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 第2期热 带 地 理
V o l .26,N o .2
2006年5月
TRO P I CA L G E OG RAPHY
M ay ,2006
收稿日期:2005-10-14;修订日期:2006-01-04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503728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471002)
作者简介:黄奕龙(1975-),男,广东翁源人,讲师,博士(后),研究方向:景观格局与生态-水文过程,(E -mail )huangy l @szpku.edu 。
黄奕龙
1,2
,王仰麟
1,2
,卜心国
1,2
保健食品管理办法
,杨 磊
1,2
(1.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数字城市与景观生态研究中心,广东深圳518055;2.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应用系统分析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深圳和广州的土地利用效益。结果表明,从1996~2003年,深圳市土地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综合效益都呈现增加的趋势, 其中经济效益增长最快;与广州市相比,深圳市土地利用的单项效益和综合效益都较高,特别是经济
效益和综合效益;但与香港或其它国外发达城市相比,其土地利用效益仍较低,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深圳市各区域之间土地效益差异较大,宝安和龙岗两区的土地利用效益较低,是效益深圳建设的主要突破口。建议:深圳市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以增强整体城市竞争力;今后仍需加强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特别是加快宝安和龙岗两区的城市化建设,提高两区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关键词: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系统分析;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 293.2;K 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6)02-0145-06
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高速提升的过程中,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然而,长久以来我国对土地集约利用不够重视,其土地利用一直以粗放经营为主,造成了土地利用布局不合理、土地闲置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最近几年,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的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出现了土地紧缺和生态环境质量迅速下降的局面,这些问题引起了中央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中央明确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构想,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前提是重视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电脑知识与技术
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单位面积土地投入与消耗在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态与环境等方面所实现的
物质产出或有效成果[1]
。对于城市区域而言,由于其用地功能的多样性,土地利用效益在很多方面不是经济指标所能衡量的,也就是说,很难简单地采用经济投入产出指标对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它应该是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在内的综合效益。因而,以往只重视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忽略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土地利用效益
评价是不够的[2]
。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以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区域———深圳市为例,构建适合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特
征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其土地利
用效益,并对城际间的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比较。
1 研究区概况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沿海,陆地范围为北纬22°26′59″~22°51′49″,东经113°45′44″~114°37′21″。深圳市东临大亚湾,西濒珠江口,北与东莞市和惠州市接壤,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相隔。深圳市所辖范围呈狭长形,东西宽,南北窄。根据1995年底完成
的土地资源详查成果,全市总面积1948.69km 2
(包
括大小铲岛和妈州岛),其中经济特区391.70k m 2
。深圳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类型多样,有低山、丘陵、平原、台地,其中丘陵面积最大,平原次之。深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全年高温多雨,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2.4℃,年降水量1948mm ,夏季常有台风出现。
深圳于1979年建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10年左右的时间,深圳迅速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地区向新兴的高速城市化地区转化的过程。在这种城市化过程中,深圳市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2003年的GDP 达到2861.04亿元,位于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同时,
DOI 牶牨牥牣牨牫牪牳牬牤j 牣cn ki 牣rd dl 牣牥牥牥牴牨牱
热 带 地 理26卷
深圳市的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和城市用地面积也迅速增加,土地资源承受的压力增大,人地矛盾突出。
