绦虫病中医诊断方法

阅读: 评论:0

绦虫病中医诊断方法
疾病名称(英文) cestodiasis 拚音 TAOCHONGBING 别名 寸白虫病;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寄生虫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绦虫病是由于绦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主要症状为大便排出白节片,轻度肛痒,或有腹痛、腹泻、食欲亢进、恶心、体重减轻等。 中医释名 以腹痛腹泻,善食而瘦,大便检查有绦虫卵等为主要表现的寄生虫病。 西医病因 国内寄生人体的绦虫有四大类,即带绦虫、膜壳绦虫、棘球绦虫和裂头绦虫。 带绦虫有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和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Teania Solium) 两种,前者以成虫寄生于人体,后者以成虫和(或)幼虫寄生于人体。棘球绦虫和裂头绦虫 在国内均以幼虫寄生于人体,前者详见“包虫病”,后者以局部敷贴生蛙肉而致眼内感染最为 常见。肥胖带绦虫和链状带绦虫成虫乳白,扁长如带状,可分头节、颈节、体节三部分。二者在形态上略有不同。肥胖带绦虫和链状带绦虫的成虫均寄生于人体小肠上部,头节多固定 于十二指肠和空肠由下40~50cm处,其妊娠节片内充满虫卵,常单独从链体脱落随粪便排 出,也可自动排出体外,在土壤中虫卵可生存数周之久。 中医病因 中医认为绦虫病的主要病因是由于人吃了未煮熟的、含囊虫的猪肉或牛肉,囊虫吸附在肠壁上,颈节逐渐分裂,形成体节,约经2~3个月发育为成虫,而发病。 季节 地区 绦虫在国内分布较广,见于东北、华北刘特左
我的家庭老师、河南、江苏、云南、广西、贵州、青海、西藏等地,少数民族地区尤多。多发生于东北、华北,内蒙古、西藏等地. 人 绦虫病患者的年龄不拘,但以21~40岁多见,婴儿则极罕见。男性较女性稍多,但在少数地区肥胖带绦虫病者以女性居多。 强度与传播 造成绦虫病感染和流行的因素是:①饮食习惯与烹调 方法:某些地区习惯以新鲜牛肉加盐晒干,放入坛内,加大米饭发酵,作成酸牛肉取食而感染。亦有生熟菜同用一砧板,从生肉脱落的囊尾蚴污染熟食,致素食者亦可患病。南方人喜欢食生猪肉,故感染链状带绦虫者为多;西南及西北地区则以肥胖带绦虫病居多,其患病率 5~8倍于链状带绦虫病。②饲养方法:东北地区常将猪成放牧,因此吞食人粪机会较多,其囊虫感染率高,感染程度亦较重。 发病率 大多系单虫感染,但在流行区约半数的患者为多虫感染,每人平均多达8条,最多可达30条。短膜壳绦虫可自身感染虫卵,多者可达3万余条。 发病机理 成熟的虫卵被中间宿主牛或猪吞食 后,发育成囊尾蚴、导致牛或猪的囊虫病。人进食未煮熟、含有囊尾蚴的牛肉或猪肉,经消化液作用,囊尾蚴中的头节在肠中翻出吸附肠壁,颈节渐渐分裂形成连患的体节,约经2~3 月发育为成虫。肥胖带绦虫成虫寿命较长,一般宿主死后其生命才结束、甚至可长达60年以 上;链状带绦虫寿命可在25年以上,人体不但是链状带绦虫的终宿主,也可成为中间宿主,发生囊虫病。 寄生我国人体内的膜壳绦虫有短膜壳绦虫、长葱白薄膜
膜壳绦虫和克氏假裸头绦虫。成虫体长约 数十至数百毫米,也寄生于人体小肠内。短膜壳绦虫可直接污染食物感染或自身感染,亦可通过中间宿主(如蚤类、多种面粉甲虫、赤拟谷盗等)。长膜壳绦虫和克氏假裸头绦虫的发育必须经过中间宿主。 中医病机 成虫居于肠中,阻滞肠道气机,扰动不安则腹部隐痛。腹胀不适;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气机升降失常,则恶心、便溏或便结:虫体脱节,故见寸白虫排出体外、肛痒;绦虫吸食人体 水谷精微而致面黄肌瘦、头晕、乏力等虚证。总之,绦虫所致之病机,早期为肠胃功能失调,病久则脾胃受损,生化不足,气血两虚。 