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军
中国教师行动网
日本“311”大地震不仅引发了大海啸和随之而来的核泄漏灾难,还对全球产业链带来了极大的震动。此次地震的重灾区也是日本诸多重要产业的密集分布区,直接造成了许多工厂的生产停工。由于日本在全球诸多产业链中占据高端位置,地震的影响沿着全球代工产业链、对外投资链以及贸易链向全世界蔓延,已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日本核泄漏危机还在继续,震区工厂恢复远不如过去估计的那样顺利。日本受到的打击对全球产业链将产生什么影响?影响会持续多长时间?长期以来形成的全球产业链会不会因此改变?这对已有“世界工厂”之名的中国,又意味着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值得中国政府和产业界关注。
日本大地震冲击全球产业链
日本遭受地震和海啸直接打击的地区面积并不大,主要是福岛、宫城、岩手、茨城四县的沿海地区。但就在这条平直的海岸线上,云集了日本主要汽车和电机公司的生产基地。本田和 丰田的厂房都遭到了灭顶之灾,再加上相关零件的缺乏,日本汽车三巨头不得不全线停产,据乐观估计,最早也要4月初才能恢复。尼康、佳能和索尼的相机工厂受海啸的冲击更重,到底要何时才能恢复还不知道。类似困扰同样折磨着芯片业。日本芯片业占全球市场的1/5,其重要原料之一的硅晶圆,日本产能占了4/5。重灾区东北部正是重要的硅晶圆生产基地,地震后国际市场内存芯片价格已上涨近10%,闪存价格的涨幅则接近20%。索尼、夏普、松下、三洋、三菱等家电企业都遭受到了地震的冲击,供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延迟。
历史虚无主义
可以说,大地震之后,日本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一直处于休克状态。考虑到核泄漏风险长时间不能消除、关东电力迟迟不能恢复等利空因素的打击,这种影响的持续无疑将超过1995年关西大地震。那一次,大阪和神户的许多工厂在震后接近一年才恢复生产,另一些工厂则因国际上的竞争对手及时扩大了产能而被关闭。
对遍布全球的日资工厂来说,日本本土的产能减少是个不祥的消息。几十年来,为了应对关税、能源需求、劳动力涨价等因素,日本工业家把复杂产业链中的很大一部分转移到了北美、东南亚和中国,通过在所在国建立生产线,直接生产出法律意义上的“国货”卖给当
地消费者。但是,最核心、最赚钱的一些工厂还是留在了日本本土,比如汽车的发动机、照相机的镜头。像汽车这样的现代工业产品需要数万个零件,少了其中任何一种都不可能生产,而这正是海外日资企业面对的现实情况。
即使是没有日本背景的跨国公司,同样有可能受到日本地震的重创。被航空巨头波音公司寄予厚望的波音787飞机,就有可能因为日本供货商的停产而再度拖延交货。作为波音公司在21世纪的第一种新机型,该飞机35%的零件产自日本,其中日本东丽公司开发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更是完全不可能替代。这种材料很轻,但强度可达到铁的10倍,取代了之前的铝合金,占到机体材料的约一半。波音787的最大卖点就是通过采用这种材料降低1/5的机身重量,从而大大提升性能。可以说,没有东丽的碳纤维就没有787飞机。东丽的工厂虽然没有遭灾,但该公司的上游企业受害程度不一,首次产生的拖延将使波音公司在国际飞机市场上受到难以预测的影响。
钟慧宁
同样因日本供货商问题而遭到停产威胁的还有通用汽车在美国的工厂、大众汽车在西班牙的工厂、沃尔沃汽车、索尼爱立信手机等等。美国汽车业以及电子行业对日本出口的电子芯片及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池有很大依赖。日本生产的半导体占全球生产量的20%,其中广
泛用于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的快闪存储器占全球生产总量的40%。地震发生后,美国两大芯片制造商之一得州仪器表示,由于设在日本的工厂生产中断,今年前两个季度的销售额将受到影响。分析人士认为,对供应短缺的担心可能会推高电子芯片等零部件价格,造成包括汽车、个人电脑、手机等价格的上涨。
在这次的地震中受到打击的不仅是投资者对日本工厂的信心,甚至会是对整个亚洲的信心。东南亚国家在汽车、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方面已经围绕一些日本跨国公司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及时供应生产链。由于部分日本本土企业的生产受到地震海啸影响,零部件及半成品的供应方面出现了“断链”现象,在汽车制造业尤为显著。据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26日报道,日本汽车业过去两个星期减产30多万辆,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的生产水平。现在一部汽车所需的零件多达3万多种,其中有70%拿烟斗的男孩新疆财经大学图书馆至80%分别由数百个零件制造商提供,只要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零件,汽车制造厂的整个生产线就不得不停下来,并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教师节感恩卡泰国是东盟国家中最大的汽车市场和生产基地,汽车行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5%。日本主要汽车制造公司在泰国均建有工厂,丰田和五十铃目前是在泰国投资规模最大的日本汽
车制造商。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后,泰国的汽车生产很快就出现“断链”现象。据泰国《曼谷邮报》报道,由于产自日本的钢板和锻造品等零部件可能无法按期到货,丰田泰国公司从3月14日起就停止了加班生产。佳能越南公司在越南制造业中占据最大出口份额,其主力产品喷墨式打印机的零部件库存目前只能支撑一周。据报道,该公司已经开始研究从日本以外的地区进口零部件的可能性。
从这些信息看,日本大地震对全球产业链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而且其后续的影响还在不断地蔓延和发酵。
日本地震对中国相关制造业的影响不可低估
中国有“世界工厂”之称。虽然中国的工厂大多是一些低端加工装配工厂,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获益较低,但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则是毋庸置疑的。
从中日贸易规模和结构中,不难看出中日贸易的特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统计,2010年中日两国间的贸易总额为3018.5亿美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率为30%。日本的出口总额为1490.9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36%,进口总额则为1527.5亿美元。其中,出口、
进口及贸易总额等三项指标都创下历史新高,同某一贸易国的贸易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在日本历史上也尚属首次。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
机电产品是中日贸易中的大类。据中国官方统计,2010年,中国机电产品对日本出口额为600.5亿美元,同比增长28.5%;自日本进口机电产品1179.1亿美元,同比增长37.6%。全年中国机电贸易对日逆差达578.6亿美元。2010年,中国自日本进口的前五类机电产品按进口额大小排列分别是电子元器件、汽车类产品、电工器材、机械基础件以及起重及工程用机械类。
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前五类机电产品按出口额大小排列分别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类产品、电工器材、消费类电子产品、家用电器和通信设备类产品,其中,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增长迅猛,增幅高达112.5%。上述五类产品占中国对日本出口机电产品总额的50.3%。2010年,中国对日本机电产品出口额中,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111.1亿美元,占比18.5%;以加工贸易出口464.3亿美元,占比77.3%。在进口方面,中国自日本以一般贸易进口598.3亿美元,占比50.7%;以加工贸易进口384亿美元,占比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