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的课程是(B )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
A.备课
B.上课
费米能级
C.批改作业
D.考试
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主教之友
二、多选
电子盲人导航仪
拟步甲科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
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
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单体建筑
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
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6.新课程给教师角的定位是(AC )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BC)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9.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 BCD)
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
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 )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三、判断
(×)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2. 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3 .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6. 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
(√)7. 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
(√)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 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
(√)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四、简答
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答: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答: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