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藻毒素几种处理方法

阅读: 评论:0

微囊毒素几种处理方法
点击次数:145 发布时间:2010-3-24 10:34:33
1物理方法
            1.1絮凝沉淀法
            混凝沉淀对去除溶解性藻毒素作用较小,但改进后的絮凝沉淀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去除水体中藻毒素的方法。戎文磊等人的研究表明,经生物砂滤和加氯氧化后能有效降解水中溶解性藻毒素含量,去除率平均达63%左右[4]Grutzmacher[5] 精密电主轴等人的研究也说明慢滤技术也能有效去除饮用水中细胞内毒素。 同样,肖兴富等用加压气浮技术向水体中释放多功能微气泡, 将水体中的藻类进行了直接回收试验, 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6]
            1.2吸附
            活性炭吸附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种物理去除微囊藻毒素的方法,常用的活性炭滤料为:粉末活性炭(PAC)和颗粒活性炭(GAC)。多数研究表明,PACGAC均可有效且
快速(接触时间30 min)地去除水中的藻毒素。贾瑞宝等的研究表明,当活性炭投量增加至40 mg•L-1时,水样中已检测不到微囊藻毒素了[7]。朱光灿和吕锡武等[8]采用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去除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研究显示,当HRT卡门涡街效应1.5h时,CODMn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55.3%和35.1%,MC-RRMC-YRMC-LR的去除率分别为60.57%、63.30%、68.79%。尽管活性炭可有效去除微囊藻毒素,但水中存在的其它有机污染物也会被吸附到活性炭表面,降低了活性炭的使用寿命。频繁的更换和再生使得活性炭吸附法运行费用昂贵。
            除了活性炭外,粘土矿物和碳纳米管对微囊藻毒素也有一定的吸附作用。闫海等研究了不同粘土矿物和碳纳米管(CNTs 吸附去除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作用. 结果表明CNTs的吸附效率与外径有关,外径2~10nmCNTsMCS 的吸附能力较强,在MC-RRMC-LR的初始浓度分别为21.5 9.6 mg·L-1,尽管高岭土和海泡石等粘土矿物对MCs 有一定的吸附能力,但吸附量分别低于4.0 2.0mg·g-1 . 与测试的不同粘土矿物相比, CNTs吸附MC-RR LR 量分别达到了14.85.9mg·g-1 ,是其它粘土矿物吸附量的5倍左右[9]。赵亮等研究了氧化硅对MR-LRMR-LA的等温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氧化硅对MR-LR MR-LA 有着良好的吸附作用,吸附率随氧化硅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同等条件下,氧化硅对分子质量
电子墨水较低的MC-LA具有明显的吸附倾向性;氧化硅的吸附能力不仅依赖于其突出的微观结构,分布于表面上的大量化学活性基团——“自由振动羟基在吸附过程中同样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10]
            1.3膜滤
            超滤、反渗透和钠滤对藻毒素处理有良好的效果。超滤对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可达98 % ,反渗透能达到99.6% ,钠滤膜可完全截留水中的藻毒素[11] Margarida Ribau Teixeira等的研究表明钠滤是一种很有效的去除水中MCs的方法,它能去除水中MCs的所有变种,不管这些变种性质如何。研究中选取的所有的变种(MC-LRMC-LYMC-LF)几乎都能被完全去除(>97%[12]。但膜技术的处理成本非常高,所以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能进行小范围的应用。
            1.4 超声波作用
            超声波放射是一种有效的降解溶解在水中的微囊藻毒素的方法,可近似认为是一级动力学反应[13]Bozhi Ma等的研究表明超声波降解微囊藻毒素的最佳频率为150Hz,在这种条件下反应20分钟,微囊藻毒素的降解率可达到70%
 2不粘胶化学方法 
            2.1光降解和光催化氧化
