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航空都市区理论的空港新城建设研究_以南京市为例

阅读: 评论:0

在线水分检测《经济师》2008年第7期
摘要:文章首先就航空都市区这一概念内涵进行了解析,并就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进行了辨析。其次,从城市发展模式多中心化的趋势和边缘城市发展方面论述了航空都市区形成的动制。对南京禄口新城的发展现状及构想进行了判断,提出了南京禄口都市区的未来发展趋势,并针对禄口新城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航空都市区边缘城市南京市
中图分类号:F5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7-028-02
一、航空都市区概念及内涵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的工商学院教授约翰・卡赛德(JohnKasarda)于2000年在《物流和航空都市区的崛起》(Logistics&theriseofaerotropolis)中预言,全球化和航空业的发展将塑造新的城市形态:即航空都市区(aerotropolis,aero与metropolis的合成词),是指以机场为核心,由航空产业吸附相关商务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等协同发展,从而集聚人气形成的城市新形态,航空都市区包括各类园区:物流园区、产业园区
、商务园区、批发市场、信息通讯技术综合设施、酒店和娱乐中心、零售中心、大型混合居住区等。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机场着力经营零售商店、物流、办公、会展、娱乐等新职能。如新加坡樟宜机场内设电影院,拉斯维加斯的马卡伦国际机场(McCarran)内含博物馆,法兰克福机场建有医院,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Schiphol)开办画廊……。部分机场的非航空业务收入(如商务办公、零售、娱乐等)甚至已大于航空业务收入。随着机场在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强,航空都市区的出现成为机场在更多功能维度上发挥集聚和扩散效应的平台。我国香港依托国际机场提出建设包括物流园区、商务园区、娱乐和展览园区大约100万平方米的“天空之城(SkyCity)”项目,计划成为中国的经济门户。韩国首尔依托仁川国际机场提出建设包括国际商务、产业与后勤服务、旅游、居住等功能的“翼之城”(wingedcity)。重庆提出规划面积达46平方公里的空港新城构想;深圳也提出了空港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可以说,航空都市区概念正从理论到实践,从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城市推进。
二、航空都市区建设的现代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背景
应该说,航空都市区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更是现代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产物。在城市发展的初期阶段,传统的城市规划是将城
市承担的生活、生产、文化、教育、政治服务的
多种功能高度集中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形成
明显的城市功能中心,即中心城区,并以此为
核心为基础不断向外拓展空间。随着城市规模
的扩大和城市以超常规速度飞速发展,单一核
心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大规模城
市发展需要。目前,国内外大型城市几乎都经
陈剖建历着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过渡的过程,从上世纪
中叶开始,无论是巴黎、东京还是华盛顿,多中
心的复核结构已经成为后工业化时代这些国化学价
际大都市土地利用与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方
式。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信息技术革命使弹性
积累的生产方式取代了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
方式,大都市正向分散的结构演化,一个基于
快速交通和信息通讯网络而形成的多中心网
络化的城市空间结构正在形成。成人空间
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性大都市发展,通常
是伴随郊区化展开的,表现为三个阶段,即:
“卧城阶段”,主要是在城市近郊建设的、以居
住为主导职能的新城,一般与中心城区有紧密
的依附关系。“半独立卫星城阶段”,在原有居
住型新城基础上,进行大量工商业服务设施的
配套建设,向综合功能转变,逐步满足居民工
作、生活、居住的功能,但与中心城区仍保持紧
密的联系和依赖关系。“边缘城市阶段”。随着
