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概况及路网分布

阅读: 评论:0

截至2002年底铁路概况(2003年铁路年鉴)
【中国铁路路网分布】 年底,中国铁路已覆盖除西藏自治区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营业里程71898公里,超过199820027万公里目标近2000公里,较新中国建国初期增长2.5倍,居亚洲第一位。由京沪、京哈、沿海、京九、京广、大湛、包柳、兰昆八纵和京兰(藏)、煤运北、煤运南、陆桥、宁西、沿江、沪昆(成)、西南出海八横组成的八纵八横铁路运输通道基本形成。一个横贯东西、沟通南北、干支结合的具有相当规模的铁路运输网络已经形成并逐步趋于完善。
    东北经济区:包括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面积124.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能源、钢铁、木材和粮食生产基地。铁路营业里程13625公里,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19.0%,路网密度109.9公里/万平方公里,其中滨洲滨绥、哈大和沈山组成字形主通路,加上平齐、大郑(沈山线上的大虎山站起,经新立屯、彰武、通辽到双辽(郑家屯)、沈吉、长图(长图铁路自吉林省长春至图们,全长529千米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是通向中国与朝鲜国境线的一条铁路)、哈佳、京通、京承锦、集通(集通线:自治区主要地方铁路干线。中国最长的地方铁路。由集宁至通辽)、通让(由自治区的通辽市至黑龙江省的让湖路(大庆市))等30多条干线,路网结构基本完善,随着秦沈客运专线的建成投产,本区进出关能力紧张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
鉴于本区南北向通路能力紧张,齐齐哈尔通辽大虎山既有线复线改造工程正紧张进行。
    环渤海经济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山东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面积133.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铁路是中国铁路网的中心,大量主要干线经由本区,如煤运通道的大秦线、石太石德胶济线、邯长邯济线、侯月新月新菏菏兖日线,南北通道的京山沈山哈大线、京沪线、京广线、京九线、南北同蒲线,以及京通线、集通线、京承锦线,丰沙大线、京原线等。铁路营业里程21543公里,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30.0%,路网密度161.4公里/万平方公里,路网布局趋于完善。煤运通道的朔黄线西段2001年已建成投产,朔黄线东段即将建成投产,菏兖日第二线2002年建成投产,煤运通道能力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随着京哈通道秦沈客运专线的建成投产,进出关能力紧张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十五期间,山东沿海及其与东北东南部地区间交流的便捷铁路运输通道正在逐步形成;京沪、津秦、京广客货分线是21世纪初铁路建设的重点。
    长江三角洲及沿长江经济区: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和重庆七省二市,面积148.4万平方公里,区内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
一。铁路营业里程16294公里,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 22.7% ,路网密度109.8公里/万平方公里。经由本区的铁路除浙赣、襄渝、汉丹、武大(武汉至黄石)、合九等线外,主要为南北向铁路干线,主要通道能力紧张。江苏省陇海以南、京沪以东大片地区没有铁路。浙江省沿海经济较为发达,但由于缺少横向联系,其经济再升级受到影响。十五期间,除2002年已建成投产的长荆铁路(长荆铁路东起汉丹线的长江埠车站,经应城天门京山钟祥荆门,西至焦柳线的荆门车站)和即将建成投产的新长铁路外,需加快繁忙干线的客货分线实施步伐,同时建设铜九铁路、万宜铁路、甬温铁路、温福铁路、宁启铁路等,进一步强化既有干线能力、提高运输质量。
  东南沿海经济区:包括福建、广东两省,面积29.9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地理环境优越,比邻港、澳、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门户,经济发展居全国领先地位。年底已形成京广、京九南段及广深、鹰厦、外福、横南、三茂和广梅汕等干线组成的区域铁路网,营业里程3462公里,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4.8%,路网密度115.8公里/万平方公里。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干线能力紧张更为突出,沿海城市间客货交流巨大的潜在市场和部分老区的亟待脱贫要求加快京广客货分线实施步伐和建设福厦铁路等。
    中部五省经济区:包括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五省,地处中国腹地,面积87.1
万平方公里,属经济、交通较发达地区。年底已形成京广、京沪、京九、焦柳4条南北运输通道和陇海、浙赣湘黔、新月新菏兖、襄渝13vlib—汉丹武大4条运输干线组成的四纵四横主骨架,铁路营业里程13329公里,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18.5%,路网密度153.0公里/万平方公里,布局趋于完善。问题是京广、京沪和陇海等主要繁忙干线运能紧张,陇海线至长江间大片地区缺少铁路,沿江通道尚未形成。应加快宁西通道和沿江通道的建设,繁忙通道应尽快实施客货分线。
    西南及华南部分省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海南、重庆七省市及广东部分地区,面积26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 27.2% ,区内经济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多。地形的复杂和交通的不便是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铁路营业里程10885公里,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15.1%,路网密度41.7公里/万平方公里。本区东部铁路网骨架虽已形成,但线路大多为单线。随着决战西南战略部署的实施,宝成南段第二线、西安至安康线、内昆线、水柏线(线路北起贵州六盘水市,与株(洲)六(盘水)复线、贵(阳)昆(明)线并进而与内(江)昆(明)线相连;南至贵州盘县柏果镇,与南(宁)昆(明)线相连。既是成(都)昆(明)铁路的重要分流线,又是南昆、内昆两条干线的联网线,它的建成开通,不仅增强了西南地区路网的灵活性,完善了西南路网布局,而且
为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开辟了一条出海便捷通道。)的建成投产,以及株洲至六盘水第二线的即将建成投产,区域内外铁路运输通路将得到极大强化。但襄渝、焦柳两线间及湘桂线以南大片地区无铁路,西南的北口和广西自治区尚无大能力的对外运输通道,西南与西北交流缺少便捷通道。区域西部地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四川、云南两省的西部地区,铁路仍为空白。2000年,渝怀铁路已开工建设,200171日青藏铁路格拉段开工建设。
    西北经济区:包括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新疆五省区及内蒙古西部,面积34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36%。该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属经济不发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铁路营业里程9855公里,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13.7%,路网密度28.6公里/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铁路唯一未成网的地区,甚至连骨架都未形成。新疆、青海仍为一线牵省区。作为区域主要对外运输通道的陇海线宝鸡兰州段、兰新线兰州武威段为单线,能力紧张,陇海线宝鸡兰州段增建第二线工程正紧张进行,兰新线兰州武威段增建第二线工程即将开工建设。
                                                                                                       