            溶解在水中的微囊藻毒素表现出极为稳定的特性, 能够在高于300 ℃高温的条件下不被破坏。但是, 微囊藻毒素在素或者腐殖质物质存在的环境下, 可以被光降解[14]Piotr Gajdek[15] 等人的试验结果表明在起始藻毒素浓度为250mg•L-1 , 紫外光强度为6μEcm- 2s - 1, 藻毒素降解速率最快, 60min后降解率为25 %Iain Liu[16]台历架等研究了在起始蓝藻毒素浓度为1mg•L-1 的水溶液中, 加入1% TiO2 光催化剂, 光照30min , 水溶液中蓝藻毒素降解率达99%;当加入1% TiO2 1% H2O2 , 光照5min后的降解率高达99.6 %Shephard GS 等人还根据光催化原理制作出了由充氧设备、紫外线照射、TiO2 光催化剂等部分组成的光催化反应器[17]TiO2 05g• L-1 受紫外线照射后,可以很快降解溶于蒸馏水中的藻毒素,降解反应属一级反应动力学,半衰期小于5 minBaoling Yuan等的研究则表明在TiO2光催化反应中加入高铁酸盐能显著提高MCs的降解效率。0.08 mmol•L -1FeVI)可以将效率提高到100%FeVI/UV/TiO2系统的效率是FeIII/UV/TiO2系统的3.5倍,是UV/TiO2系统的5.4倍。[18]
            2.2臭氧氧化
            臭氧氧化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水处理技术之一,由于臭氧具有强氧化性,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在氧化助凝、除嗅、去除微量有机污染物、藻毒素等方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朱光灿和何吕锡武等研究了紫外-微臭氧工艺降解微囊藻毒素(MCs)的动力学过程与特性.结果表明:MC-RRMC-YRMC-LR三种MC在紫外-微臭氧反应器中的降解过程为一级动力学反应,半降解时间分别为74.532.224.2min[19] Rositano J 等在一定的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 DOC NOMpH ,对微囊藻毒素- LR浓度为20μg• L-1 的水样通臭氧5min ,发现保持残余臭氧浓度在0. 06mg• L-1 以上就检测不到剩余藻毒素的存在[20]。但臭氧氧化过程也有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有机物矿化度较低、生成的小分子有机物可同化有机碳类成为醛类物质;在溴离子存在时,臭氧可氧化Br-为溴化有机副产物,其中的溴酸盐是基因毒性致癌诱变物。[21]
            2.3 电化学降解
            电化学方法电解出的活性Cl-能直接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MCsHong-Xing Shi等人发现在电流强度为8.89 mA•cm-220 pH 7.0的条件下,电解15分钟,12.58 mg•L-1
MC-RR 8.29 mg•L-1 MC-LR1.85 mM Cl-可以同时被降解。MCs的去除率随Cl-浓度的增加和电流强度的增大而增加,但随MCs的初始浓度和水溶液中初始pH值的增加而减小,Cl-缺乏时只有少量的MCs由于阳极氧化被降解,大量的完全降解需要在Cl-存在下通过电解获得。[22]
 3生物方法
            天然水体中存在能有效降解微囊藻毒素的微生物, 它们可以通过改变藻毒素的侧链活性氨基酸基团(Adda 的结构或打开环状结构来降低其毒性,但过程比较缓慢。目前针对可降解MCs的微生物的研究已成为热点问题,同时由于可控性差、实验周期长又使得这方面的研究成为难点。Takenaka Watanabe[23] 发现从天然水体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藻毒素有降解能力, 在初始浓度为50mg•L-1 , 20d 后的去除率可达90 %以上。Park等从一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中分离出Y2 细菌( S phingomonas 的一种或类似它的一未知菌) ,它对MC-RR MC-LR 的最大降解速率分别为每天135.4mg•L-1[24]鼠尾粟Lionel Ho等在使用圆柱形生物砂滤池处理微囊藻毒素时,发现四天后的出水中就检测不到微囊藻毒素的存在,从砂滤上提取出的生物膜中含有mlrA基因,这种基因表明该系统对微囊藻毒素的
去除主要是生物降解作用[25]。我国的闫海等人从滇池底泥中筛选出了能够降解MC-RR MC-LR 的微生物菌种D,在3 天内可将初始浓度分别为60.1 mg·L-138.7 mg·L-1MC-RRMC-LR全部降解,日均降解MC-RR LR 的速率分别高达20.0 mg·L-112.9 mg·L-1 [26] 。赵传鹏等人也从太湖梅梁湾水域上分离出1株对MC-LR具有较强降解作用的溶藻细菌. MC-LR起始质量浓度为2.642μg•L-1,该细菌对MC-LR作用18.36h72 h后的降解率分别为14.2%51.3%100.0%[27]

本文发布于:2023-05-15 20:58: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007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毒素   降解   微囊   吸附   活性炭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