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阅读: 评论:0

⼤学新校区建设项⽬可⾏性研究报告
供养人>邮购目录
第⼀章总论
第⼀节项⽬概况
⼀、项⽬名称
⼤学新校区建设项⽬
⼆、项⽬地址
X省X市
三、建设单位
X***学院
四、项⽬法定代表⼈
***
五、项⽬建设负责⼈
***
六、项⽬主要内容
X***学院X校区位于X省X市X西区经济开发区⽩兰⾼速公路西出⼝以东,本项⽬规划⽤地⾯积约700亩。
本项⽬将建设图书馆、教学楼、学⽣公寓、学⽣⾷堂、⽣活服务设施、会议中⼼、⼤学⽣活动中⼼、体育馆等所需要的设施。X校区建设规模按在校学⽣8000⼈设计。项⽬总投资31000万元,分四个阶段建设(建设准备阶段和开发建设阶段),其中:建设准备阶段投资6000万元,占总投资的19.4%;⼀期开发建设⼯程投资11500万元,占总投资的37.0%;⼆期开发建设⼯程投资10500万元,占总投资的33.9%;三期开发建设⼯程投资3000万元,占总投资的9.7%。经测算该项⽬投资利润率为16.82%;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为17.31%;静态投资回收期为8.42年,动态投资回收期10.4年。
第⼆节编制依据及范围
⼀、编制依据
1、X***学院报X省教育厅关于⽴项建设X校区的报告。
2、X市⼈民政府关于X***学院X校区建设⽤地的通知。
3、X市⼈民政府关于X***
学院X分校建设选址意见。
4、X***学院“⼗⼀五”发展规划。
5、X***学院X校区征⽤⼟地勘测定界图。
6、X***学院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财务基础数据、图纸等。
⼆、编制内容
本报告着重对项⽬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建设条件、建设内容及规模、⼯程设计⽅案、环境保护、节能减排、项⽬组织管理、项⽬实施计划、项⽬招投标等进⾏可⾏性研究;按照国家现⾏的设计规范、规定及定额估算项⽬投资;根据国家现⾏的财税制度和有关政策、建设项⽬经济评价⽅法与参数对项⽬进⾏财务效益分析、评价;提出结论性意见,供建设业主和有关部门决策。
第⼆章项⽬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
第⼀节X***学院简介
X***学院始建于1956年,前⾝为X省***⼲部学校,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在X省***⼲部学校的基础上成⽴X***学院,为X省属普通⾼等本科院校。学校秉承“崇德明法,弘毅致公”的校训,弘扬“艰苦奋⽃、⾃强不息、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学校精神,经过51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教育等多层次的办学结构和培养体系,成为在我国有⼀定影响的***院校和西北地区***类⼈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X***学院地处西北政治、经济、⽂化、交通中⼼的X省兰州市,位于兰州市⽂化⽓息浓郁、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科教中⼼安宁区。学校现占地274.29亩(校本部223.19亩,西校区47.76亩,贡元巷3.34亩);图书馆藏书50万余册,中外⽂报刊近2000种。现设有法学院、公安分院、管理学院、⼈⽂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政学院、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民武装分院等9个⼆级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外语教学部、体育教学部、X省***⼲部培训中⼼及法学研究所、政治学研究所、X 省物证技术鉴定中⼼、民商法学研究中⼼、诉讼法学研究中⼼、宪法学与⾏***学研究中⼼、刑法学研究中⼼、经济法学研究中⼼、犯罪⼼理测试技术研究中⼼等教学、科研机构。有痕迹检验实验室、法医实验室、新闻综合实验室、社会⼯作实验室、商务模拟实验室、报刊编辑实验室、组成原理实验室、图⽂处理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等19个专业实验室以及2个基础实验室,有“X省地⽅⽴法研究中⼼”、“X省司法鉴定中⼼”等法律咨询服务机构。学校拥有覆盖⾏政、教学、办公、住宅等为⼀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络系统。
