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态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分析
从20世纪70年代⽣态城市的概念提出⾄今,世界各国对⽣态城市的理论进⾏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前⼀些国家已经成功地进⾏了⽣态城市建设。这些⽣态城市,从⼟地利⽤模式、交通运输⽅式、社区管理模式、城市空间绿化等⽅⾯,为世界其他国家的⽣态城市建设提供了范例,研究这些⽣态城市的规划和管理经验,⽆疑会对我国的⽣态城市建设产⽣积极的指导意义。
⼀、典型案例
(⼀)巴西库⾥蒂巴
巴西库⾥蒂巴是南美国家巴西东南部的⼀个⼤城市,为巴西第7⼤城市,环境优美,在1990年被联合国命名为“巴西⽣态之都”、“城市⽣态规划样板”。
⼀是公交导向式的城市开发规划。在20世纪60、70年代,巴西库⾥蒂巴市就⾛上了低成本,⼈及⾃然尽可能和谐的⽣态城市发展道路。城市拥有逐步拓展的⼀体化交通⽹络、道路⽹络,并采取了致⼒于改善和保护城市⽣活质量的各种⼟地利⽤措施。⾸先,库⾥蒂巴市通过追求⾼度系统化的、渐进的和深思熟虑的城市规划设计,实现了⼠地利⽤及公共交通⼀体化;其次,城市还⿎励混合⼠地利⽤开发的⽅式, ⽽且总体规划以城市公交线路所在道路为中⼼,对所有的⼟地利⽤和开发密度进⾏了分区。此外,城市在⼀体化交通⽹络、道路⽹络的拓展中,主要是沿着⼏条结构轴线向外进⾏⾛廊式开发。轴线是公共汽车系统的主要线路,这些轴线在城市中⼼交汇,构成了⼀体化道路系统的第⼀个层次;拥有公交优先权的道路把交通汇聚到轴线道路上。⽽通过城市的⽀路满⾜各种地⽅交通和两侧商业活动的需要,并及⼯业区连接。同时。轴线的开发使宽阔的交通⾛廊有⾜够的空间⽤作快速公交⽤路。
⽬前,库⾥蒂巴市尽管有50万辆⼩汽车,但有2/3的市民每天都使⽤公共汽车,并且做到公共汽车服务⽆需财政补贴据有关研究⼈员估算这⾜以使得每年减少的⼩汽车出⾏达2700万次。总之。⽬前该城市80%的出⾏依赖公共汽车,其使⽤的燃油消耗也是同等规模城市的25%。每辆车的⽤油减少30%。这就使得库⾥蒂巴市虽然⼈均⼩汽车拥有量居巴西⾸位,但污染却远低于同等规模的其他城市.交通也很少拥挤。
⼆是实⾏垃圾回收项⽬。库⾥蒂巴市⽣态城市建设的内涵还体现在其社会可持续发展⽅⾯,其成就同样令⼈瞩⽬。其中库⾥蒂巴较为著名的环境项⽬是1988年实⾏的1:1号为“垃圾不是废物”(garbage is not garbage)的垃圾回收项⽬,垃圾的循环回收在城市中达到95%。每⽉有750吨的回收材料售给当地⼯业部门,所获利润⽤于其他社会福利项⽬。同时垃圾回收利⽤公司为⽆家可归者和酗洒者提供了就业机会。这些简单的、讲究实效的成本很低的社会公益项⽬旨在成为库⾥蒂巴环境规划的⼀部分,并使城市在环境和社会⽅⾯都⾛上了⼀条健康的发展之路。
三是对市民进⾏环境教育。⼀个城市成为⽣态城市的前提是对其市民进⾏环境教育,培养其环境责任感。库⾥蒂巴市对此⼗分注重。⼉童在学校受到及环境有关的教育。⼀般市民则在免费环境⼤学接受及环境有关的教育。
(⼆)美国伯克利
国际⽣态城市运动的创始⼈,美国⽣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于1975年创建了“城市⽣态学研究会”,随后他领导该组织在美国西海岸的伯克利开展了⼀系列的⽣态城市建设活动,在其影响下美国政府⾮常重视发展⽣态农业和建设⽣态⼯业园,这有⼒地促进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伯克利也因此被认为是全球“⽣态城市”建设的样板。 冗余性
根据理查德·雷吉斯的观点,⽣态城市应该是三维的、⼀体化的复合模式,⽽不是平⾯的、随意的。同⽣态系统⼀样,城市应该是紧凑的,是为⼈类⽽设计的,⽽不是为汽车设计的,⽽且在建设⽣态城市中,应该⼤幅度减少对⾃然的“边缘破坏”,从⽽防⽌城市蔓延,使城市回归⾃然。
(三)澳⼤利亚阿德莱德
“影⼦规划”是在理查德·雷吉斯特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1992年他在阿德莱德参加第⼆次⽣态城市会议的时候,惊奇地发现澳⼤利亚政府的部长和内阁被称为“影⼦部长”和“影⼦内阁”,于是提出了“影⼦规
