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试题
一、现象一:大学生恋爱从众——有些学生入学时是抱着“一心学习,不谈男女私情”的坚决态度来到大学的,但随着对大学环境的熟悉,看到周围的同学成双成对,自己形单影只很不自在,于是定下的大学不谈恋爱的戒律逐渐瓦解,也成为“爱来爱去”的大学生恋爱一族。
现象二:高中生偏科——有的孩子学习的时候,在某门课上表现非常好,而在有些课上显得特别差,甚至出现不及格现象。学习偏科,作为高中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直以来令家长头痛不已。
现象三:中学生校园暴力——高二学生陈某觉得张某平时对他不够顺从,于是叫来了他的几位”兄弟”在晚上熄灯后,冲到陈某宿舍,对陈某拳打脚踢,且威胁陈某,再不老实就别想混。 (2)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对中学校园欺负现象的分析(看文献)
以上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学生校园暴力,基于以上原因分析,我们应加强对校园暴力的重视,寻积极的应对策略,从而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70 YEARS OF CHINA
2、 人们的行为一般说来大都处在既定的社会规范的制约之下,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些不受通常的行为规范所指导的、自发的、无组织的、无结构的、同时也是难以预测的体行为方式,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集行为。布朗把它分为四类:。。。。。。。。。本文主要运用以下几种集行为的理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以上四种现象进行分析。
(一)黎朋的感染论
古斯塔夫·黎朋指出集行为具有非理性和破坏性的特点。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是有教养、有文化、有责任并且理性的人,但是“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人才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这种“新的特点”表现为三个方面: 去个性化、非理性化和个体责任感丧失。 phcy 上述现象中个体所出现的疯狂抢购、囤积商品;对本宗教狂热追求;为了保命而四处躲
藏;打砸、与警察发生血流冲突等一致性行为和情绪,并不是个体所特有的,只是在某些特定的刺激条件下(如:物价上涨、发生地震、集体游行等),经过去个性化、非理性化、个体责任感丧失这三个阶段,才表现出了不同于往常的行为、情绪等。
(二)麦独孤的本能论
其理论认为,个人的天性为他人的感情表达所唤醒,众同质性的过激行为是初级本能和情绪互动的结果。
现象一中,物价上涨激发了人们的恐慌情绪和抢盐行为的本能;现象二中,宗教聚会激发了人们的狂热情绪和狂热行为本能;现象三中,地震激发了人们的恐慌情绪和逃避本能;现象四中,游行激发了人们的愤怒情绪和打斗本能。本能和情绪相互作用,从而出现了现象中所说的一致性的集行为。
(三)布鲁默、克特·兰和格莱迪斯·兰的循环反应理论
循环反应理论,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解释了集行为。他认为集行为发生的前提是社会变化引起的个体生活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不安、孤独、怨恨等负面的社会心理。
集行为的形成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符号互动的过程它包括了前后三个阶段: 集体磨合、集体兴奋和社会感染。
上述现象中,由于物价上涨、宗教聚会、地震、游行分别造成了个体不安、狂热、恐惧 、愤怒等社会心理,体中的个体由于负面的社会心理开始传播和相信谣言,个体相互感染使得体具备了共同信念,之后就爆发了现象中所说的一致性集行为。
(4)特纳、基利安紧急规范理论
在集中由于相互间的社会影响, 从个别人的可见行为中产生了新的规范, 重新规定了集环境中的行为标准。在一些模棱两可的情况下,个别的行动者就可以为其它大多数成员确定新的规范。而众在新规范的出现的同时就会感觉到执行它们的压力。
上述现象中,在物价上涨、宗教聚会、地震发生、游行示威的紧急情境下,在人们不知所措时,从个别人的可见行为中产生了疯狂抢购、狂热情绪和行为、四处躲藏、行为等新的规范,从而重新规定了集环境中的行为标准。
(五)斯梅尔塞价值累加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假定集行为的产生都有一个确定的模式,可以把集行为在发展的每一阶段理解为“追加价值”,其后才有最终产品, 即集行为的出现。决定集行为六个具体因素是:①结构性助长②结构性紧张③概念化信念; ④催发因素⑤行动动员⑥社会控制机制。
我的野蛮女友主题曲上述现象中,疯狂抢购、狂热情绪和行为、四处躲藏、行为四中集行为的发生都经过了以上六个价值因素的累加。①有一个有利的社会结构和环境因素(如:地震、物价上涨的出现等)。②环境使人产生了不安、狂热、恐惧、愤怒等压抑的社会状态,这些都刺激人们通过集行为来解决。③人们通过自己所处的环境对物价上涨等问题做出解释,从而形成对统一的认识。④出现一个诱发事件(如:有人散布谣言)。⑤集行为的开始(如:游行领导者鼓励和口号)。
⑥如果前5个价值因素累积力量足够强,就会爆发疯狂抢购、行为等集行为。
(6)科尔曼的理论
他认为,集体行为的产生原因是其成员经过理性的权衡将自己行动的部分控制权转让给了他人,即:根据他人的行动,来决定自己做什么。
当物价上涨、宗教聚会、地震、游行发生时,有人会采取疯狂抢购、对本宗教产生狂热追求、四处躲藏、等行为来解决问题,个体经过理性思考和权衡,也会产生如此的上述行为,从而激发集行为。