学校现设置法学、社会⼯作、侦察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边防管理、禁毒学、⼯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资源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汉语⾔⽂学、新闻学、英语、政治学与⾏政学、⾏政管理、艺术设计等20个本科专业,涉及法学、管理学、⽂学、经济法、⼯学等5⼤学科门类。其中,法学、侦察学、治安学、边防管理、⼯商管理、⾏政管理为学校的优势专业。
学校现设有民商法学、刑事科学技术等2个省级重点学科、经济法学、诉讼法学、宪法学与⾏***学、刑法学、侦察学、⼯商管理、英语语⾔⽂学、政治学与⾏政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9个校级重点学科。其中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宪法学与⾏***学已成为在西北地区有重要影响的优势学科,侦察学、刑事科学技术成为⽢、青、宁、新地区独有的特⾊学科。民商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宪法学与⾏***学、刑法学等5个硕⼠学位授权学科。
学校拥有⼀⽀结构合理、敬业爱岗、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626⼈,其中专任教师378⼈,教授、副教授135⼈,并在国内聘40余名著名专家、学者为学校的兼职教授;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员3名,省级学科带头⼈2名,X
省“555”创新⼈才⼯程⼈选12名,多⼈受聘为其他院校兼职硕⼠⽣导师。学校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从英、美等国家聘请了6名长期外国专家、30多名短期外国专家。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在校学⽣10767⼈。截⽌⽬前,共为社会培养、培训、输送了3万余名普⾼本专科学⽣、成⼈学⽣和在职***⼲部。学校师资⼒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来出版专著、教材19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3000余篇,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15项,获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成果奖150余项。有《X***学院学报》、《X***成⼈教育学院学报》及《X***学院报》等3种⾯向国内外公开发⾏的刊物,其中《X***学院学报》获第⼆、三届全国百强学报,并连续⼊选“中国⼈⽂社会科学学
报核⼼期刊”和“中⽂社会科学引⽂索引(CSSCI)来源期刊”⽬录。学校与国内外学术交流频繁,多次举办或承办全国性
学术会议;与英国的英格兰科技⼤学、伍斯特⼤学和法国国⽴东⽅语⾔⼤学等知名院校建⽴了互派留学⽣、访问学者的校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派遣多名学⽣赴英国、东欧、独联体国家攻读硕⼠、博⼠学位;多次与美国、澳⼤利亚、瑞⼠、英格兰、马来西亚等国代表团访问交流。
2006年学校以良好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作⽔平评估。
“⼗⼀五”期间,学校将按照“与时俱进抓发展,开拓创新抓改⾰,勤政廉洁抓管理、求真务实抓落实”的⼯作思路,以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全⾯贯彻党的教育⽅针;坚持“质量⽴校、特⾊兴校、⼈才强校”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为中⼼,以科研为推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基本设施建设为保障,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教育,打造重点学科,培育优势专业,强化理论基础,凸显能⼒本位。全⾯实施“质量⼯程”,切实提⾼教学质量,为地⽅经济、法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复合型、应⽤性⾼级专门⼈才。
第⼆节项⽬提出的背景