划”的设想。“影⼦规划”向我们展⽰了在具有⾮常清楚的城市⽣态规划和发展框架情况下,应该如何创建⽣态城市。
城市规划主要特点。阿德莱德市坚持将以⼈为本作为对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以为⼈们提供舒适的⽣活环境为宗旨,使在此⽣活,⼯作,旅游和学习者感到愉悦,并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城市发展的⽅向和⽬标。阿德莱德市⼤⼒发展公共设施,提供给残疾⼈患者使⽤的轮椅通⾏的专⽤通道在街道,车站和⼤楼内随处可见,在公共交通设施中也有许多⽅便⼥性,⼩孩或者⽼⼈的设计,使得使⽤者能够在使⽤公共设施的同时感受到⽆微不⾄的⼈⽂关怀,让⼈感受到⼀阵暖意。
从规划管理体系上来看。由于澳⼤利亚是英联邦制的国家,因此在规划管理上实⾏的是分级管理制度,负责州域范围内的总体规划的是南澳洲政府,他们负责协调道路,供⽔供电等跨省市区域的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州政府控制⼤的区域,制定发展⼤纲,控制总体规划⽤地性质和道路⽹架以及公交线路,居住区的规模和功能等,明确各市中是否有道路、球场、历史保护等,同时对城市绿地树⽊种植予以确认。州政府下的各市政府负责本区域的规划编制和管理⼯作,他们的规划编制相当于国内总体规划指导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以此作为规划管理的法则
和⽂本。此项法则可以⾯向市民⼤众公开,并可以在政府⽹站上和市政厅内咨询相关的⼯作⼈员。政府规划管理部门每隔三⾄五年就会对规划的执⾏情况进⾏检查,由政府的专门机构及政府各部门、⼟
地所有者以及开发商进⾏商量以及了解情况,进⾏汇总,梳理整理,提出是否需要调整的建议。城市的总体规划有着⾮常好的延续性,新的规划只能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进⾏局部的补充和修正,⽽不会有⼤幅度的调整和改变。在调整过程中各种规划相互呼应,以适应城市的发展需要。
在城市功能和结构⽅⾯。阿德莱德市的城市商业区、居民区、⼯业区等功能结构布局清晰,结构合理,区分明确。由于阿德莱德市位于⼀⽚开阔的平原地带。所以城区四周的公园有如绿⾊的彩带般环绕着阿德莱德市去。横穿城区的托伦斯河讲阿德莱德市划分为南北两个⽚区,托伦斯河以南为商业区,以北为住宅区,阿德莱德市的⼯业区设置在了城市西北部的圣⽂森特港以及东北区新建的卫星城镇。CBC东西南北⼋条⼤道将整个城市规划的整整齐齐,井然有序,每个区以公园相隔,并留有⼤量的绿地。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充当主⾓,凡是涉及公众利益的道路、⽔管、停车、绿化、学校、医院、⽂化、体育等基础设施都是以政府的投资为主。在基础设施的投⼊上,政府更注重⼀次性的资⾦投⼊,⼀步到位,以及时的解决⼯程的⼯时问题,加快⼯程进度,以保证⼀劳永逸。供电,电信等基础设施由政府规划部门和相关单位衔接,同步规划、设计、施⼯。在城市的环境建设⽅⾯,政府采取⼤量收购未开发利⽤的⼟地、废弃的⼯⼚等的⽅案,按照城市规划组织建设道路、绿化、河流以及各种配套的设施建设,然后将⼟地出售给开发商,之后政府再⽤从中获得的收益⽤来按照之前规划的⽅案进⾏学校,医院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关于⼟地的态度,阿德莱德政府和中国政府的态度是
庵埠中学
不相同的,阿德莱德市在⼟地使⽤上得指导思想是振兴和促进城市的繁
荣发展,⽽不是挣钱。
城市的交通组织⽅⾯。阿德莱德的城市交通组织实⾏“⾏⼈优先,公车优先”的策略,道路路⽹密集程度⾼,通达性好,从上⾄下整个城市的交通道路被区分为七个等级,道路规划注重将车辆引导到城市的主⼲道上,为市民的居住提供⼀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在主次道路交叉⼝设置⼈⾏⼿动调控操作系统,在居住区⼀般道路设置⼈⾏横道,所有车辆不允许停靠在⼈⾏横道范围内以⽅便⾏⼈优先通⾏。城区内还规划了供市民跑步和散步的步⾏系统以及⾃⾏车系统,这两个系统交错成⽹状,对居民的⾏动提供了极⼤的便利。更值得⼀提的是阿德莱德城市内的停车系统,整个阿德莱德市以停车楼为主,辅以道路停车。在市区内有40多个停车楼,其中有将近四分之三的停车楼是由政府投资建设的,每个停车楼的建筑⾯积约2-4万平⽅⽶,采取按时段收费的策略,在⾼峰时段收取较⾼的费⽤。停车费将被政府作为财政收⼊,以⽤于⽇后的城市建设和发展。阿德莱德市内还开设了免费的公交车辆系统,期间所有的营运和维护费⽤都由政府买单,所有主⼲道都设有⾃⾏车和公交车道,任意车辆都不得借道⾏驶,所有的这些措施都保证了阿德莱德市“⾏⼈优先,公车优先”策略的贯彻和执⾏。
