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规划部分重点

阅读: 评论:0

城市交通的含义:
人和货物的地点间伴随着人的思维意识的移动。
广义的城市交通包括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涉及城市中地面、地下、空中交通等各种运输方式。
1)城市对外交通:泛指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交通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
主要交通形式: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棉纺机械
主要相应设施:机场、铁路线路、长途汽车站场、港口码头等
联通宝视通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之间彼此联系影响。
2)城市内部交通:即指城市范围内的交通或城市各种用地间人和物的流动。这些流动都是以一定的城市用地为起点,以一定的城市用地为终点,经过一定的城市用地而进行的
主要包括:城市道路,地铁、轻轨、城市铁路等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轮渡、水运等。
3)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现代化城市交通不是一味追求道路宽、立交大或汽车多,而是重视交通需求,即人和物的移动过程。现代化城市交通要求在公平使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情况下,使人和物移动更安全、便捷、舒适、清洁、可靠和实惠,满足社会多样性的交通需求。因此要遵循高效率、高效益、低消耗、低成本,并在土地增值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和产品成本中交通运输的费用,减少资源的占用及对环境的影响,使交通供给与需求相协调。为此,城市交通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并超前考虑土地开发与交通发展的互动关系。城市交通设施的供给要与人的活动、车的通行和停放需求相协调,要以人为本。
城市交通的分类:
                                常规公共交通(公共汽、电车)
                          公共交通  快速轨道交通(地铁、轻轨等)
                                    准公共交通(小公共汽车、出租车等)
           
客运交通苯甲酸雌二醇
                                    个体机动交通(私家车、摩托车、助动车等)
                          个体交通  自行车交通
                                    步行交通
城市交通
                          重货运交通
          货运交通      轻货运交通
城市交通系统特征和存在问题:
特征:(1)交通集散点分布广;交通流量和流向变化多,不稳定
    2)交通流构成复,各种交通流在道路上混行
    3)交通工具类型众多,速度不一
    4)人流和车流以及车流和车流之间交叉多,相互干扰大
    5)城市交通需要大量附属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
问题:(1)城市交通供需矛盾:
1.城市社会高速发展引起交通需求量大幅度增长,且交通需求多层次差异越来越突出。
2.城市总体规划中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规划不协调。
3.城市交通需求和供给的失衡,主要为结构性失衡和矛盾。
4.城市道路网等级结构和布局结构不合理。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5.停车设施严重不足,“乱停车”现象严重。
6.城市交通管理理念,技术手段络活,现有交通设施资源难以充分利用
   
