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庆市大足县雍溪镇为例*
胡渝清,罗卓
摘要:在农用地分等技术规范的基础上,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实施、验收等环节的标准和要求,对农用地分等质量评价体系和土地开发整理设计标准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在标准样地体系控制下,建立新增耕地土地利用系数计算模型,形成了一套适合丘陵地区新增耕地质量评价方法,为土地开发整理质量验收提供依据,为实现耕地动态占补平衡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农用地分等;新增耕地;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79(2007)03-0001-04
A ST U DY OF Q U A LIT Y EV A LU A T ION M ET H O DS FOR
N EWLY-IN CR EA SED CU LT IVA T ED L AN D
IN H IL LY REG ION S OF SOU T H WEST ERN CH IN A )))A CASE STU DY OF YONGQI TOWN OF CHONGQIN G.S DA ZU COU NTY
HU Yu-qing,L U O Z huo
(Cho ng qing Inst itute of Survey ing and Planning,Cho ng qing400020,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technolog ical standar ds for agr icultural land classification and the requir ements in land conso lidation pro-ject design,implementatio n and checkou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screpancies and contradictions betw een quality evaluation in ag ricu-l tural land classification and the design standards of land consolidation,and describes an computing model for the use co efficients of new-ly-increased cultivated land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system of the standard plot.Consequently,a who le set of methods for qualit y eva-l uation of newly-increased cultivated land is formed.T he method is thoug ht to be able to provide a standard fo r land co ntradiction in-spection and technique support for the balance of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Key words:ag r icultural land classif ication;new ly-increased cultiv ated land;qualit y evaluat ion
近年来,很多地方对/耕地占补动态平衡0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数量平衡的层面上,对耕地占补的质量平衡缺乏认识和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占用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速度越来越快,为了保证耕地总面积不减少,耕地质量不下降,这就要求我们在占的同时必须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以确保耕地占补的动态平衡。从2000年我国开始国土资源大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对现有耕地质量进行摸底,我市也于近年成功建立起一套适合本区域内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样地动态监测体系[1],该体系评价的是耕地目前的自然质量以及土地利用水平,侧重的是从大的区域划分等别,评价单元覆盖面积较大;土地开发整理采取工程措施,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渠0等进行综合整治,改善了土地开发整理区域内道路系统、排灌系统、生态系统等基础设施,由于新增耕地基础设施的变化,在有效减少土地经营者的劳动力、化肥、农药和排灌支出费用的同
第5卷第3期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5,N o.3 2007年6月J ou rnal of Southw es t Agricu ltural U nivers ity(S ocial S cien ce Edition)Jun.2007
*收稿日期:2007-03-16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工程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重庆市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现按等级折算研究。
作者简介:胡渝清(1970)),男,重庆人,重庆市土地勘测规划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土地调查、利用、评价。
时,改善了区域内土地利用水平,有效提高了新增耕地质量水平,但如何定量评价新增耕地质量水平,如何将中观精度的农用地分等质量评价体系和土地开发整理技术标准有机的结合,形成一套适合新增耕地质量评价的方法成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思路
