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工院药化考研资料——名词解释

阅读: 评论:0

物化学名词解释
1.药物化学:关于药物的发现、发展和确证,并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作用方式的一门学科。
2.化学药物:一类既具有药物功效,同时又有确切化学结构的物质。
3.药物:对疾病具有预防、和诊断作用,或用以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
4.CL在性方面是什么意思靶分子优化:确定了所研究的靶分子后,对该靶分子的结构及其与配基的结合能力、结合强度以及所产生的功能等进行的研究。
5.亲和力:配基和酶对受体结合的紧密程度。
6.活性配基和酶或者受体产生的 生化或者生理相应的能力。
7.选择性:配基识别所作用的靶分子,而不和其他靶分子产生相应作用的能力。
8.新化学实体(NCE):可能成为药物的化合物分子。
9.先导化合物: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具有一定生理活性的化学物质,可进一步优化其结构获得供临床使用的药物。
10.先导化合物的优化:药物设计的目的是设计活性高、选择性强、毒副作用小的新药,在发现先导化合物后就要对其进行合理的修饰,这种过程和方法称为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11.候选药物:先导化合物经过修饰后得到的化合物,此类化合物活性、安全性、药代动力学性质、选择性等并不确定,需要经临床研究以确定其性质和修饰方案的化合物。
12.上市药物:指候选药物经过临床试验达到了监管机构的标准,并得到监管机构上市许可的药物。
13.高通量筛选(HTS)技术:是指以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实验方法为基础,以微板形式作为实验工具载体,以自动化操作系统执行操作过程,以灵敏快速的检测仪器采集实验结果数据,以计算机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同一时间对数以千万的样品进行检测,并以相应的数据库支持整体运转的技术体系。
14.生物电子等排体:是指一组原子或原子团因外围电子数目相同或排列相似 而产生相似
或相反生物活性 并具有相似物理化学性质的基团,常用于先导化合物优化时进行类似物变换;广义上的等排体,分子中没有相同的原子数、价电子数,只要有相似的性质相互替代时可产生相似的活性或相反的活性,都称为生物电子等排体。
15.客户端开发前药:指在一类体外无活性或活性较小,在体内经酶或非酶作用释放出活性物质 而产生药理作用的化合物。蝈蝈罐
16.前药设计:在已知药物的结构上进行改造,可使药物获得一些适宜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同时使改造后的药物在体内经代谢后 转化为结构变化前的药物而发挥作用。
17.协同前药:为减少阿司匹林的副作用,采用前药原理和拼合原理,将阿司匹林的羧基和对乙酰氨基酚的羟基进行缩合,得到贝诺酯,口服对胃无刺激,在体内分解又重新生成原来的两个药物,共同发挥解热镇痛作用,这种前药又称协同前药。
18.软药:指一类本身具有活性,在体内以可预料的和可控制的方式,代谢成为无毒和无药理活性的代谢产物的药物。通常是为了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在原药分子中设计极易代谢失活的部位称为软部位。
19.软药设计:在药物结构中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易于代谢的片段,使药物在发挥作用后易于代谢消除,避免积蓄中毒,这种方法叫做软药设计。
20.硬药:指在体内不能代谢,直接从胆汁或者肾排泄的药物,或者是不易代谢,需经过多步氧化或者其他反应而失活的药物。
21.孪药:指将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先导化合物或药物经共价键连接,缀合成的新分子,在体内代谢生成两种药物而产生协同作用,增强活性或产生新的药理活性,或者提高作用的选择性。
22.化学递药系统(CDS):CDS类似于前药,是指无活性的化合物 在体内被酶或化学转化而激活,在作用的靶点部位释放出活物。
23.代谢活化:是指某些药物经过体内酶或非酶作用 产生比原药生物活性更强的代谢活性物。
24.I相反应:即官能团反应,是指药物的生物转化过程,在酶的催化下进行氧化、还原、水解等化学反应,使药物分子中引入或转化成一些极性较大的官能团,如羟基、羧基、氨
基和巯基等,代谢产物的极性增大。
25.II相反应:即结合反应,是指药物原型或经官能团化反应后的代谢产物的一些极性基团与内源性的水溶性小分子,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盐、某些氨基酸等,在酶的作用下,以酯、酰胺或苷的方式结合。
26.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内质网中,包含黄素蛋白类的NADPH,细胞素P450还原酶,血红蛋白类的细胞素P450及脂肪。
27.结构特异物:药物作用靶点是不同的受体,其活性除与药物分子的理化性质相关外,主要还与药物分子与药物受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匹配有关,化学结构稍加变化,就会直接影响其药效学性质。
28.结构非特异物:药物活性主要取决于药物分子的各种理化性质,与化学结构关系不大,当结构有所改变时,活性并无大的变化。
29.药效团:指药物与受体结合时,在三维空间上具有相同的疏水、电性和立体性质,具有相似的构象。
30.药效构象;把药物分子与受体相互作用时,与受体互补并结合的药物的构象称为药效构象。
31.等效构象:是指药物没有相同的骨架,但有相同的药效团,并有相同的药理作用和最广义的相似构象。
32.新药设计:是指通过科学的构思和方法,提出具有特定药理活性的新化学实体或新的先导化合物的结构,并根据筛选结果进行结构优化,以获得新药。
33.构效关系(SAR):药物的化学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34.定量构效关系(QSAR):是将化合物的结构信息、理化参数与生物活性进行分析计算,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研究构-效之间的量变规律,为药物设计、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和结构改造 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35.药物分析设计:通过科学的构思和理论规划,构建具有预期药理活性的新化学实体。
36.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是计算机作为操作界面和辅助手段,利用计算化学、
分子图形学和化合物数据库等技术,研究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方法,是药物设计的一个重要的新领域。
37.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以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特别是其活性中心的三维结构为出发点,应用高效计算机技术设计出 可与大分子相互识别并较好结合的小分子。