2)资源和能源消耗问题
          1.空间资源低效配置。2.时间资源浪费。3.能源和土地资源消耗
    3)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1.空气污染。2.噪声污染。
    4)城市交通安全问题:我国城市人口密集,步行交通量大,同时城市缺乏人行道和行人过街设施。行人冒险挤占车行道,容易产生交通混乱和交通事故。
对策:(1)交通发展要与城市规划相互协调:城市土地使用和交通发展紧密结合。城市土地使用规划直接影响交通需求、交通方式的选择。而交通的发展状况也直接影响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开发方式和强度。因此,必须在支持城市总体规划目标是实现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土地使用规划与交通规划与交通规划之间的紧密协作。
    2)交通发展要与经济增长相互适应:交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这反映在房地产、促进投资需求、交通消费市场开辟与开拓等诸多方面。因此,交通发展与经济增长密不可分,经济增长是实现物质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交通发展同样将对经济增长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3)交通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相互和谐:交通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享受便利交通的同时,要求舒适、清洁的交通环境,并关注交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同时,要使高架道路、立交等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基础设施远离居民住宅区,并积极开发降噪技术。
    4)交通发展要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社会进步也对城市交通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交通服务水平,适应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要保证社会各阶层都能平等地享用城市交通资源,体现社会公平。
通勤方式
优点
缺点
最佳适用范围
自行车
出行方便、安全、无污染、无噪声、节能、低成本
速度慢、占地多、舒适性差、受天气影响大
适合短距离通勤
公共汽车
密度大、线路多、安全、乘车方便、低价格、载客多
速度慢、污染大、噪声大、能耗高、受道路影响大、拥挤、舒适性差、占地多、工作人员多南湖中园小学
适合中短距离及客流集中地方通勤
私人汽车
出行方便、舒适、速度较快
污染较大、运量少、成本高、受道路影响大、停车难、占地多
适合中长距离通勤
轨道交通
运量大、低污染、低噪声、低能耗、高速度、占地少、舒适、全天候、低价格
高投入,高维护成本、建设周期长、线路密度低
适合各种距离通勤
交通方式分类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构成
它由快速轨道交通常规公共交通、BRT系统、辅助公共交通、特殊公共交通组成
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地铁、轻轨、单轨、市郊铁路
常规公共交通系统:公共汽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
辅助公共交通系统:小公共汽车、出租车、三轮车
特殊公共交通系统:轮渡、水运交通、索道缆车
BRT:全称为巴士快速公交系统,是利用改良型的公交车辆运营在公交专用道上。
公共交通优先及其重要性
含义:政府部门在综合交通政策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地位;在规划建设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安排的顺序;在资金投入、财政谁税收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的倾斜做法,在道路通
行权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的权利。
对象:大容量公共交通,常规公共交通是最需要优先发展的。
优先战略的内容:一是对公共交通的扶持;二是对其他方式(主要是小汽车)的限制。
对公共交通的扶持:1.在经济上对公交的扶持,即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向公共交通倾斜
                  2.道路使用与管理上对公交的优先
                  3.城市规划上对公交场站用地优先
对其他方式的限制:包括购置限制,使用限制,城市中心或拥挤地区停车限制等
公交优先的重要性:
1)提高道路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的需要
2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3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4体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公交线网密度
基本概念:单位面积城市用地上,有公交线路的道路中心线长度,不包括重复公交线路。
影响因素:乘客步行因素、候车时间、道路条件、客流资料
最佳线网密度: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应达到3-4km/km2之间,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2—2.5km/km2
线路曲折系数:线路实地长度与空间长度之比,系数控制在1.2左右为宜,最大不超过1.4
线路的重复系数:即公交线路总长度与公交线路网总长度的比值,一般在3-4之间
公交首末站规划原则:
1.与道路网的建设发展相协调;
2宜靠近人口比较集中、客流集散量大的位置,使大部分乘客处在以该站点为中心的服务半径范围内,通常为300m,最大距离不超过500m
3规模按服务线路所配营运车辆总数确定,预留用地;90-100m2/标台或1000-1400m2/线路。
4出入口连接与道路交通流相协调,避免接近平面交叉口。
公交中途站规划原则
1.设置在公交线路沿途经过的各主要客流集散点上;
2.一般设在交叉口50m以外处,车流量较大的主干道宜设在100m以外出:
3.设置受到乘客出行需求、公交车运营管理、道路系统、交叉口间距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平均站距500-800m,郊区可适当加大。300m站点覆盖率>50%,500m站点覆盖率>90%
4.应沿街布置,站址宜选择在能按要求完成车辆的停和行两项任务的地方。
车场的组成
可分四部分:停车场地、保养和修理间、业务技术和行政管理的建筑、职工生活福利设施建筑
停车场地:是车场面积的主要部分,约占整个车场的一般。我国停车场一般为露天,严寒地一般建停车库。停车场地的大小由停车数决定。车辆停放方式:公共汽车主要按斜放式或垂直式;有轨无轨电车因受架空线或轨道限制,只能采用平行式。近年来公交车辆增长快,停放场地严重不足,因此,有的城市采用多层停车楼。
保养场地:由于车辆各种总成和部件磨损程度的程度不同,其要求也不同,为有计划地进行保养,往往按车辆行驶的里程划分保养级别。各级别间的里程成一定的倍数。级别越高,保养的级性越高,但保养的车辆就越少,需保养得内容和时间也越多。
修理车间:主要为发生临时故障或保养时发现故障的车辆服务。保养和修理车间的面积和坑位,根据每天保养修理车辆的数量和占用坑位的时间而定。辅助车间是为主要车间服务的,在此清洁和修复总成和部件,以便在保养修理时提供互换的总成备件。
公交站点的服务半径
在评价公交线路网和站点设置时,通常在城市公交线网规划的平面图上,以各个站点为圆心,用松下m1000300m500m两种服务半径画同心圆,将相同半径的圆周线连接成的外围线所包含的用地面积与城市公交线网所服务的总面积之比,可看出公交线网服务的状况。通常公交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500m为半径,不小于90%
城市步行交通的重点地区
居住区:安全、休憩、娱乐、社交、文化
对外交通枢纽:与公交有紧密联系、广场、与城市干道出入口的安全设计、购物、休憩
市中心:步行区、广场
广场:居民集会、文化娱乐、交往、休息场所。主要包括:行政集会广场、纪念性广场、文化广场、休闲广场、和综合性广场。
滨江路:亲水
人行道:与步行空间和公交的衔接、宽度适当、无障碍设计
人行横道:专用信号、二次过街、立体过街

本文发布于:2023-08-16 05:33: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658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交通   城市   车辆   规划   保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