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甘化阳法在《伤寒论》中的运用

阅读: 评论:0

永明体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可见古人对阳气的重视程度,视阳气为生命之根本。仲景喜用温阳之药,以扶助阳气祛除外邪,温阳药多为辛、甘味药相配伍,两个性味不同的药相合而形成的功效已不同于原有单味药物所具有的功效,这属于药物的性味合化。兹就辛甘化阳法渊源及在《伤寒论》中的具体运用探讨如下。
20钢1 辛甘化阳法理论渊源
1.1 辛甘化阳法哲学思想渊源  《周易》以阳爻和阴爻代表一切事物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和相互消长转化的矛盾关系,以促进事物发展。《周易》在提示阴阳矛盾的对立、依存和消长转化的运动中,始终强调“
阳主阴从”的关系。如《彖卦》中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谈到“坤元”时则说“乃顺承天”,其意是说,阳为统辖,阴为顺承。古代哲学思想认为阳气占据人身主导地位,这促进了治病重视阳气思想的形成,进而为辛甘化阳思想理论形成提供了哲学思想依据。
1.2 辛甘化阳法医学思想渊源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五味入胃, 各归所喜……甘先入脾,辛先入肺”,把药物性味趋向始归为脏腑。《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首次在理论上把药物性味归为阴阳属性。清·高士宗[1]认为:“五味阴阳之用,彼此相济以成。如辛主发散,从内而外,必济以甘,故辛甘之味,为能发散而乎阳。”历代医家不断提出新说,至清代,辛甘化阳一词首见于《临证指南医案》[2],云:“遇寒腹痛,用当归桂枝汤,辛甘化阳,以和营卫。”刘劲松[3]提出,《辅行决五脏用
药法要》所载的“五味补泻体用图”揭示了《汤液经法》的“以味成方”法则。揭示了《汤液经法》是以药物性味来进行组方的,组方用药是有法则的。而钱超尘[4]已从文献及方药组成相关性等方面证明了《伤寒论》是以《汤液经法》为蓝本而成。所以可以推断《伤寒论》用药法则及组方理论,可能源于《汤液经法》。后世医家多遵辛甘化阳法组方理论创立了一系列温阳化气之方,如右归丸、济生肾气丸等,极大地丰富了辛甘化阳法病症,也验证了此法在临床上的实用性。现代《中医大辞典》[5]将辛甘化阳定义为:“治法之一。辛味与甘味药同用以扶助阳气的治法。”由此辛甘化阳这一治法被正式收入辞典。
2 五味合化下的辛甘化阳法雪卡毒素
一夫一妻制
复活战士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虽未直接论及五味配伍理论,但客观上的确有所体现,如辛甘合用以化阳、酸甘同用以化阴、苦咸相伍泻热而存阴、辛开苦降以调和中焦胃气等[6]。所以辛甘化阳法只是五味合化理论下所衍生出来的一个用药配伍方法。辛味能行、能散,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此外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亦称辛香之气,这样辛味还具有辟秽、化湿、开窍作用。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补益、润养、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辛入肺多用于行气、发散,甘入脾多用于和中土。人体功能正常运行全赖阳气运化,如津液的蒸腾气化、温养脏腑等。两个不同性味的药相伍,不是它们原有的功效相互叠加,而是通过性味合化产生新的作用功效。《伤寒论》
辛甘化阳法在《伤寒论》中的运用
卢成远 张沁园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摘 要 辛甘化阳法有深远的哲学和医学渊源,仲景首次将辛甘化阳法用于临床,《伤寒论》大量运用辛甘化阳法来组方,后世多遵其法,创制了众多辛甘化阳之剂。辛甘化阳法在《伤寒论》中的具体应用,体现在助阳化气、温经散寒、调和营卫、发汗解表、温中补虚、平冲降逆、温助心阳、温通血脉、温肺化饮、温中复阳、回阳救逆等11个方面,可为当今临床运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伤寒论》;辛甘化阳;中药性味
猴子的B和人的B一样吗中图分类号 R 222.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397X(2020)06-0008-03
doi :10.19844/jki.1672-397X.2020.06.001

本文发布于:2023-06-08 13:01: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541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阳气   性味   理论   药物   组方   调和   伤寒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