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领域干部“微腐败”问题的产生原因及治理机制作者:李丹青来源:《廉政文化研究》2019年第04期 武汛
摘 要:在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中,基层党员干部的“微腐败”问题是影响精准脱贫工作成效的主要因素之一。精准扶贫领域干部“微腐败”问题主要表现在扶贫项目管理过程、政策制定执行、工作责任意识三个方面,需要从资源配置、思想认识、地方发展和制度建设中寻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近年来,四川省X县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将整治扶贫领域干部“微腐败”问题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构建起协作型立体化监督机制、点对点聚焦型问责机制、多层次科学化管理机制、全覆盖信息化沟通机制和容错纠错灵活型激励机制,着力推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到“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精准扶贫;微腐败;治理机制循证护理
歌迷大世界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19)04-0059-08
新疆日报应力强度因子 精准扶贫领域干部“微腐败”问题,即发生在众身边的基层干部私用乱用公权力、懒政
怠政等不易觉察的消极腐败现象。2018年是全国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国务院扶贫开发小组在2018年初即发出通知在全国范围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提出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八项具体要求中指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以及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还很严重”[1],并强调“要继续加强执纪监督问责,不断扎紧制度的笼子,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1]。在此背景下,我们在深入四川省X县进行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对该县近年来在精准扶贫领域干部“微腐败”问题整顿治理工作进行了考察研究,并在总结该县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试图探索治理精准扶贫领域干部“微腐败”问题的长效性、制度性方案。余粮收集制
一、精准扶贫领域干部“微腐败”问题的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