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抢险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旋转式双管路大流量排水抢险车。
背景技术:
2.排水抢险车顾名思义就是排水的抢险设备,它在紧急汛情时可以起到一部分排涝压力,人们常常驾驶排水抢险车在汛期道路进行紧急排水抢险救援工作,排水抢险车可以快速消除道路积水,确保车辆行人安全通行,缓解城市内涝,是必备的抢险设备之一,然而,人们在使用排水抢险车时发现,排水抢险车上的管道只是通过平移机构和伸缩机构对排水抢险车上连接管路的位和深度进行调节,在复杂的地形处无法灵活的进行取水或者排水。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式双管路大流量排水抢险车,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人们在使用排水抢险车时发现,排水抢险车上的管道只是通过平移机构和伸缩机构对排水抢险车上连接管路的位和深度进行调节,在复杂的地形处无法灵活的进行取水或者排水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旋转式双管路大流量排水抢险车,包括抢险车
本体,
所述抢险车本体的表面固定连通有两个旋转管路本体,所述抢险车本体上固定安装有两个位于旋转管路本体下方的固定机构,两个所述旋转管路本体均包括第一软管、第一弯头、旋转接头、直管、第二软管和第二弯头,所述第一软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有第一弯头,所述第一弯头远离第一软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有旋转接头,所述旋转接头的底端固定连通有直管,所述直管的底端固定连通有第二软管,所述第二软管远离直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有第二弯头,两个所述直管的中部均固定安装有平移
角度调节机构,工作人员通过旋转接头相对于第一弯头转动直管,对旋转管路本体的方向进行调节。
5.优选的,两个所述直管上均固定安装有位于平移角度调节机构上的第一固定板,两个所述第二弯头的中部均固定安装有第二固定板,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底端均固定安装有长度杆,两个所述长度杆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延长杆,两个所述延长杆远离长度杆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固定板的顶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长度杆的表面均螺纹连接有固定螺钉,两个所述长度杆通过固定螺钉分别与两个延长杆固定连接,工作人员沿着长度杆滑动延长杆,调节延长杆与长度杆之间的距离,对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之间的距离,对第二弯头的深度进行调节,工作人员拧动固定螺钉,将延长杆固定在长度杆上,此时第二软管从弯折状变成直线状。
6.优选的,两个所述固定机构均包括自锁伸缩杆、角度座、固定环、若干个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所述自锁伸缩杆的活动端转动安装有角度座,所述角度座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磁铁,所述固定环的表面固定安装有若干个第一磁铁,若干个所述第一磁铁均与第二磁铁磁性连接,工作人员转动直管后,工作人员调节自锁伸缩杆的长度,使得角度座上的第
二磁铁与正对的第一磁铁接触,对固定环内直管的方向进行固定,当平移角度调节机构进行平移运动时,工作人员解开对自锁伸缩杆的固定,自锁伸缩杆上的活动端随之滑动。
7.优选的,两个所述自锁伸缩杆的固定端均与抢险车本体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环的中部分别与两个直管的表面固定连接,固定机构通过自锁伸缩杆安装在抢险车本体上,固定机构通过固定环安装在直管上。
8.优选的,两个所述平移角度调节机构均包括限位板、第一角度
气缸、活动块、第二角度气缸和角度框,所述限位板一侧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角度气缸和第二角度气缸,所述第一角度气缸的活动端转动连接有角度框,所述角度框远离第一角度气缸的一侧开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动块,所述第二角度气缸的活动端与活动块远离角度框的一侧转动连接,第一角度气缸和第二角度气缸通电后启动,第一角度气缸和第二角度气缸进行伸缩运动,第一角度气缸和第二角度气缸进行同步伸缩运动时,角度气缸从一侧推动角度框,角度框从一侧带动直管进行同步运动,第一软管由弯折状变成直线状,对旋转管路本体的位置进行调节,当只有第二角度气缸进行伸缩运动时,第二角度气缸带动活动块沿着活动槽发生滑动,此时角度框发生角度偏转,角度框带动直管进行同步运动,对旋转管路本体的角度进行调节。
9.优选的,两个所述限位板的表面分别与抢险车本体的两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角度框的内部分别与两个直管固定连接,平移角度调节机构通过限位板安装在抢险车本体上,平移角度调节机构通过角度框安装在直管上。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旋转接头和固定机构,工作人员通过旋转接头相对于第一弯头转动直管,对旋转管路本体的取水方向进行调节,第二磁铁与第一磁铁相互吸引对直管上的固定环进行固定,实现对直管方向固定的目的,通过设置平移角度调节机构,第一角度气缸和第二角度气缸通过伸缩对角度框的位置和方向进行调节,间接的对管道的取水位置和角度进行调节,提高排水抢险车使用的灵活度。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旋转管路本体的侧视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机构的侧视图;
