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Nase P中的RNA称M1RNA。
◎ rRNA前体加工过程需要甲基化,主要是在核糖2’羟基上,真核生物rRNA甲基化程度比原核生物rRNA甲基化程度高。 ◎ 真核生物rRNA前体的甲基化、假尿苷酰化以及切割是由snoRNA指导的。
彼得沃克
◎ 真核生物tRNA基因的数目比原核生物tRNA基因的数目大。
◎ 组蛋白、呼肠孤病毒和不少植物病毒的mRNA并无poly A尾巴。
◎ 多聚腺苷化可被类似物3’脱氧腺苷即冬虫夏草素阻止。
◎ 真核生物mRNA内部甲基化碱基为N6-甲基腺嘌呤(m6A)。DNA上的甲基化发生在CpG岛上的胞嘧啶的5'-C上形成5'甲基胞嘧啶。 ◎ 第一类内含子包括:四膜虫rRNA内含子、几种酵母线粒体的内含子、噬菌体T4胸苷酸合成酶的内含子等,它们有较大的同源性,可自我拼接。
◎ 真核生物中U1、U2、U4、U5、U6 snRNA参与hnRNA的拼接,U3 snRNA参与rRNA的加工。
◎ DNA核酸内切酶识别的是特异核苷酸序列,而RNA核酸内切酶识别的是加工部位的空间结构。
◎ RNA复制的最低速度为35bp每秒。
◎ 噬菌体RNA的高级结构参与了翻译的调节控制。德里克 安德森
◎ 碱基类似物进入体内要转变为相应的核苷酸才能表现出抑制作用。
外国文学研究
◎ 蛋白质合成的能量是GTP。
◎ 蛋白质合成的早期研究是用大肠杆菌的无细胞体系进行的。 ◎ 在少数大肠杆菌噬菌体R17、Qβ的RNA基因组中,部分基因的遗传密码是重叠的。
◎ I可与U、A、C配对。
◎ 识别mRNA上多肽合成起始点的是16SrRNA。
◎ 多聚核糖体有三维空间结构,6个以上的核糖体组成的多聚核糖体有稳定的结构。
◎ 氨酰tRNA合成酶催化的氨基酸活化由是在可溶性胞质内完成的,而不是在核糖体上完成的。
◎ 氨酰tRNA合成酶催化的氨基酸活化首先是氨基酸的羧基端通过酸酐键与AMP上的5’-P相连,再转移到tRNA3'端核糖上的2'或3'-OH上形成酯键,但只有3'形式才能够参与下面的转肽反应。
◎ 活化每分子氨基酸需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
◎ 当有某种tRNA突变分子出现时,也必定有可以识别正常氨基酸的tRNA存在。
◎ tRNAf与fMet结合参与肽链合成的起始。 tRNAm携带正常Met掺入肽链。疫情中的软肋
◎ 除了fMet- tRNAf之外,所有的氨酰tRNA必须与EF-Tu、GTP结合后才能进入70S核糖体A位点。
◎ 嘌呤霉素的结构与氨酰tRNA 3’末的AMP相似,与肽酰转移酶而终止肽链合成。
◎ 真核的RNA常只有一个AUG起始密码子,每种mRNA只能转译出一种多肽。
◎ 氯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只抑制原核生物的转译。新霉素、卡那霉素与原核生物细胞30S亚基结合,引起密码错读。
◎ 亚胺环己酮只作用于80S核糖体,只抑制真核生物的转译。白喉毒素与EF2结合而抑制肽链移位。
◎ 信号肽常见的氨基酸有:丙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
◎ 多肽在内质网中的修饰有:N-信号肽的切除、形成双硫键、线性多肽呈一定的空间结构、初步的糖基化作用。
◎ 线粒体定向肽富含正电荷氨基酸,如丝氨酸、苏氨酸。
◎ tRNA突变可校正结构基因上的某些突变,使基因产物仍有功能,这称为基因校正突变。
◎ 许多抗生素、毒素都是多肽合成抑制剂。
◎ 脂类分子为生物小分子,它们可以聚集成超分子结构。
◎ 生物大分子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生物间的差别都由它们决定。多糖、肽类聚合物的结构由合成它们的酶决定。