随着我国⾼等教育的改⾰和发展不断深⼊,西部⼤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为更好地服务于地⽅社会经济发展,学校依据教育部关于⾼校办学的相关标准和要求,认真研究和遵循地⽅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对***类⾼等教育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和任务要求,在充分结合学校当前建设和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X***学院“⼗⼀五”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五”发展的办学思路和办学定位:以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全⾯贯彻党的教育⽅针;坚持“质量⽴校、特⾊兴校、⼈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依法治校;以教学为中⼼,以科研为推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
点,以基本设施建设为保障,以本科教育为主,稳步发展研究⽣教育,为地⽅经济、法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复合型、应⽤性⾼级专门⼈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稳步发展研究⽣教育。以法学为主体学科,以公安类学科为特⾊学科,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学、⼯学等多学科门类相互⽀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发展,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适应能⼒强、发展后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复合型、应⽤型⾼级专门⼈才。⽴⾜X,⾯向全国,主动为地⽅经济、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五”末期或稍长时间,努⼒把学校建设成为在西部地区有重要地位、全国同类院校中有重要影响的教学型***院校;到2020年左右,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国内知名的教学型***⼤学。
⼀、学校专业发展及师资队伍建设
“⼗⼀五”期间,学校按照社会需求和专业设置计划,招⽣培养层次以本科⽣为主,积极发展研究⽣教育。到2010年,全⽇制在校本科⽣达1万⼈左右,硕⼠研究⽣达500⼈左右。同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使成⼈各类在校⽣达到5000⼈左右。进⼀步挖掘X省***⼲部培训中⼼的办学潜⼒,继续做好***⼲警培训⼯作。通过⼈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使学科队伍总⼈数达到140⼈左右,其中博⼠、硕⼠总数达到85⼈,占队伍的60%以上,正⾼职称达到30⼈左右;35—45岁年龄段约90⼈,占64%;吸纳更多30岁左右的教学科研⼈员进⼊学科队伍,成为学科发展的后备⼒量。经过优化学科梯队的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使之更为科学合理,队伍建设进⼊良性循环,学科步⼊可持续发展阶段。建成15—20个覆盖法学、公安、管理等学科的硕⼠学位点;并积极创造条件,使学位点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刑侦实验室、物证鉴定实验室、司法鉴定所、现代化模拟法庭、图书资料室、专家办公室等)。根据专业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课程体系和培养⽅案,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扩⼤招⽣数量,使在校研究⽣达到500⼈左右。
到2010年全校教师总量由现在的355⼈增加⾄550⼈左右,⼀线教师占全院教职⼯总数的60%以上。通过培养和引进,使学校研究⽣学历的教师⽐例达到60%左右,其中博⼠研究⽣达到5—7%左右,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例达到
1.2∶
2.5∶4.5∶1.8,即教授60⼈,副教授125⼈,讲师225⼈,助教90⼈,使学校教师职称结构更趋合理、科学。建⽴⼀⽀相对稳定的⾼⽔平的外聘教师队伍,按照特聘教授、合同制教师、外聘教师多元化进⾏管理,以保障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
⼆、学校校舍建筑概况