14.图4为本实用新型平移角度调节机构的剖视图。
15.图中:1、抢险车本体;2、旋转管路本体;21、第一软管;22、第一弯头;23、旋转接头;24、直管;25、第二软管;26、第二弯头;3、固定机构;31、自锁伸缩杆;32、角度座;33、第二磁铁;34、固定环;35、第一磁铁;4、平移角度调节机构;41、限位板;42、第二角度气缸;43、第一角度气缸;44、活动槽;45、活动块;46、角度框;5、长度杆;6、延长杆;7、第二固定板;8、第一固定板;9、固定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17.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转式双管路大流量排水抢险车,包括抢险
车本体1,抢险车本体1的表面固定连通有两个旋转管路本体2,抢险车本体1上固定安装有两个位于旋转管路本体2下方的固定机构3,两个旋转管路本体2均包括第一软管21、第一弯头22、旋转接头23、直管24、第二软管25和第二弯头26,第一软管21的一端固定连通有第一弯头22,第一弯头22远离第一软管21的一端固定连通有旋转接头23,旋转接头23的底端固定连通有直管24,直管24的底端固定连通有第二软管25,第二软管25远离直管24的一端固定连通有第二弯头26,两个直管24的中部均固定安装有平移角度调节机构4,工作人员通过旋转接头23相对于第一弯头22转动直管24,对旋转管路本体2的方向进行调节。
18.两个直管24上均固定安装有位于平移角度调节机构4上的第一固定板8,两个第二弯头26的中部均固定安装有第二固定板7,两个第一固定板8的底端均固定安装有长度杆5,两个长度杆5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延长杆6,两个延长杆6远离长度杆5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固定板7的顶端固定连接,两个长度杆5的表面均螺纹连接有固定螺钉9,两个长度杆5通过固定螺钉9分别与两个延长杆6固定连接,工作人员沿着长度杆5滑动延长杆6,调节延长杆6与长度杆5之间的距离,对第一固定板8与第二固定板7之间的距离,对第二弯头26的深度进行调节,工作人员拧动固定螺钉9,将延长杆6固定在长度杆5上,此时第二软管25从弯折状变成直线状。
19.两个固定机构3均包括自锁伸缩杆31、角度座32、固定环34、若干个第一磁铁35和第二磁铁33,自锁伸缩杆31的活动端转动安装有角度座32,角度座3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磁铁33,固定环34的表面固定安装有若干个第一磁铁35,若干个第一磁铁35均与第二磁铁33磁性连接,工作人员转动直管24后,工作人员调节自锁伸缩杆31的长度,使得角度座32上的第二磁铁33与正对的第一磁铁35接触,对固定环34内直管24的方向进行固定,当平移角度调节机构4进行平移运动时,工作人员解开对自锁伸缩杆31的固定,自锁伸缩杆31上的活动端随之滑动。
20.两个自锁伸缩杆31的固定端均与抢险车本体1固定连接,两个固定环34的中部分别与两个直管24的表面固定连接,固定机构3通过自锁伸缩杆31安装在抢险车本体1上,固定机构3通过固定环34安装在直管24上。
21.两个平移角度调节机构4均包括限位板41、第一角度气缸43、活动块45、第二角度气缸42和角度框46,限位板41一侧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角度气缸43和第二角度气缸42,第一角度气缸43的活动端转动连接有角度框46,角度框46远离第一角度气缸43的一侧开设有活动槽44,活动槽44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动块45,第二角度气缸42的活动端与活动块45远离角度框46的一侧转动连接,第一角度气缸43和第二角度气缸42通电后启动,第一角度气缸43和第二角度气缸42进行伸缩运动,第一角度气缸43和第二角度气缸42进行同步伸缩运动时,角度气缸从一侧推动角度框46,角度框46从一侧带动直管24进行同步运动,第一软管21由弯折状变成直线状,对旋转管路本体2的位置进行调节,当只有第二角度气缸42进行伸缩运动时,第二角度气缸42带动活动块45沿着活动槽44发生滑动,此时角度框46发生角度偏转,角度框46带动直管24进行同步运动,对旋转管路本体2的角度进行调节。
22.两个限位板41的表面分别与抢险车本体1的两侧固定连接,两个角度框46的内部分别与两个直管24固定连接,平移角度调节机构4通过限位板41安装在抢险车本体1上,平移角度调节机构4通过角度框46安装在直管24上。
23.本技术实施例在使用时:工作人员通过旋转接头23相对于第一弯头22转动直管
24,对旋转管路本体2的方向进行调节,工作人员转动直管24后,工作人员调节自锁伸缩杆31的长度,使得角度座32上的第二磁铁33与正对的第一磁铁35接触,对固定环34内直管24的方向进行固定,当平移角度调节机构4进行平移运动时,工作人员解开对自锁伸缩杆31的固定,自锁伸缩杆31上的活动端随之滑动,第一角度气缸43和第二角度气缸42通电后启动,第一角度气缸43和第二角度气缸42进行伸缩运动,第一角度气缸43和第二角度气缸42进行同步伸缩运动时,角度气缸从一侧推动角度框46,角度框46从一侧带动直管24进行同步运动,第一软管21由弯折状变成直线状,对旋转管路本体2的位置进行调节,当只有第二角度气缸42进行伸缩运动时,第二角度气缸42带动活动块45沿着活动槽44发生滑动,此时角度框46发生角度偏转,角度框46带动直管24进行同步运动,对旋转管路本体2的角度进行调节,工作人员沿着长度杆5滑动延长杆6,调节延长杆6与长度杆5之间的距离,对第一固定板8与第二固定板7之间的距离,对第二弯头26的深度进行调节,工作人员拧动固定螺钉9,将延长杆6固定在长度杆5上,此时第二软管25从弯折状变成直线状。
