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阅读: 评论:0

如何提高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地图
作者:周蕾,陈波,崔传
清明上河图 2013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1年第1期
精绝国双缩脲    周蕾,陈波,崔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71)
    摘要:在新时期下,面对大学生信息来源的增加,独生子女的增多,自我认同感的增强等特点,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普遍社会责任感增强,积极参加公益性社会活动,再社会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但是,也有一些人对参与各种学校活动不感兴趣,这是我们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本文从少数学生不热心集体活动、社会活动的表现及危害性入手,提出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社会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从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及时鼓励和表扬,尊重学生等方面重点探讨提高大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激励
    中图分类号:G45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1)01—0060—02
中国海洋网    2010年,笔者所在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团委、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在学生中开展了如喜迎新中国61华诞、纪念五四运动91周年、为“世博”加油喝彩、观看“嫦娥二号”卫星发射等多项学生活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弘扬基本道德规范,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有一少部分同学,对参与集体活动,尤其是公益性社会活动不那么热心。他们或借口学习紧张,整日钻在图书馆、教室,潜心埋头于书本之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或“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只讲个人兴趣,发展个人爱好,对集体活动、社会活动漠不关心,常常游离于集体之外。
      学校不仅仅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互相交往的场所。作为学生工作者,不是要强求学生做什么,该怎样做,而是要为他们提供帮助,提供正确的指导。应该认识到,如今的大学生和十几年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从各个方面讲学生的构成是多元化的。从结构上讲,90后出生的人已经占尽了绝大多数,他们中的独生子女比例很高,这部分人从小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享受到了较好的教育,自我意识较强,充分享受自己的优势,同时对社会事件有一定的关注度,对事物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非常重视自己的意见而对他人的观点不容易包容。愿意突出自己,想对他人的看法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但同时却又非常在意老师同学等对自己的看法,对他人言行敏感。当自己的表现得到他人的认同时,就会增强参与信心,对事情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能够调动情绪参与活动,当自己的表现被他人所非议或不认同时,立刻变得情绪消沉,容易失去或放弃自己的想法,表现有时会极端,同时
对任何活动会失去参与度,并且自此参与活动的可能性减小。这说明这些学生愿意接受事物的挑战,但同时也十分惧怕失败。从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成熟的成年人,但是在面临现实问题时,却会不知所措,从而在遭到失败时,会比较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自己的信心产生怀疑,对集体活动、社会活动缺乏兴趣。长此以往,这部分同学显得“不合”,与同学交往沟通大大减少,社会交往能力减弱,甚至发展到社会责任感淡漠。而在他们的就业中,也往往难度较大。针对这些特点,在工作中,探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一、增强学生自信心
    学生的自信心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地认识自我能够增强自信,充满自信地进行创新,创新潜能也能得到很好发挥。作为学生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要善于发现学生长处,并为他们创造表现机会,使他们有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能更加自信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
    在开展各种活动时,首先吸收各方信息,了解学生想要开展怎样的活动,确定要开展什么主题的活动,然后交给学生制定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规定活动的范围。学生工作者此时应充分发扬民主,着重于把握活动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对活动做了宽松的规定之后,要了解并且倾听学生组织者的意见,必要时要了解更多同学的意见,让学生组织者对活动安排有充分的发言权,使活动方案的制定,安排和执行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虑,给他们自由思考的空间。
    只有存在自由自在的空间,学生才能敢于表现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学生提出活动方案,实施活动计划时,学生工作者对于他们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来判断,评价要恰当、得体,在学生有不合适的做法或采用了不合适的活动手段时,学生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在听取学生想法后,要针对学生的意见或给予鼓励,或给予指导。处理问题时多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不要左右学生所发表的意见,更不能直接否定学生的观点,要让学生意识到学生工作者也是他们中的一员。长此下去,学生就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
    二、适时提出鼓励及表扬,以达到激励的目的
    所谓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刺激,激发人的动力,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如何运用激励机制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各项工作,这不仅对学生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而且也是一个学生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和必备的管理素质。安排适当的工作,是调动积极性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个学生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区别情况委以任务。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有一般地差异,也有特殊的差异,要承认学生中存在的这种差异,在开展活动时,针对不同能力的人,分配给不同的任务,这样,既可以顺利的开展工作,又可以使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得到加强,从而充分的调动他们的参与活动积极性。
宿州学院学报
    一个人的基本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
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学生作为主体人,也要实现自己的基本需求。前两种需求由于学生特殊身份,已经得到满足。社交的需求是人们愿意建立友谊关系,渴望得到支持和友爱,希望归属于某一体,为体和社会所接纳。尊重的需求,是指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希望获得名誉或威望,取得成绩时,希望被人承认。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最基本需求的最高层次的需求。这种需求意味着人们希望完成与自身能力相称的工作,使自身的潜在能力能够发挥出来。站在学生工作者的角度,只有掌握人的需求才能积极创造条件去满足人们的需要,有目的地引导需要,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管理工作,从而达到激励人的积极性的目的。作学生工作时,就要对学生有什么样的需求进行认真的考虑和了解。用多样化的激励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成绩,取得了好的效果,针对取得的成绩要提出中肯的表扬和适当的指导。在参加的活动或者比赛中,学生能够从积极的一面充分发挥了自己长处,此时,无论比赛的结果是否出,也应该适时地提出表扬,让他们认识到老师始终在关注着他们的每一个成长的步骤。
    三、尊重学生,满足需求
    在开展工作时,对学生应给予尊重和信任,注意在工作中给予必要的权力和责任,注意对学生的成就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不能惧怕失败。
    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与他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对工作的热
情。现在的学生个性强、想法多,他们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对喜欢的老师所交给的任务和工作就会积极主动、认真思考、自觉完成。相反,对于他们不喜欢的老师,或者工作就会消极怠慢,产生抵触情绪,严重时会影响到全体参与者的情绪。由此看来,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学生工作者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不能产生偏见,对他们不能有亲疏之分。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有利于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必要条件,对学生的活动不要过分干预,要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参与各种校园活动多数源于兴趣,学生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的热情,开展趣味性活动,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作为工作中的重点。培养学生自信心,让每个人都有发现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了解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只要我们坚持经常,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并能收到良好的活动效果。

本文发布于:2023-08-16 10:44: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668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活动   参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