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腰大池引流术与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

阅读: 评论:0

吉林医学2021年5月第42卷第5期•1189•
持续腰大池引流术与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自发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
黄豪俊(厦门市第五医院神经外科,福建厦门361101)
[摘要]目的:比较持续腰大池引流术与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具体实施与疗
效。方法:选择8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0例观察组和40例对照组。在针对病
因及给予尼莫地平药物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观察组患者采用持续腰大池引流短裤避孕
术,比较两组患者血管痉挛发生情况、不同时段血管痉挛程度以及出现颅内感染、低颅压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生血管痉挛的例数为8例,对照组为15例,观察组发生率为20%,低于对照组的37.5%,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d及4周的血管痉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周和2周时
段观察组患者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穿刺处感
染以及低颅压反应共计6例,发生率为15%,略低于对照组患者的7例(17.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相比,持续腰大池引流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防治迟发性血管痉挛的
效果更好,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持续腰大池引流术;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外科的危重急症之一,特别是颅内动脉瘤破裂所引发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而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主要并发症,是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重要因素[1]。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段包括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在长期应用中,不同学者对不同的方法有不同见解[2-4]。为了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患者的有效手段,本研究现选择80例我院近两年收治的符合要求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对比讨论,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工业盐水
1.1一般资料:从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选出80例纳入本研究,所选患者入院时均经头颅CT诊断结果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配合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存在意识障碍、头痛症状以及行外科开颅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计4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5~72岁,平均(56.8±
2.7)岁;对照组患者年龄48~74岁,平均(57.0±2.8)岁。两组患者一般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我院为80例患者均提供综合性疗法,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与神经功能,提供尼莫地平静脉泵入缓解血管痉挛的药物,通过甘露醇脱水为患者降低颅内压,在患者发病1~3d内介入弹簧圈栓塞动
脉瘤。我院提供给观察组患者持续腰大池引流术进行。取患者侧卧位,以L4~L5椎间隙作为穿刺点,采用一次性腰大池引流管穿刺,同时配合颅内压的测量,取患者脑脊液行细胞学检查,并进行导丝引导下置入引流管。采用穿刺点引流管缝线固定,并予无菌透明敷贴密闭外固定后进行持续引流,引流量200~250m^d。医疗人员每2天为患者抽取5ml引流液行细胞学检查,一旦出现连续两次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红细胞低于300x103/L,就可拔除引流管。我院提供给对照组患者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进行,取患者侧卧位,穿刺点的选择与操作与观察组相同,测量患者颅内压,取出患者10ml脑脊液行细胞学检查,同时采用8ml无菌生理盐水缓慢注入鞘内,再次放出8ml脑脊液,连续操作5次并保持全程持续30min,每2天置换一次,持续操作10d,待患者连续两次检测红细胞低于300x103/L即可停止。1.3观察指标:医疗人员详细为两组患者记录,通过临床观察神经临床症状,如头痛、意识状况、肢体活动等,并定期行头颅CT,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以及必要时DSA检查,来比较血管痉挛发生率和血管痉挛发生程度,同时对比两组患者出现颅内感染、穿刺处感染、低颅压等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
稀土永磁同步电机
2.0软件对本研究两组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管痉挛发生情况:经过后,观察组患者发生血管痉挛有8例,发生率为20%,对照组患者有15例,发生率为37.5%,比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血管痉挛程度:两组患者介入后1天血管痉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周和2周中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190•吉林医学2021年5月第42卷第5期
表1两组患者不同时段血管痉挛程度比较(x±s)
组别例数1天1周2周4周
观察组40104.2±38.0102.9±28.699-3±20.181.2±17.4对照组4098.1±15.5134.3±30.2111.5±26.478.7±20.5 P值>0.05<0.05<0.05>0.05
2.3不良反应情况: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观察组患者略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组别例数颅内感染低颅压穿刺处感染总不良反应
观察组401(2.5)3(7-5)2(5.0)6(15)
对照组402(5.0)3(7-5)2(5.0)7(17.5)
P值>0.05
3讨论
g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意识障碍或脑膜刺激征,而颅内动脉瘤是其主要发病原因。引发患者死亡的因素主要是再出血、脑疝、脑水肿、血管痉挛等,特别是迟发性血管痉挛的诱发与直接与患者的预后有关[5]。脑血管痉挛一般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5d开始,5~14d达到高峰期,一般会引起迟发性缺血性损伤,可继发脑梗死,加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症状,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因素。有动物研究[6]显示,短期内清除蛛网膜下腔血凝块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较低,而3d后再清除蛛网膜下腔血凝块者可出现显著脑血管痉挛发生。通过放射学检查也能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5~15d后诱发迟发性血管痉挛的情况,有资料显示这种情况的发生率高达50%~70%之间,且有一半可能为症状性脑梗死,致死率接近25%,因此必须引起临床医疗人员的高度重视[7]。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运用介入栓塞行病因并应用钙离子拮抗剂的同时,通过脑脊液引流清除蛛网膜下腔内大量的血红蛋白及其代谢产物,能有效减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显著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8]。脑脊液置换术是针对脑室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比较常用的手术方式,可以选择定期、定量行腰椎穿刺置换术,或者行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术,但相比发现在缓解血管痉挛疗效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采用持续腰大池引流术的观察组患者1周和2周时段的血管痉挛程度低于采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的对照组患者,而在1d和4周时段的血管痉挛程度控制情况比较接近。这一结果,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血管痉挛高峰期在1~2周是相符的,且置换脑脊液量大的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效果更好。有学者认为,少量脑脊液置换并不能充分清除蛛网膜下腔中的凝血块,脑脊液置换仅成为一种形式[9]。另外,应用两种方法的患者在血管痉挛程度与低颅压、颅内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方面的数据比较接近,该研究结果与赵建凯研究结果[10]相似。
综上所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早期应用腰大池外引流术行脑脊液置换术进行,能够快速缓解头痛,降低血管痉挛发生率,尤其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迟发性血管痉挛患者效果良好,安全可靠。
4参考文献
[1]Zhu YM,Wang CC,Chen L,et al.Both PI3K/Akt and ERK1/2pathways participate in the protectio
n by dexmedetomi­dine against transien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n rats[J].Brain Res,2013,1494:1-8.
[2]彭旭丰,宁培云,陈燕萍.比较不同脑脊液置换术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的防治[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0):1302-1304,
[3]郭舒雯,郝锋利,盐酸法舒地尔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J].吉林医学,2010,3(15):22-23,
[4]曾火勇,程晓颖,吴小花.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4,1(15):67-68,
[5]刘曼,王立法,大量脑脊液置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2,34(4):571-572,[6]赵开亮,庞晓军,麦泉云,等,1,6二磷酸果糖联合急诊脑脊液置换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5(6):931-932,
[7]韦英海,吴振宏,欧阳强,不同置换量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 16(16):47-48,
[8]陆斌,张宏义,尹文伟,脑池内冲洗引流防治重症动脉瘤破裂后SAH所致脑血管痉挛[J].山东
医药,2008,48 (44):23,
[9]李秀针,脑脊液置换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填塞术后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3(17): 78-79.
侧安全气囊>ca3780[10]赵建凯,持续腰大池引流与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3(14):2769-2771,
[收稿日期:2020-04-23编校:王丽娜]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15:39: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079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患者   蛛网膜   下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