学校现有校舍建筑总⾯积为204878.47平⽅⽶。其中:教学及辅助⽤房68954.09平⽅⽶(教室38553.1平⽅⽶,图书馆15698.26平⽅⽶,实验室、实习场所8399.73平⽅⽶,体育馆6303平⽅⽶);⾏政办公⽤房17376平⽅⽶;⽣活⽤房85306.62平⽅⽶,学⽣⾷堂10975.8平⽅⽶,其他7271平⽅⽶);教⼯住宅33231.1平⽅⽶。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校现有校舍建筑⾯积严重不⾜,具体差距为:
表2—1 校舍建设主要指标差距(单位:m2)
指标差距占地⾯积教学⾏政
⽤房
住宿⾯积教室图书馆
实习
场所
风⾬
操场
⽬前差距383165.09 8007.91 1063.18 -14654.14 2854.48 2082.27 -1376.46 ⼗⼀五差距519137.09 30669.9 17430.18 -8913.1 7311.74 4600.27 -193 ⼗⼆五差距627137.09 48669.91 30430.18 -4353.1 10851.74 6600.27 747
三、本科教学⽔平评估要求
⾼等院校本科教学⽔平评估⼯作每五年进⾏⼀次,其评估有着严格的指标评估体系。在2006年的本科教学⽔平评估⼯作
中,X***学院顺利通过评估,其中,筹建划拨的X校区700
亩⼟地弥补了学校⽤地⾯积不⾜的巨⼤缺⼝,也使评估组专家看到了X***学院对学校建设
发展的决⼼和信⼼,使学校通过评估并取得了良好成绩。2010年是学校“⼗⼀五”发展规划
的最后⼀年,同时也将迎来教育部本科教学⽔平的新⼀轮评估,依据全⽇制在校⽣达到13000⼈的发展⽬标,学校占地⾯积的缺⼝将扩⼤到819.22亩,⼟地⾯积不⾜的问题得不到
新台网解决,学校的⽣存和发展将受到严峻挑战。为了突破学校发展的瓶颈,经过各⽅积极努⼒,
学校最终获得X市政府划拨的700亩⼟地,建⽴新校区。
此外,为了确保学校的良好发展,调动⼴⼤教师的⼯作积极性,学校⾏政和党委多次召
开专门会议,在前期反复细致的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泛听取全校教职⼯意见,经学校教
职⼯代表⼤会⼀致投票通过,建⽴X***学院X校区。为确保X校区保质保量按时投⼊运⾏,
学校抽调业务⾻⼲组建了X***学院X校区领导⼩组建设办公室,专门负责X校区的筹备建
设⼯作。
四、在兰征地⾯临的巨⼤困难
avr单片机最小系统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占地⾯积不⾜成为制约兰州市域范围内各⾼校规模化
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着各⾼校长远战略⽬标的实现。X***学院也⾯临同样的困境,这主
要可以从三个⽅⾯分析。
⼀是从兰州市城市发展⽤地的宏观⾓度看,学院征地困难重重。截⾄2006年,兰州城区建成区⾯积163km2。⼆级、三级和四级阶地是兰州市主要的建成区⽤地和城郊农业⽤地区。河漫滩和⼀部分⼀级阶地由于从根本上逐步解决了洪⽔问题,近30年来也逐渐成为市区的主要城郊农业⽤地和城建⽤地区。台地、坪地起伏较⼩,⽤以发展灌溉农业和经济林⽊。黄⼟梁是市郊主要的旱作粮区和畜牧区,部分地区⼰经提⽔灌溉,靠近城市核⼼区的⼀些⽤地已经逐步开发为城市绿化区和旅游度假区,如公园、度假区等。外围的⽯质⼭地是兰州市的林区和畜牧业基地。在市区城关、七⾥河、西固、安宁四区的1078km2总⼟地⾯积中,未利⽤⼟地⾯积虽然仍占很⼤的⽐例,如建成区集中分布的城关区的未利⽤⼟地⾯积占全区总⾯积的42%。但未利⽤⼟地多为丘陵和⼭地,开发成本⾼,难度⼤,近期不宜开发。城市建设⽤地紧缺,尤其是核⼼区建设⽤地紧缺,导致城市地价居⾼不下,地价平均约为每亩200万元,近期七⾥河区吴家园⼟地拍卖价为最⾼593万元,⼟地使⽤门槛⾼。⾼昂的城市地价极⼤地增加了学院征地成本,可能使学院背负巨额的资⾦负担。
⼆是从学院周边征地的可能性来看,学院周边地区唯有可征⽤地是北侧长新电表⼚⼚区约46亩⼟地,不但⾯积远远不⾜,⽽且地上建筑和⼈员也要学校解决,资⾦需求量巨⼤。且学校已多次向⼟地部门
和相关单位了解,⽬前安宁区已没有满⾜学校发展需要的成块⽤地,即使分块征⽤⼟地,不但不利于整体办学的要求,⽽且征地成本很⼤。
三是从榆中县⼤学城建设新校区来看,学校多次组织相关⼈员在位于榆中⼤学城的兰州⼤学和西北民族⼤学进⾏调研,并与榆中县政府进⾏沟通。调查后可知,该区域的⼟地价格已达20万元/亩,且⽤地性质均为农⽥,不但征地成本⾼,⽽且征地周期相当长,并且当地政府基础设施配套能⼒有限,各项基础设施需要学校⾃建,后期的建设成本依然很⼤。此外,周边环境城市化程度很低,不利于学⽣认识和了解社会,尤其是对培养公安类等特⾊学科学⽣的认知程度造成极⼤影响。
五、建设X校区的基础条件
经过和X市政府协商,X市政府同意划拨约700亩⼟地⽤于建设X***学院X校区。
1、X校区⽤地位于X西区经济开发区⽩兰⾼速公路西出⼝以东,规划南环路以南,城市化程度较⾼,交通便利。
2、⼟地补偿费⽤每亩均价为4.25万元,整体⼟地出让费⽤约3000万元,学校的征地成本低。
