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电大社会学概论作业(完成)

阅读: 评论:0

2011社会学概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
  请根据以自己的社会化历程为例,说明不同社会化类型的具体内容,并阐释不同社会化机构对社会化的影响。
  字数要求:不少于2000字。
  第二次形成性考核: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10分)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C )。
  A、孟德斯鸠  B、孔德  C、托克维尔  Dsars冠状病毒、马克思
  2、科塞是( B )的代表人物。
  A、结构功能主义  B、社会冲突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社会互动理论
  3、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 B )的表现。
  A、角失败  B、角冲突  C、角不清  D、角中断
  4、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被称为( B )。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5、社会学界最早对社会资本作出分析的是( B )。
  A、费孝通  B、科尔曼  C、林南  D、格兰诺维特
  6、从( C )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7、把社会体分为所属体与参照体,是根据( C )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8、( C )不属于正式组织
  A、学校    B、公司    C、邻里    D、教会
  9、提出中层理论的是社会学家( B )。
  A、帕森斯  B、默顿  C、韦伯  D、福柯、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
  10、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D )。
  A、显功能  B、潜功能  C、正功能  D、反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社会化的类型包括( ABCD )。
  A、初始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逆社会化
  2、社会化的机构包括( ABCD )。
  A、家庭  B、学校  C、工作组织  D、大众传媒
  3、产生社会互动的条件包括( BC )。
  A、限于两个人之间  B、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C?互相依赖  D、有事相求
  4、冲突的形式包括( ABCD )。
  A、口角  B、战争  C、仇斗  D、械斗
  5、影响体凝聚力的因素有( ABCD )。
  A、领导的权威性  B、成员的认同感  C、外部环境的变化  D、体的人数
  6、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包括( ACD )。
  A、符号互动论  B、家长制理论  C、结构功能理论  D、社会交换理论
  7、以下哪些类型是韦伯所划分的权威类型( ABD )。
  A、卡里斯马型权威  B、法理型权威  C痉挛药渍、家长型权威  D、传统型权威
胸片数据库  8、按照产权的不同,经济制度可以分为( ABD )。
  A、私有产权制度  B、公有产权制度  C、集体产权制度  D、混合经济制度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镜中我 :库利生动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成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2、代沟 :代沟在社会学中是指两代人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的差距、隔阂,甚至冲突。
异丙基丙烯酰胺  3、初级社会体 :体内部成员之间互相熟悉、互相了解,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彩的体。
  4、弱关系理论  :由格兰诺维特通过研究劳动力市场中寻工作或交换工作的过程,提出的一个著名的理论。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人的社会化有什么意义?
系统整合方案答:人的社会化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从个人角度来看:人的社会化是满足个人需求,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个社会要延续,必须要求新加入的社会成员了解其已有的文化、价值观以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就是社会以它特有的文化将新成员不断教化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成员的过程。
2、社会组织有哪些特征?
答:第一,特定和明确的组织目标。第二,非情感的关系。第三,规范的互动形式。第四,复杂的组织结构。
3、权力分析有哪些基本模式?
答:在社会学上,对权力的理解和分析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传统的“利益冲突
模式”。第二,种模式是帕森斯等人倡导的“权威合法化模式”。第三种模式是法国思想家福柯提出来的,可称之为“生产运作模式”。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你对中国社会转型中社会结构变迁有何理解?
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教子一得a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个社会变化就是开始形成一些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和中间组织,原来的“国家民众”的两层结构逐渐演变成“国家社会中间层民众”的三层结构。b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主要特征是身份等级之间界限分明、流动受到严格限制。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务工,成为介于农民与工人之间的新阶层农民工阶层;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在城市的兴盛,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迅速崛起;同时,在原来的干部阶层、知识分子和工人阶层各自的内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阶层的不平等现象日渐突出。c社会利益关系结构的变化:首先是社会成员的利益实现路径的变化。其次,利益实现机制的变化。整个分配制度从计划调节转变为市场调节。最后利益差别化格局的形成。既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的表现,同时也
蕴涵着深刻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对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2、中国的单位制度有什么样的独特特征?
: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单位”绝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职业组织,而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城市人最重要的社会身份标志、资源分配机制和社会行动系统。“单位制度”指的是国家通过单位这一具有特殊功能的科层组织来对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再分配,并通过这种再分配实现有效政治控制的一种体制。
要理解我国的单位制度大特缸,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单位组织具有极强的制度化程度,因此单位制度的最突出特点在于其中的“制度性依赖”,即单位对国家的全面依附以及个人对单位的全面依附。
第二,单位制度的形成是由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较少地依靠正式的国家机器,而更多的依靠以就业场所(即单位)为基本环节的行政组织网络。这种组织方式是“制度性依赖”的根本原因
第三,从单位的外部关系来看,单位与市场最乏有机的联系,也与横向上的其他单位缺乏有效的沟通。单位组织只与代表国家的上级单位发生联系。上下级单位之间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对资源的垄断性配置。这种垄断性性配置一方面造成了单位对国家的全面依附,但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单位等级制中的信息不对称。因为缺乏有效的组织竞争以及公共信息渠道,上级很难获得下级单位的表现,这为下级单位的机会主义和实质自主提供了条件。
第四,从单位内部关系来看,单位成员对单位存在社会和经济依附、到单位领导存在政治依附、对直接领导存在人身依附。这三种依附不但造成了单位领导与单位积极分子之间的庇护关系,而且造成了单位内部积极分子与非积极分子之间的对立。此外,单位内外的实用私人关系网络也因此相当普遍。但是由于单位领导之间存在派系结构、单位矛盾也常常是幕后解决,因此,单位领导在不断控制众的同时,反过来也要依赖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单位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单位对国家的依附、单位成员对单位的依附总体上都减弱了,但单位制度并没有解体,单位经济体制向国家争利益的现象突出了,单位成员对单位的经济依赖也增强了。
  第三次形成性考核:
  结合父母的经历和自己的经历,试述你对社会流动的理解,并分析我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字数要求:不少于2000字。
  第四次形成性考核: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10分)

本文发布于:2023-08-16 20:30: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688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单位   社会   组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