入操作期间,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所述滑动方向上滑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踏板,其中在所述第一接合构件从所述夹紧位置朝向所述释放位置移动的释放操作期间,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所述枢转方向上枢转之后在所述滑动方向上滑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踏板,其中在所述第一接合构件从所述释放位置朝向所述夹紧位置移动的夹紧操作期间,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所述滑动方向上滑动之后在所述枢转方向上枢转。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踏板,其中所述踏板本体包括限定所述枢转轴线的枢转轴,并且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具有开口,所述枢转轴设置至所述开口。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踏板,其中在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所述枢转方向上枢转之后,所述第一接合构件的开口至少在所述滑动方向上伸长。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车踏板,其中所述枢转轴的外表面是圆柱形表面。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踏板,其中所述踏板本体包括限制构件,在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所述枢转方向上的枢转移动期间,所述限制构件防止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所述滑动方向上滑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行车踏板,其中所述第一接合构件构造为与所述限制构件相抵接,使得在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所述枢转方向上的枢转移动期间,所述第一接合构件不在所述滑动方向上滑动。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行车踏板,其中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具有第一接触部分,所述限制构件具有第二接触部分,以在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所述枢转方向上的枢转移动期间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接触部分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弯曲度。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踏板还包括:
第二接合构件,所述第二接合构件联接至所述踏板本体。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踏板,其中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具有扣片接合表面,所述枢转方向是包括第一枢转方向和与第一枢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枢转方向的双向方向,所述扣片接合表面构造为当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处于所述夹紧位置中时在所述第二枢转方向上从所述踏板本体移动离开。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行车踏板,其中在所述第一接合构件从所述夹紧位置朝向另一释放位置移动的释放操作期间,所述第一接合构件至少在所述滑动方向上滑动。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踏板,其中所述第一接合构件的所述开口在与所述滑动方向不同的附加滑动方向上伸长。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行车踏板,其中所述第一接合构件的开口在所述滑动方向上和与所述滑动方向不同的附加滑动方向上伸长。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自行车踏板,其中所述附加滑动方向朝向所述扣片接合表面延伸。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行车踏板,其中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具有扣片接收表面,所述扣片接收表面在从所述滑动方向偏斜的倾斜方向上朝向所述踏板本体倾斜。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行车踏板,其中当沿所述枢转轴线在枢转轴向方向上观察时,所述扣片接合表面面朝向所述踏板本体,并且在从所述滑动方向偏斜的附加倾斜方向上朝向所述踏板本体倾斜。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踏板,其中所述偏置构件具有偏置本体、第一偏置端以及相对于所述偏置本体与所述第一偏置端相对的第二偏置端,所述第一偏置端接触所述第一接合构件,所述第二偏置端接触所述踏板本体,所述偏置本体联接至所述踏板本体,使得当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所述滑动方向上从所述夹紧位置朝向所述释放位置滑动时,所述偏置本体在所述滑动方向上远离所述枢转轴不动。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踏板,还包括:踏板轴,所述踏板轴具有踏板轴线。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自行车踏板,其中所述滑动方向与所述踏板轴线平行。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自行车踏板,其中所述滑动方向与所述踏板轴线垂直。2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行车踏板,其中所述第二接合构件在附加夹紧位置与附加释放位置之间围绕所述枢转轴线枢转地联
接至所述踏板本体。2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行车踏板,其中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具有扣片接合部分,所述第二接合构件具有附加扣片接合部分,所述扣片接合部分与所述附加扣片接合部分相对于所述枢转轴线对称地设置。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自行车踏板,其中所述扣片接合部分的形状与所述附加扣片接合部分的形状相对于所述枢转轴线基本对称。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自行车踏板,其中所述第二接合构件在所述附加夹紧位置与所述附加释放位置之间在所述枢转方向上可枢转并且在所述滑动方向上可滑动。27.一种自行车踏板,包括:踏板本体,所述踏板本体包括限定枢转轴线的枢转轴;第一接合构件,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夹紧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围绕所述枢转轴线枢转地联接至所述踏板本体,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具有开口,所述枢转轴设置至所述开口,所述第一接合构件的所述开口在伸长方向上伸长,使得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所述伸长方向上可移动;以及偏置构件,所述偏置构件朝向所述夹紧位置偏置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其中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鞋子的自行车扣片被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夹紧的状态下定位在所述夹紧位置处,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所述自行车扣片从所述踏板释放的脱卡操作期间在所述伸长方向上滑动。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自行车踏板,其中在所述自行车扣片卡入所述踏板的卡入操作期间,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所述伸长方向上滑动。
技术总结
一种自行车踏板,包括踏板本体、第一接合构件和偏置构件。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夹紧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联接至所述踏板本体。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在所述夹紧位置与所述释放位置之间在枢转方向上围绕枢转轴线可枢转并且在滑动方向上可滑动。所述滑动方向与所述枢转方向不同。所述偏置构件使所述第一接合构件朝向所述夹紧位置偏置。朝向所述夹紧位置偏置。朝向所述夹紧位置偏置。
技术研发人员:
井上晓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株式会社岛野
技术研发日:
2019.09.27
技术公布日:
202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