从阿德莱德市的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得到⼏点⽐较有代表性的启⽰:⾸先,⼀个城市的规划建设应当坚持以⼈为本,把建设宜居城市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阿德莱德市的城市规划中处处体现着⼈⽂关怀,
将这⼀理念发挥到了⼀种⾼度;其次,应当坚持把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始终坚持以振兴城市发展为宗旨加⼤环境和基础设施投⼊;最后,应当坚持将政府作为城市公共交通、道路、医疗、⽂化等公共服务产品的主体。政府只有合理安排城市公共设施建的投⼊,才能和城市规划相辅相成。
(四)瑞典马尔默
马尔默是瑞典第三⼤城市,很早就是⼀个⼯业和贸易城市,但是由于受到了⾼科技产业的冲击,旧有⼯业⾯临关停并转,使得整个马尔默⾯临城市转型。基于马尔默市政府和瑞典政府对“⽣态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福利社会”的共同认识,他们希望通过改造,使马尔默西部滨海地区成为世界领先的可持续发展地区。1996年,由马尔默、瑞典、欧盟等有关公共和私营机构⼀起组织了⼀次欧洲建筑博览会,通过地区规划、建筑、社区管理等进⾏持续发展的超前尝试,这个项⽬称为B001,也被称为“明⽇之城”,该项⽬2001年获欧盟的“推⼴可再⽣能源奖”。
可持续发展是瑞典能源产业发展的基本国策。1997年瑞典确⽴了其能源战略的指导原则:加快可持续能源系统开发,摆脱对⽯油的依赖,全⾯实现可再⽣能源化。其主旨在于:瑞典的电⼒和其它能源供应要有保障,价格在国际上要有竞争⼒;要⾼能效、低成本和可持续发展;最⼤程度地降低能源对⼈类健康、环境以及⽓候的不利影响,促进⽣态平衡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法先⾏是瑞典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显著特点。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瑞典就颁布了⼀系列强制性的有关能源合理化使⽤和节能的法律、法规,并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进⾏修订完善,以此来指导、规范企业的⾏为。为了保证所制定的法规得以执⾏,政府还制定了许多具体可⾏的监督措施和必须执⾏的⾏业标准,体系完备。
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机制是将能源战略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瑞典从政府到地⽅都建⽴了能源管理机构和咨询机构,瑞典可持续发展部归⼝管理能源产业,其下属机构瑞典能源署的⼯作职能就是:通过加强及贸易和⼯业部门、能源公司、科研院所及各省、市对⼝单位及咨询公司的合作、理解和信任,来协调、引导政府政策导向和资⾦投向,使其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稳定和⾼效的原则,⼜不失不断得以发展完善,确保能源系统向⽣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转化。
财政、税收导向和经济措施⾏之有效。针对不同种类的燃油收取不等税费。1991年,瑞典还成为世界⾸批开征⼆氧化碳税的国家。同样,为⿎励企业使⽤⽣物能源和本地能源,瑞典政府还从2003年起引⼊了基于电⼒市场的电⼦证书系统,根据企业使⽤⽣物电能占⽤电总量的⽐例给予税收减免优惠。
