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的遗传咨询word-袁慧军

阅读: 评论:0

雕刻笔
遗传耳聋研究进展及遗传咨询要点
一、引言
耳聋是一大类遗传性疾病,非常常见。据WHO统计2005年全球听力残疾人数达2.78亿,占世界总人口4.6%。根据2006年12月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我国现有听力言语残疾者达2780万,占残疾人总数的33.52%。据各国统计,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1-3名聋儿,其中超过50%的新生聋儿由遗传因素致聋。
二、遗传方式
以耳聋为唯一症状的非综合征型耳聋占遗传性耳聋总数的70%。非综合征型耳聋为孟德尔单基因遗传病,按遗传方式分为常染体显性遗传(DFNA)、常染体隐性遗传(DFNB)、X-连锁(DFNX)和线粒体遗传,命名上后面的数字表示基因定位时间上的顺序(DFNA1、DFNA2、DFNA3等)。DFNA占遗传性耳聋的15%~18%,DFNB占80%,DFNX占1%,线粒体遗传<1%。
三、临床表现
1、非综合征型耳聋
1)常染体显性遗传:多为语后感音神经性聋(DFNA3、DFNA8 、DFNA12和DFNA19例外),在家系中呈垂直遗传,每代均有患病个体,发病年龄可从几岁至五十几岁,大多数病例从高频听力开始下降,进行性加重累及多个频率,多不伴眩晕,同一家系不同患者间起病时间和症状可能有差异。有少数为低频或中频感音神经性耳聋,一般病程进行缓慢,患者常能保持言语能力。
图1. DFNA患者听力曲线特征
2)常染隐性遗传:多为先天性语前感音神经性聋(DFNB8例外),耳聋程度多为重度或全聋;也可为迟发性,与DFNB4关系密切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EVAS)是一种常见的内耳发育畸形,即联系前庭和颅腔的管道变得异常扩大。患儿出生后或年幼时出现进行性波动性的听力下降,多数为双耳发病,一部分患者出生时可能听力正常,听力下降程度在不同的个体具有较大的差别,从听力完全正常至中
重度乃至极重度听力损失均有可能,伴或不伴头痛、耳鸣、眩晕,少数患者可有耳周围沉重感、麻木感,轻微的头部外伤、增加颅内压的运动、上呼吸道感染、气压的改变均会导致患儿突然的听力下降,亦存在无明显诱因而发生听力下降的情况。发病形式可突然或隐匿,也可在从出生到青春期的任何时期发病,随后听力可部分恢复,但易反复发生,波动性耳聋患儿会造成言语发育迟缓,只有少数患者伴有前庭功能障碍,CT或MRI可见前庭水管或内淋巴囊扩大(图3)。
图2. DFNB患者听力曲线特征
图3. EVAS患者颞骨CT示双侧前庭导水管扩大呈喇叭口状
3)X-连锁:可为语前聋或语后聋,其中,DFNX2型表现为镫骨固定的混合性聋,内听道和前庭异常扩大,小耳蜗,其感音神经性聋可呈进行性下降,CT示蜗轴异常,蛛网膜下
陶粒混凝土墙板腔与外淋巴腔直接相通,镫骨底版切除或卵圆窗开窗后可发生外淋巴液“镫井喷”,导致全聋,为手术禁忌。
手术台4)线粒体遗传:携带线粒体12S rRNA基因A1555G或C1494T点突变的个体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高度敏感,小剂量应用即可造成重度听力损失,导致了生活中常见的“一针致聋”现象,耳聋的发生与用药直接相关,主要临床表现为耳聋、耳鸣、眩晕及平衡障碍,还可出现食欲减退、面部及手足麻木等症状。耳鸣往往出现于耳聋之前,多为双侧性,呈高调音,早期为间歇性,后发展为持续性。耳聋多为双侧对称性,首先损害高频听力,患者往往不易察觉耳聋的存在,逐渐累及言语频率,耳聋往往已较为严重,听力学检查表现为耳蜗性聋的特点,可有重振现象。停药后耳聋和耳鸣仍可继续发展,甚至停药后1~4年听力仍继续下降,听力损害一般为不可逆性。线粒体tRNA Ser(UCN)基因A7445G点突变引起的非综合征性耳聋,其特点为出生时听力正常,以后逐渐下降,十几岁时发展为重度耳聋,无前庭症状。
图4. 药物性耳聋患者听力曲线特征
2、综合征型耳聋:耳聋患者伴有其他器官或系统的异常,如:皮肤异常角化、素异常缺失或过度沉着;视网膜素沉着、高度近视、斜视、夜盲等;发育畸形,如颅面部畸形、脊柱四肢、手指、足趾的异常等等,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综合征型耳聋包括:1)常染体显性遗传
①Waardenburg综合征(Waaedenburg syndrome, WS)又称听力-素综合征(Auditory-pigmentary syndromes),是一种较常见的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临床表现为皮肤、毛发、眼睛以及耳蜗血管纹等处黑素细胞缺失而产生的一组临床表型特征,以感音神经性耳聋、皮肤低素、白额发或早白发、虹膜异为主。其主要遗传方式为常染体显性遗传。
