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证券市场公司治理的助推器

阅读: 评论:0

企业内部控制:证券市场公司治理的助推器
作者:刘 宇
来源:《财会通讯》2008年第10
        一、《基本规范》制定实施的现实需要
郭林新气功        (换命快递)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内部控制在世界范围内起源较早,但建立起系统的概念体系则在20世纪90年代,COSO1992年发布内部控制的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作为企业的一种自律行为和现代企业必不可少的有效管理手段,内部控制是为防范风险,完成既定工作目标,对内部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相互制约和内部审计等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一般而言,内部控制应实现防护功能、反馈功能和监督与协调功能。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保证所有交易和事项以确定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账户,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要求;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经过适当授权;保证账面资产、实际资产定期核对相符,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效果的提高;保障各项活动在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下进行;保证企业的各项管理方针、制度和措施的贯彻执行。
因此,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腕表式激光仪
        ()内部控制是建立现代经济体系的关键因素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受托责任,提高企业经济和财务行为的透明度。从公司治理角度看,内部控制是管理层、审计委员会及其他各方进行的:旨在加强风险管理、增加实现既定目标可能性的行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检验公司治理是否有效的关键。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对股东、经理层、债权人等相关利益者进行规范,好的治理结构能激励经理层同时保护股东利益。内部控制则对包括公司治理下的各个层面的约束,并使之符合公司利益,好的内部控制更需要好的执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强化企业内部控制能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风险、提高运营效率、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高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事实证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是导致公司治理恶化、企业经营失败,并最终铤而走险、欺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重要隐患。2001年底以来,美国爆发了以安然、世通、施乐等公司财务舞弊案为代表的会计丑闻,引发安达信等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诚信危机,重创了美国资本市场及经济,集中暴露了美国公司在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使世界各国对公司治理模式进行新一轮的思
考,促发了美国国会和政府立即公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SOX法案),使市场各方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认识。而随后爆发的中航油丑闻、德隆系覆灭、格林柯尔系崩溃则暴露出我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重大隐患。由于没有统一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当前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意识淡泊,内控监督不力,公司治理低效,内部管理松弛,潜在风险频发等问题比较突出。
        二、《基本规范》对上市公司内控国际化趋同的积极意义
        ()《基本规范》制定的国际背景为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我国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原则要求,财政部随即连续制定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7青年文学家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审计署、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以及沪深证券交易所等,也从不同角度对加强内部控制提出明确要求。2004电工技术杂志9月,COSO结合《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对内部控制框架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将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到十分重要的高度。受此影响,为推动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阿尔福斯20066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上海证券
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指引》,但截至目前仍未真正全面付诸实施。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经营环境变化,我国上市公司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已难以应对市场风险,客观经济形势要求会计控制必须向风险控制发展,同时,政府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内控要求也有待进一步协调,为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价提供统一标准。这种背景下,《基本规范》应运而生。
        ()《基本规范》内容的国际趋同《基本规范》共分七章,包括总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和附则,确立了包括我国上市公司在内的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基本规范》第4条,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基本规范》以财务报告为着眼点,合理借鉴了以美国COSO报告为代表的国外内部控制框架,在形式上借鉴了COSO报告五要素框架,即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同时,《基本规范》在内容上又体现了风险管理八要素框架的实质。可见,《基本规范》有机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实际,更具有操作性,既有类似《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强制力,又有与COSO报告相同的内控实务示范作用,并对我国上市公司建立内控制度提
出了强制性要求,为不同类型行业的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提供了基本框架。不仅如此,《基本规范》是继我国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之后,在会计审计领域推出的又一与国际接轨的重大改革。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由于缺乏监督和内控机制,国外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信赖度并未明显提升,《基本规范》则可望弥补这一欠缺。

本文发布于:2023-08-16 23:03: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693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控制   企业   治理   公司   风险   规范   基本   进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