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物分析——精选推荐

阅读: 评论:0

世界上最低的盆地毒物分析
法医毒物分析重点内容提要
第⼀章绪论
毒物:进⼊⽣物体后通过化学或物理化学作⽤能损害⽣命正常活动,引发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乃⾄造成死亡的化学物质。
中毒:⽣物体受到⼀定量的毒物作⽤⽽引起的功能性和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或死亡。
作⽤途径快慢排名:⼼脏⾎管注射,呼吸道吸⼊,腹腔注射,肌⾁注射,⽪下注射,⼝服的特征:1,毒害性:⼀定条件下可引起急慢性中毒,产⽣严重症状或死亡。2,依赖性3,管制性4,⾮法性(是区别与⿇醉药品的重要因素)
药物滥⽤:⾮医疗⽬的、不正常的连续⼤量使⽤有依赖性的药物。
毒物分析:是以分析化学尤其是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为基础,以能损害⽣命正常活动的毒物为对象并对其进⾏定性和定量判定的⼀门应⽤学科。
法医毒物分析:属于突发性毒物分析,主要对涉及或怀疑涉及有毒物引起的伤害或死亡事(案)件中的有关物质进⾏分析鉴定。相⽐于毒物分析:1,突发性2,法律性
法医毒物分析的任务:1,提供侦破案件的线索2,提供科学客观的法律依据。
质量控制包括的环节:⼈鸡胸的患侧疗法。⼈,机,料,法,环,测。1,⼈员2,设施与环境3,仪器与设备4,标准操作步骤5,试剂与材料6,?
第⼆章检材及检材处理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
体外检材:未经过体内吸收,分布,代谢等过程的检材。(胃内容物属于体外检材)
检材处理的必要性:1,去除内源性杂质2,减少对检测的⼲扰3,降低仪器损耗
各类毒物常⽤分类⽅法
检材处理的⼤致步骤:分离,净化,富集,定容
酸碱性原则:
毒物分类酸性条件碱性条件毒物举例
酸性毒物易溶于有机溶剂
不易溶于⽔
易溶于⽔
不易溶于有机溶剂
巴⽐妥类
斑蟊素
碱性毒物易溶于⽔
不易溶于有机溶剂易溶于有机溶剂
不易溶于⽔
女港商刘娟吩噻嗪类
dce苯⼆氮卓类,⽣物碱
毒物
合成药物,天然药毒物,杀⾍剂,杀⿏剂,
⽓体毒物
挥发性毒物
⾦属毒物⽔溶性⽆机毒
液液萃取法液固萃取法固相微萃取法蒸馏法
扩散法
驱⽓法
有机质破坏法透析法
⽔浸法
中性毒物不易溶于⽔,易溶于有机溶剂格鲁⽶特强⼼苷两性毒物
成盐状态下:易溶于⽔,不易溶于有机溶
在⼀定的ph 范围内:易溶于有机溶剂,不
襄樊市职业技术学院
易溶于⽔
液液萃取法(LLE ):利⽤待测物在互不相容的两种溶剂中溶解度不同差异,使待测物从⼀种溶剂转移到另⼀种溶剂之中。萃取原则:少量多次分配⽐:当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中溶解分配达到平衡时,两相中该溶质的的浓度⽐成为分配⽐。Stas-Otto 法原理:
检材匀浆,稀酸酸化,95%⼄醇
⼩⼼蒸⾄浓稠状,加⽆⽔⼄醇研散浸提,滤取醇液,蒸发⾄糖浆状
⽔浴上蒸⼲,加⽔溶解,保持酸性,过滤
⼄醚分次萃取,分层后,合并醚液
1mol/L NaOH ⽔溶液反提 6mol/L NaOH 碱化⼄醚萃取
⼄醚萃取有机溶剂萃取
液固提取法(固相萃取技术,SPE):利⽤待测毒物与杂质在柱中固定相和洗脱液之间吸附或分配作⽤或不同组分分⼦⼤⼩等⽅⾯的差异进⾏分离。包括:1,正相固相萃取2,反相固相萃取3,离⼦交换固相萃取
反相固相萃取:原理:固定相为⾮极性,洗脱液为中等极性或极性;分离时,由于⽣物检材中的内源性物质的极性往往较⼤,故适⽤于将⾮极性毒物分离出来。步骤:柱活化--样品初制备--样品过柱--洗涤--洗脱
检材
⼄醇浸出液
⽆⽔⼄醇提
酸性⽔溶
⼄醚液酸性⽔溶液⼄醚液碱性⽔溶液⼄醚液碱性⽔溶液中性有机毒物
酸性有机毒物
碱性有机毒物
两性有机毒物
第三章分析⽅法概述
定性分析:⽬的是确定检材中所含毒物的性质,即检材是否为某种毒物或者期中是否含有某种毒物。
