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州市迎宾苑小区综合提升改造工程为例
◎孙松
摘要:老旧居住区的更新与改造作为目前城市更新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政策背景的深入以及实际矛盾的彰显,已全面推展开来。在实际的改造过程中,有部分居住区自身由于建成年代久、体量小、先期规划未预留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配套设施,因此在实施改造过程中可用于提升优化的资源十分有限。本文从共享理念入手,通过对共享维度的分析并以典型老旧居住区为研究对象,提出街区共享的建设方案,包括构建慢行系统、口袋公园、利益共享等,最终使此类型的居住区深度参与城市更新,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让老旧居住区成为城市成长坐标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精彩点。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关键词:共享理念;老旧居住区;慢行系统;口袋公园;城市更新
老旧居住区因建成时间久远,随着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先期城市建设规划的落后,城市内部拥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成因使得老旧居住区的问题与矛盾越来越尖锐。城市化进程发展至今,从增量扩张到存量优化也使得城市更新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并付诸实践。老旧居住区的更新与改造作为目前城市更新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约利用城市存量土地,改善人居环境以及增强城市活力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苏州市老旧居住区综合整治工作始于2005年,通过定计划、组织、稳步骤等一系列举措逐步提升了老旧居住区的整体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2019年,苏州被住建部列为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之一。
2019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3号文关于印发《苏州市宜居示范居住区评价办法》的通知中指出,老旧居住区宜居评价内容包括适特设计、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安全保障、环境管理、人文关怀、物业服务等七个方面。对评价方式、评价程序以及定量评价内容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其中定量评价分值由特项、基础项和加分项三部分构成,其中特项包括适特设计和海绵城市两项分类,基础项、加分项包括规划设计、环境管理、安全保障、物业服务和人文关怀五项分类。老旧居住区满足宜居评价要求,需同时满足特项≥30分,且基础项≥60分,且总分≥100[1]。
新的历史时期,苏州将以城市更新作为新的引擎,推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在改造内涵上下功夫,采用“微改造”策略,保留城市中老旧居住区所特有的历史、地理以及人文风情,在延续城市文脉同时,塑造具有地域特的城市景观。
一、迎宾苑小区综合提升改造工程实践
(一)项目概况
迎宾苑小区隶属苏州市高新区枫桥街道,北临华山路,东临塔园路,西侧紧邻东浜新苑南区。作为较早的商品房小区,周边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在500米半径所对应的10分钟生活圈范围内,包括了文体活动中心、中学、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医院、日间照料中心和商业街等。
小区容积率按1.2进行建设,于1989年建设完成。建筑面积1.98万平方米,区内建筑包括5栋住宅楼,1座门卫,5排非机动车车库,居住总户数为40户,主要居住人口为本地居民。其中户籍人口为558人,外来常住人口为302人。居住人口年龄分布来看,25岁以下占比最高,主要为儿童青少年人,占35.5%,5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比例的20.5%。25-49岁人口占比达到44% 。
从区域平面来看,迎宾苑小区位于东浜新苑南区东侧,目前与东浜新苑南区共用汽车出入口,由物业进行统一管理。小区因建成时间久远,中间虽进行过房屋维修,但现状依旧破损严重。主要表现为瓦片破损、屋顶漏水、墙面粉刷层脱落,局部渗水等。结合对屋顶和墙面的实际调研,整个小区五栋建筑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漏水渗水现象,建筑亟待修缮。其次,先期规划中,由于未预留后期可用于现代生活需求的活动设施,如停车位、休憩广场、健身活动设施、社区用房以及其他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的适老服务设施。因此,此次改造中,除去建筑工程本体的更新改造外,关于居民人文关怀的打造成为此次改造遇到的最主要难题。 另外,从枫桥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来看,其发展思路是在呼应中核主城大格局基础上,更加关注城市