2 指标体系的构建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直接测度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借助合适的指标体系来评价。而一个好的指标应该是客观的、可预见的、对时空的变化比较敏感的。土地利用的效益是针对特定的利用类型和利用目的而言的,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应遵循整体性和代表性相统一、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还应该体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利用目的的特点。
根据以上原则,并针对珠三角地区城市用地的特点,应用系统分析原理和层次分析方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3-8]。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以下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目标层,即土地利用效益总体目标;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第三层次为因子层,包括地均人口负荷等28个指标(表1)。
表1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归一化数据
Tab.1 Integrated assess m en t index s yste m for l and u s e benefits and its nor ma li zation dat a
目标层准则
层
因子层效态
深圳市
日本九二式重机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广州市
2003地均人口负荷/(人km-2)正效1 1.10 1.141.171.251.361.451.610.55建成区单位面积人口负荷/(人k m-2)正效1 1.06 1.071.061.111.160.870.930.73社人均住房面积/(m2人-1)正效1 1.04 1.000.991.111.741.121.070.88会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正效1 1.17 1.221.241.331.441.531.590.92效恩格尔系数(%)负效1 1.06 1.181.101.331.391.271.351.35益百人电话数/部正效1 1.47 1.902.643.575.026.748.498.18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数量/辆正效10.970.920.920.890.840.840.790.34万人专科以上学历人数/人正效1 1.15 1.251.271.281.291.321.340.63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万人平均病床数/床正效1 1.05 1.121.151.151.151.151.152.59经
地均GDP/(亿元km-2)正效1 1.23 1.411.571.822.132.443.121.00济
单位建成区GDP/(亿元km2)正效1 1.19 1.321.421.601.811.441.771.79效
单位土地固定资产投资/(亿元k m-2)正效1 1.24 1.501.801.962.132.362.990.97益
地均工业总产值/(万元km-2)正效1 1.18 1.421.802.192.853.775.501.44地均农业总产值/(万元km-2)正效1 1.02 1.061.141.171.221.301.430.37公共绿地面积比重(%)正效1 1.15 1.191.281.251.411.551.830.3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正效1 1.00 1.001.021.021.020.980.980.78水土流失面积比重(%)负效10.98 1.501.993.122.322.242.263.39
生
态
环
境
效
益
自然保护区覆盖率(%)正效1 1.00 1.011.011.371.411.411.421.62森林覆盖率(%)正效1 1.04 1.061.061.061.061.061.060.92建成区单位面积工业废水
排放量/(t km-2)
负效1 1.25 1.120.960.860.971.211.200.72建成区单位面积废气
排放量/(104m3km-2)
负效1 1.030.730.670.590.880.810.753.07建成区单位面积废渣排放量/(t k m-2)负效10.850.960.970.770.791.190.880.88建成区单位面积生活垃圾
产生量/(t km-2)
负效10.710.610.850.460.450.630.450.75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dB负效1 1.10 1.011.021.021.031.041.041.07建成区单位面积生活废水
排放量/(t k m-2)
负效10.490.450.430.560.510.680.570.47工业废气处理率(%)正效10.99 1.011.011.001.011.011.011.01工业废水达标率(%)正效1 1.04 1.041.071.101.101.101.070.92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率(%)正效1 1.03 1.031.061.061.061.020.991.23
注:数据来源于深圳市统计年鉴(1997-2004)和广州市统计年鉴(2004)。146
2期黄奕龙等;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城际比较
2.1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是指土地利用结果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的社会影响,可用以下几个指标具体反映:①地均人口负荷:指区域内单位土地面积承载的人口总数(包括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下同);②建成区单位面积人口负荷:区域内单位面积建成区所承载的人口数;③人均住房面积:指每人平均居住面积的大小;④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年均每人可支配的金额量;⑤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⑥百人电话数:每一百人平均拥有电话数,包括固定电话和手机;⑦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数量:反映交通条件;⑧万人专科以上学历人数:反映文化水平以及人口素质;⑨万人平均病床数:反映医疗条件。
2.2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指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劳动消耗与劳动产品或价值间的比较,可通过以下指标来反映:①地均国内生产总值:指单位面积上每年的总经济产值;②单位建成区GDP:建成区内单位面积每年的总经济产值;③单位土地固定资产投资:反映社会固定资产可再生性;④地均工业总产值:反映工业化水平;⑤地均农业总产值:反映农业在区域社会经济生产中的比重。由于深圳市已经没有农村建制,农业在深圳市GDP中所占的比重也极小,耕地面积也仅有全市总土地面积的3%左右,故单纯用
来反映农业耕作的一些指标,如复种指数、垦殖率等在本研究中没有采用。
2.3 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
