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论坛
shi dian lun tan
391
◎董帅虎 张志新
摘要: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在2009年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城市建设理念,随之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模式不断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青睐。本文通过对已有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从国外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成果、智慧城市的实施建设情况、我国智慧城市研究现状以及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四个方面对智慧城市建设截止到目前的研究进行述评,希望可以为我国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以及智慧城市的实施建设提供可以参考的相关经验。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综述 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智慧城市建设的日益凸显,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城市快速智慧的发展成为世界城市人口共同面对的新的难题。2008年新一次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此次危机造成的严重后直接促使世界各国寻不同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不断出现,使得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受到冲击,同时也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在2009年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城市建设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就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学者的热切关注。
wap模拟器
2018年巴塞罗那IESE 商学的全球化与战略中心公布了全球智慧城市的年度名单。IESE 运转指数已连续第五年根据详尽的经济和社会指标计算出80个国家165个城市的表现得分。熟悉的全球权力中心一直保持着自己在最前列的地位,而扩大的评估类别也使一些小城市大幅提升了自己的地位。例如排名变化最大的城市是香港,排名上升了33位,进入前10名,排在第9位,在2017年排在第42位。旧金山的排名是今年最剧烈的下滑,从之前的第五位下滑了22位,降至第27位。其他有显著改善的城市包括新加坡(+16)、奥克兰(+16)、日内瓦(+15)、哥本哈根(+14)和巴塞尔(+13);其他表现不佳的有:慕尼黑(-18)、达拉斯(-18)、波士顿(-17)、费城(-16)、温哥华(-15)和华盛顿(-14)。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处于小范围有限城市之内,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较晚,因此本文从国外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成果、智慧城市的实施建设情况、我国智慧城市研究现状以及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四个方面对智慧城市建设截止到目前的研究进行述评,希望可以为我国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以及智慧城市的实施建设提供可以参考的相关经验。
阳性克隆一、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研究综述(一)国外智慧城市理念产生过程
由于西方经济发展较快,多为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推动下城市建设理念也在不断发展,智慧城市的有条不紊的深入推进,虽然没有形成规模化效应,但是其建设水平远高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从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提出智慧城市的城市建设理念之前,就已经有许多国家对城市建设的理念进行研究与探索。美国旧金山会议于1990年正式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会议的演讲内容在会后以出版物的形式发行全球,由此智慧城市的概念开始进入全球视野。马来西亚在随后1995年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又一理念“多媒体超级走廊”,这一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影子。随后亚洲国家韩国、新加坡分别推行了自身城市建设的不同理念,分别是u-Korea 战略、iN2015计划。与此同时,欧盟国家也开始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并在《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想法。2009年IBM 公司在原有的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基础上提出了“智慧城市”真正意义上的理念与名称。由此智慧城市的正式概念开启了全球化传播模式。智慧城市理念在国外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各个国家城市建设规划的智慧化,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Micheal Batty 在研究中指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已经影响到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各个领域,在原有的城市建设发展道路上开辟除了一条新的路径。Hall 在自己的研究中参考智慧城市的理念提出了采用“智慧视野”去考察政府、企业以及社
会之间的关系,在又一层面上推动了智慧城市理念的广泛应用。Sassen 在研究中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只有市民的真正参与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建设智慧城市,可见其对人本理念的重视。综上
所述,国外学者关于智慧城市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从最初的简单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各种科学技术对智慧城建设的辅助作用、从简单的社会公共服务到以人为本和技术创新,研究的重点也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多样化而不断转变。
腓骨小头国外更加重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的构建与应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的科学化制度化才能更好的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即使的评价与反馈才能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的错误以及不足之处,更好的体现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反映城市居民的需要,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欧盟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更多的体现在科学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中的评估、例如环境、交通情况、社会保障等方面,其价值目标主要是希望通过技术的发展来实现绿可持续发展,减少废物排放,实现资源的高效实用,从而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新型的绿发展模式。2007年经欧盟授权维也纳工业大学区域科学中心颁布了《欧盟中等规模城市智慧排名评价指标》,该评价指标主要从经济、公民、治理、移动、环境、生活等方面进行六个维度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了31个一级指标和74个二级指标,以此为标准对欧盟中等规模城市建设的成果进行了评估。IBM 公司作为智慧城市的开创者,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标准,例如城市居民、商业贸易、供水设施等7个维度进行指标设计。
同时在《IBM 城市智慧程度评估白皮书》中指出,智慧城市评估应按照以下原则,一是城市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应该根据自身的城市状况进行设计;二是智慧城市建设评估应该具有全局视野,从城市发展的整体出发,多角度评估。三是智慧城市评估要更加注重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评估,及时反馈,促进智慧城市不断正确的深入推进。四是选取正确合适的对比案例,在同等条件下进行参考衡量,发现自身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2018年巴塞罗那IESE 商学院的全球化与战略中心采用21世纪现代城市运转的必要维度,如人力资本、社会凝聚力、社会治理、城市规划、国际推广和技术等指标,根据83个综合因素,对全球80个国家165个城市进行评分,从而公布了全球智慧城市的年度排名。
