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作者:叶晓辉 陈学荣 朱亚波 顾国庆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07期 摘要 阐述了芦笋主要病害的症状、病原与传播途径以及主要虫害的危害特点,并提出了防治方法,以期为芦笋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芦笋;病虫害;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一次性手腕带S436.44文献标识码B铸铁工艺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桃园采集07-0113-01
芦笋又名石刁柏、龙须菜,其嫩茎质地细腻,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芦笋病虫害较多,主要有茎枯病、立枯病、褐斑病、灰霉病、蚜虫、蓟马、夜蛾类害虫等。
1主要病害
1.1茎枯病
(1)症状。主要为害茎,也可侵染枝梗。茎上病斑多发生在中下部,初呈水浸状条斑,界线不清晰,后渐变为暗褐梭形或条形斑。随着病斑扩大,中心部凹陷,呈赤褐,其上散发许多小黑点,为该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以后病斑中央泽由赤褐变为淡褐到黄白,其间的小黑点也更为明显。其中大纺锤形病斑为急性型,蔓延迅速,湿度大时,病斑扩绕茎周,其上方干枯,并迅速传染给相邻植株,引起成片死亡。 氢氧焊接机
(2)病原及传播途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拟茎点霉属天门冬霉。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随病残组织遗留田间越冬,春后孢子通过雨水和耕作工具等传播,侵害茎部。初次感染皆因土中萌生出幼茎的鳞片带有病菌孢子或病原孢子由雨水反溅嫩茎表面而来。以后由病斑中的分生孢子借气流及雨水反溅进行再侵染。病菌于茎枝幼嫩时最易入侵,茎伸长表皮硬化后,组织坚实,侵染较难。一般在嫩茎长出2周后感染率最高。 (3)防治方法。彻底清园,减少田间病源基数。管理中应随时清除病茎或病枝,并
予以烧毁。冬季割去枯茎,拔除残茬,集中到田外烧毁。调节株丛的生长发育,避免株丛生长过茂,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控制病害的蔓延。搞好开沟排水,增施有机肥和磷胛肥。春季推迟留养母茎,避开菌源侵染高峰。三年生以上芦笋田,早春3月留母茎改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留母茎。采收结束清理嫩茎残茬后,用40%芦笋青粉剂或50%多菌灵500高效煤粉锅炉倍液喷浇进行土壤消毒。留养母茎时,分枝后利用40%芦笋青200~300倍液隔1~2d喷1次,连喷3~4次。放叶后改用400~500倍液隔2~3d喷雾1次,至母茎成熟。
电池钢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