3、⼟地征⽤的前期主要⼿续⼯作已经全部完成,为进⼀步开展⼯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4、X***学院X校区建设作为X市⽬前唯⼀的⾼等院校建设项⽬,X市政府⾼度重视和⽀持,承诺:建设⼿续的办理提供⼀站式服务;项⽬建设的“七通⼀平”等设施配套⾄学校外围。这将有利于学校较快的实施规划和发展,并充分利⽤其城市化的公共资源,降低开发成本。
所以从上可知,在X建设X***学院新校区是在⽬前形势下最好的选择。
第三节项⽬建设的必要性
理想国出版社⼀、建设X校区是全⾯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需要
全⾯建设⼩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新型⼯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的⼈⼝压⼒转化为⼈⼒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新形势新任务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的要求,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综合国⼒和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各国纷纷把发展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举措。能否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才和⼀⼤批拔尖创新⼈才,关系到全⾯建设⼩康社会宏伟⽬标的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所以,X***学院应抓住机遇,以更⼤的精⼒、更多的财⼒,推进学校的快速发展。
⼆、建设X校区是X省⾼等教育宏观发展的需要
随着近⼏年⾼等院校持续的扩招,X省普通⾼校在校学⽣数由1998年的5.4万上升⾄2006年的26.37万。万⼈在校⼤学⽣数量由1998年的0.2%提⾼到2006年的0.98%。但是X 的⾼等教育发展与全国平均⽔平相⽐,与其他省份相⽐,仍然存在较⼤差距。2006年,全国⾼考平均录取率为55%,X省为38.9%,列全国倒数第⼆。2007年,全国⾼考平均录取率为56%,X省的录取率尽管⽐上年提⾼了0.3个百分点,达到了42.9%,但是在全国的排名却到了最后⼀位。由此看来,X⾼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今后较长⼀段时间内,仍将处于追赶阶段。
X⾼等教育受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平的影响,总体呈现规模⼩、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的发展状况。⽬前,X省现有普通⾼校总数为37所,其中24所集中在中⼼城市省会兰州,占总数的64.86%,另有13所学校分布在天⽔、张掖、庆阳、酒泉等⼏个城市,在区域布局上呈现出以兰州为中⼼的分布状况。⽽且,省会城市之外的⾼校除新升格的3所本科院校外,多数为师范专科院校和新设置的⾼等职业技术学院,它们与分布在兰州的⾼校之间在规模、层次及培养能⼒⽅⾯存在较⼤差距,对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撑⼒量薄弱。从近年来我国各省⾼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看,⾼等教育向省会以外⾮中⼼城市发展的速度⾮常快,X省同样也⾯临⾼等教育在⾮中⼼城市的发展问题。所以,X***学院选择在X建⽴新校区,既符合学院⾃⾝发展需要,⼜符合X省⾼等教育宏观发展需要,有利于X政治经济社会的全⾯发展。
三、建设X校区能够发挥地⽅⾼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
近⼏年来,随着⾼等教育体制改⾰的不断深⼊,我国⾼等教育管理体制发⽣了较⼤变化。地⽅⾼校的数量已有明显增加,根据我国⼈⼝状况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地⽅⾼等院校还将会进⼀步发展。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地⽅⾼校在国家教育、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校的功能逐渐扩⼤,它的重要性⽇益显著,地位
不断提⾼,在地⽅的社会发展、地区建设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
