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位于亚欧大陆中心,其土地总面积为1.中国内战
38万平方千米,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
南缘,位于东经86°37'33"- 88°58'24",北纬42°45'32"- 44°08'00"之间,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全市面积按新区划调整后为14216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343平方千米,全市常住人口311.03万,南北海拔
920米至680米,自然坡度12‰-15‰。地势南高、北低。有乌鲁木齐河
、头屯河、水磨河、柴窝堡湖
等水系。 2.1.1自然地理概况干支表
乌鲁木齐地势起伏悬殊,山地面积广大。东部、南部、西部地势高、北部地势低。最高点天山博格达峰顶,海拔5445米;最低处在猛进水库的大渠南侧,海拔490. 6米。两地水平距离75千米,高差4954. 4米。山地面积占总面积50% 以上,北部冲积平原不及总面积的1/ 10,市区平均海拔800米。
乌鲁木齐市区三面环山,北部平原开阔。东部有东山、博达山、喀拉塔格山;西部有西山、喀拉扎山;南部有伊连尔尕山东段(天格尔山)、土格达坂塔格等。辖区地势由东南向
西北降低,大致分为三个梯级:第一级为山地,海拔2500-3000米或更高;第二级为丘陵与刘义庆山间盆地,海拔1000-2000米;第三级为平原,海拔在600米以下。
2.1.2自然资源概况
乌鲁木齐市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天山冰川和永久性积雪面积达164平方千米,固定储量达73.9亿立方米。源于天山冰川的乌鲁木齐河等五大水系,年径流量9.17亿立方米,水能理论储藏量18.5万千瓦。山区有天然森林和草场,全市拥有耕地6.8万公顷、草场60万公顷、300余种野生植物;年日照时数约2500-3000小时,无霜期约150静穆-190天左右,具有发展农牧业生产的良好条件。地下矿藏以煤为最,储量约100亿吨,故乌鲁木齐又被称为"煤海上的城市"。此外,市南郊乌拉泊-柴窝堡-达坂城是著名的风区, 风能资源也极为丰富,有亚洲最大风力发电厂。地热资源有闻名的水磨沟温泉,已开发为温泉疗养院。
水资源是乌鲁木齐最宝贵的资源,存在着冰川
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不同形态的水资源。降水是水资源的补给来源,其变化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变化。目前水资源总量约为14.31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约为9.19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约为5.12亿立方米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乌鲁木齐地区共有大小河流46条,分别属于乌鲁木齐河
、水磨河
、头屯河
、阿拉沟
、 柴窝堡湖5大水系。其中,主要的水资源来自“三河、一湖及两库”。
2.1.3社会经济概况
2010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33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人均生产总值4.49万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9亿元,增长6.1%,站全市总比重1.45%;第二产业增加值597亿元,增长12%,站全市总比重45.57%;第三产业增加值695亿元,增长12.4%,站全市总比重52.98%。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82元,比上年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7466元,增长12%。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239元,比上年增长13.2%。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受到破坏,各类污染日趋严重[10]。
中国农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