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伤寒沙门氏菌
论新世纪以来阿巴斯创作的美学流变
【摘 要】20世纪90年代,阿巴斯正式走入世界影坛,以其独具特的电影镜头语言,蕴含丰富哲思的影片内容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电影特。然而1999年《随风而逝》之后,其电影开始探索新的未知领域,导演依然饱含对生命的哲思,依然游离在真实和虚幻的边界,只是渐渐走出了遍地金的高原,不再那么“伊朗”。 【关键词】女性;宗教;真实;虚构 一汽马自达俱乐部
2009年中考满分作文 中图分类号:J8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3-0114-01 教育督导论文
但凡谈及阿巴斯基罗斯塔米,就离不开的几个重点:采用接近现实的“纪录片手法”;让儿童作为主人公;拒绝使用职业演员。纵观导演的整个创作生涯,不难得出结论,20世纪70到80年代为其探索期,无论是《过客》,还是《经验》都尚未建立起导演的电影美学风格;直至90年代,阿巴斯才正式走入世界影坛,以其独具特的电影镜头语言,蕴含丰富哲思的影片内容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电影特。然而1999年《随风而逝》之后,其电影开始探索新的未知领域,导演依然饱含对生命的哲思,依然游离在真实和虚幻的边界,只是渐渐走出了遍地金的高原,不再那么“伊朗”。
一、形式主义下女性的困惑
新世纪最初几年无疑是阿巴斯影像形式的探索期,导演做出了更为大胆的影像化尝试,若《五》的极端镜头语言还能以“像小津安二郎致敬”加以阐释,那么《十段生命的律动》和《希林公主》则走进了另一种形式主义的彼端。
农村伦理小说
《十段》类似纪录片的呈现形式,两个机位分别对准司机和乘客,整个故事锁定在狭小的私家车空间里,作为主体的司机也参与了整个叙事过程,这就同他90年代的影片有了较为不同的对比:作为旁观者的司机-作为主体的司机;叙事空间为车外部的空间-内部的空间。《希林公主》的形式化探索则更为明显:我们所见的影片是由影片中的观众和影片中的“影片”构成的;是通过无数女演员的“看”和观众的“听”来构成的。这一次,整个故事的发展空间依旧被牢牢锁在了一个不可变更的固定空间:影院。 青春变成鱼尾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