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息 | |||
姓 名 | 张勇 | ||
所教学科 | 科学 | 所教学段 | 小学 |
单位名称 | 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大单庄小学 | ||
微课程信息 | |
主题名称 | 地震的成因 |
内容来源 |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
适用对象 | 小学四年级 科学 |
教学目标 | 1.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及地震灾害。 2.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了解地震的成因。 |
教学用途 | □课前预习 √课中讲解或活动 □课后辅导 □其他 |
(请简要说明你将如何使用该微课程) 在学生课前观看了微视频展示的地震成因之后,引导他们在课堂上交流对地震成因的理解,然后根据微视频开展相关的模拟实验,小组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再进行班级交流。让学生在模拟实验过程中感受岩层在受到压力时会产生变形,断裂,这就是地震形成的主要成因。 | |
知识类型 | √理论讲授型 □推理演算型 □技能训练型 □实验操作型 □答疑解惑型 □ 情感感悟型 □其他 |
制作方式(可多选) | □拍摄 √录屏 √演示文稿 √动画 □其他 |
生物质气化 预计时间 | 3分钟左右 |
微课程设计 | |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第1张幻灯片)导入环节:播放地震动画视频,感知地震现象。自制路由器天线 解说词:地震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地震的成因。 | 以地震来临的动画形象展示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初步感知地震发生时的状态。 |
(第2张幻灯片)讲解环节1:以地震模拟实验引入, 解说词:我们先来看一组模拟试验:(1)把毛巾叠成长方形,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毛巾受到压力会出现褶皱。 (2)用手握住小木棒的两头用力向下弯折,小木棒最终会被折断,并发出“啪”的声音,手会因为振动感到发麻。在这个模拟实验中,木棒和毛巾相当于地球构造中的地壳。 识别腕带 | 模拟实验以图片的形式展示,配以文字说明,学生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能有深刻认知,为下一步地震的成因奠定基础做了很好的铺垫。 |
(第3张幻灯片)讲解环节2:以模拟实验中的实验现象推想地震的成因。解说词:由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做出以下推想:毛巾受到压力会产生褶皱 岩层受到压力也会产生褶皱;用力向下弯折木棒,木棒会折断,会发出“啪”的声音,手感到麻木 岩层受到很大压力会断裂,岩层断裂时有很大的声响,大地猛烈地震动,建筑物倒塌,这就是地震现象。不 | 通过模拟实验现象推测地壳发生的变化,便于学生理解地震的成因。 |
(第4张幻灯片)巩固环节:播放地震成因的完整动画视频。不同场合应该穿不同服饰。 解说词:我们一起来完整的看一遍地震的成因吧。 | 播放动画成因的动画视频,学生更近一步理解了地震的成因。 |
(第5张幻灯片)归纳整理环节:以资料卡形式归纳总结地震的形成过程。 解说词: 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 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整理地震成因,水到渠成。 |
(第6张幻灯片)应用环节:试一试 解说词:对于地震的成因你都了解了吗?请你来试一试,你能结合地震成因的示意图说一说,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吗? | 文字和图片的结合,引起学生的思考地震的成因。 |
设计亮点: 制作候车亭《地震的成因》这一微课程采用了情境法、模拟实验法,分析法等教学方法,通过一组地震成因的模拟实验中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地震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播放地震成因的动画视频,加深学生对地震成因的理解。本微课程具有直观、指导性、互动性等特点,应用于课堂教学,关注到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 |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23:42: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222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