二、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研究综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过四十年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被斯蒂格利茨誉为21世纪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50.4%。截至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将近60%,也就意味着我国城市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占据了主要地位。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虽然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怎样推进城市发展,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目前城市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智慧城市的理念为我国城市化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也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价值目标。
试点论坛
shi dian lun tan
392
(一)国内智慧城市理念演进
智慧城市的城市建设理念在2009年有IBM 公司正式引入我国,一经引入就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注意力。国内的大多数学者从中国的国情和实时情况出发,结合我国的社会形态特点,从不同角度对智慧城市的概念进行了阐述。有的学者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去阐述,邬贺铨在研究中指出智慧城市就是应用网络技术的发展构建城市的基本框架,达到智慧生活,将物联网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李德仁在研究中将智慧城市定义为信息化数字城市、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的结合体。辜胜阻认为智慧城市是在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了智慧城市理念的产生,是现代生活理念与互联网的相互结合。也有其他学者从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进行研究,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要考虑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更要考虑到政府职能的不断完善,建设服务型政府,为人们提供更好地公共服务。宋刚在研究中,以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出发点,例如基本功平公服务、社会医疗保障水平等方面。随着国内学者对于智慧城市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智慧城市的概念也在不断地丰富,系统原理也被引入到智慧城市的概念当中。张永民在研究中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简单地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到城市建设的过程,应该是多个领域多个方面相互协同、相互联系构
成的一个整体运作的城市建设模式。王兆庆等学者认为智慧城市的建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城市经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后,再经过人工智能与城市设施的融合,在与新兴的信息网络技术的结合,再通过人的智慧管理,才可以达到构建智慧城市的目标。颜姜慧等学者从自组织理论出发,认为智慧城市是一个有复杂巨系统的组织,智慧城市的要想达到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必须遵循自组织系统演化的规律。夏浩翔等学者认为现代城市在根本上是由三个系统彼此贯通耦合而形成的"赛博—物理—社会系统",从而城市的“智慧”表现为由“生理智能”“社会智能”和广义“人工智能”等三种智能形式综合形成的“整体谐生智能”。这一整体谐生智能的演化发展过程对应于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
(二)国内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综述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完善的理论基础以及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根基。就目前而言,我国许多学者对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的角度更加深入,愈发多样化,经研究得出的理论结果为我国智慧城市的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王振源等学者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适用于我国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共设置了四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公共服务应用、公共管理应用、基础设施应用、公共支撑体系,以及13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指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必须体现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并创新性的加入了公共支撑体系指标。刘维跃等学者运用熵权/TOPSIS 组合模型构建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经模型优化和实例检验证明该模型可以成功的反映出城市
发展差距。项勇等学者基于ANP-TOPSIS 方法构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层面、网络关系层面以及评价对象层面进行研究,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19个二级指标。由此看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理论研究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评价指标只注重基础设施的评价,忽略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指标构建、评级指标构建的主体仅限于政府,而忽视了企业以及社会第三方的评估指标构建。
三、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研究述评论
综上所述,我国智慧城市理论研究以及智慧城市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时间较短。智慧城市的理念有IBM 公司于2009年正式传入中国,国内的学者才对此项研究的课题产生了研究的兴趣,可见国内对于智慧城市的研究以及建设起步较晚。基于这个原因,国内学关于智慧城市的研究,经历了从基本概念,深层内涵,重要性,构建模式,评价指标4个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学者们对于智慧城市研究的关注点也在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发生着改变,由路径、主体、技术、监督等向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文化软实力方面转变,有的更涉及到生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2017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要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打通信息壁垒,形成覆盖全国、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大平台,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由此可见,国家对于智慧
城市的见识愈发重视,智慧城市的建设也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涉及到基本的基础设施构建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还与我国长期以来的行政体制有关。随着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理论研究,学者们不断地认清智慧城市发展实施,更加冷静地思考,深思熟虑认着探究解决方案,充分的体现出了我国智慧城市无论是发展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更加的科学化、合理化。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董帅虎(1994-),男,硕士,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米诺斯文明
[1]邬贺铨.智慧城市的数据管理[J].物联网技术,2012,2(11):11-14.[2]李德仁,姚远,邵振峰.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4,39(06):631-640.
[3]宋刚,邬伦.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09):53-60.
[4]王兆庆,贺勇.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8,8(01):46-48+50.
马武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