38.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MBDD):针对药物的作用机理,从靶点出发,考虑药物与受体的作用过程,并要模拟药物在体内吸收、转运、代谢等过程。
39.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以药物分子和受体分子的三维结构特征为基础,分析药物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
40.直接药物设计:又称全新药物设计,用于受体靶点的三维结构是已知的情况,该法的设计思路是以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为基础,根据受体受点形状和性质研究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设计新的药物。
41.间接药物设计:由于许多药物作用靶标的三维结构还是未知的,只能以小分子的构效关系为基础进行药物设计。该方法利用药物分子和受体的互补性及一系列药物分子的三维结
构与生物活性的定量关系提取药效基团,来推测底物与受体相互作用模式,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新的先导化合物。
42.合理药物设计;是根据生命科学研究所 所揭示的包括酶、受体、离子通道、核酸等潜在药物的作用靶标,在参考内源性配体或者天然底物的化学结构特征来设计药物分子以发现选择性作用于靶标的新药,这些药物往往具有活性强、毒性小的特点。
43.药物代谢:指药物分子被机体吸收后,在机体酶的作用下 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44.组合化学:是指在某一时间合成大量的化合物,并进行生物活性测试,然后对其中最有可能的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以进一步开发。这种合成的原理是基于用一系列构建模块进行可能的组合,从而产生大量的化合物。
45.全身麻醉药:发光棒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受到可逆性的抑制,从而使意识、感觉 特别是痛觉和反射消失,便于进行外科的手术。
46.局部麻醉药:是指在身体的限定范围内能暂时、完全地和可逆地阻断神经传导,即在意识未消失的情况下 使身体的某一部分失去知觉,以便进行外科手术的药物。
47.脂水分配系数P:是化合物在有机相中和水相中分配达到平衡时的量,P=Co/Cw。
48.肺气泡最低有效浓度(MAC):是指能使50%的成年病人产生外科手术麻醉时 肺泡中一个大气压下的药物浓度。
49.血/气分配系数:是平衡状态时 吸入性麻醉药在血液中浓度 与气相中浓度的比值。
50.抗菌增效剂:抗菌药物和其他药物在一起使用时,所产生的作用大于两个药物分别给药的作用总和。
51.化学:毒草解毒剂用化学药物抑制杀灭机体内的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以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致疾病的,称为化学。
52.烷化剂:是指在体内能形成缺电子活泼中间体 或其它具有活泼的亲电性基团的化合物,进而与生物大分子中含有富电子的基团发生共价结合,使其丧失活性或使DNA分子发生断裂。
53.经典抗代谢药物:干扰细胞正常代谢的一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与机体必需
的代谢物质 如嘌呤、嘧啶、叶酸等非常相似,可竞争相应的代谢酶,与酶形成结合物干扰核酸代谢,从而阻止细胞分裂增生。
54.抗代谢抗肿瘤药物:是指以叶酸、嘌呤、嘧啶及嘧啶核苷拮抗物的形式掺入DNA合成中,干扰DNA的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复制所必需的代谢途径,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55.代谢拮抗:就是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的结构有某种程度相似的化合物,使之竞争性地与特定的酶相作用,干扰基本代谢物的被利用,从而干扰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或以伪代谢物的身份掺入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中,形成伪生物大分子,导致致死合成,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
56.酶抑制剂:是一类可以结合酶并降低其活性的分子。
57.手物:一个不对称分子,当它不能与自己的镜像相重叠 并且有使偏振光振动面旋转的性质时 称为手性分子,含有手性特征的药物称为手物。
58.H1受体拮抗剂:阻断组胺分子与组胺H1受体结合 从而防止组胺对受体的激动效应,并
能产生抗过敏作用的药物。
59.质子泵抑制剂:即H+/K+-ATP酶抑制剂,通过阻碍胃壁细胞H+/K+-ATP酶发挥抑制胃酸分泌作用的药物。
60.镇痛药;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减轻痛觉而不影响其他感觉的药物。
61.阿片受体:具有高亲和力,可饱和的,可在脑膜上与阿片生物碱进行立体化学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6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催化血管紧张素I生成血管紧张素II,后者是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和肾上腺皮质类醛固酮释放的家庭智能化控制系统激活剂。ACEI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物合成而控制高血压
63.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干扰胆固醇生物合成,用于高血脂的药物。
64.逆转录酶:HIV病毒复制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酶,它利用病毒的RNA合成DNA,使病毒得以复制,抑制剂主要分为核苷类和非核苷类。
65.维生素:维持生命正常代谢过程所必需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通常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 而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本文发布于:2023-05-15 17:46: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006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药物   活性   分子   结构   代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