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家庄市城市发展历程
石家庄原为获鹿县的一个小村庄,到清朝末年,其面积尚不足0.1km2,约200户,600余人。1902年和1907年,京汉铁路和正太(石太)铁路先后在石家庄通车建站以及正太总机厂兴起之后,自此石家庄商贾云集,日趋繁华。1937年10月日军占领石家庄后,十分重视其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的战略作用,极力扩展市区,人口和市区规模逐渐扩大。到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市宣告解放,当时市域人口为19.34万,面积为12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主要指建成区)人口达9.67万,面积达12平方公里。
解放后,石家庄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方便的交通条件,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工业开始长足发展。到“一五”期末,以纺织为主体的轻型工业结构已基本确定,初步形成了以轻纺、医药、机械工业为主的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到1957年底,全市工业企业已达到277个,工业总产值达到4.2亿元。石家庄市已由解放前的商业型消费城市转变成为生产性轻工业城市。与之相应,1957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为40.76平方公里,人口为36.63万人。 1958~1965年,正是国家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先是“”,随后便是国民经济调整,期间石家庄市城市规模也是曲折发展,相应调整。从1958~1965年,石家庄市建成区人口由36.63万人增加至39.13万人,年均增加0.31万人,而建成区面积由40.76平方公里扩展到47.81平方公里,年均增长0.88平方公里。在文化大革命前期(1966~1967年),城市发展较为缓慢。
随着1968年河北省省会迁到石家庄,使城市的地位和职能均发生了变化,自此直到今天,城市规模进入了持续增长期,到1977年,建成区人口达到54.31万人,年均增长1.3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54平方公里,年均增长0.56平方公里。到1990年底建成区人口达到96.4万人,年均增长4.81万人,建成区面积达80.3平方公里,年均增长2.02平方公里,到1996年建成区人口达到144.1万人,年均增长4.55万人,建成区面积达108.11平方公里,年均增长4.6平方公里,到2003年建成区人口达到194.94万人,年均增长7.26万人,建成区面积达153.4平方公里,年均增长6.47平方公里。
石家庄市建成区规模扩展情况表
年份 | 建成区面积 (平方公里) | 年均增长 (平方公里) | 建成区人口 (万人) | 年均增长(万人) | 人口年均增长率(%) | 人均建设用地 |
1925 | 6 | | 11 | | | 脏弹蓝田股份公司 |
1947 | 12 | 1 | 9.67 | 造船工艺0.17 | / | 124.1 |
1957 | 40.76 | 2.876 | 36.63 | 2.7 | 14.25 | 111.27 |
1965 | 47.81 欧债危机论文 | 0.88 | 39.13 | 0.31 | 0.83 | 122.18 |
1977 | 54 | 0.56 | 54.31 | 1.3 | 2.77 | 99.43 |
1990 | 80.3 | 2.02 | 96.4 | 3.24 | 4.51 | 83.3 |
1996 | 108.11 | 4.6 | 144.1 | 4.55 | 3.56 | 75.02 石家庄化肥厂 |
2003 | 153.41 | 6.47 | 194.94 | 7.26 | 4.41 | 78.7 |
| | | | | | |
结论:
1、对石家庄市规模回顾可以看出城市规模正处于逐渐加速扩大阶段,其发展阶段与经济发展阶段基本吻合。经济增长快,城市规模扩大的就快,反之亦然。
2、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促进了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但是人均建设用地的偏少也反映出城市人口密度过高,人居环境质量差。
2. 城市发展背景
石家庄市的发展首先要融入京津冀都市连绵区的城镇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其作为重要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其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科学的发挥大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是石家庄市面临的重要问题。
京津冀都市连绵区的发展
3s lady
京津冀都市连绵区的发展主要是利用京津冀丰富多样的资源、良好的经济基础、较强的科技实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发达的陆海空交通等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
功能和作用,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将京津冀建设成以重化工业中下游产品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推动京津冀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和各类产业的协调发展。
石家庄市要谋求更大的发展,要与京津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注重培育产业和部分服务功能,增强自身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进一步提升石家庄在京津冀地区的地位。
