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阅读: 评论:0

浅谈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2019-10-25
摘要中学⽣的⾝体素质近⼆⼗年来不断下降,肥胖⽐例迅速增加,中学⽣的视⼒不良率已超过了三分之⼆,这使当前学校体育⼯作⾯临着巨⼤的挑战。我们中学⽣⾝边所有的⼈不得不去反思,我们要切实的纠正⾝边那些对学校体育⼯作不重视的错误做法及倾向。
关键词青少年体质健康因素下降
⼀、青少年学⽣体质健康现状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调查发现,从1985年开始,我国进⾏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的结论让国⼈很吃惊:最近20年,除青少年的⾝⾼、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增长外,青少年的肺活量、速度、⼒量、耐⼒等体能素质都在持续的下降。肥胖率也⽐5年前增长了⼀倍,四分之⼀的城市男⽣是“胖墩”,⽽且眼睛近视的⽐例更不容乐观:初中⽣接近60%,⾼中⽣达到76%。
最令⼈忧虑的是⼀些青少年学⽣没有健康的体魄,⽽且许多青少年学⽣懒惰、脆弱、⼼理承受能⼒弱,情绪调控能⼒差、缺少志⽓、毅⼒、缺少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有的青少年体⼒稍有不⽀就要轻易放弃,有的青少年只要⼀喘粗⽓,就当逃兵,更令⼈担忧的是,许多青少年对⾃⼰的体质健康状况居
然没有⼀点忧虑,对⾃⼰的怯弱⾏为竟然毫不在乎。尤其令⼈担忧的是随着肥胖、超重率的持续迅猛的增长,给青少年带来了巨⼤的⾝⼼压⼒,导致⾼⾎压、糖尿病、⾼⾎脂、冠⼼病等成年病正向低龄化发展。
⼆、青少年学⽣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
(⼀)社会因素
随着⼈类⽂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全球化、经济⼀体化趋势更为明显,⼈类也进⼊了信息化时代。随之⼈类的社会⽣产⽅式和⽣活⽅式也发⽣了质的变化,⽣产⼒⽔平的提⾼促进了⼈民⽣活的显著改善,在物质⽣活富⾜、体⼒劳动减少的同时也引发了⼈类共同⾯临的健康问题。就业竞争激烈,视教育为考⼤学,视考上⼤学为改变命运和⽣活的唯⼀出路,从⽽使多数年轻⼈忽视体质健康。在这种⼤的社会背景下,在这样的观念和社会现实⾥,学⽣体质健康⽔平下降的诱因已深深埋下。
(⼆)教育因素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到2006年底,义务教育阶段“两基”⼈⼝覆盖率达到98%;全国⾼中阶段教育发展较快,⾼中阶段⽑⼊学率为59.8%;⾼等教育稳步发展,⾼等教
育⽑⼊学率达到22%。素质教育理念逐步深⼊⼈⼼,新⼀轮基础教育课程改⾰全⾯实施,⾼等教育加强质量评估与管理。但是,教育整体改⾰推进却举步维艰,在⾼举素质教育⼤旗之下,中、⾼考,招⽣制度改⾰推进缓慢,导致应试教育在实际中轰轰烈烈,越改越执着;整体上教学、考试、招⽣等⼈才培养环节不能与素质教育理念相匹配,再加上教育经费在不断增长中仍难以满⾜实际的需要,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造成优质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民的需求,引发⼤家竞相争夺优质教育资源,择校⽽读,拼命⽽考,举全⼒考名校、名专业。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造就了校长、家长、学⽣惟考定终⾝,课业负担过重,学⽣根本⽆暇顾及其他。
(三)体育因素
丙烷脱氢制丙烯多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竞技体育为国⼈赢得了荣誉,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提升了国家国际地位和形象,众体育也逐步得到普及和推⼴,⽬前全民健⾝计划已到第⼆阶段。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给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更有⼒的推动,使体育⼯作得到了全⾯发展。但是,相对⽽⾔,众体育投⼊不⾜,特别是对全民健⾝计划中明确规定的青少年重点对象更是关⼼不够。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本⾝就存在重竞技、轻体的现象,⽽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更强化了这⼀现象。所以,虽然近年来体育事业取得了新成就,但有关青少年学⽣⽅⾯的体育⼯作却并没有实质性改观,国家体育职能没有充分发挥,这可以从近年来国家众体育管理部门完成的主要⼯作中窥见⼀斑,国家众体育管理部门所做的就是开展了若⼲项活动,命名了2万
余所体育传统项⽬学校、建设了2500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这种体育情境下,青少年学⽣体育⼯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青少年学⽣体育⽅⾯的投⼈不多,采取的⽅法⽆实效,诸如此类的问题均成为城市学⽣体质健康⽔平下降的成因。
(四)校长因素