病理 病理生理 绦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腔中,以头节附着于肠粘膜上,其固着器官和微毛对人体肠壁的 机械性刺激和虫体代谢产物的毒素刺激引起肠粘膜炎症,甚至溃疡,故可出现腹泻、腹痛、消 化不良和神经衰弱、头痛等症状。对病人进行肠粘膜活检,可发现多数病人有轻度亚急性炎 症反应。从链体活动的节片沿着肠壁活动,当遇到回盲瓣的阻挡时,活动加强使病人产生回盲部剧痛,也可能因虫体而造成肠梗阻,偶致肠穿孔,多并发阑尾炎。同时绦虫在肠道中吸 收大量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糖类、脂肪酸、维生素、嘌呤、嘧啶及核苷等,导致人体营养不良。病人中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约占患者的5%~46%。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1)初期:
证候:上腹部或脐周隐隐作痛,腹胀,或有腹泻,或有便秘,肛门作痒,大便内或衬裤、
衣服有时发现白节片。舌淡红、苔薄白腻,脉细。中氮肥
证候分析:虫居肠中,扰动不安则腹胀、腹痛;脾胃运化失常则腹泻或便秘,虫体脱节,爬出肛门,短暂活动则肛门作痒、大便内或衬裤、衣服有时发现白节片。苔薄白腻,脉细为脾胃失运之征。
(2)后期:
证候:面萎黄,形体消瘦,身倦乏力、头晕失眠,饮食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绦虫病久、损伤脾胃,加之虫体耗伤水谷精微,气血两虚故见面萎黄,形体消瘦,身倦乏力,头晕失眠;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则饮食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均为气血两亏之征。 西医诊断标准 绦虫病诊断标准:
1.有进食未煮熟猪肉或牛肉史。
2.消瘦、腹痛、腹泻等,或大便中排出虫体节片。猪绦虫囊尾蚴在人体肌肉、皮下组织形
成囊肿。头部、躯干皮下可摸到不痛不痒、不粘连无炎症反应的结节。若侵入脑部可致癫痫、颅内压增高、失明、精神失常等。
3.大便检查可到绦虫卵或节片。血嗜酸细胞增高。皮下小结节病理检查有囊尾蚴。
西医诊断依据 (一)流行病学资料 有去流行区进食未煮熟的猪、牛肉病史。 (二)临床征象 有肛门作痒、腹胀、腹痛、恶心、便溏或便结、睡眠不安等症状,粪便中有白面条状 或带状能活动的虫体排出,可作出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 大便常规检验及肛门拭子涂片检查,可以到绦虫卵。检查妊娠节片内子宫分枝的数目 与形状有助于鉴别绦虫的种类。免疫学检查,虫体匀浆或虫体蛋白质作抗原试验阳性。 发病 潜伏期约2~3月左右,临床症状视其感染虫数和种类而异。 病史 症状 症状多轻微,以大便中发现虫体节片最为常见。约占98%。妊娠节片常在大便时成串排出,或单个爬出肛门,或在衬裤上、衣服上发现。当节片自肛门爬出时,在肛门周围作短时间的蠕动,可有肛门瘙痒或不愉快的感觉,这一症状几乎所有患者都有。 体征 腹痛约见于1/3~1/2的患者,通常并不剧烈,呈隐痛性质,一般限于上腹部或脐周,少数病人可引起绞痛或灼痛, 位置不固定,且腹痛常在早晨明显,往往进食后可缓解,部分患者有腹泻、恶心、呕吐、食 欲亢进,或食欲减退、体重