   
  【中国铁路运输地位】 货运量 204246 万吨,比2001年的192580万吨增长6.1%;占全国货运量(不含远洋运输)145.28亿吨的 14.1% ,比2001年的14.0%上升0.1个百分点。
    货物周转量15516亿吨公里,比2001年的14575亿吨公里增长6.5%;占全国货物周转量(不含远洋运输)28811亿吨公里的53.9%,比2001年的54.6%下降0.7个百分点。
    客运量10.56亿人,比2001年的10.52亿人增长0.4%;占全国客运量黄铜矿160.77亿人的6.6%,比2001年的6.9%下降0.3沈阳大学学报个百分点。
    旅客周转量4969亿人公里,比2001年的4767亿人公里增长 4.2% ;占全国旅客周转量14119亿人公里的35.2%,比2001年的 那一代人的读书功夫36.3% 下降1.1个百分点。
    煤炭运量81852万吨,比2001年的76625万吨增长6.8%;占全国原煤产量138000万吨的59.3%,比2001年的66.0%核不扩散条约下降6.7个百分点。
    石油运量10299万吨,比2001年的9852万吨增长4.5%;占全国原油产量16700万吨的61.7%,比2001年的60.1%上升1.6个百分点。
    钢铁运量14123万吨,比2001年的12894万吨增长9.5%;占全国钢铁产量35230万吨的40.1%,比2001年的42.0%下降1.9个百分点。
    木材运量3149万吨,比2001年的3366万吨下降6.4%;占全国木材产量3776万吨的83.4
%,比2001年的98.6%下降15.2个百分点。
    粮食运量8282万吨,比2001年的7090万吨上升16.8%;占全国粮食产量45706万吨的18.1%,比2001年的15.7%上升2.4个百分点。
棉花运量243万吨,比2001年的161万吨上升50.9%;占全国棉花产量492万吨的49.4%,比2001年的30.3%上升19.1个百分点。
                                                                                                        (史 志)
   

本文发布于:2023-08-16 04:59: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656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铁路   地区   通道   全国   营业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