坚硬的荒原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的影响和改善程度,以及对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维持的贡献。其中,生态效益方面的指标包括:①公共绿地面积比重:绿地面积(向公众开放的公园及水域)占总土地面积的比重;
②建成区绿地覆盖率:指建成区内绿地面积比重;
③水土流失面积比重: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重;④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重;⑤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重。环境效益方面的指标包括建成区单位面积工业废水排放量等9个指标。
2.4 评价方法
2.4.1 评价指标分类 评价指标中因子层的28个指标分为两类:一类为正效指标,随着变量数值的增大,系统有序趋势增加,也即系统效益越高;一类为负效指标,随着变量数值增大,系统有序趋势减少,也即系统效益越低。在所选的28个指标中,恩格尔系数、水土流失面积比重、单位面积建成区工业废水排放量、单位面积建成区工业废气排放量、单位面积建成区工业废渣排放量、单位面积建成区
生活垃圾产生量、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以及建成区单位面积生活废水排放量等8个为负效指标,其余20个为正效指标。
2.4.2 评价标准的确定 分析深圳市1996~2003年土地利用效益时,所有评价指标均以1996年的数据为标准,进行标准化处理,也即把1996年的数据当作标准量1。为了比较的方便,也是将1996年的数据作为标准,将广州市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2.4.2 权重的确定 按层次分析法(AHP)[9]用1 -9标度构建了比较判断矩阵。利用这些比较判断矩阵对各层次进行单排序、总排序计算,得到准则层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相对目标层的权重分别为:0.233、0.300、0.467;因子层所有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如表1所示,并都通过一致性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项效益评价
由图1可知,在1996~2003年间,从总体上来看,深圳市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都呈现增长趋势,其中经济效益增幅度较大,社会效益居中,生态环境效益增幅较小。
图1 深圳市1996-2003年土地利用的社会、
经济、生态和环境效益大陆漂移假说
Fig.1 Social,econo m ic,eco l ogical and environm en t al benefits of land u s e i n Shen z hen C it y fro m1996t o2003
1996~2003年,从单项指标来说,深圳市的地均人口负荷增长,人均住房面积增加,用于食品的消费比例减小,同时人口素质、医疗条件和交通条件都有了明显的提高。1996~2003年,深圳市的社会效益从1996年的1单位增加到2003年的1.86单位,
147
热 带 地 理26卷
并且其社会效益2000~2003年的增长幅度要明显地大于1996~2000时段。
1996年到2003年,从单项指标来说,深圳市的地均GDP 和单位建成区GDP 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单位土地固定资产投资、地均工业总产值、地均农业总产值也都增长较快,其中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最快。1996~2003年,深圳市的经济效益从1996年的1单位增加到2003年的3.11单位,表明该时段经济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其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也迅速增长。并且经济效益2000~2003年的增长幅度要明显大于1996~2000时段。
1996~2003年,从单项指标来说,深圳市的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水土流失面积逐年下降。而单位建成区面积的工业“三废”在这个时段增加,单位面积建成区的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量都在增加,而工业“三废”的处理率、达标率和利用率都有所上升。1996~2003年,深圳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从1996年的1单位上升到2003年的1.22单位,表明在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的同时,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也逐步上升,但增速明显低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原因在于深圳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环部性仍然较大。3.2 综合效益评价
从图2可知,1996~2003
年深圳市土地利用的
图2 深圳市1996-2003年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Fi g .2 In t egrat ed benefits of land us e i n Shenzhen duri ng 1996-2003
综合效益是逐渐增加的,由1996年的1单位提高到了2003年的1.94单位,增加了近1倍。其中,2000
年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指数比1996年提高了0.43单位;而2003年比1996年提高了0.94单位。这表明,与实施“97总规”前相比,深圳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增长速度较快。在3个单项效益中,对综合效益贡献最大的是经济效益,其次为社会效益,而生态
弹幕先审后播环境效益的贡献较小。因此,建议深圳市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力度,特别是减少工业“三废”、生活废水和垃圾的排放,并提高其处理和综合利用率,以增强整体城市竞争力。3.3 不同城市的比较
为了说明不同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差异程度,这里选出深圳市和广州市2003年的数据作比较。
从单项指标(见表1)看,反映深圳市人口负荷、收入、人口素质和交通条件的指标,如地均人口负荷、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可支配收入、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万人专科以上学历人数都要高于广州市,但广州市医疗条件要好于深圳市,如广州市万人病床数是深圳市的2.26倍,广州市的恩格尔系、百人电话数和深圳市接近。而对于所有的经济效益指标,除单位建成区GDP 两市比较接近外,深圳市所有的经济效益指标均是广州市的2~3倍。对于所有的生态环境指标,广州市除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较高和水土流失面积比重较小外,其它的生态指标都低于深圳市;深圳市建成区单位面积的废气排放量、生活垃圾产生量分别是广州市的8.36、1.66倍;同时,深圳市建成区单位面积生活废水排放量要小于广州市;其工业废水达标率要略高于广州市,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率小于广州市。而在单位工业产值废渣排放量、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工业废气处理率方面,两地都比较接近。
