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Stainless Steel Pitting Behavior by Means of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杜 楠,叶 超,田文明,赵 晴
(南昌航空大学轻合金加工科学与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南昌330063)
DU Nan,YE Chao,TIAN Wen-ming,ZHAO Qing(National Defense Key Discipline Laboratory of Light Alloy Processing Science andTechnology Institute,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63,China)
摘要:综合运用动电位电化学阻抗谱(DEIS)和时间扫描模式下的电化学阻抗谱(TSEIS) 研究了304不锈钢在3.5%(质量分数)NaCl溶液中的点蚀行为。DEIS的结果表明,在比点蚀电位0.15V负得多的电位0.02V下,亚稳态点蚀就已经开始,并且亚稳态蚀孔的产生与再钝化是随机的,DEIS测试得到的稳态点蚀电位比动电位极化法得到的点蚀破裂电位要负0.05V。TSEIS的结果表明,只有在钝化膜减薄到一定程度后,点蚀的形核才能发生。通过对等效电路中元件参数的分析,揭示了点蚀发展过程中双电层和钝化膜结构的变化特点。 关键词:304不锈钢;点蚀;动电位电化学阻抗谱;时间扫描电化学阻抗谱
doi:10.11868/j.issn.1001-4381.2014.06.013
中图分类号:TG1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381(2014)06-0068-06
Abstract:Pitting behavior of 304stainless steel in 3.5%(mass fraction)NaCl solu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dynamic potential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DEIS)and time scan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TSEIS).The results of DEIS show that metast
able pits emerge at the po-tential(0.02V)which is more negative than the pitting potential(0.15V),and the generation andpassivation of metastable pits are stochastic.The steady pitting potential which got from DEIS is neg-ative than breakdown potential which got from dynamic potential polarization by 0.05V.The resultsof TSEIS indicate that pitting nucleation can happen just when the thickness of passivation film hasbeen reduced to some extent.It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of electric double layer andpassivation film by analyzing element parameter of the equivalent circuit.
Key words:304stainless steel;pitting;dynamic potential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
copy;timescan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不锈钢具有良好的加工成型性能以及良好的耐腐蚀及抗氧化性能,因此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近些年来,在航空工业产品上,不少用结构钢制造的零件,有逐步被各类不锈钢代替的趋势,这样可以减少表面防护及防锈措施,降低零件的失效概率。随着飞机向着长寿命、高安全性发展,采用高强度不锈钢制作某些重要零部件已成为主要发展趋势[1]。
但是在含有侵蚀性离子(如Cl-)的介质中,不锈钢非常容易发生点蚀[2],点蚀的存在,不但降低了不锈钢件的整体强度,而且蚀孔容易成为应力集中的区域[3],造成工件的破坏,这明显增加了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及沿海部署的飞机的维护成本。点蚀具有口小孔深的特点,孔口又常常被腐蚀产物覆盖,使其隐蔽不易被发现,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4,5]。