减轻;少数患者有头痛、乏力、头晕、失眠、神经过敏,甚至有 类似美尼尔病。另外有喉部堵塞感,大多见于中年妇女。儿童感染后多出现食欲改变、腹痛、 癫痫样发作、发育迟缓等。 短膜壳绦虫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较多,有时酷似十二指肠溃疡。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X线检查 在散发地区,对可疑的牛带绦虫采用肠道钡餐透视,可有助于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大多患者血象检查正常,约1/4的患者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尿 粪便 粪便及肛拭检查 因妊娠节片脱离母体后能伸缩活动,同时将子宫内虫卵散布在肠道粪便中,故在大多数病例粪便中,可到绦虫卵,尤以粪便厚涂片的检出阳性率较高。肛拭检查虫卵,对肥胖带绦虫感染者阳性率明显高于粪便检查,而链状带绦虫感染的肛拭检查阳性率远较肥胖带绦虫感染者为低。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以不同虫体匀浆或虫体蛋白质作抗原进行皮内试验、环状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乳胶凝集试验等,阳性率可达73%~99%,但可呈假阳性反应(约7%~20%)。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1.胃痞:以长期食少,脘痞,腹泻,消瘦为主要表现,大便无带状白节片,镜检无绦虫卵,胃镜检查可助诊断。
灰童谣2.脾痿消:多因慢性胃肠疾病所致,大便无带状白节片,亦查不到绦虫卵,胃肠镜检可明确诊断。
3.疳积:多见于小儿,以体瘦、面萎黄、腹胀、青筋、精神不振为特征,大便镜检或肛拭等检查可资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绦虫病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驱虫后到排出绦虫头节,症状消失;粪检查虫卵消失,未再见虫体节片排出。驱虫后随访3个月无节片排出,多次复查粪未到虫卵。
2.好转:症状好转或消失,但仍偶见虫体节片排出或粪到虫卵。 预后 本病的病程虽长,但预后每多良好。链状绦虫病并发脑囊虫病者预后较差。 并发症 极个别病人可并发阑尾炎,在阑尾中可发现虫卵或大量节片,一般常见于肥胖带绦虫病者。 西医 驱绦虫药物种类较多,经绝大多数能迅速排出虫体而痊愈,偶尔有未经绦虫自 动排出而痊愈者。
1.吡喹酮 本品为广谱驱虫药物,对带绦虫、膜壳绦虫、裂头绦虫病疗效均高,为 绦虫病的首选药物。剂量为15~25mg/kg(儿童以15mg/kg为宜),一次口服。服药后偶有头昏、眩晕、乏力等不适,但数日内可自行消失。
2.苯并咪唑类药物 近年来新衍生物有甲苯咪唑、(mebendazole)、氟苯咪唑(flubendaz
ole)、丙硫咪唑(albendazole)等,均为广谱驱虫药物。甲苯咪唑300mg,日2次,疗程3天,疗效可达100%。对链状带绦虫也极有效,副反应少,优于其他药物,排出体节完 整,后一般不会出现囊虫病。短膜壳绦虫病、长膜壳绦虫病的疗程可延长至5天。动 物实验本品有致畸作用,故不宜用于孕妇。丙硫咪唑牛带绦虫和链状带绦虫的疗效与剂 量、疗程有关,若剂量为800mg/日,共2天,其疗效分别为88.9%与70%,当剂量提高到1200mg/日,共3天,疗效则分别为95%与92%。本品对短膜壳绦虫亦有驱虫作用,剂量为 800mg/日,共3天,治愈率67%,本品也不宜用于孕妇。
3.硫酸二氯酚(别丁)本品亦有驱涤虫作用,且作用迅速,疗效可靠、经济方便。因有轻泻作用,一般不给泻剂。成人剂量为3g,空腹分2次服完。服药后35分钟即有虫体排出,平均6小时。部分患者有肠鸣、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3-09-19 22:17: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5056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绦虫   带绦虫   虫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