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力英文>防火墙终结者
摘要:西方心理学家由于采用实证的观察研究,因而其结果具有可信性及有效性。但他们的实验只是局限于研究家庭中亲子关系间的单向的影响,即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而没有从社会环境出发,来探讨父母对教养方式的选择及其对子女的影响,即没有出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社会因素。仪礼注疏
一、前言
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也是儿童形成和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儿童社会化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社会性,学会各种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1]。国内外研究证明,儿童的早期生活经验,将深刻地影响其整个一生,而学龄前期又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尽管儿童在一定年龄之后要上幼儿园和小学,家庭的作用随之稍稍减弱,但是由于儿童在家庭生活中的时间依然较长,且他们接受教育的顺序是先家庭后幼儿园、学煤火
校,所以家庭还是对儿童发生着更为重要的、主导的影响[2]。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的研究现状
2012高中数学联赛(一)国外学者的研究情况
在儿童社会化的早期研究中,学者们多着重研究父母对儿童的单向影响,他们努力寻求父母决定儿童的教养维度或模式。西方心理学家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时,采取了不同的研究取向。如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美国心理学家如西蒙兹(P·M Symonds)从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两个维度区分父母的教养行为,进而指出,如果父母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孩子倾向于顺从、腼腆、被动、缺乏自信心;如果父母接受孩子,则孩子情绪稳定,兴趣广泛,行为更符合社会的要求[3]。接受——拒绝实际上反映了父母与儿童的情感关系,支配——服从反映了父母对儿童的控制。
之后,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4]和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等都进行了母亲养育态度与儿童个性关系的研究,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