交通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高级住宅和办公
楼在郊区化快速发展,郊区产业高度化集聚、
城市功能多元,逐步演变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
边缘城市。基于此,1991年,美国华盛顿邮报
的记者高乐(JoelGarreaul)在《边缘城市》中首
次提出“边缘城市”概念,指出边缘城市是处于
低密度、高发展的区域内,具有或不具有传统
意义上的城市概念的城市区域网上的一个独
立节点。
按照空港地区的发展趋势来讲,空港地区
发展一般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纯粹是机
场,就是机场+通道;第二个阶段是机场+基
本配套设施;第三个阶段是机场+机场服务
区;第四个阶段就是机场+经济发展区。由于
现代产业竞争愈发强调连通性、高效性和灵活
性,而机场恰能提供各类商务活动快捷性和全
球化网络的优势,所以航空业务同其它产业之
间的关联度不断增强。机场在承担交通运输功
能的同时,正逐步担负起类似大都市CBD(中
央商务区)所具有的综合性商业功能。航空都
市区作为边缘城市建设中的一种重要模式,已
经成为众多国际性城市多中心组团中的重要
功能板块。
三、南京市禄口航空都市区发展现状和发
展建议
作为南京“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建设
的核心地区之一,坐落江宁的禄口机场及周边
地区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禄口机场于1997
倒写体年通航,现有国内、国际(地区)60个城市的88
条航线。根据民航总局“十一五”规划,禄口机
场是未来重点建设的10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
一。南京市已经提出依托机场建设禄口空港工
业园概念,目前,中国邮政航空速递物流集散
中心、南航区域服务基地等项目已先后在这一
地区落户。中邮航建成后,国内航线将达到20
条以上,国际航线有10条左右,将直接拉动邮
电、交通、物流仓储等产业,并带动相关的加工
贸易、商贸、会展、旅游休闲业。据估计到2035
年,禄口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6000万人
次,年货邮吞吐量达到200万吨。
2007年,南京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和江宁
区共同组织制定的《江苏省南京禄口空港地区
发展战略研究》拟在禄口地区建设一座方圆
70平方公里的航空城。初期重点发展物流、航
空配套服务业,打造区域交通流通枢纽门户;
中期大力发展航空服务业和非航空的关联产
业,建成以航空产业为主体的综合航空城,成
为南京南部重要的地区中心;远期发展目标是
形成南京都市区重要的副中心,国内领先、国
际知名的航空城。预计整个“航空城”将容纳
50万人口,形成“一城三团”的发展框架。其
中,禄口新城作为发展空间和条件最为优越的
地区,侧重于航空物流、商贸服务和通用航空
制造方面。应该说,一个基于航空都市区概念
的禄口空港新城已经呼之欲出。
目前看来,航空都市区是在经济全球化驱
动下诞生的一种新的城市概念。南京禄口机场
距离城区距离适度,腹地广阔,适合建设边缘
城市。南京禄口机场目前已经围绕物流功能成
立了空港开发区,提出了建设空港经济区和空
港新城的构想,但在产业规划上仍然停留在物
流业,在空间上也没有突破区级限制,没有与
全市的其他功能区形成良好的互动。建议在南
京禄口机场及附近区域以空港都市区为主要
内容建设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边缘城市,分担
城市功能,同时带动高淳、溧水两县的发展,并
对安徽经济腹地形成一定的辐射作用。
一是调整产业和空间规划。对原有的物流
功能规划进行的升级,建设集高端商务、商业、
研发、居住功能为一体的空港都市区。同时,对
空港都市区给予一定的经济腹地空间,突破机
场周边地区管理的区级界限,可考虑将溧水、
江宁禄口等周边地区划入空港都市区,成立专
基于航空都市区理论的空港新城建设研究
——
以南京市为例
●吕刚唐德善
●博士硕士论坛
28
——
《经济师》2008年第7期
门的市级运营机构进行独立运作。
二是与其他功能区进行统一协调。与河西CBD、新城科技园和雨花宁南IT产业集聚区、江宁经济开发区形成整合的空间分布和产业互补体系。
三是由市政府给予一定的建设和产业引导资金支持。建议借鉴其他城市空港都市区的建设运作模式,进行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主要围绕研发、商务、物流等业态进行规划建设,围绕国际贸易、物流、电子信息研发设计、航空产业等主要产业,辅以旅游、居住、度假文化休
闲功能,形成具有国际连通性的航空都市功能
区。
参考文献:
1.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
—从城市化
到大都市区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施雯.城市新概念:航空都市区[J].http:
//www.istis.sh.cn/list/list.aspx?id=4402
3.张敏.国外郊区城市体发展模式之
一——
—美国的边缘城市[J].http://www.curb.
