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污秽》中的种族文化创伤

阅读: 评论:0

《人性的污秽》中的种族文化创伤
作者:史亚飞
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10
        ANALYSISES 要: 《人性的污秽》是美国知名犹太裔作家菲利普滨蛇床·罗斯美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科尔曼的成长历程,运用创伤理论对其悲剧命运进行深入探析,揭示当代美国社会中仍存在的种族歧视的危害,进而探究罗斯在其作品中对有人种生存困境的思考。
        关键词: 菲利普·罗斯 《人性的污秽》 科尔曼 种族文化创伤
        一、引言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在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自1959年出版第一部小说《再见,哥伦布》至2010年推出封笔之作《复仇》,罗斯的创作生涯经历了半个世纪之久,其创作的二十多部小说几乎囊括了美国文学的各个奖项。《人性的污秽》是罗斯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2000年问世之初即获《纽约时报评论》等众多媒体力荐,次年
获福克纳奖和美国全国犹太人作品奖。小说讲述了非裔美国人科尔曼·西尔克利用自己的浅肤,隐姓埋名从黑人变成一位犹太大学教授,晚年却因一次幽灵事件被诬陷为种族主义者。在随之而来的被迫辞职和妻子去世之后,科尔曼与年轻女清洁工福妮雅的情人关系渐渐浮出水面。与此同时科尔曼遭到来自家人、学院和社会的诟病,最终科尔曼被流言、匿名信和跟踪者逼入绝境。本文应用创伤理论对主人公科尔曼的悲剧结局进行分析,主要探讨科尔曼所遭受种族创伤的原因,以及其在经受创伤后的症状和应对方式,进而指出罗斯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反对种族歧视、追求平等自由的美好愿望。
        二、代际传递的种族创伤
        作为贯穿故事始末的核心人物,科尔曼从父辈开始就有了代际传递的种族创伤体验。代际间创伤理论,也称代际间幽灵论,即指家族中某种隐秘的创伤像幽灵般纠缠在后代身上,造成他们人格和心理的缺陷(王晶,140)。这种承载家族隐秘的幽灵曾国荃在后代的心理空间中重复表演,形成作为创伤间接承受者的后代自我心理的分裂创伤寄生在下一代的心理空间中,导致自我身份的紊乱或丧失(陶家俊,碰撞打靶实验120)。小说中科尔曼的父亲西尔克先生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他对于孩子的用词非常挑剔,他时刻都在教
授他们英语,甚至那些到他们家来的孩子,他孩子的朋友,都在英语方面接受过西尔克先生的教诲父亲从不发脾气。父亲有另外的办法叫你服输。用言词。用话语。用他所谓的乔叟的、莎士比亚的、狄更斯的语言,用任何人都别想从你身上夺走的英语,用西尔克先生以浑厚的嗓音说出的始终完美、清晰、满怀激情的英语道白,仿佛即使在日常对话中他也是在朗诵马克·安东尼在恺撒尸体旁发表的演说配第克拉克定理Roth 82等离子炬)。殖民主义不仅仅表现为外在形式的政治经济殖民,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文化和心理层面。比如黑人刻意模仿学习白人的语言和文化,形成受白人意识形态主宰的政治无意识121)。西尔克先生教育子女英语用词上的严苛要求正体现了其父辈所遭受的种族文化创伤,这种文化创伤又像幽灵般寄生于科尔曼内心深处,为其之后的心理分裂埋下隐患。

本文发布于:2023-08-16 19:47: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686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创伤   美国   心理   文化   小说   种族   先生   黑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