确证实验:具有确证效⽤的定性⽅法能够确实⽆误的判断出检材中是否含有某毒物或是否为某毒物。
假阳性:把⼲扰物误当做药毒物
假阴性:因⼲扰物的存在⽽阻碍药毒物的检识
定量分析:⽬的在于确定检材中某毒物的含量,通常称之为含量测定或简称测定。定量分析必须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
形态学⽅法:通过对检材的外观形态或显微形态进⾏辨认达到初步筛查鉴别⽬的的⽅法。主要⽤于中草药鉴定。
动物实验⽅法:⽤于⽅向不明的鉴定。
免疫分析法:利⽤抗原抗体吉诃德原理,以毒物和标记毒物与特异性抗体竞争结合反应为基础的⼀类分析⽅法。只能筛选,不能确证。
验证指标:
1,回收率:对检材进⾏处理后,所得到样品中待测物含量与分离净化前检材中原有待测物试剂含量之⽐。由于杂质⼲扰,回收率可能⼤于100%
2,准确度:测得值与真实值之间接近的程度。
3,精密度: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样品,经过多次重复检测所得检测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离散程度)。⼀般不超过10% 4,灵敏度:
a.检测限(LOD):检材或检样中待测物能被检出的最少量或最低浓度。(限度检验效
能指标)
b.定量限(LOQ):检材中的待检毒物能够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定量分析的效能指
标)
专属性和⽅法的准确性是分析⽅法的可靠性的主要指标。
第四章仪器分析
仪器分析法: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法,是使⽤特殊仪器测量光,电,磁,声,热等物理量⽽得到的分析结果(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含量等)。
光谱分析法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Beer--Lambert定律:(当⼀定波长的单⾊光通过含吸光物质的被测溶液时,⼀部分光被吸光物质所吸收使光强度减弱,将透射光强度与⼊射光强度的⽐值定义为透光率T=I/Io)
定义透光率的负对数为吸光度(A)A=-logT=-log(I/Io)=E(吸光系数)C(浓度)L(液层厚度)吸收峰向长波长⽅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红移;向短波长⽅向移动的现象称为蓝移。
荧光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的荧光谱线位置及其强度进⾏物质鉴定和含量测定的⽅法。
(当物质受到光照射时,除吸收某种波长的光之外还会发射出⽐原来所吸收的波长更长的光,这种现象称为光致发光,即可产⽣荧光和磷光)
原⼦吸收分光光度法(AAS);基于从光源辐射出具有待测元素特征谱线的光,通过试样蒸汽时被待测元素基态原⼦所吸收,由辐射谱线被减弱的程度来测定待测元素含量的⽅法,⼴泛⽤于⾦属元素的测定。
与其他⽅法最重要的区别是光源,可发射相应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
灵敏度⾼选择性强,砷汞要使⽤冷原⼦吸收分光光度法。
电感耦合等离⼦体原⼦发射光谱法(ICP-AES):特点,是发射光谱;前述均为吸收光谱。⾊谱分析法
⾊谱法:建⽴在被分离组分在两相间具有不同分配特性基础上的分析⽅法。
Kd:平衡常数或分离系数。⾊谱分离过程中,当温度⼀定时,认为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可以达到热⼒学平衡,此时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与在流动相中的浓度之⽐为Kd。
保留时间(tR):组分从进样开始到柱后该组分出现峰值浓度时所需的时间。
容量因⼦(k'):在⼀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两相中的绝对量之⽐。容量因⼦越⼤,保留时间越久。