24.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旋转式双管路大流量排水抢险车,包括抢险车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抢险车本体(1)的表面固定连通有两个旋转管路本体(2),所述抢险车本体(1)上固定安装有两个位于旋转管路本体(2)下方的固定机构(3),两个所述旋转管路本体(2)均包括第一软管(21)、第一弯头(22)、旋转接头(23)、直管(24)、第二软管(25)和第二弯头(26),所述第一软管(21)的一端固定连通有第一弯头(22),所述第一弯头(22)远离第一软管(21)的一端固定连通有旋转接头(23),所述旋转接头(23)的底端固定连通有直管(24),所述直管(24)的底端固定连通有第二软管(25),所述第二软管(25)远离直管(24)的一端固定连通有第二弯头(26),两个所述直管(24)的中部均固定安装有平移角度调节机构(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转式双管路大流量排水抢险车,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直管(24)上均固定安装有位于平移角度调节机构(4)上的第一固定板(8),两个所述第二弯头(26)的中部均固定安装有第二固定板(7),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板(8)的底端均固定安装有长度杆(5),两个所述长度杆(5)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延长杆(6),两个所述延长杆(6)远离长度杆(5)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固定板(7)的顶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长度杆(5)的表面均螺纹连接有固定螺钉(9),两个所述长度杆(5)通过固定螺钉(9)分别与两个延长杆(6)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转式双管路大流量排水抢险车,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固定机构(3)均包括自锁伸缩杆(31)、角度座(32)、固定环(34)、若干个第一磁铁(35)和第二磁铁(33),所述自锁伸缩杆(31)的活动端转动安装有角度座(32),所述角度座(3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磁铁(33),所述固定环(34)的表面固定安装有若干个第一磁铁(35),若干个所述第一磁铁(35)均与第二磁铁(33)磁性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旋转式双管路大流量排水抢险车,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自锁伸缩杆(31)的固定端均与抢险车本体(1)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环(34)的中部分别与两个直管(24)的表面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转式双管路大流量排水抢险车,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平移角度调节机构(4)均包括限位板(41)、第一角度气缸(43)、活动块(45)、第二角度气缸(42)和角度框(46),所述限位板(41)一侧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角度气缸(43)和第二角度气缸(42),所述第一角度气缸(43)的活动端转动连接有角度框(46),所述角度框(46)远离第一角度气缸(43)的一侧开设有活动槽(44),所述活动槽(44)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动块(45),所述第二角度气缸(42)的活动端与活动块(45)远离角度框(46)的一侧转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旋转式双管路大流量排水抢险车,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限位板(41)的表面分别与抢险车本体(1)的两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角度框(46)的内部分别与两个直管(24)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旋转式双管路大流量排水抢险车,包括抢险车本体,抢险车本体的表面固定连通有两个旋转管路本体,抢险车本体上固定安装有两个位于旋转管路本体下方的固定机构,本实用新型一种旋转式双管路大流量排水抢险车,通过设置旋转接头和固定机构,工作人员通过旋转接头相对于第一弯头转动直管,对旋转管路本体的取水方向进行调节,第二磁铁与第一磁铁相互吸引对直管上的固定环进行固定,实现对直管方向固定的目的,通过设置平移角度调节机构,第一角度气缸和第二角度气缸通过伸缩对角度框的位置和方向进行调节,间接的对管道的取水位置和角度进行调节,提高排水抢险车使用的灵活度。使用的灵活度。使用的灵活度。
技术研发人员:
王九意 姚宏雁 赵金叶 王晓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瑞德(新乡)路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06
技术公布日:
202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