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35w
×
(k)7内层绳的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产35w
×
(k)7内层绳的装置,属于金属制品制造加工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在金属制品行业中,生产35w
×
(k)7类
钢丝绳时,控制好内层绳的捻制应力至关重要,直接影响钢丝绳的使用寿命。当内
外层绳的捻制应力不平衡时,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早期疲劳断丝,使用寿命缩短。
3.根据工艺要求预变形器前端盘的
直径是35w
×
(k)7钢丝绳直径的8—10倍,预变形辊的工作辊径约等于35w
×
(k)7钢丝绳外层股径直径3倍
±
10%,预变形辊的r槽的直径约等于35w
×
(k)7钢丝绳外层股径直径的1.5倍
±
10%,35w
×
(k)7钢丝绳的直径约等于外层股径的6.6倍。所以,预变形辊的直径约等于35w
×
(k)7钢丝绳绳径的0.61—0.75倍。通过计算,预变形器的前端盘上最多只能安装16个预变形辊。
4.现有装置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很好的保证内层绳的18根股同时预变形,使内层绳较松散,捻制质量较差及结构不稳定,进而影响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是现有装置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很好的保证内层绳的18根股同时预变形,使内层绳较松散,捻制质量较差及结构不稳定,进而影响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生产35w
×
(k)7内层绳的装置,包括有预变形器前端盘,及设于预变形器前端盘上的六个预变形辊b;
所述每两个预变形辊b之间均设有预变形辊a;
8.所述预变形辊a上分别设有r槽a和r槽b;
9.所述r槽a的工作辊径等于35w
×
(k)7内层绳芯直径
±
10%;
10.所述r槽a的r槽直径等于35w
×
(k)7内层绳内层股径的1.5倍
±
10%;
11.所述r槽b的工作辊径等于35w
×
(k)7内层绳直径
±
10%;
12.所述r槽b的r槽直径等于35w
×
(k)7内层绳外层小股股径的1.5倍
±
10%。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4.本实用新型装置在生产过程中,能使内层绳的18根股同时预变形,保证内层绳不松散,提高内层绳的捻制质量及结构稳定性,进而提高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中:1-预变形器前端盘、2-预变形辊a、3-预变形辊b。
17.图2为图1中预变形辊a结构示意图。
18.图中:4-r槽a、5-r槽b。
19.图3为图1中预变形辊b结构示意图。
20.图中:6-r槽c。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生产35w
×
(k)7内层绳结构示意图。
22.图中:7-外层大股、8-外层小股、9-内层股。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4.生产35w
×
(k)7内层绳的装置,包括有预变形器前端盘1,及设于预变形器前端盘1上的六个预变形辊b3;所述每两个预变形辊b3之间均设有预变形辊a2;
25.所述预变形辊a2上分别设有r槽a4和r槽b5;
26.所述r槽a4的工作辊径等于35w
×
(k)7内层绳芯直径
±
10%;
27.所述r槽a4的r槽直径等于35w
×
(k)7内层绳内层股径的1.5倍
±
10%;
28.所述r槽b5的工作辊径等于35w
×
(k)7内层绳直径
±
10%;
29.所述r槽b5的r槽直径等于35w
×
(k)7内层绳外层小股股径的1.5倍
±
10%。
30.所述r槽a4和r槽b5的中心距l越小越好。
31.所述预变形辊b3上设有r槽c6;所述r槽c6的工作辊径约等于35w
×
(k)7内层绳直径
±
10%;所述r槽c6的r槽直径约等于35w
×
(k)7内层绳外层大股股径的1.5倍
±
10%。
32.该装置能保证内层绳的18根股在计入压线瓦之前预变成螺旋状,保障捻制的内层绳不松散,使35w
×
(k)7钢丝绳的内外层股应力趋于平衡。所以,本实用新型使用的预变形器为12个预变形辊,其中预变形辊b3为6个,预变形辊a2为6个,从而使35w
×
(k)7内层绳的内层6根股没有变形,内层绳的捻制应力大。本实用新型采用的预变形辊a2为双槽,可以使35w
×
(k)7内层绳的18根股,在生产的同时实现预变形,从而大大减小了内层绳的捻制应力。
33.本实用新型加工35w
×
(k)7内层绳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4.步骤一:将六根内层股9穿过预变形辊a2上所设的r槽a4;
35.步骤二:将六根外层小股8穿过预变形辊a2上所设的r槽b5,再将六根外层大股7穿过预变形辊b3上所设的r槽c6,使内、外层股经过生产35w
×
(k)7内层绳的装置后预变成螺旋状。
36.所以,现在使用的预变形器只安装12个预变形辊,导致35w
×
(k)7内层绳的内层6根股没有变形,内层绳的捻制应力大。现在采用双槽的预变形辊可以使35w
×
(k)7内层绳的18根股在生产同时预变形,大大减小了内层绳的捻制应力。
技术特征:
1.生产35w
×
(k)7内层绳的装置,包括有预变形器前端盘(1),及设于预变形器前端盘(1)上的六个预变形辊b(3);其特征在于:每两个预变形辊b(3)之间均设有预变形辊a(2);所述预变形辊a(2)上分别设有r槽a(4)和r槽b(5);所述r槽a(4)的工作辊径等于35w
×
(k)7内层绳芯直径
±
10%;所述r槽a(4)的r槽直径等于35w
×
(k)7内层绳内层股径的1.5倍
±
10%;所述r槽b(5)的工作辊径等于35w
×
(k)7内层绳直径
±
10%;所述r槽b(5)的r槽直径等于35w
×
(k)7内层绳外层小股股径的1.5倍
±
10%。
技术总结
生产35W
技术研发人员:
徐鹏飞 费永祥 汪波 张志高 陈勇 梅建强 敖廷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26
技术公布日:
202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