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下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探索--以南京江北新区核心区为例

阅读: 评论:0

我转学了2020年6月第6期城市道桥与防洪道路交通5 D01:10.16799/j.r n k i.csdqyfh.2020.06.002
“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下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探索
—以南京江北新区核心区为例
施泉
(江苏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_)
摘要:我国现行的城市道路交通几乎都是传统的“稀路网、大街区、宽马路”模式,其弊端日益显露。“小街区、密路网”规划模 式相较于传统规划模式,在路网规划和道路设计、土地利用和城市设计方面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手段,激发了街道的活力,提髙 了城市经济效益。以南京江北新区核心区为例,探索“小街区、密路网”的规划控制措施、用地开发条件,以及道路建设与交通 组织的关系等,优化城市交通组织,指导今后的道路建设,为“小街区,密路网”规划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街区;密路网;道路规划;交通组织;交通设计
中图分类号:U412.1+2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9-7716(2020)06-0005-04
0引言
在传统的“稀路网、大街区”模式下,小汽车更 多地集中于城市主干路,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并 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城市空间不够宜人、城市景观 单调等诸多问题。因此,以“稀路网、大街区、宽马 路”为特征的传统规划模式不断受到批判。
在上述背景下,国内道路交通规划开始探索 “小街区、密路网”的西方规划理念在国内城市的 应用与实践,以期激发街道活力、优化城市交通组 织、增加道路容量、提升道路生活气息。
1“小街区、密路网”理念解读
1.1 “小街区、密路网”模式特点
(1) 高密度路网
全面推广街区制 '树立“小街区、密路网”的城 市道路布局理念,形成高密度路网,提高道路通达 性。中心城区道路系统的密度不宜小于8 km/km2。密路网以支路系统为主,兼有部分次干路。在交通 方式上,倡导机动车交通与慢行交通有机结合,增 加交通的灵活性。
(2) 小街区生活气息
“紧凑、混合、多元”是城市建设的核心:提倡 缩小街道尺度,改善街道界面,塑造尺度宜人、富 有活力的街道;加强慢行系统建设,并与营造街道 生活氛围相结合。
1.2 “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优势
“小街区、密路网”模式的城市路网密度较大,
收稿日期=2020-01-03
新疆15个地州市作者简介:施泉(1983—),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道路规划
设计工作。道路间距一般不超过200 m,路网较为均衡,道路
宽度较窄,街区尺度较小,街区面积较小%
在经济效益方面,“小街区、密路网”模式有利
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繁荣城市商贸服
务,保障公共财政可持续能力。
在社会效益方面,“小街区、密路网”模式有利
电视剧大祠堂
于构建更多尺度宜人、开放包容、邻里和谐的生活
街区,提高城市活力和品质,提供更多的民众互动
交流的机会。
在交通效益方面,较高的路网密度给交通组织
和出行提供了更多选择:有利于交通流均衡分布,
避免了大量交通聚集于干道;有利于打造连续舒适
的慢行交通系统,提升慢行交通的可达性;有利于我们的歌声
消除公交盲区,公交线路可深入社区,大大增加公
交覆盖率,方便行人过街,便捷公交换乘。
2 “小街区、密路网”不适应性分析
2.1用地开发建设问题
(1) 用地开发单元面积小,难以满足现代大型 建筑空间的需求。
(2) 较小的开发单元,造成地块开发中建筑密 度高、绿地率低,单个地块地下空间开挖难度大,对
施工技术要求高[31。
(3)街区尺度变小,不利于地下停车空间组织,使地下空间的开发不够经济。
(4)建筑退距的规定(尤其是围墙建设)需要调 整,不能按照传统的城市规划规范和规划管理技术代谢
规定来设定。
(5)街区之间需要协调,单独使用单个街区地 下空间不经济,需协调相邻或多个街区,统一规划www.kaixin001

本文发布于:2023-08-16 05:25: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657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路网   城市   交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