com.cn/pageshow.asp?id_forum=006111
4.顾朝林.战略机遇期南京城市发展与空
间布局思路[J].南京市“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
课题成果汇编,2004(12)
(作者简介:吕刚,河海大学商学院博士
生,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城市发展;唐德
善,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
向:技术经济与管理江苏南京210098)
(责编:若佳)
摘要:信息资源共享是电子政务信息化的关键。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我国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在建设过程中,因为政治与经济利益分配失调、信息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出现“信息孤岛”、信息利用率低、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思路,对
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共享。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对策思路
中图分类号:F06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7-029-02
信息已经成为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生产要素。为了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世界各国正积极发展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政府,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的质量。
信息资源共享是电子政务信息化的关键所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一项在电子政府环境下政府创造、收集、分析、利用、传播和发送信息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代替手工劳动,而且是通过政府管理手段的革新,不断对政府职能、组织结构、决策方式、管理行为、运行模式、工作流程等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促进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提高政府管理的水平。
一、当前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主要解决办公自动化、
文档信息化等问题。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基础硬件的购买上;第二个阶段是应用系统建设阶段,核心的标志是“金字工程”和“数字城市”。工商、税务、财政、公安等专业性比较强的政府部门开始了自身业务系统的建设,表现形式是重在应用软件系统的购买上。这种电子政务建设的特点,主要是靠政府的各个部门,甚至强制性行政指令来推动,结果是,政府垂直管理体系的信息化水平正在不断提升,而不同垂直业务系统的横向业务集成难度越来越大。造成信息系统以行政、地域等条块分割的“烟囱”林立现象,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不能完全释放信息化的潜能,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不能很好地为创新服务型政府服务。同时,中国独特的地域环境和发展的不平衡,也加剧了电子政务整合需求的迫切性。不同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差异很大,同一地区的不同政府机构系统建设也有很大不同。而要建立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电子政务,必须将信息进行共享交换,建立互连互通、跨地域、跨行业的统一平台。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遭遇到政治与经济利益分配失调、信息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法制法规体系不完善等瓶颈,始终得不到持续、全面的发展。阻碍政府信息共享的因素有很多,有观念的问题,有部门利益的问题,有信任的问题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1.观念守旧,传统政府运作机制的束缚。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政府信息资源高度共享、高效运作的新的政府模式,是对传统政府运作机制的扬弃。而当前我国的政府管理运作机制多是在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进行,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但有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有些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叠,机构设置和行政流程有些不协调合理,办事透明度和效率低,特别是在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各政府机构各自
为政,造成了大量政府信息系统的重复建设,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同时,有些政府人员还是习惯于传统的公务文书形式。这些问题都阻碍了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互通互联。
2.信息标准不统一、数据来源复杂。不少部门和地方都建立了自己的政务信息数据库,但由于国家没有确立一个权威机构进行管理、协调和监督,缺乏统一的建设和发展,也没有统一的信息标准,造成数据交叉采集、指标口径不一致、信息流通不畅通等。政府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自行建立不规范的数据库,缺乏部门间的交流与沟通,这使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3.信息利用率低,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能力低,造成“信息孤岛”。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部门掌握着社会资源中80%有价值的信息以及3000多个信息库,但能保持动态更新和有效利用的信息库仅占10%左右,大部分信息资源都没有被充分利用,只是收藏在数据库里,处于封闭状态,形成一方面需要政府信息的企业和个人缺乏正常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大量有用信息资源锁在仓库里无用武之地。在开发利用上,原始信息多、经加工整理的少,孤立分散的信息多、交流共享的信息少,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同时信息管理水平低,信息机构不健全,难以实现全面的信息资源共享。
二、解决现存问题的对策思路
当前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核心是顺应社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的环境与条件,对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性共享,从而最大程度上满足电子政务和社会
公众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1.制定有关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有关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国家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指导意见》、《电子政务技术工程指南》、《电子政务共享共联互通平台总体框架技术指南(试行)》等。政府部门还需要制定一系列有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方案、制度、条例、规定等,在信息安全、网络信息版权、计算机犯罪等方面立法,为电子政务共建共享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机制和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
2.统筹规划,建立全国性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电子政务建设要采取“总体规划,分工协调”的原则,通过建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服务机构,负责实施电子政务信息的共建与共享,统筹兼顾,统一规划,从全局出发,规划设计政府部门协同工作的内容和流程,打破信息资源的“部门割据”、
“条块分割”的“孤岛”局面,解决信息资源垄断问题。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对各种政务信息实施一体化管理。有了组织保障,信息资源共享有了实现的基础,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才能实现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满足利用者的需求。
3.推进技术研究,改进政府信息资源基础建设,搞好政府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如何通过网络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将分散的、不
浅谈电子政务应用中的信息资源共享
●蔡月彩
●博士硕士论坛
"""""""""""""""""""""
29
——

本文发布于:2023-08-16 03:58: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654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信息   建设   政府   城市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