◎ 细胞代谢的原则和方略:将各类物质分别纳入各自的共同代谢途径,以少数种类的反应如氧化还原、基团转移、水解合成、基团脱加、异构反应等转化为种类繁多的分子。
◎ 关键的中间代谢物有:6-磷酸葡萄糖、丙酮酸、乙酰辅酶A。
◎ 生酮氨基酸有:亮氨酸、异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氨酸。它们在代谢途径中能生成乙酰乙酸。
◎ 丝氨酸脱羧后形成胆胺,是脑磷脂的组成部分。它在接受甲硫氨酸给出的甲基后形成胆碱,是卵磷脂的组成部分。
◎ 任何催化剂,包括酶在内,仅能改变化学反应速度,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 在一条代谢途径中,某些关键部位的正反应和逆反应往往是由不同的酶所催化,一种酶催化正的反应,另一种种酶催化逆的反应。这类反应称为相对立的单向反应。
◎ NADPH主要来自于磷酸戊糖途径。
◎ 酶活性的调节包括酶的变构效应和共价修饰。
◎ 草酰乙酸作为合成氨基酸和核苷酸的前体物质,能被产物连续地反馈抑制。
◎ 对PEP羧化酶的激活有:嘧啶核苷酸的前馈激活,乙酰辅酶A的反馈激活,前体二磷酸果糖的前馈激活。
◎ 正常情况下,细胞的能荷约为0.9,变化范围为0. 85——0.95。
◎ 连锁代谢反应中一个酶被激活后,连续地发生其它酶的激活,导致原始信号的放大,这样的连锁代谢反应系统称为级联系统(casade system)。
◎ cAMP可为环磷酸二酯酶水解产生5’AMP。
◎ 蛋白激酶A有两种同工酶形式:Ⅰ型和Ⅱ型,它们至少有四个功能域:2个cAMP结合区域,1个二聚化区域,1个与催化亚基作用的区域。
蒲寿庚◎ 磷酸化酶激酶是一种钙离子依赖的蛋白激酶,细胞内底物为磷酸化酶b。糖原磷酸化酶同时受到共价修饰和变构作用的调节。
◎ 肌磷酸化酶激活的级联反应中第一个酶的全称为肌糖原磷酸化酶激酶的激酶。
◎ 高等动物细胞中酶活性的调节为磷酸化/去磷酸化作用。细菌中酶活性的调节为腺苷酰化/去腺苷酰化作用。
◎ 核膜直接参与DNA复制的起始过程。
◎ 脂肪和糖原都是作为供能物质被贮存的。
◎ 葡萄糖进入肌肉和脂肪细胞的运输是它们利用葡萄糖的限制过程。
◎ 可逆地与膜结合,并以其膜结合型和可溶型的互变来影响酶的活性和调节酶的活性,这类酶称双关酶。
◎ 双关酶与膜结合状态和溶解状态的构象不同,其理化性质和动力学参数也不同。
◎ 细胞内ATP浓度的变化,可通过双关酶的膜结合型/可溶型比值的改变来调节糖代谢的流量和去向。
◎ 线粒体内膜的跨膜电位(ΔΨ)为导肽的蛋白转移提供能量。
◎ 凡牵引蛋白跨膜运送至线粒体内基质的导肽,一般均含有导向基质肽段和水解部位。
◎ 泛素的甘氨酸与底物赖氨酸的远端氨基形成异肽键。通常一个蛋白可以结合几个泛素分子。
◎ 电位门控通道有:Na+通道、K+通道、Ca2+通道,由一条肽链组成,跨膜部分形成α-螺旋,中央部分形成离子通道。配体门控通道有:乙酰胆碱受体通道、氨基酸受体、单胺类受体通道、Ca2+激活的K+通道。
◎ 神经组织对靶细胞膜透性和细胞代谢的调节可通过神经递质、局部递质、循环激素三种方式进行。
◎ 细胞质膜受体分:依赖于神经递质的离子通道、与信号转导蛋白相偶联的受体、生长因子受体。
◎ 体是信使RNA与蛋白质的复合物。它保护mRNA免受核酸酶的作用和控制其翻译功能。
◎ 翻译控制RNA为20-30bp的寡聚核苷酸,可抑制翻译作用,具寡聚尿苷酸,可与信使RNA形成双链。
◎ 酵母中的质粒为2μDNA,它包装在核小体中。
◎ 病毒表达系统有:牛痘病毒(为双链DNA病毒)、昆虫多角体病毒、逆转录病毒、腺病毒。
◎ Ti质粒只用于双子叶植物和少数单子叶植物的转基因。
◎ DNA完全降解长用于建立次级基因文库。
◎ 常用载体有:细菌质粒、酵母质粒、噬菌体、病毒。
◎ 表示修饰基团在碱基上的写在碱基符号左方,表示修饰基团在核糖上的写在碱基符号左方。