科研和创新是建⽴能源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核⼼。瑞典政府于1995年发布了政府能源研究、发展计划,⾃此,能源研发成为瑞典能源政策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这样⼀套由上⾃下,科学严密的能源政策,为马尔默的“⽣态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西班⽛马德⾥
⽣态建设多管齐下。西班⽛马德⾥是缺⽔型、⾼能耗、沙化⾼的城市,近20年来,马德⾥加⼤⽣态保护和重建⼒度。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发电等再⽣能源,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政府补贴⿎励垃圾分类回收,利⽤各种⼤卖场建⽴资源回收系统,抵扣新购商品价格;⼤⼒推⼴节⽔设备和器具,政策奖励市民少消耗、少占⽤,倡导节约型⽣活⽅式;公共建筑和私⼈建筑根据不同的功能性质,确⽴不同的节能等级,强制使⽤节能材料和节能设备。⿎励国外资本和私⼈资本进⼊区域⽣态建设领域;实⾏⼟地利⽤逆向管理,确定绿化等⽣态⽤地在⽤地结构中的⽐重;改进和完善各类⼯程技术,⼤量采⽤及⾃然、⽣态环境吻合的新⼯艺和新技术。
污染治理持续有⼒。西班⽛马德⾥是内陆城市,⼯业快速发展以后,保护⽔源、污⽔处理的⽭盾突现。上世纪70年代马德⾥政府⾸先颁布了《污⽔处理法》,规定所有的⼯业污⽔和⽣活污⽔必须达标排放;其次整治河道流经区域的环境,将企业、居民逐步搬离⽔源控制范围内;三是⼤规模使⽤膜⽣化反应技术,改进⽔处理⼯艺;四是推⾏污⽔⼲化处理,把污泥作沙漠⽣态整治的垫料和肥料;五是政府出资⿎励居民饮义经记
⽤⽔和中⽔回⽤;六是⼤规模开展河道清淤、绿化等综合整治,提⾼河道的⽣态⾃净功能。持续⼗多年的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使马德⾥已经重现⽣态良好、环境宜⼈的风貌。
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直接提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马德⾥市政府直接⼲预或参及城市管理。⼀是市政府⾃上⽽下对城市管理的⼀级管理体制,事权财权⾼度集中,社区不承担城市具体管理;⼆是直接负责城市管理的所有投资、建设开发和项⽬经营;三是直接负责城市治安、⼴告、街景、绿化、保洁等基础性公共设施的管理任务;四是直接承担古旧建筑重修、保护职责和投资,负责对居民的直接补偿。
(六)西班⽛巴塞罗那
巴塞罗那是西班⽛最⼤的制造业、港⼝产业、⾦融服务和传统⼯艺产业的⽣产基地。巴塞罗那的城市旧区改造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个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进⾏“定点式”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空间建筑的恢复;第⼆个阶段是1986年申奥成功后,以主办1992年奥运会为契机,全⾯展开都市规模规划及建设,使巴塞罗那更骄傲地屹⽴于世界版图之上;第三个阶段是在1992年奥运会之后,以“世界⽂化论坛”活动带动的⼜⼀轮城市改造,让巴塞罗那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转型后整个服务业在GDP中的⽐重达到了62%以上。尽管⽬前制造业在GDP中的⽐重还占36.7%,但从经济形态上主要是从事技术研发扩散、产品销售服务的总部经济,直接从事制造加⼯业⼈员不到总就业⼈⼝的5.2%。
旧城改造严格按法规办事。巴塞罗那⾄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公元12世纪成为地中海岸最重要的商业城市。在历史进程中,巴塞罗那受古希腊、古罗马和阿拉伯⽂化的长期影响,形成了⾃⼰特有的多元⽂化。这种⽂化在城市风貌和众多的历史⽂物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保护好这座历史⽂化名城,巴塞罗那政府采取了许多⾏之有效的措施。