体发病率为1/42000,占先天性耳聋的2%左右。在WS 主要临床表型特征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伴随症状将其分为4 型,分别是I 型WS(WS1;MIM 193500):合并内眦异位(图5);II 型WS(WS2;MIM 193510):无内眦异位(图5);III 型WS(WS3;MIM148820):合并肌肉骨骼异常;IV 型WS(WS4; MIM 277580):伴有先天性巨结肠或胃肠道闭锁。绝大多数WS1 和WS3 由PAX3 基因突变引起,WS2 主要由MITF 或SOX10基因突变引起,而WS4 与EDNRB、EDN3、SOX10 基因突变相关。WS听力损害可见于80%的患者,单侧或双侧,程度不一。根据内眦是否外移分为两型,内眦外移为I型,否则为Ⅱ型。
防老剂rd
WS I 型WS II 型
图5. Waardenburg综合征患者眼部表现
mesh设备
②Treacher-Collins综合征(耳聋合并颌面骨发育不全综合征):呈不同程度的外显。近60%的病例可由新生基因突变引起,临床上可呈散发状。其特征为:a.眶上缘和颧骨发育差甚至缺如,双侧对称,乳突气化差或明显硬化,鼻窦小或完全不发育,两眶距过宽,下颌骨踝状突严重发育不全;b.眼部表现为睑裂短、外方下斜,下睑外1/3通常缺如,约半数患者睫毛少或缺如,下泪点及睑板腺可缺如;c.耳部畸形可表现为耳廓杯状、下斜或低位至下颌骨角,多数患者外耳道狭小且扭曲,约1/3的患者外耳道缺如;多数病例中耳腔狭小甚至为结缔组织所充填,听小骨畸形,前庭耳蜗畸形或部分缺如,乳突发育差甚至气房缺如;d.鼻部因颧弓和眶骨发育不全而显突出,鼻孔狭小,鼻翼软骨发育差,也有后鼻孔闭锁的报道;e.口部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腭裂及腭咽畸形.巨口(颊横裂)可为单侧或双侧;f.智力发育通常正常,但也有发育迟缓的报道。
图6. Treacher-Collins综合征母女患者的面部特征
2)常染隐性遗传
①Usher综合征(耳聋-视网膜素变性综合征):大多数患者在出生时即有感音神经性耳聋,出生后至二十岁之前出现视网膜素变性。由素性视网膜炎引起的视觉损害在十岁前常不明显,眼底镜检查难以发现,但视网膜电图(ERG)可以发现小至2-4岁儿童的感光系统功能的微小异常。Usher综合征依临床表现分为三个亚型:Ⅰ型为先天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伴有前庭功能障碍,表现为患者运动功能的发育(坐立及行走)晚于正常儿童,素性视网膜炎发生于10岁前。Ⅱ型表现为先天性中重度耳聋,前庭功能正常,素性视网膜炎可发生于10岁后20岁前。Ⅰ、Ⅱ型之间在眼科方面的临床表现区别不大,但Ⅰ型患者夜盲的出现比Ⅱ型的要早。Ⅲ型常表现为进行性听力损害和前庭功能障碍,变异较大。Ⅰ和Ⅱ型Usher氏综合征比较常见,各占40-45%左右,Ⅲ型则较少见,占5-15%。
②Pendred综合征(先天性甲状腺肿耳聋综合征):患儿出生时即有耳聋,也可为迟发性进行性聋。甲状腺肿多在少年儿童期出现,亦有在青春期后才显著,为碘代谢异常所致。甲状腺功能正常和低下者各占50%。
③Jervell—Lange—Nielsen综合征(耳聋-长QT综合征):特点为先天性双侧重度耳聋,心电图Q—T间期延长,反复发作晕厥,甚至猝死。
四、遗传学手机应急充电器
耳聋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可引起耳聋的突变基因估计有几百个。耳聋致病基因的发现自90年代初期以来一直是国际耳科学研究的热点,1993年发现线粒体12S RNA基因
A1555G突变与氨基糖甙类药物敏感性聋有关,1994年第一个常染体隐性遗传的非综合征型聋基因座定位在13q12区域,命名为DFNB1。1995年在一个混合性聋家系的X染体上克隆了第一个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POU3F4基因。1997年发现DFNB1致聋基因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00:24: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222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耳聋   听力   患者   遗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