◎ Am表示:2’-O-甲基腺苷。ψ表示:假尿嘧啶核苷。DHU表示:二氢尿嘧啶核苷。
◎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主要依据有:X-光衍射数据、Norweger研究、Chargaff规则、电位滴定行为。
◎ 原核细胞中,DNA常与多胺(精胺、亚精胺)结合;正核细胞中DNA一般与组蛋白结合。
◎ 提纯的DNA为白纤维状固体,RNA为白粉末,不溶于有机溶剂。
◎ 琼脂糖凝胶电泳一般分离较大的分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用于分离较小的分子。
◎ 核酸的变性指核酸双螺旋的氢键的断裂,变成单链。核酸的降解是指多核苷酸链上的共价键(3’,5’-磷酸二酯键)的断裂。
◎ 变性后DNA的粘度降低,浮力密度升高,生物活性丧失。DNA的变性是爆发式的。
◎ DNA制品应保存在较高浓度的缓冲液或溶液中。常用1M/L的NaCl保存。
◎ 苯丙氨酸、酪氨酸、氨酸在近紫外区有光吸收是因为其R基团上含有苯环共轭双键系统。
◎ 含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在碱性溶液中与铜离子生成紫红到蓝紫的络合物,称双缩脲反应。
◎ 蛋白一级结构又称共价结构。包括肽链的数目、端基组成、氨基酸序列和二硫键位置。
◎ 单体蛋白是由几个独立的肽段以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小分子蛋白。
◎ 蛋白质变性的表现有:⑴丧失生物活性;⑵溶解度降低,粘度加大,扩散系数变小;⑶化学性质的变化;⑷对蛋白酶降解敏感性加大。
◎ 蛋白质变性主要是由蛋白质分子内部的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的。
◎ 血浆脂蛋白按其密度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由脂蛋白、磷脂、脂肪、胆固醇组成,是各种脂质在体内的运输形式。
◎ 活性中心是指酶分子中直接和底物结合,并和酶的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有两个功能部位: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
◎ 酶浓缩液加入等体积的甘油,于-20℃保存。
◎ 维生素B2是核躺醇与6,7-二甲基异咯嗪和缩合物。
◎ 生物素的结构为带有戊酸侧链的噻吩与尿素结合的骈环。
◎ 叶酸分子由蝶啶、对氨基苯甲酸、L-谷氨酸连接二而成。
◎ 叶酸参与核酸的合成,是骨髓巨红细胞、白细胞等细胞成熟和分裂所必需的物质。
◎ 维生素C是一种己糖酸内酯。
雷切尔薇姿◎ 植物中,维生素C、谷胱甘肽、NADP+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偶联,是呼吸系统的基础。
◎ 硫辛酸是含硫的脂肪酸,是丙酮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的辅基,在转酰基中起作用。
◎ 维生素D是固醇类物质。
◎ 糖链突出于细胞膜表面是细胞间识别的基础。
◎ 胰凝乳蛋白酶专一地切断苯丙氨酸和亮氨酸的羧端肽键。
◎ 酶蛋白的荧光主要来自氨酸与酪氨酸。
◎ 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过程呈协同效应,是通过血红蛋白的变构现象来实现的。它的辅基是血红素。由组织产生的二氧化碳扩散至红细胞,从而影响血红蛋白和氧气的亲和力,这称为波尔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