动电位电化学阻抗谱(DEIS)可以通过宽频率范围的测量得到不同电位下双电层及钝化膜状态的相关信息,从而研究材料从钝化态到稳定点蚀的连续变化过程,可以比传统的动电位极化和电化学阻抗谱技术获得更多的动力学信息[6-9]。时间扫描模式下的电化学阻抗谱(TSEIS)可以连续监测某一电位下电极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得到点蚀发展过程中的动态信息,为研究点蚀的动力学规律提供了条件。
纸绳手挽本工作以304不锈钢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动电位电化学阻抗谱(DEIS)和时间扫描模式下的电化学阻
抗谱(TSEIS)共同研究了该材料在3.5%(质量分数,下同)NaCl溶液中的点蚀行为,得到了电极状态在点蚀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解释了点蚀在不同发展阶段腐蚀行为变化的原因。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研究电极为304不锈钢,化学成分由QSN750直读光谱测出,如表1所示。实验材料的热处理状态是1060℃保温0.5h,水冷,再加热到650℃保温2h,空冷,以利于点蚀的发生[10]。实验所用304不锈钢在3.5%NaCl溶液中的自腐蚀电位为(-0.30±0.05)V。将304不锈钢线切割成 10mm的圆片作为电极。电极用酚醛树脂镶嵌,焊接导线,非工作面用环氧树脂封装。实验前工作面依次用400,600,800,1200#Al2O3水砂纸打磨平整,依次用酒精、丙酮擦拭,经去离子水洗并吹干后,放入干燥皿中备用。
表1 304不锈钢的化学成分
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304stainless steel
Element C Si Mn P S Cr Ni Fe
Mass
fraction/%
0.035 0.520 1.180 0.036 0.026 17.59 8.030 72.60
ruu
试样进行相应的电化学测试时先在-1.3V下进行阴极极化5min,以去除电极表面的氧化膜,再浸泡3h,使电极表面生成稳定的钝化膜[11]。电化学测试所用仪器为Autolab PGSTAT30电化学工作站,测试采用经典的三电极体系,以饱和甘汞电极(SCE)作为参比电极。先对试样进行动电位扫描测试,扫描速率为1mV/s;根据动电位扫描得到的结果,确定动电位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的电位区间为-0.2~0.4V,电位步进长度为0.02V,施加的正弦波电位阶跃信号幅值为5mV,频率扫描范围为10kHz~1Hz,每组测试采集60个数据点。
时间扫描模式下的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在0.05V极化条件下进行,正弦波激励信号幅值为5mV,频率扫描范围为10kHz~50mHz,每组测试采集70个数据点,每组扫描时间为260s。介质溶液是质量分数为3.5%的NaCl溶液,采用二次蒸馏水与分析纯NaCl配制而成,未经除氧处理,实验在室温(约20℃)下进行。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动电位极化
点蚀电位的判定根据国家标准(GB/T17899—1999)[12]进行,当电流突然增大时,将电流密度为100μA/cm2对应的最正的电位值定义为点蚀电位。图1为304不锈钢在3.5%NaCl溶液中进行动电位扫描时的极化曲线图,扫描速率为1mV·s-1。从图1可以清楚地得到电极材料在介质中的点蚀电位Eb100 vs SCE=0.15V,自腐蚀电位Ecorr vs SCE=-0.332V,其中-0.2~0.15V处于稳定钝化区,0.15~0.4V处于过钝化区,所以选取-0.2~0.4V作为动电位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的电位区间
。
图1 304不锈钢动电位极化曲线
Fig.1 Dynamic potential polarization curve of
304stainless steel
阿洛酮糖2.2 动电位电化学阻抗谱
图2为304不锈钢在3.5%NaCl溶液中动电位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结果,从图2中可以发现在-0.2~0V内,阻抗谱Nyquist图中曲线半径随电位的增高逐渐增大,但在0.02V之后阻抗谱半径开始减小,并且在0.1V之后剧烈减小,形状逐渐由弧线变为完整的半圆。
进行动电位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的同时,采集电化学体系的直流电信号,得到了电流-电位关系图,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在0.02V之后,电流开始剧烈波动,表明电极状态开始发生变化;在0.1V之后电流随电位的升高而快速增加,表明稳态点蚀开始出现。结合图2中阻抗谱半径的变化规律可以认为在-0.2~0.02V之间,电极处于稳定的钝化状态;电位为0.02~0.1V时,是亚稳态蚀孔的生长和发展期;0.1V之后,点蚀生长速度随电位的升高而加快,电极处于过
钝化状态。从图1中的动电位极化曲线无法获得亚稳态蚀孔生长发展的相关信息,但通过动电位电化学阻抗谱技术就可以研究亚稳态点蚀的形核、发展对电极状态的影响。
图4为-0.2V下获得的阻抗谱的Bode图,从图4中可以明显观察到两个峰,所以电极系统有2个时间常数,这表明电极系统中至少有两个对状态变量响
图2 304不锈钢DEIS测试Nyq
uist图(a)-0.2~-0.06V;(b)-0.04~0.10V;(c)0.12~0.26V;(d)0.