在保护⽅式⽅⾯,巴塞罗那同欧洲各国⼀样将旧城保护分为三种形式:⼀是严格保留原物的历史地段,要求对重要的历史建筑完整、准确、原封不动地永久保存下来;⼆是以保护为主、适当添建及改建的历史地段,要求基本保留原有的街区格局和原有建筑物,房屋内部允许进⾏改造。但建筑物外⾯应严格维持原有风格;三是以改建为主、保护为辅,保留其旧有格局和富有特⾊的建筑及街区的历史地段,⼀般适合于范围较⼤,且街区内部⽂物建筑较少或街区形态已遭到严重破坏的⾮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在法律⽅⾯,巴塞罗那市专门颁布了《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对全市⼏百个历史建筑⼀⼀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条款。这对完整地保护该市的历史风貌起到了重要的作⽤。在组织实施⽅⾯,巴塞罗那市政府严格按法规办事,凡是具有历史价值的⼏百个古建筑不能动,只有具备条件的才可以实施保护性维护。对保护区内的房屋,私⼈产权要严格按照保护区的规定改造修缮,严禁推倒重建,公房产权则按政府的⾏政命令进⾏改造修缮。
奥运投资符合城市发展⽅向。1986年申奥成功后,巴塞罗那政府从城市发展的整体性、长远性、效益性考虑,制定了符合城市特点切实可⾏的投资计划,将奥运投资的重点放在加快城市改造及各类设施建设上,以筹办奥运会作为实现城市⼤跨度、超常规发展、提升城市功能、提⾼城市国际知名度的动⼒。据统计,在奥运总投资中,运动基础设施、训练设施和其它设施的投资仅占9.1%,⽽其它绝⼤部分投资则⽤于城市改造和⾏业改造。实践表明,这种投资格局提升了城市的功能,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及升级,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医用拉链
场馆建设绝不为奥运会单独投资。在奥运场馆建设⽅⾯,巴塞罗那提出了⼀个原则:绝不为15天的奥运会单独投资。巴塞罗那翻新了10个体育场,新建的体育场仅有15个,其中很多场馆还是临时性设施。为了解决奥运会举办期间旅游者对住宿的要求,巴塞罗那临时租⽤了
三诺n50g14艘豪华游轮,不仅解决了住的问题,还节省了投资。场馆建设时就充分考虑了赛后当地居民活动对场地的需求,赛后场馆利⽤的灵活性很强,利⽤率较⾼。特别是对私⼈投资,政府没有严格的“门坎”限制,只要有投资意愿都可以投资。私⼈投资主要集中于公寓、酒店、商业中⼼和收费公路等盈利性设施。由于巴塞罗那市公共及私⼈、政府及市场投资的有机结合,有效地解决了困扰历届奥运举办城市所⾯临的体育场馆会后利⽤的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以⼈为本。在城市的改造和建设中,巴塞罗那最先考虑的是⼀些公共设施。公共场所在改造时⾸先考虑的是开放更多⾏⾛的地⽅使⼈们有⾜够的空间,同时有更⼤的空间建绿地、交通设施和其它更多的公共设施。巴塞罗那将原先的屠宰场改建成为公园,原来的采⽯场改成游泳池及公园,原来的乱停车处改成步⾏道。巴塞罗那⼴场由于是⽔泥地⾯⽽⽆法种树,因此在改造时考虑多做雕塑,搞成集会式的公共场所。在道路的规划和改造上,巴塞罗那原有的⼀些道路被改造设计为两边机动车单⾏线,中间开辟为⾏⼈步⾏和休息娱乐的场所,主要道路改为⽴体交通,增加槽式道路防⽌交通噪声,强化管理减少交通繁忙路⼝。这⼀设计理念打破了常规,扩⼤了道路的功能,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状况,增加了⼈们散步休闲活动的空
间,充分体现了⼈⽂关怀的特点。有数据显⽰,巴塞罗那耗资约362亿⽐塞塔建成了5公⾥长的海滨沙滩,改造了港⼝,修建了两条环形公路、两条隧道,改建了飞机场、城市的排⽔系统,建成了提供⽔、电、⽓和电话服务的⽹络。
环境建设注重城市创新。巴塞罗那作为较发达的地区,环境保护⼯作⼀直较好。1992年奥运会前,巴塞罗那制定了奥运⾏动计划,包括13个⽅⾯的⼦规划,及环境保护相关的有城市风貌保护、交通疏导、市容卫⽣等3个⽅⾯。在市容卫⽣⽅⾯,主要是强化了主要街道的管理,
