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在文化建筑外部环境设计的应用

阅读: 评论:0

设计心理学在文化建筑外部环境设计的应用
上海集邮网
摘要:文化建筑外部环境包括广场、庭院、道路空间等多个组成部分,每个部分对人员的心理状态影响各有不同。将设计心理学原理融入在外部环境设计工作中,有助于人员与外部环境的和谐相处,体现文化建筑的价值,并与人员的心理需求吻合。本文探索设计心理学在外部环境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关键词:设计心理;文化建筑;外部环境
引言:外部环境是文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员心理因素也有密切关联。在外部环境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人员心理因素影响,应用设计心理学原理,凸显文化建筑外部环境的人性化特征。
一、设计心理学与外部广场设计
1.外部广场尺度处理。文化建筑外部广场的基本原则是空间大小适宜,将外部广场的大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为广场中的人员提供更加舒适和亲切的感受,体现小型空间构件的优越性。保证外部广场空间大小适宜,有助于促进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文化建筑外部广场
通常呈现出围合或者半围合的形态,建筑物高度对外部广场的尺度有明显影响。在设计外部广场时,要注意外部广场宽度与建筑高度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最佳比例为1:2。置身与外部广场中,不会觉得文化建筑过于渺小,还能够体现外部广场的汇集作用,体现外部广场的社会向心空间属性,同时适应人员的心理需要。
2.与人员活动心理吻合。外部广场是产生人员活动行为的重要场所,人员在文化建筑的外部广场中会产生常规户外活动、娱乐活动、社会活动等多种类型的活动,其中自发性人员活动与人类活动心理关系密切,也是设计心理学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只有为人员提供适宜舒适的外部条件,才会激发人员自发活动的心理因素,与文化建筑相得益彰。在提升外部广场人员活动属性的过程中,可以寻求必要活动的帮助。例如在图书馆外部广场设计过程中,为开展“图书交流活动”这一必要性活动创设有利条件。人员在外部广场参与图书交流活动的过程中,自身的自发性活动因素被激发,相当于为人员在外部广场中开展自发性活动提供了心理暗示,充分用人员的心理因素。
3.微气候处理。文化建筑外部广场设计应当呈现出阳光、积极的特征,并为人员注入更多的积极心理因素,由此体现外部广场微气候的作用。关于外部广场微气候,包括外部广场
的自然气候以及现场材料形成的特殊气候因素。通常情况下,文化建筑外部广场光照条件良好,则为人员带来积极性暗示。但是也需要考虑外部广场材料的反射效应,如果在外部广场中大量高反射率瓷砖,则会导致外部广场的眩光效应,为人员带来不舒适的心理体验。因此在处理外部广场微气候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设计心理学原理。首先对文化建筑乃至外部广场周围的环境进行现场调研,掌握植被、绿化的分布情况以及文化建筑的高度,通过布置外部广场绿化设施起到防风沙的作用,为外部广场人员带来舒适体验。气温因素是外部广场微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建筑外部广场适当设置水池设施,为炎热环境下带来清凉因素。
4.提升外部广场空间丰富性。文化建筑外部广场属于公共空间和在空间中的每一个人,但是容易陷入到缺乏层次感的局面。文化建筑外部广场通常承担开展文化活动的职责,也需要满足人员的基本行为需求。因此要考虑不同人员、不同使用场景的心理需求,通过提升外部广场层次性,为外部广场空间注入更丰富的因素;文化建筑所在单位可以借助外部广场开展文化活动,也不会影响人员的自身需求。
nbp二、设计心理学与外部庭院设计电话卡复制
1.外部庭院特征。文化建筑的外部庭院具有空间尺度较小的特征,属于相对僻静的环境,原则上应当与主干道以及汹涌的人流、车流分隔,外部庭院周围应当是小规模的人流或者是花园式的环境,方便文化建筑工作人员以及外部人员的使用。因此外部庭院更多对应僻静、安静的心理状态,最大限度规避外界干扰。
2.外部庭院设计思路。文化建筑的外部庭院边界效应不强,人员在外部庭院场景中的交流活动呈现出“由边界快速集中到中心”的特征,因此外部庭院与人员交流交往心理的关系较为密切。在文化建筑的外部庭院四周设置休憩设施,与文化建筑主体遥相呼应。人员在外部庭院中不会成为聚焦中心,得以从容观赏外部庭院的景观。如果文化建筑外部庭院空间面积较小,无法将假山、休憩设施全面分散,可以将这些设施布置在外部庭院的某个角落时,形成外部庭院中适宜人员交往的小环境;人员在布置假山、桌椅的环境内开展交流活动。开展外部庭院设计工作时,需要结合外部庭院的位置,根据外部庭院周围建筑以及自身的形状因素确定外部庭院主题,为人员带来舒适感受。在外部庭院设计中还可以充分吸收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将动静结合、井然有序的理念融合在设计成果中,凸显外部庭院的美感,满足人员审美层面的心理需求。
3.外部庭院设计实例。某文化建筑外部庭院采用圆形庭院方式,为人员交往创设有利条件,与文化建筑外部人员交流的需求对应。布局圆形庭院并成为举办各种活动的重要场合,体现外部庭院内聚力的作用。外部庭院的核心为圆形,四周有圆柱廊围绕,最外层布局外廊和屋顶平台;外部庭院的整体结构呈现出放射性特征,通达周围全部文化建筑,某种程度上起到“众星捧月”的效果,有效增强文化建筑之间的联系,与人员在庭院中的交流心理吻合。
三、设计心理学与外部道路空间设计
