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
我国的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给出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总体上来说,关于生态城市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进行综合理解。从广义上来说,生态城市是一种新型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在新型文化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社会、以及经济和谐发展的社会关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狭义上来讲,生态城市则是一种新的城市设计,是在根据生态学原理设计而成的人类居住环境,该环境是一种和谐健康而且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空间。 (二)生态城市的特征
帮站效果好第一,生态城市应当使城市的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城市的建设应当使人和自然都能够和谐发展,使人的生活能够与自然联系更加紧密,城市的发展中应当有更多的自然因素,多种生物之间共生共赢、优化改善水资源环境功能、适度自动调节容量功能和生态风尚功能。
第二,生态城市系统应当达到整体协调。生态城市的发展并不能只追求环境或者是经济的单一保护或发展,应当是使经济、社会与环境这三个方面作为一个系统来整体考量效益,在整体协调的视角下处理经济发展、人类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1】。第三,生态城市的发展是可持续而又高效的。
二、合肥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
(一)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繁重
陈衍巢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九五”期间就成为环境保护重点区域“三河三湖”之一。富营养化的直接后果导致蓝藻水华,蓝藻水华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严重抑制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生物多样性锐减,影响生态环境、生活质量。近年虽然氮磷浓度总体有一定的下降,但巢湖的生态保护任务任道重远。环巢湖周边农业生产发达,城镇化率高,大量环湖湿地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丧失栖息地。
(二)城市的环保综合服务水平需要提升,公共政策有待完善
2011年8月安徽省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以后,合肥市从拥有湖区面积的三分之一拓展到包含
全湖,合肥市的城市面积外拓加重了城市环保综合服务管理的任务。环境管理力量薄弱,环境监管中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基层的相关部门还存在一些部门相互推诿的病根,责任意识还未认识全面。在环保綜合服务管理过程中还会出现权利与责任不明晰的状况,无疑是对合肥城市环保综合服务管理是一项巨大挑战。各部门信息化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仍普遍存在,对于城市的环保服务管理带来困难。
(三)生态文明理念与意识有待加强
生态文明、绿环保的理念国家一直再倡导,但是全民生态文明、绿环保的理念仍然比较薄弱,保护生态环境尚未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尚未深入人心。基层管理部门与人民众,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关系的认识不深入,仍存在牺牲生态环境盲目发展经济的现象。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设滞后,配套性政策法规还不健全,环境执法不够有力,部门、地区之间的统一协调有待加强【1】。庚子国变记
三、合肥生态城市建设建议
(一)完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设计蓝图板弹簧
建设生态城市的模式不是唯一的,有很多方式可循。各地区要根据自身的优劣势,寻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我们应该遵循客观经济规律选择发展模式,而不能照搬照抄。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强调城市的自然美,强调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达到“城在自然中,自然在城中”的境界。《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进行全域规划统筹。在政府层面不断完善顶层设计,紧紧围绕构建“1331”市域空间发展新格局,始终把生态文明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次规划首开国内先河,将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与环湖地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旅游规划三规合一,以城市空间拓展和环巢湖生态保护并举为目的。合肥市应当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政府在工作流程中应当建立严格制度,创新保障、监督机制,及时纠偏,保证城市规划的严肃性与一致性【1】。
(二)培育社会绿环保的理念,提倡低碳出行
合肥市政府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和社会的期盼,应积极培育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社会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在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体验、感悟中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心灵深处,让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绿发展、低碳生活等要求转化为人的内在诉求,形成上下联动推进生态文明的新合力,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绿发展、生态文明的新风尚。
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绿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将绿生活方式体现在日常生活细节之中。大力发展大运量交通运输方式,以发展轨道交通为主干,快速公交BRT系统为辅助,建立城市公交专用道,明确运行规则,保障公共交通对道路的优先使用权,合理进行车站布点,改善公交出行体验,保障自行车交通道路权,用行道树或绿岛隔离出自行车道,建设环境宜人的城市慢行系统【1】。政府应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大力倡导绿低碳出行,倡导绿生活和休闲方式,努力使绿发展、绿消费和绿生活方式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榆林杀人案
(三)探索生态补偿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
合肥市应从大局出发,积极探索跨区域的生态补偿制度,处于河流上游地区的城市要高度
重视该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的任务要高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处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生态的受益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对上游地区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推进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实施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定符合地区发展的生态补偿制度的具体操作细则,促进环巢湖跨地区的合作与共同发展。
生态城市的建设成果如何长期地发挥作用,需要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提供支撑与保障,用以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和生活其中的每个居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政府应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公众参与成为一种有益于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2]周曦、李湛东.生态设计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吴鹏森、王先俊.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卢伟(1986—)女,安徽淮南,合肥市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生态治理,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