学校校长既是教育政策的落实者,也是教育⽅案的策划者。学校校长的教育理念决定着⼀所学校的⽅向,校长对教师有⼈事决定权,决定体育教师编制配置,对学校经费有⽀配权,对办学有决策权。所以,学校校长重不重视学校体育⼯作,关不关⼼学⽣的⾝体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的体质健康⽔平。但是,学校校长在明了国家教育政策的前提下,⾯对现实社会时,国家教育政策的落实就显得苍⽩⽆⼒了,校长不得不按照现实来运⾏学校的管理。在⼀次组织对中⼩学校长调研中,校长们普遍反映,要办好学校,要办出名校,就得提⾼学校的升学率,这样学校才有⽣命⼒,学校也才会有更多的经费保障。⽽学⽣的升学率除了吸引、招收优质的⽣源外,就是要加强教学质量,提⾼教学效率。⼀些校长则会下令延长学⽣在校学习的时间,取消没有列⼊升学考试内容的学科,减少不重要学科的设备和教师编制,举全校之⼒保证学⽣考试科⽬的学习,为学校创设⾼分、⾼升学
率的品牌。在这些校长领导的学校⾥,学⽣课业负担明显加重,学习时间延长,体育课被削减,体育活动场地设施不⾜,在这种情况下,学⽣体质健康别说得到增强,不被彻底损害就好了。
(五)家长因素
在⼀次对家长的调研访谈中,发现学⽣家长对孩⼦的学习⾮常关⼼、⾼度重视,“望⼦成龙,盼⼥成凤”的期望普遍存在。由于家长感受到社会、⽣活的压⼒,为了孩⼦在将来不受此种压⼒,他们⼀定要让孩⼦好好学习,考上好⼤学、好专业,将来个好的⼯作,孩⼦的⽣活才会幸福。在这种逻辑下,家长强迫孩⼦放弃其它活动的时间,尤其是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意搞好学习。在家长的认识中,孩⼦只要没病就是健康,只要正常能⾏⾛就是体质没问题,即使有了病,也没什么⼤关系,看医⽣就可以了。如果眼睛近视了,那就配眼镜,也没把近视看作是什么⼤的问题。在“能否同意让⾃⼰的孩⼦每天进⾏⼀⼩时体育活动”的提问时,许多学⽣家长表⽰,如果全校学⽣都同时抽⼀⼩时出来活动,那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只让⾃⼰的孩⼦抽⼀⼩时进⾏体育活动,⽽别的孩⼦进⾏学习,那是不会同意的。
(六)学⽣因素
在社会、教育、体育、校长和家长的影响下,学⽣被迫每天超长时间进⾏学习,⽽留作其它活动的时间却少得可怜。国家统计局对中⼩学⽣学习⽣活进⾏了专项调查,涉及305所中学,回收问卷31420份,105所普通⼩学,回收问卷10175份。结果表明,中学⽣在上学期间,平均每天早晨的起床时间是06:07,晚上睡觉的时间是22:45,早上到校的时间平均在07:00,下午离校时间平均18:30,中
学⽣平均⼀天在校时间(含午休)为11h30min,⾼三和初三年级的学⽣在校时间还更长,放学后在家的学习时间中学⽣平均为1h58min,63%的学⽣放学后不参加体育活动,中学⽣平均每天睡眠时间7h。在⼩学⽣调查体中,超过60%的⼩学⽣到校时间是早上07:30,接近60%的⼩学⽣下午离校时间是17:00,平均在校时间(含午休)为
9h30min,放学后在家学习的时间平均为2h,⼩学⽣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8h30min。通过以上数据可知,学⽣每天⽤于学习的时间太多,睡眠时间不⾜,体育活动时间则更少。⽽且此次调查发现,中学⽣体育课被占⽤的⽐例超过25%,⼩学⽣每周体育课平均2.5节,远少于国家对⼩学1~2年级4节,3-6年级3节体育课的要求。
学⽣在外在压⼒下,每天疲于奔命地学习和接受各种重智育、轻体育意识的灌输,再加上独⽣⼦⼥怕苦怕累的问题,形成了学⽣体独有的⽣活习惯,既没时间去运动,也基本上不喜欢运动,更怕繁重的体⼒劳动。在课业负担过重、睡眠不⾜、营养过剩的情况下,学⽣体质健康⽔平只能下滑。
由上述分析可知,运动不⾜只是学⽣体质健康⽔平下降的⾯上原因,⽽真正原因是以上所有因素的交织。其实引起学⽣运动不⾜的原因除了以上因素外,学校体育⼯作⾃⾝也存在问题:⼀是体育学科没有得到⾜够的重视,随意被别的学科挤占;⼆是近年来体育课程改⾰理念虽好,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意,对培养学⽣的体育兴趣,强化学⽣积极进⾏体育锻炼的效果不佳。
三、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平下降的对策
(⼀)从学校⽅⾯
⾸先,学校应摆正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把体育作为全⾯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和切⼈点。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劳全⾯发展的教育⽅针,坚持“以⼈为本,健康第⼀”的指导思想,切实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其次,学校要认真实施《学⽣体质健康标准》和新课程标准,开⾜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弱占⽤体育课,更不得出于安全的理由,因噎废⾷,使体育课“空壳化”、“休闲化”、“⾛过场”。要深化教学改⾰,不断提⾼教育质量,有效增强学⽣的体质。同时学校要实⾏科学规范的作息制度,引导学⽣积极参加“全国亿万学⽣阳光体育运动”。要积极开展早操、课间操和下午的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每天有4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让“每天锻炼⼀⼩时,健康⽣活⼀辈⼦”的理念深⼊⼈⼼。此外学校还要加强学⽣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的建设,⼴泛开展学⽣体育集体项⽬的竞赛。
