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的私密性营造作者:于贞贞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年第10期卢启迪
摘 要:图书馆作为人们交流、工作、学习和获取信息资源的一个必要场所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它不单仅仅是借阅书籍的书库,更应当按照不同的功能需求及精神需求对空间进行合理划分,满足人们交流、工作、学习和获取知识的一个更加综合的公共活动场所。文章就以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图书馆为例来剖析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维尔·阿雷兹是如何从新的公共空间设计理念出发对其进行设计与整体布局,如何让公共空间既满足共享这一主要条件,又能保留个人工作学习的私密空间。 关键词:公共空间;私密性;空间营造
一、公共空间与私密性的概念
(一)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听起来是个广为人知的词语,但笔者在查阅文献资料时却发现扑杀“公共空间”2011年11月13日一
词在学术上未曾有过明确概念解析,它是由“褚世新公共”(the public)和太仓实验高级中学“空间”(the space)两个概念组合而成。“公共”在辞海中解释:一是从所有权来说,是属于社会的,例如公共财产,其主体特指国家;二是从使用权与用途来说,是公有公用的,例如公用设施,其主体则指代不特定的社会大众。“空间”的释义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特别要注意的这里的“安康汉江网讯空间”是没有进行组合词语的空间,不等同于意识空间、网络空间等。
(二)私密性
私密性属于环境心理学的范畴,是指主体(个体或者体)对于客体(主体之外的他人及人)接触自身时的选择性与控制性。私密性使得主体获得与之相对程度上的安全感。可以说私密性是人的本能属性,可以有选择性地支配环境,与人交流时保留、隐匿或是充分展现自己的情感。
二、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图书馆
维尔·阿雷兹与其他知名建筑大师一样极其注重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他把建筑当作
一个介入物对城市进行有效干预,以一种强有力的方式使得建筑切入到环境当中。他评价自己的设计说,“我的建筑从不会在外观的第一眼就使人惊讶,必须要亲身体验”。乌得勒支大学图书馆是维尔·阿雷兹建筑风格的一贯延续——简洁明了的建筑形体,半透明材料的大量运用,建筑空间内部的复杂性与灵动性,变化多端的建筑表皮及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彩搭配。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与西方的咖啡馆、沙龙等共同演化成了现代的公共空间,其特点就是自由、开放、交流和共享。乌得勒支大学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研究的经典案例在于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建筑,本该呈现的是公共性与开放性,而它耐人寻味的内部空间在图书馆该有的交流共享上又给到使用者足够的私密性。笔者以场地、空间、表皮与材质及内部空间设计要素四个方面来解析乌得勒支大学图书馆的设计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