2005年,我国全面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现按等级折算工作,按等级折算就是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为原则,以农用地利用等为依据,将补充耕地数量、质量与被占用耕地等级挂钩并进行折算,实现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平衡。其中质量平衡以利用等为连接纽带,故本次研究以利用等别作为最终评价等别。
在农用地分等体系的基础上,首先对土地开发整理后新增耕地自然条件发生相对变化的因素值分别测评,计算出自然质量等指数,确定自然等别;其次,根据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整治工程,选择影响新增耕地质量的因子,按照层次法确定其权重,参考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设计标准,确定因子记分规则表,再以区域内省级标准样地利用水平为基准
[2]
,建立起新增耕地
土地利用系数的计算模型;最后计算利用等指数,确定新增耕地的利用等别。具体技术流程见图1
。
图1 丘陵地区新增耕地质量评价技术流程图
二、新增耕地土地利用系数计算模型的建立
土地利用系数可以看作人们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生产力的实际利用程度,反映了区域土地利用程度,这集中体现在土地利用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管理水平,一般通过/田、水、路、林、渠0等的综合整治改造,以提高区域土地利用水平,提高作物产量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这些人为的综合整治改造工程效果在自然质量评价中无法充分体现,所以,通过土地利用系数计算模型的建立,以省级标准样地利用水平为基础计算出新增耕地利用系数。
唐县理想中学(一)评价因子的确定
土地开发整理涉及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开发区域内的基础农田设施得到了完善,它们对项目区内耕地利用水平起了重大的提高作用,按照综合分析原则、主导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出影响新增耕地土地利用水平的田面坡度、道路网度、灌溉方式、灌溉水源、排水方式和排涝流量共6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3]。
(二)参评因子权重及分级-分值确定
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 P 法)确定参评因子的权重值,通过对系统的多个因素的分析,划分出各因素间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再请专家对每一层次的各因素进行客观判断后,相应的给出相对重要性的定量表示,进而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并加以排序,最后
根据排序结果进行规划决策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措施。
表1 研究区新增耕地质量评价因子权重
评价因子田面坡度灌溉方式灌溉水源排水方式排涝流量道路密度权重
0.17
0.20
0.14
0.16
0.18
0.15
表2 研究区新增耕地质量评价因子分级)分值表
因素分值田面坡度(b )
灌溉方式灌溉水源排水方式排涝流量(m 3/s)
1000~6
地面灌溉
地表水
明沟
\0.06900.05~0.06806~15
管灌地下水
暗渠(管)
0.04~0.0570微灌
0.03~0.046015~20
0.02~0.0350喷管天然降水
自然排水
0.01~0.02
2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6月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根据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以及大足县雍溪镇土地开发整理案例分析,确定出新增耕地评价因子分级)分值[3~4]。
1.田面坡度
单个田块内部田面相对高差的坡度反映,主要描述平整度。
2.灌溉方式
描述灌溉条件,反映资金投入及灌溉的效果。
3.灌溉水源
灌溉水源类型对新增耕地利用水平,对农作物产量会起到重大影响,是影响质量的关键因子之一。
4.排水方式
反映生产成本高低及排水条件优劣,丘陵地区排水防涝设施也视为重要因子之一。
5.路网密度
描述新增耕地所处位置交通便利程度,密度越大,生产就越方便,反映区域内田间道、生产大路和生产路的工程投入,其分值按下式计算:
D=E d i
Max d
@100(1)
式中:D为路网密度分值,d为区域内路网密度(道路面积与区域面积之比)。M axd为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设置的最大路网密度,经计算取值为0.0186。
6.排涝流量
反映农田防护的建设情况,分值越大,防护效果越好。分值计算公式为:
Q=A@C@R@I(2)式中:Q为排涝流量(m3/s),C为谢才系数(取
0.025),R为水利半径(m),I为水利比降。
(三)新增耕地土地利用系数确定
一般情况下,标准样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最好,它所处位置的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灌溉与排水等条件的综合特征最优,且单位面积产量也最高。因此,选择区域内同一指标区与之类型相似的标准样地为参照,根据已确定的评价因子权重和分级分值表,按照以下公式计算新增耕地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K Lj=E m
k=1
(A k@c k)
100
@K c Lj(3)
式中:a k为评价因子权重,C k为评价因子级别分值,m为评价因子个数,K c Lj为标准样地第j种指定作物的
土地利用系数。K Lj为新增耕地第j种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
三、新增耕地利用等别确定
根据新增耕地土地利用系数计算模型,获得新增耕地分作物土地利用系数后,更新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坡度、海拔、梯地状况、灌溉保证率、表层土壤质地八个分等因素值,按照式4计算利用等指数,确定利用等别。
Y ij=A tj@c ij@B j@K Lj Y i=E Y ij
(4)
…曹素华
………………………………………………