劳埃德大厦再次,学校应合理分配办学经费,增加体育经费在办学经费中的⽐重,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为青少年学⽣的体育锻炼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学校要根据课时计划,增加体育教师的编制,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不断提⾼教师素质和⽔平,努⼒提⾼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的体质健康⽔平得到明显的提⾼。
最后,学校必须严格执⾏国家的有关规定,合理安排学⽣在校的学习时间,控制作业量,确保学⽣有⾜够的睡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式增加授课时间和作业量,加重学⽣学习负担。
(⼆)从家庭⽅⾯
⾸先,家长要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对孩⼦成长的重要意义,树⽴正确的教育观,健康观和成才观;其次,家长要掌握必要的营养科学知识,注意改善孩⼦的膳⾷结构,矫正孩⼦的偏⾷习惯,有意识地让孩⼦多劳动、多运动,要⾛出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误区,不能以牺牲孩⼦的健康为代价,进⾏“课业加餐”。最后,家长要培养孩⼦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科学、健康、⽂明的⽣活⽅式,让孩⼦远离“电⼦鸦⽚”——电⼦游戏。
(三)从社会⽅⾯
青少年体质健康是⼀个系统⼯程,需要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体育部门及共青团、新闻媒体要共同构建⼀种健康的⽣活理念,坚持不懈的抓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营造⼀种全社会都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氛围。
⾸先,教育部门要加强完善学⽣体质与健康监测,⽹络建设,定期公布监测结果,并且根据监测结果
反映出来的学⽣健康状况,指导学校体育卫⽣⼯作;同时教育部门要尝试在⾼中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使体育成绩成为全⾯评价学⽣质量、选拔⼈才条件的需要,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考录取新⽣的重要参考依据,以此提⾼学校、学⽣、家长对体育⼯作和学⽣⾝体健康的认识,激发学⽣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教育部门要建⽴和完善学校体育的监督制度,成⽴学校体育⼯作指导委员会或督导组,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进⾏评估检查,建⽴⽬标责任制,确保学校体育⼯作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
其次,体育部门要把增强⼈民的体质,众体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利⽤体育公益⾦在社区建⼀些必要的体育设施,同时要把青少年⼉童作为实施全民健⾝计划的重点,开放社会体育设施,为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四)从学⽣⽅⾯
要提⾼青少年学⽣的体质,关键还在于青少年本⾝。青少年学⽣应树⽴随时随地都可以运动的观念,即“体育⽣活化”的观念。⽽不能以没有场地、器材、设施、时间为借⼝⽽放弃运动,青少年学⽣应该把体育作为⼀种⽣活⽅式,要知道体质好,学习才会好,⾝体是学习的“本钱”。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体质增强了,思维才会更敏捷,学习效率才会更⾼。因此,⽆论学习有多紧张,青少年都应每天抽点时间活动⼀下⾝体,哪怕是帮⽗母做做家务也是不错的选择。
参考⽂献:
[1] 消息报道.全国学校体育⼯作会议在京召开[J].体育教学.2007(1).
生物学杂志[2] 孙庆杰等.⽥径[M].⾼等教育出版社.l999.
[3] 杨宗义等.体育⼼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学出版社.l991.
[4] 谢光.中华民族体育[M].⼤连出版社.2001.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摆线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岳潮湿的肥厚李雪梅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浅谈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瑞意恒动被举报⽂档地址:

本文发布于:2023-06-13 13:58: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713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体育   学校   时间   体质   教育   学习   校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