1.道路空间设计原则。文化建筑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于道路,道路空间设计对人类的心理状态具有深厚的影响。如果道路空间设计相对单调死板,以传统的横平竖直方式为主导,则会给人员带来消极死板的心理暗示,最终降低文化建筑的文化属性。道路空间连接文化建筑主体与环境空间、城市空间的重要脉络,在文化建筑的形态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承担着文化建筑人员集散功能;与此同时道路空间还承担着公共交往的功能,人员在文化建筑体系的道路空间中,针对某项文化概念进行切磋交流,不断增强文化建筑的文化氛围,并为人员带来更浓郁的文化感受。因此外部道路空间不仅仅是常规的线性空间,
桁架计算
与文化建筑的融合则为道路空间带来复合性因素,与人员的文化交往心理需求充分融合。
2.步行系统设计。人员在文化建筑道路中的行为特征兼具导向性与非导向性两种特征,文化建筑工作人员的道路行为符合前一特征,参观游客在道路中的行为并没有明确的导向。首先要确定两种特征对应的常见空间,在导向性行为高度聚集的空间内,道路空间设计应当以便捷性为第一原则,道路设计与文化建筑紧密相关,具有明确的指向特征;在道路空间两侧可以适当布置绿植物,为行走到道路中的人员带来正向心理暗示。
文化建筑外部环境中,存在很多行走导向性不强的区域,在该部分区域的道路空间设计中可以采用折线型、S型等多种道路类型,提升道路空间的丰富度,体现出“曲径通幽”的曼妙氛围。将多种道路类型应用在该类区域的道路设计中,道路空间的亲切度和生动性明显提升,真正打开空间景观的范围,与古典建筑中的“移步换景”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处,也为文化建筑外部环境平添了几分文化氛围。人员行走在曼妙的道路空间中,心情会变得更加愉悦,在道路空间两侧均匀布局桌椅,人员在曲径通幽的环境中,阅读文化作品、感受文化魅力的潜在心理因素被激发,与文化建筑的主题环境契合。在铺设道路空间材料时也可以反复斟酌,使用卵石、小碎石铺设外部环境道路,更是为道路空间平添几分意境,为人员赋予更多的舒适、惬意的心理因素。混凝土仿钢纤维
3.道路空间尺度与景观设计。道路空间是一项综合性概念,不仅包括行走的道路本身,道路的尺度与周围景观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对道路空间景观的设计也要秉承丰富性的原则,尽量避免道路空间两侧景观过于单一。也可以采取在道路空间设置结点的方式,为行走在道路空间中的行人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暗示;例如将高差因素引入到道路空间体系中,人员行走环境存在高低落差,行走效果和视觉效果都有明显提升。关于道路空间尺度的设计,则要考虑到该区域内的人员行走流量,以避免出现人员拥挤现象为根本目的,保证道路空间道路的基本宽度;同时也要避免道路空间宽度过宽的现象,保证道路空间与人员之间的亲和力,增强人员的心理亲切感受。
四、设计心理学与灰空间设计
1.灰空间概述。文化建筑外部环境的部分公共空间并非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兼具室内和室外空间的特征,呈现出开放与隐蔽交融的特点。在文化建筑与完全开放空间的过渡区域大量使用灰空间设计,充分利用灰空间亲切、层次丰富的优势,为人员带来舒适的过渡感受,有助于人员状态的逐步切换。文化建筑外部环境常见的灰空间种类包括屋顶平台、底层架空空间、建筑之间的空间连廊等等,在此分别说明。
2.底层架空空间设计。底层架空空间属于文化建筑外部空间的重要分支,对文化建筑的底层空间进行架空处理,有效提升文化建筑的形态丰富程度,为人员交往创设更宜人的心理环境。由于文化建筑底层具有人流量大、人员进出频繁等特征,设计底层架空空间则为来来往往的人员提供短暂休憩的场所,也为来往人员的交流奠定基础。人员心理特征非常复杂,底层架空空间设计则充分体现灰空间的暧昧性多元化特征,与人员复杂心理特征相吻合,体现出底层架空空间的“过渡”属性。
3.屋顶平台设计。文化建筑设计需要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亲近感因素,建立屋顶平台空间不仅体现灰空间的作用,同时有助于拉近人员与文化建筑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屋顶平台设计过程中,应用逐级退台方式,提升文化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融合度,同时保证文化建筑视线的连续性,充分满足人员交往需求。屋顶平台在文化建筑外部环境体系中处于附属地位,应当以协调性作为设计的主导思想。在屋顶平台设计中可以适当引入绿植物,为人员在屋顶平台中的活动提供积极心理暗示。具体操作中可以在屋顶平台设置相对矮小的乔木、灌木和草坪,为屋顶平台带来更多的绿意。屋顶平台空间开阔,相比于文化建筑中低层范围内,呈现出风速明显偏大的特征。因此在选择植物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植物的抗风属性。屋顶平台设计合理应用环境小品因素,将桌椅、花架、灯具等因素设置在屋顶平台
空间中,为文化建筑屋顶平台带来更多的文化氛围。很多文化创意园的屋顶平台均有类似的设计布局,在抗风能力强的绿植物陪衬下,遮阳伞、座椅、花架等设施共同组成惬意的文化交流空间,与人员文化交往的要求相吻合,同时契合文化建筑的主题。

本文发布于:2023-08-17 00:53: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697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和合文化
标签:文化   建筑   人员   空间   道路   广场   设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