式中:Y i为第i个地块的利用等指数,Y ij为第i 个地块第j种作物的利用等指数,B j为j种作物产量比系数,c ij为第i个地块第j种作物的自然质量分,A tj为第j种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四、实证分析)以大足县雍溪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
铸炉之主派伦迪乌斯
根据本文新增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方法,以重庆市大足县雍溪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块为例,分析论证本研究方法的准确性。
(一)区域概况
研究区位于大足县西北部的雍溪镇,涉及对溪、石堡和茶园三个行政村,本区地处东经105b57c40d~ 105b59c04d,北纬29b43c32d~29b44c31d,平均海拔270 m,地貌类型以中、浅丘为主,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温热区,年平均气温17.5e,年降雨量1040mm,土壤属遂宁组泥页岩风化形成的红棕紫泥土、灰棕紫泥土,项目区冬季多干旱,夏季多暴雨和水土流失。本区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同时也是农产品基地和新兴的工业重镇,基础设施较好。新增典型地块为灌溉水田,地处石堡村,位于浅丘宽谷指标区。
(二)标准样地选取
根据重庆市农用地标准样地体系,选取县级标准样地为宏观控制标准,县级标准样地年亩产量在全乡内最高,所处地的土壤、地形、农业生产设施等条件在该乡内最优[1~2],为此以大足县浅丘宽谷指标区内雍溪镇的县级标准样地(单元编号: 5002301604003)为准,该标准样地规划用途为基本农田,地类为灌溉水田,土壤肥沃,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主要种植水稻和冬小麦,标准粮产量为10650
3
第5卷第3期胡渝清等:西南丘陵地区新增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kg/hm2,利用等别为最优的Ⅻ等。
(三)新增典型地块土地利用系数确定
结合大足县农用地分等成果,对大足县雍溪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单体设计图册进行详细研究,得到了评价因子相关指标值,见表3。
表3研究区新增典型地块质量评价因子指标值
评价因子路网密度灌溉方式灌溉水源排水方式排涝流量田面坡度指标值0.0082渠灌降雨排水沟0.063<6b
根据评价因子的权重、指标值和记分规则表,按照公式3计算典型地块分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K水稻=0.7407@84.6/100=0.6266
K冬小麦=0.7734@84.6/100=0.6543
(四)新增典型地块利用等确定
通过对大足县雍溪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农田水利设施等资料的分析研究,更新了新增地块八个自然因素值,见表4。
表4研究区新增典型地块自然因素指标值
自然因素海拔灌溉保证率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土壤pH表层质地指标值270m75%大于50cm0.5%~1%微酸性壤质
根据表4中的因素值,按照公式(4),计算出新增典型地块利用等指数为:价调基金
Y水稻=1714@0.863@1@0.6266=927
Y冬小麦=686@0.863@1.1@0.6543=426
Y=Y水稻+Y冬小麦=927+426=1353
经计算新增典型地块利用等指数为1353,按照等间距法,以高质高等为原则,以100分为间距, 1800为起始值,确定该地块利用等别为Ⅶ等。
(五)新增典型地块产量评估
根据县级标准样地作物调查产量和利用水平修正体系,可以估算新增典型地块的理论产量或熟地产量,通过实地调查标准样地水稻产量7125kg/ hm2,冬小麦为3000kg/hm2。经计算新增典型地块水稻产量=7125@0.846=6027.5kg/hm2,冬小麦产量=3000@0.846=2538kg/hm2,标准粮产量合计为8565.5kg/hm2,与本地耕地的平均产能基本保持一致,符合实际情况。
五、结论
通过对丘陵地区土地开发整理后新增耕地质量评价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1)通过实证分析,在重庆市农用地分等质量评价体系上,建立的新增耕地质量评价方法是准确的,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高,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2)选取影响土地利用水平的因子,确定权重和记分规则,建立起的新增耕地土地利用系数计算模型是比较合理的,能真正体现出土地开发整理综合工程的实施对区域内土地利用水平的影响程度。
(3)新增耕地土地利用系数计算模型为耕地的实际产能估算提供了定量的计算方法,经论证,本研究方法符合耕地的实际产能水平,为土地开发整理效益预算和项目可行性评估提供依据[5]。
参考文献:
[1]朱德举.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样地理论与实践[M].北
2010江苏数学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彭建.标准样地在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中的应用设想
[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3):41-45.
[3]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技术标
准汇编[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4]国土资源部财务司、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
编制指南[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
[5]陶黎新.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研究)))以开
封县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4):46-47.
责任编辑:李航
4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