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主流,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要建设生态城市,但是,城市化建设现状与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文章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目前生态城市建设中面临的的问题和挑战,同时提出了解决策略和建议,以期更好的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Abstract:Ecocity construction is the symbol of the advance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the direction of city development. Recently, ecocity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trend in today’s city development in China, many cities have advanced to construct the ecocity, but, there is still a wide gap betwe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aim of the ecocity construction.
After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ed with the sco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proposals are further raised regarding the overall conception, policy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eco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ecoci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cocity, city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引言
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回顾世界城市发展的历程,人类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认识与实践,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对于生态城市认识的不断深入,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也反映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提高。
在我国,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人民文化生活的中心,城镇化水平逐渐提升。但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生态环境恶化和城市问题也逐渐凸现,这使得人们意识到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生态建设实践方面我国正在经行积极探索。
1生态城市建设
广安电影院1.1 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实际上,生态城市的定义并不是孤立的、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更新的。就目前来说,可以大致认为“生态城市”是一个社会和谐进步,经济高效运行,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具体来说,生态城市应该是一个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行政区域,是在一个市域范围内,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环境质量,同时遵循三大规律(经济增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生态规律)的文明城市。
1.2 生态城市建设在中国
在我国,生态城市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90年代已形成了一套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指导的建设理论与方法体系。自从1986年以来,在
生态城、生态县、生态示范区、生态村、生态小区等层次上建立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示范点,对城市建设的转型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许多城市如上海市、长沙市、宜春市、扬州市、威海市、深圳市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最近几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生态学会以及他们的地方学会举办了多次全国性地方性学术讨论会,将学术研究与交流推到了高潮。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于2002年8月19日至23日在深圳市召开,《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是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将对世界城市建设与发展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主流。
2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城乡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呈现“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态势。
数字人(1)某些企业的污染物没有达到排放标准,任意排放,使城市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城市居民生态意识不强,生活垃圾没有分装处理,随意乱扔。特别是对于自然界不可降解的且会
带来严重污染的生活垃圾,如电池、塑料制品以及其他化学合成制品等,往往与普通生活垃圾混装,给处理工作造成困难。
(2)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地质问题比较突出,城市地面过度硬化的现象非常普遍。地面过度硬化弊端:一是滞留地面的雨水造成交通拥堵甚至瘫痪;二是地下水得不到补充,造成缺水,使城市树木生长受到威胁;三是由于水下渗的减少,使城市土壤本来可以发挥作用的环境净化功能不能有效利用,土壤水库功能不能发挥;四是过度的城市地面硬化加剧了城市热辐射,使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加大。
(3)胡乱兴建大草坪大广场,导致建成后环境效益可能比改造之前还低,而且增加维护费用等。
2.2 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科学性不够
(1)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也设定了具体的目标,但有的目标,超出了现有经济技术条件 的支持,多数是宏观的笼统性目标,如鼓励循环经济、加快产业代谢、建立生态型经济等目标,显然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
(2)城市规划时,规划方案中没有体现城市生态的设计理念。在城市化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无视生态环境。没有对城市绿地、城市建筑的密度和高度、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
(3)我国目前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年限一般在20—30年左右,远期目标大多在30年左右,近期目标在5年的居多。这样就会造成急功近利的现象。生态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参与等。这种大而全的规划在20—30年的时间内往往难以实现,会出现铺的摊子过大,效果差的现象,最后成了一纸空文。
2.3 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奢侈化、崇洋化、化等问题导致的特危机。
(1)生态城市建设片面追求整齐划一、观赏效应,缺少地方特, 一些原来颇具地方特及民族特的城市,正在被着装一致的新建筑所淹没,忽略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2)为了追求所谓的“异域风情”和施工管理上的简便,一味地追求城市美化亮化,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营造了越来越多的人工环境,从而使城市演变成典型的人工复合生
态系统。城市的发展不应该以自然生态环境的丧失为代价,要尽可能地保护原有的自然系统,使城市建设同自然生态系统和谐融合。
(3)很多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了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政绩”而“大兴土木”,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上。这种被称作 国家意志“城市化妆运动”的城市景观建设行为,是一种没有远见的好大喜功和赶时髦现象,其结果造成了今天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特危机”。
2.4生态城市建设应秉持的理念与意识欠缺,全民参与度不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没有成为广大干部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1)公众意识呈依赖政府型。公众认为生态城市是政府的事情,出现规划实施和社会脱节现象。
(2)在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中,很多实践者尤其是社会公众,认为生态城市建设就是城市绿化、环境治理。
(3)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仍然属于政府倡导下的参与;从参与的内容来看,目前公众参与主要集中在参与宣传教育方面;从参与的过程来看,主要侧重于事后的监督,事前的参与
不够;从参与的保障来看,政府组织的较多,制度性建设不够;从参与的效果来看,流于口头的多,见诸行动的少。
2.5 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管理,各自为政。
某些单位为了满足自身利益,不顾城市环境的美观整洁。甚至无视公众利益,任意挤占和扩展地盘,侵占公共用地。大搞形式主义,拿生态,可持续发展当做时髦的幌子到处乱贴,流于形式。
3 对策与建议
3.1 环境质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因此要加强环境保护,走城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1)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新机制。
(2) 遵循生态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限制污染行业,发展城市绿经济和绿产业,实现市场经济与城市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3)加强城市生态绿地建设,合理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4)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要保护区域性稳定植物落的组成,有节制地引种。
3.2 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制定好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做好城市生态建设规划。
(1)规划必须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为目标,立足城市市域范围,综合考虑城市周边地区及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生态建设的依据,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要把城市生态建设贯彻到城市规划设计、规划建设、规划管理的全过程中。
(3)要选用适用各城市的指标和标准,要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编制生态城市规划,要始终坚持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指导。
(阳光的新生活4)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应全面的从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必
须具备科学性、综合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应把生态建设、生态恢复、生态平衡作为强制性内容。
3.3树立城市生态新风尚,建设有特的个性化生态城市。
(1)城市越是现代化越需要历史的支撑,城市的文化特是城市魅力的重要方面。要重视文化传承和倡导生态文明,实现协调发展。
(2)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不但降低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且使人类与自然的冲突日益激化,要树立适当节制消费、避免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健康和精神文化生活、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的生活理念。
(3)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建设条件,要尊重、研究、发扬自身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从一个或几个侧面,抓住优势,体现个性。
(4)制定实际的、具有自己特的生态城市建设方案。既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又给人们一个醒目的形象。为有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及其成果的保护,管理者应建立制度,提
网络神话倡良好的公众环境行为,形成生态城市的规矩和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