28~0.40VFig.2 Nyquist plots of 304stainless steel during DEIS measurement(a)-0.2--0.06V;(b)-0.04-0.10V;(c)0.12-0.26V;(d)0.28-
0.40
马蹄削皮机
V图3 304不锈钢DEIS测试的直流电信号Fig.3 DC sig
nals for 304stainless steelduring
DEIS measurement应的弛豫过程[
1
3,14],由此确定动电位电化学阻抗谱的等效电路如图5所示,其中,Rsol是溶液电阻,CPE1是与双电层电容相关的常相位角元件,CPE2是与界面电容相关的常相位角元件,Rt是电荷转移电阻,Rf是
钝化膜电阻[6]
。由于电极表面的微观不平整,以及不
均匀腐蚀造成的微观形貌的改变,会使界面表面存在“弥散效应”
,因此使用常相位角元件代替了纯电容,以获得更好的拟合结果[
15]
。根据图5的等效电路得到的拟合结果误差率均在10%以下。
图6是有弥散效应的双电层电容CPE1
与电位之
图4 304不锈钢EIS的Bode图
Fig.4 Bode p
lots for EIS of 304stainless stee
l图5 304不锈钢DEIS测试阻抗谱等效电路Fig.5 Eq
uivalent circuit for DEIS of 304stainless steel间的关系图,由图6可知在0.02V之前,CPE1的电容值随电压的升高大致呈线性减小,由电容的表达式
C=ξ0·ξ
r/h可知,当介电常数一定时,电容的减小,意味着双电层的厚度增加了。图7为电荷转移电阻Rt与电位之间的关系图,在0.02V之前,Rt随电压的正移呈线性缓慢增大,这也印证了双电层厚度增加了,离子通过双电层到达钝化膜表面的路径增长了。当电位处于0.02~0.1V之间时,可以发现CPE1和Rt的值均产生了很大的波动,说明亚稳态蚀孔的生成和钝化对双电层的电化学特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电压升高到0.1V之后时,稳态蚀孔开始大量生成,稳定发展的蚀孔处于活化溶解中,此时的双电层由两部分并联组成,一部分是溶液与钝化膜之间的双电层,另一部分为溶液与蚀孔底部活化溶解区域之间的双电层,随着稳态蚀孔的活化生长和其数量的增加,活化溶解区域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就解释了在0.1V之后CPE1随电压增加而线性增加和电荷转移电阻Rt随电压增加
而快速减小的现象。同时,B
urstein等[16]
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开放的稳态蚀孔的活化溶解区电位值比钝化区
更正,因此此处会吸附更多的Cl-,造成Cl
-
的局部浓缩,使得电化学反应在此处的反应阻力明显降低,所以
Rt在0
.1V之后会剧烈减小并趋于稳定
。图6 304不锈钢DEIS测试的CPE1与极化电位的关系Fig.6 Curve of CPE1a
nd potential for DEIS measurementof 304stainless
stee
l图7 304不锈钢DEIS测试的Rt与极化电位的关系Fig.7 Curve of Rta
nd potential for DEIS measurementof 304stainless
steel图8和图9分别是有弥散效应的钝化膜电容CPE2和钝化膜电阻Rf与电位之间的关系图,
从图8,9可知电位在0.02V以下时,CPE2随电位正移而减小,并且近似于线性;钝化膜电阻随电压的升高而线性增大,这表明在亚稳态点蚀发生之前,钝化膜的厚度随电压升高而增加,并且其致密性并未发生明显的改变。在0.02~0.1V的区间内,电极处于亚稳态点蚀阶段,此时CPE2和Rf的值均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波动,
这表明在亚稳态点蚀阶段,钝化膜上存在着破裂和修复的交替过程,这也说明了亚稳态蚀孔的产生与再钝化是随机的,在某一电位下会处于动态平衡当中,随着电位的升高,新点蚀的产生和长大逐渐成为主要过程。在0.1V之后,电极进入稳态点蚀阶段,CPE2开始随电位升高而增大,而钝化膜电阻则随着电位升高而剧烈减小,并且在0.18V之后维持在很小的数值。这是由
于钝化膜一旦穿孔且得不到修复,就使得Cl
-
可以顺利迁移到金属基体,并由于电极电位较正而大量吸附于稳态蚀孔的活性溶解部位,促进了金属的活化溶解,同时阻止了点蚀部位的再钝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电位的升高,钝化膜的厚度在减薄的同时,其完整性也遭到愈发严重的破坏,点蚀活性区域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因此产生了CPE2的增大和Rf的剧烈减小