根据X市2005年统计年鉴,全市国内⽣产总值(GDP)居于全省第2位,达到146.54亿元。增长速度12.91%,仅次于兰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于全省第3位,达到40.54亿元;居民⼈均可⽀配收⼊7928元,居于第5位,增长速度9.32%。X市作为兰州都市圈的重要节点城市⽬前还没有⼀所⾼等院校,所以X***学院选择在X第三⼤城市的X市建设新校区,对提升城市品味,塑造城市形象和增强X市整体科技创新能⼒⽆疑起到了很⼤的推动作⽤。
2007年第三期《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建议》中提出:国家应当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地⽅⾼校进⾏合理布局。鉴于我国⽬前⾼校分布状况,地⽅⾼校不宜于过分集中到⼤城市,应在经济发达、⼈⼝相对集中的中⼩城市建⽴不同类型的地⽅⾼校。建⽴明确的不同类型学校的办学标准(包括对软件、硬件条件的要求)。X***学院与X市政府进⾏“校市共建”,可以实现资源共建、资源共享,充分提
⾼资源利⽤率,更快的带动城市和学校协调⾼速发展。
四、建设X校区是实现X***学院发展规划的需要
学校根据“⼗⼀五”发展规划以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进⼀步调整学科结构,增强适应性,2007年学校全⽇制在校⽣为10842⼈,折合在校⽣⼈数为10767⼈。
由于X***学院现校区位于兰州市安宁区,校园⾯积⼗分有限,仅274.29亩,建筑密度⾼,远不能满⾜发展的需要;受其影响,招⽣规模,各类设施的改善、建设都受到很⼤限制,师资聘⽤、资源共享、校际协作交流等⽅⾯弊端多,对学校的发展极为不利。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平评估指标体系,⽣均占地⾯积应达到54平⽅⽶,依据全⽇制在校⽣达到13000⼈的发展⽬标,学校占地⾯积的缺⼝将达到819.22亩,⼟地⾯积不⾜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学校的⽣存和发展将受到严峻挑战,学校的各项配套设施难以完善,总体发展⽬标将难以实现。新建X校区地域⼴阔,周边社会环境良好,拟建的各项场馆设施均体现了⽣态、数字和节俭的理念。X校区的建设,为X***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建设X校区是体现学校***类办学特⾊的需要
X***学院是我省唯⼀⼀所***类普通⾼等学校。学校秉承“崇德明法、弘毅致公”的校训精神,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较鲜明的办学特⾊。学校制定的办学⽬标是:在“⼗⼀五”末期或稍长时间,努
⼒把学校建设成为在西部地区有重要地位、全国同类院校中有重要影响的教学型***院校;到2020年左右,⼒争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国内知名的教学型***⼤学。学科专业建设的⽬标是建成以法学与公安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学、⼯学、理学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相互⽀撑、协调发展的综合实⼒和整体⽔平较⾼的学科结构和具有特⾊的专业。⽴⾜X,⾯向全国,主动为地⽅经济、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所以为了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特⾊,提升学校在该领域办学的竞争⼒,应当扩⼤规模,建⽴新校区。平稳过程
与此同时,X校区为学校实现“⼀校两制”的学⽣管理机制,特别是为公安类教学,⽐如驾驶、查辑战术、室外设计等课程教学提供了特殊的地形条件和场地建设条件,这对于体现
学校的专业特⾊,进⼀步提升学校优势学科的地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四节⽣源分析
X***学院⽴⾜西北地区,⾯向全国28个省份在提前批次和第⼆批招⽣,⽣源数量充⾜,招⽣地域⼴阔,并且第⼀志愿录取保持较⾼的⽐率,学⽣报到情况良好。现有全⽇制各级各类在校学⽣1.2万⼈。
近年来,学校以《⾯向21世纪教育振兴⾏动计划》的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普通⾼等院校招⽣考试制度改⾰措施,以扩⼤招

本文发布于:2023-08-16 17:52: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683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设   发展   学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