分离度(Rs):在给定⾊谱条件下,相邻的两个⾊谱峰被分离的程度⽤分离度来表⽰。
薄层⾊谱法(TLC)
⽐移值(Rf):在薄层⾊谱法中,能够反映组分斑点在薄层板中位置的保留参数称为保留⽐,或称⽐移值。Rf=组分原点中⼼⾄展开后斑点中⼼的距离/组分原点中⼼⾄展开剂前沿的距离。
常⽤溶剂极性⼤⼩的顺序:⽯油醚,环⼰烷,甲苯,苯,氯仿,⼄醚,醋酸⼄酯,正丁醇,正丙醇,丙酮,异丙醇,⼄醇,醋酸,甲醇,甲酸,⽔。
⽓相⾊谱法(GC):以⽓体为流动相的⾊谱法,适⽤于分离分析有⼀定挥发性和热稳定性的化合物。⼀般要求有已知纯物质作对照。
McRaynolds常数:简称麦⽒常数(ΔI),表⽰固定液相对极性⼤⼩的参数,ΔI越⼤,固定液的极性越强。
检测器:ECD---常⽤于测含卤素的化合物;FID---只⽤作酒精;NPD---含氮磷的有机化合物;FPD---含硫和含磷的有机化合物。
最重要的⽓相⾊谱条件:温度
例外管理定性鉴别最重要的对⽐依据:保留时间。
⾼效液相⾊谱法(HPLC)
1 正相⾊谱法:流动相极性⼩于固定相极性;主要⽤于分离溶于有机溶剂的极性及中等极性的分⼦性化合物;极性⼩的组分保留时间短,极性⼤的组分保留时间长。
2 反相⾊谱法:流动相极性⼤于固定相极性;主要⽤于分离溶于有机溶剂的极性及中等极性及⾮极性的分⼦型化合物;极性⼤的组分保留时间短,极性⼩的组分保留时间长。有机质谱法(MS)
质谱图:在质谱分析中,以例⼦相对丰度为纵坐标,正离⼦的质荷⽐为横坐标的图谱称为质谱图。
分⼦离⼦峰:化合物分⼦电离后,失去⼀个电⼦⽽⽣成带正电荷的离⼦称为分⼦离⼦,由此产⽣的质谱峰称为分⼦离⼦峰。
⽓相⾊谱---质谱联⽤(GC/MS)
总离⼦流⾊谱(TIC):被分离组分经离⼦源电流所产⽣的所有质荷⽐的离⼦流信号与组分的流出时间的⾊谱图。
第五章合成药毒物
苯⼆氮卓类
1、提取:该类药物多数是碱性的,要⽤弱碱性溶液提取:氯仿,⼄酸⼄酯,⼄醚
2、的提取⽤酶解法
3、⽓相⾊谱法检测需使⽤ECD(上含有卤素原⼦)
4、最主要的检测⽅法:⽓相⾊谱---质谱联⽤分析⽅法
巴⽐妥类
1、检材处理时需要调⾄酸性
2、主要⽅法:GC、GC/MS
吩噻嗪类
1、与苯⼆氮卓类类似
2、对光敏感
第六章天然药毒物
乌头
1、剧毒成分:双酯型的⽽萜类⽣物碱
2、弱碱性条件下⽤⼄醚,氯仿等有机溶剂提取
3、形态学鉴定有重要意义
4、主要检测⽅法:LC/MS
颠茄类
1、抗胆碱药物,莨菪碱,阿托品等
2、⾸选检测⽅法:⾼效液相⾊谱法(HPLC)反相离⼦对
马钱⼦:⾸选⽅法:GC、GC/MS
钩吻:⾸选⽅法:GC、GC/MS;MS⽤于确证最好
斑蝥:⾸选⽅法:GC、GC/MS
河豚毒素:1、易溶于⼄酸,不溶于其他有机溶剂;2、LC/MS
第七章
⼀、中枢神经抑制剂
阿⽚⽣物碱()
1、两性,pH8.5--9.3缓冲液;不溶于单⼀有机溶剂,溶于混合溶剂(氯仿+醇);盐酸盐不溶于氯仿
2、在胆汁中浓度最⾼
3、确认吸⾷的证据:O6--单⼄酰
4、最佳检材:尿液。重要检材:⽑发(⽤于了解史)
5、现场检测:甲醛--硫酸试验,显⽰紫红⾊或者紫堇⾊
6、最常⽤的确证⽅法:GC/MS
哌替啶()
1、体内主要代谢产物:去甲基哌替啶,检测重点在于该物质和原药物
2、检材:尿液,⽑发
:阿⽚类药物依赖的常规戒毒药物
1、盐酸盐可溶于⽔和氯仿
2、主要代谢产物:吡咯烷(EDDP)
3、检材:尿液,⽑发
4、检测⽅法:HPLC,⼿性柱
⼆、中枢神经兴奋剂
类兴奋剂:甲基(MA),亚甲基⼆氧甲基(MDMA,)
1、主要检测对象:环取代MDMA,MDA
2、⾸选检材:尿液
3、,,哌替啶,的检测⽅法是⼀样的

本文发布于:2023-06-14 15:40: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766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毒物   分析   检材   极性   组分   物质   萃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