。
图8 304不锈钢DEIS测试的CPE2与极化电位的关系Fig.8 Curve of CPE2a
nd potential for DEIS measurementof 304stainless
stee
l图9 304不锈钢DEIS测试中Rf与极化电位的关系Fig.9 Curve of Rfa
nd potential for DEIS measurementof 304stainless
steel
2.3 时间扫描电化学阻抗谱
通过动电位电化学阻抗谱的测试,发现在0.02~0.1V的区间内,
电极处于亚稳态点蚀阶段,因此在进行时间扫描模式下的电化学阻抗谱测试时,选取0
.05V作为测试中的极化电压。图10所示为相应的Ny
quist图,图11为在自腐蚀电位下获得的电化学阻抗谱图。通过对比图10和图11可以发现在前520s中,随着极化的进行,Nyquist图中阻抗谱的半径明显减小,但仍表现为明显的容抗弧,此时使用KH-7700
型三维数字显微镜观察电极表面,发现并没有明显的蚀点生成,这表明此时钝化膜在均匀减薄。使用图5中的等效电路进行分析,得到了很好的拟合结果,列于表2中
。
图10 304不锈钢TSEIS测试的Ny
quist图Fig.10 Nyquist p
lots for TSEIS measurement of 304stainless stee
聚氨酯生产工艺l图11 304不锈钢自腐蚀电位下EIS测试Nyquist图Fig.11 Nyquist p
lot for EIS measurement of 304stainlesssteel under corrosion p
otential表2 304不锈钢TSEIS测试0~520s的阻抗谱拟合数据Table 2 Fitting
data for TSEIS measurement of 304stainless steel during
0-520sPolarization time/s Rs
ol/ΩRt/ΩCPE1/μF Rf/ΩCPE2/μF260 14.9 226 21.7 2270 19.2520
14.1
196
23.1
582
26.6
当极化时间超过7
80s时,阻抗谱的高频部分仍表现为容抗特征,但低频部分出现了明显的感抗弧,而且随着极化时间的延长,容抗弧的半径明显减小,低频部
分的感抗弧则一直存在。曹楚南等[
17,18]
相关研究指出,当电极表面有点蚀核形成,进入点蚀诱导期时,电化学阻抗谱的Nyquist图中的低频部分会出现感抗成分。感抗响应主要来自于孔蚀诱导期膜厚的变化或吸
附膜覆盖率的变化[19]
。极化进行到780s之后时,
图5的等效电路不再适用,此时使用图12所示的等效电路可得到良好的拟合结果,各元件的参数见表3,其中Rs为溶液电阻,CPE为与界面电容相关的常相位角元素,Rt1为电荷转移电阻,Ro为点蚀发生处与膜的生长溶解相关的电阻,L为蚀形核处与膜厚变化相关的等效电感
。
图12 304不锈钢780~2080sTSEIS等效电路
Fig.12 TSEIS eq
uivalent circuit of 304stainless steel during
微波烧结炉780-2080s表3 304不锈钢780~2080sTSEIS拟合数据Table 3 TSEIS fitting
data of 304stainlesssteel during
780-2080sPolarization time/s Rs
ol/ΩRt1/ΩCPE/μF Ro/ΩL/H780 13.6 188 31.3 489 2661040 13.2 148 46.3 116 1411300 12.9 80.2 62.9 87.2 4011560 12.3 56.1 82.1 44.6 3601820 12.6 38.5 85.6 18.4 1662080
12.6
26.7
96.2
11.3
172
动电位电化学阻抗谱测试中,
也有点蚀的形核,亚稳态蚀孔的生成和钝化,并未出现如时间扫描阻抗谱测试中的电感弧,这是因为在时间扫描模式下,测试的截止频率为50mHz,远远低于动电位模式下的1Hz的截止频率,而图10中的感抗成分主要来自于1Hz以下的低频响应,所以动电位模式下并未观察到明显的感抗成分。
比较表3中的数据可以发现,电荷转移电阻Rt
1随着点蚀的发展而迅速减小,主要是由于钝化膜破裂后,
蚀孔处形成了若干Cl
-
向金属基体迁移的通道,稳定发展的点蚀区域所占比重不断增加。Ro的迅速减小
是由于Cl
-
的聚集,导致蚀孔处的再钝化遭到抑制,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