从单项效益(表2)来看,深圳市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综合效益都要高于广州市,分别是广州市的1.19、2.61、1.02和1.52倍,以经济效益的差异程度最大,而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比较接近。
表2 2003年深圳市和广州市土地利用效益指数
Tab .2 Indexes for Land use benefit s of Shenzhen
and Gu angzhou i n 2003城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
综合效益深圳广州
1.861.56
3.111.19
1.221.20
1.941.28
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深圳市社会经济效益高速发展,生态保护较好,但环境负荷较大;广州市各单
项效益比例接近,处于一种均衡发展态势,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为中等。因此,深圳市和广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的关系,可能已经位于库兹尼
148
2期黄奕龙等;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城际比较
茨曲线中随着经济增长而环境质量优化的部分[10-11]。
3.4 与香港和东京的对比
以2003年数据为例,深圳市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效益是1.47亿元/km2,香港的面积只有深圳市的一半,其GDP为深圳的4倍;日本东京的面积也仅有2102k m2,与深圳市相差不多,但东京的经济总量达到8000亿美元,占日本全国GDP的20%。因此,虽然在国内城市中,深圳市的土地利用效益较高,但与香港或其它国外发达城市相比,其土地利用效益仍较低,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5 效益深圳的主要方向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圳市已经明确提出构建和谐深圳、效益深圳,要实现从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的新跨越。土地资源是深圳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而,土地经营和土地效益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一
环。1996~2003年间,虽然宝安区、龙岗区和特区3个区域的土地利用效益都呈现增加的趋势,但是各区之间的差异十分悬殊(图3)。宝安和龙岗两区2003年的土地利用效益远低于特区1996年土地利用效益,仅有特区2003年的土地利用效益的1/7左右。据估算,如果宝安和龙岗两区达到特区2003年的发展水平,深圳市的GDP将接近万亿大关。
图3 深圳市各区域1996-2003年地均GD P
F i g.3M ean GDP for per sg.km.of diff eren t d istri ctes
in Shenz h en fro m1996t o2003
深圳市的土地利用潜力为676km2,特区内为191km2,目前已开发170km2;宝安和龙岗两区可开发用地为576km2,已开发357km2,尚有219km2可供开发利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提高特区外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的紧迫性,以及深圳市向特区外挖潜的希望和强大后劲。在建设和谐深圳和效益深圳的过程中,宝安和龙岗两区重任在肩,特别是龙岗区,因特区外的大部分可开发土地集中在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深圳市提高整个城市土地集约水平和产出效益的任务非常艰巨,但前景也颇为乐观。
4 结论
本文应用系统分析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深圳和广州的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单项效益,1996~2003年,深圳市的土地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都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经济效益增长最快;(2)对于综合效益,1996~2003年,深圳市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是逐渐增加的;(3)和广州市相比,深圳市的土地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综合效益,特别是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较高;但与香港或其它国外发达城市相比,其土地利用效益仍较低,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4)深圳市各区域之间土地产出效益差异较大,2003年宝安和龙岗两区的土地利用效益仅相当于特区的1/7左右,是效益深圳建设的主要突破口。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根据深圳市环境质量报告书和相关研究,90年代中后期,深圳市的水、土环境质量似有一个下降的过程,尔后经过环境整治又有所回升,本文表1中的有关指标也有所体现,如建成区单位面积工业废水排放量、建成区单位面积废气排放量、建成区单位面积废渣排放量、建成区单位面积生活垃圾产生量、建成区单位面积生活废水排放量等,分析这几个指标可以发现,深圳市的水环境污染负荷在增加,固体废弃物的负荷也在增加,但在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结果中,深圳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是逐步增加的,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1)评价方法,本文没有把生态环境效益指标进行单指标评价,而是将所有生态环境效益指标作为一个整体,所有生态效益指标及声环境、环境治理力度指标的逐步提高可能会弱化水、土环境负荷增加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在生态环境效益结果上显示的是增加过程;(2)数据处理,由于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尚无统一的标准值,本文在进行数据的归一化
处理时,采用深圳市1996年的数据作为标准值,且采取的指标都与土地利用有关,从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评价结果。
目前,深圳市已经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其土地利用的目标可以从满足城市基本功能需要转向城市土地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来,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