首先,石家庄市要充分利用北京的市场优势、金融资本服务、科研技术服务等高级生产者服务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等等,结合自身产业基础,积极吸引集聚在北京资本市场的各种资金以及难以就地转化的科研成果;其次,石家庄市要在有绝对优势的医药制造业、纺织业等产业上,寻求与北京和天津的分工合作甚至合理竞争;再次,在交通上,加强与天津的联系,将自身的交通优势与天津的港口优势联系起来,不仅可增强石家庄市的物资集散辐射力,还可以通过天津港口的出口带动,提高石家庄市经济的外向度。
总之,融入京津都市连绵区会提升石家庄的城市地位和影响力,围绕京津两大核心形成一种合作大于依附的分工协作模式,在制造业上以水平分工为主,辅以垂直分工,构筑以优
势联动为主的新型城市关系,将其建设为京津都市连绵区中重要的中心城市。
城镇化水平的发展
2003年底石家庄全市城镇人口为357.30万,城镇化水平39.24%,按照石家庄市落实省城镇化战略实施意见中预测石家庄市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3%,预计16年间将转移农村人口160万,年均转移10万人。大量农村人口的转移需要有载体,而在全市大中小城镇中,石家庄市中心城区以其良好的增长态势、优越的环境、强大的就业吸引力,成为石家庄市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健康发展。
石家庄市人口城镇化水平由1996年的30.44%上升为2003年的39.24%,年均增长幅度为1.26%,与全国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但是,石家庄市作为省会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发达,但城镇化水平不仅与周边的济南、郑州有一定的差距,还排在河北省唐山、秦皇岛二市之后,这些差距与其地位不是很协调。因此,石家庄市在城镇化水平的发展上尚有很大空间。
二、SWOT分析
1.优势分析(S)
(1)区位优势
石家庄交通便捷,通讯发达,石家庄市全国铁路运输的主要枢纽,京广、石太、石德、朔黄四条铁路干线交汇于此,其中京广线市连接中外交通的大动脉,石太线死晋煤外运的主要通道。京石、石太、石黄、石安告诉公路和107、207、307、308国道以及2条省道、42条县道在市域纵横交错,公路通车总里程6379公里。石家庄民航机场现已经开通44条国内国际航线,通达上海、深圳、大连、香港等国内32个大中城市以及莫斯科、阿姆图等国外城市和地区,引进国航东航南航等12家航空公司加盟石家庄机场的航线运营。
(2)主导产业突出,基础雄厚
石家庄市是全国最大的医药工业基地和重要的纺织基地之一,市国家确认的首批生物产业基地,也是河北省的工业大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石家庄工业企业平均规模最大,华北制药集团等6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强。石家庄市工业部门齐全,市全国工业重镇,以形成了以纺织、医药电子机械化工建材轻工业为主体,布局比较合理的综合性工业为主体,布局比
较合理的综合性工业结构。医药工业整体实力居全国首位,被称为“中国药都”,华北制药集团生产的抗生素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这里是全国的纺织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石家庄依托自身优势,正在全力打造“中国药都”、“全国纺织基地”和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心为主导的支柱产业。
2、机会分析(O)
(1)机会一:三年大变样
2008年,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省会城市建设三年大变样和2008年迈大步实施方案》,三年基本建成城市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趋向合理、配套设施基本齐全、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山水特初步凸显、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的现代化生态型区域性中心城市。
城市布局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由主城摊扩变为组团发展,布局调整基本形成,城市行政办公、文化体育、金融保险、商业商务、交通集散中心基本确定,主城改造、新区开发、组团提质三大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化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建设区面积由182平方公里扩大到200平方公里左右。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快速路和微循环体系基本形成,人均道路面积、路网密度明显增加,平均行车时速进一步提高。城市出行结构日趋合理,公交出行比例提高到20%。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提高到30平方米以上。保持民用供气率、综合垃圾处理填埋率、建筑垃圾利用率、餐厨垃圾及医疗垃圾废物处理率100%。排水系统基本实现雨污分流,污水处理率接近100%。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市区优良天气争取达到310天,二氧化碳、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15.5%和18%。饮用水水质达到优质标准。绿地率提高到35%,人均公共绿地率增加到10平方米。
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沿主街主路特建筑、特街道区和层级分明的文化体育设施基本形成,城市容貌整洁有序,社区环境和谐舒适,从而进一步夯实省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平台和基础。
(2)机会2:环渤海经济崛起
环渤海经济圈市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第三个经济增长极,已成为海内为客商新的投资热
点地区。石家庄将立足于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协调发展,加快培育石家庄中心城市,争取2020年前城市规模达到500万人以上。
3\劣势分析(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