3、文章题目:《Self-Regulatory Failure and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Perpetration》 ——《自我调节失败对亲密伴侣暴力施暴的影响》
总研究问题:本文采用问卷、实验等方法,进行了5个环环紧扣的子研究来验证自我管理失败是否是亲密关系暴力施暴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 总研究假设:自我调节失败是亲密关系暴力施暴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
研究一:冲动和行为
(一)研究问题:个体更可能对伴侣产生暴力冲动还是实施暴力行为。
(二)研究假设:个体更可能产生暴力冲动而不是实施暴力行为。
(三)研究被试:选取了251名本科生,其中女生182名。平均年龄为19岁,并且大部分
是白人。这些被试平均与他们的约会伴侣有持续大约1年的冲突。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
(四)研究工具:采用安全约会暴力量表(Safe Dates Physical Violence Scale)来测被试有暴力冲动和实施暴力行为的程度。该量表总共有16个条目,采用8级评分。
(五)研究过程:给被试发放安全约会暴力量表,统一填写。并进行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等。
(六)研究结果:正如表1的结果所示,个体对伴侣产生暴力冲动的百分率高于实施暴力行为的百分率。
(七)讨论及评析:尽管有大量的理由说明为什么个体经历了更多的暴力冲动而不是实施暴力行为,但本文比较认可的一个理由是:个体通过自我控制去抑制暴力冲动。所以在接下来的2-5个子研究中,作者试图深入探讨自我调节过程对亲密伴侣暴力施暴的影响。
研究二:外在自我控制
(一)研究问题:外在自我控制和亲密伴侣暴力施暴
(二)研究假设:外在自我控制水平越高,亲密伴侣暴力施暴频次越低
(三)研究被试:本研究所采用的是1996年Foshee对主要居住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县、乡地区的青少年调查的数据。在第一次测验中,有936名被试;在一年之后,有850名被试。被试平均年龄为16,主要是白人。
(四)研究工具:①自我控制量表:采取的是2003年,Foshee编制的冲动量表,总共有三个条目,采用三级评分,0代表完全同意,3代表完全不同意 ②安全约会暴力量表:同研究1的量表一样,但在本研究中,选取实施暴力行为分量表,调查过去一年中的暴力行为且以频次计分。
(五)研究过程:本研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先用自我控制量表和安全约会暴力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验。一年后,再次用安全约会暴力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验,以检测伴侣暴力的稳定性。并用横断面和残差滞后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六)研究结果:正如表2所示,高自我控制水平的个体,实施伴侣暴力的频次明显低于低自我控制水平的个体。
牵引力控制系统
(七)讨论及评析:因为低自我控制的个体具有强烈的暴力冲动,但缺乏抑制冲动的力量,所以易导致到暴力频次。在研究1和研究2中,我们没有控制与自我调节变量相关的过程变量,这些过程变量可能减弱自我调节在抑制暴力冲动中所起的作用。在3-5的子研究中,我们将使用生动地测量伴侣暴力的工具及通过实验操纵被试有效自我控制的能力。
研究三:立即和延迟回应
(一)研究问题:认知加工时间和亲密伴侣暴力施暴
2.研究假设:当冲突发生时时,立即回应小组与延迟回应小组相比,会实施更多的亲密伴侣暴力。
3.研究被试:选取了71名本科生,其中女性40名,平均年龄为19岁。被试中,与恋爱的平均时间为:16.75个月。
4.研究材料:3个相关情景的录音。对于所有的参与者,第一个情景内没有挑衅的情境出现,呈现的是一对夫妇在饭店里进行愉快地交谈。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他们很快地适应ATSS程序。另外两个任务情景分别是酒吧情景和公寓情景。这两个情景都涉及了参与者偷听到
了他们的伴侣和第三者的风骚对话,这些对话都包含了对参与者提分手和侮辱性的内容。在这两个场景中,一个异性的表演者扮演被试的伴侣;一个同性表演者扮演第三者;另一个同性表演者扮演叙述者。
5.研究过程:①本研究采用实验法。实验之前,先向被试介绍实验的工具及ATSS情境将通过电脑来操纵。并且实验全程会被记录。
②被试听3个4m的相关情景录音,并分别按照实验设定的顺序呈现。每个情景被分为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5个部分,每听完一个部分,被试需要大声地讲30s此刻的想法。当有一个提示音出现的时候,被试才能说他们的想法。
另外,要在立即或延迟两种情况下,让被试说他们的想法。在立即的条件下,这个提示音会及时出现;而在延迟的条件下,这个提示音会延长10s再出现。在提示音出现时,两种条件下都会呈现“请现在说”的字眼。另外,在延迟的条件下,还会出现“请稍微等待10s”的字眼。
③实验者对ATSS软件所记录的内容进行编码。编码分为6个等级,0为没有描述暴力行为;6为有极强的暴力描述。并且编码的信效度良好。
研究结果:正如表3所示,在立即回应的条件下,相比延迟回应条件,个体可能会更多的描述伴侣暴力施暴。
6.讨论及评析:研究3证明了个体可以采用延长认知时间来避免亲密伴侣暴力的发生。但是我们没有从本质上操纵一个具体的自我调节分变量。另外,研究3没有说明是因为认知时间增强了,以致伴侣暴力减少,还是由于随着时间的延长,暴力冲动会慢慢消失,从而伴侣暴力减少。在研究4和5这种,我们将采用自我调节的消弱和增强来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