街道基本整洁,垃圾箱临街⽽设,随处可见,部分属于分类收集。在城市创新⽅⾯,巴塞罗那的经验值得借鉴。巴塞罗那建设了⼀个富有想象⼒的150个相互连贯的公共空间的⽹络。这些公共空间都是利⽤建筑和道路的间隙所开辟的,诸如⼩街⼼花园、由喷泉和雕塑组成的⼴场。这些⼩空间和⼩景致,创造了⼩区风景,减少了城市的建筑密度感,为⼈们提供了⾃由呼吸的休闲空间。
西班⽛旅游局局长菲利克?斯拉罗萨?⽪克说,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不仅使巴塞罗那改变了城市结构,成为欧洲最具吸引⼒的海滨旅游城市之⼀,在欧洲旅游版图上占据了显著的位置,更使西班⽛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旅游创汇国家。
(七)德国法兰克福
法兰克福作为成为欧洲⼤陆重要的⾦融、会展、商务、交通枢纽中⼼,但其强⼤的制造业体系,尤其化学、机械、电⼦和电器⼯业在全市的⽣产总值中仍占有举⾜轻重的地位,⼯业⽔平仍然称雄欧洲乃⾄世界。
城市功能分区建设,实⾏综合开发。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法兰克福市在加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功能分区过分强调专业化、差别化,形成不同区域、不同功能的城市单元。法兰克福市在东部的上哈蒂地区重点形成轻重⼯业产业区;在南部的格⾥斯海姆重点形成交通服务区;在西北部的普劳思海姆重点形成⽂化娱乐区;在西部的波斯特地区重点形成加⼯⼯业区;在城市中⼼重点形成商务⾦融区。由于过分强调单⼀定位、专业功能,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城市交通组织难度加⼤、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利⽤率下降、⽣态环境保护各⾃为战、居民⽣活不尽⽅便的问题,中⼼城市⼈居就业环境下降,城市居民出现了郊区化居住的趋势。为此,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城市功能分区建设上突出重点⽅向,实⾏综合开发。⼀是综合配套建设;⼆是把专业功能
区作为城市单元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社区管理体制,形成了区域内相对独⽴的⼩城市;三是加快功能区之间的有机联系。法兰克福分别在上哈蒂、格⾥斯海姆、波斯特和普劳思海姆地区开发建设了⼤批居住⼩区,商业街区、⽂化场所和服务设施,使居民⽣活、就业、⽂化娱乐相对稳定在⼀个区域中。
(⼋)英国城市
⼯业⾰命以来,英国是世界上第⼀个迈进城市化门槛的国家,也是“城市病”的⾸发国家。随着城市⼈⼝急剧膨胀,住房短缺、公共卫⽣设施匮乏、环境污染、犯罪率居⾼不下、城市景观丑陋等“城市病”也初露端倪。由于英国城市化⽆任何可借鉴的经验,政府未对城市的盲⽬发展进⾏⼲预和调控,使得“城市病”愈演愈烈,带来了⼀系列灾难性后果。仅伦敦万⼈聚居的贫民窟就有20个以上,这些贫民窟成为“国王的巢⽳”。伦敦在成为世界⼯⼚的同时,也因污染严重⽽成为“雾都”和欧洲有名的“脏孩⼦”。“城市病”的⾸次发作其结果⼏乎是毁灭性的,但它也催⽣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诞⽣。1948年,英国议会制定了《公共健康法》,这是⼀部在城市规划史上具有⾥程碑意义的公共政策法案,它不仅有效地加强了对城市⽆序蔓延和混乱状态的管理,⽽且通过为贫困居民修建了公园、浴池和洗⾐房等措施,极⼤地降低了婴⼉死亡率,也使⼀度猖獗的城市犯罪骤然下降。英国也是世界各国中第⼀个实⾏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第⼀个制定了《城市规划法》、第⼀个提出建⽴“花园城市”,同时也是第⼀个较为成功地治理了“城市病”的国家,堪称世界城市化的试验基地。
(九)⽇本城市
⼀是实现建筑低碳化。⾸先要实现新建建筑物的低碳化。在⽇本,近年来⼆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源于家庭和办公部门,⽐如相⽐20世纪90年代,2007年⽇本⼆氧化碳排放增加了13%,⽽来⾃产业部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