功能的调整与完善,提出“呼应主城中心,建设高新区中心配套区和宜人居住片区”的城市发展定位;以整合、完善、传承、提升为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以“显山亲水、宜居城区”为总体发展目标[2]。因此,在改造中,从设计上如何承接城市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增强居民对改造居住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这也是此次改造的另一难题。
(二)设计理念
针对上述情况,在明确改造目标的同时,从设计上积极探索解决此问题的对策,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结合区域规划定位等,提出“共享”理念,并将这一理念充分运用到此更新与改造实践中。在解决此居住区面临的主要难题的同时,也为此类建筑尺度小、后期规划资源不足的老旧居住区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让此类型的老旧居住区也能深度参与并实践城市更新,通过设计整合地域资源,完善城市功能,以此激发城市活力。
(三)设计策略
1.打造慢行系统共享社区生活设施
迎宾苑位于东浜新苑南区内,由东浜社区共同进行日常管理。目前东浜新苑南、北两区均有一处中央休闲广场与健身运动场地。设计初期,选择对两处活动广场进行全天候观测,以此分析活动广场以及
设施的使用情况。从观测结果来看,东浜新苑南、北两区在一天中对公共设施的使用时间主要集中在12:00-21:00之间,尤其在傍晚时间对健身设施的需求比较饱和。
针对此种情况在设计方案上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满足社区不同年龄层次对公共设施的使用需求。另外,通过对东浜新苑南、北两区进行实地走访以及发放问卷调查,社区居民对通过街区共享打造街区活力慢行系统表现出极大的赞同。通过街区共享,打造街区活力圆环,一方面迎宾苑通过慢行步道可达两个社区主要的休闲活动广场、社区服务中心、中心花园、日间照料中心等区域,共享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另一方面,通过慢行步道,将社区的居民引导至社区外围可以使用的街边公园或活动广场,疏解因活动设施使用饱和导致的资源供给不平衡问题。这对激活街区的活力,构造活力街区提供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规划的慢行步道恰似城市生长的“活力纽带”,将街区资源进行了有效的串联,并大大提高了城市资源的利用率。其次,慢行系统的构建中,以枫桥片区的地域文化为依托,在走行途中,设置主题节点以及具有枫桥文化特的雕塑、小品和构筑物,作为城市片区文化的延伸,让社区居民在走行运动中,逐步增强社区以及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外,后期可将慢行系统扩至枫桥街道其他片区,构筑立体、全方位的慢行系统网络,并积极与环古城河慢行系统发生关联,为城市更新,助推城市转型升级提供思路与实践。
青岛国际电影节2.营造口袋公园共享城市休闲空间
口袋公园通常指尺度和规模较小的城市开放型公共空间,具有一定的
水银肥肠(下转第206页)
可以转换为电能和热能。太阳能是核聚变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太阳能的生产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需求。在房屋建筑中合理使用太阳能可以提高建筑物的隔热效果,而又不损害环境。 我国使用的风能比一些先进国家少,风能是可再生资源,例如太阳能,风能也是可回收利用的,对环境友好。许多设备通常与建筑结构密不可分,并且需要消耗大量电力才能运行。因此,企业可以在现场安装风力涡轮机发电,从而为工程设备和照明系统提供动力,从而实现节能目标。
(五)节水技术
建筑工程的应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合理使用节水技术,不仅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技术水平,而且促进了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绿,健康。在建筑项目的施工阶段,只需要将建筑技术和节水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建筑质量和改善节能指标。可以看到使用节能建筑技术。很重要。
池州学院学报编辑部因此,坚持质量与节能共同发展的基本方针,在此基础上采用合理的节水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建筑的环境友好性。
四、结语
在现阶段,节能建筑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已逐渐成为主流趋势,不仅引起了各阶层的关注,而且也成为建筑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突破技术发展的极限。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步加快的形势下,当前房屋的开发建设也越来越快,造成资源的浪费越来越大。在建设项目中有效利用节能施工技术可以大大减少资源浪费,使人们的现代生活更加节能环保。
(作者单位:合肥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作者简介:苏伟伟(1986-),大专,非国有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
参考文献
[1]卢夷梅.房屋建筑工程中绿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7(51):18-19.
中国商检局[2]叶留华.建筑工程中绿节能施工技术的综合分析探索[J].科技风,2017(25):89.
[3]王义勇.建筑工程绿节能施工技术应用[J].四川水泥,2017(12):104.
分散性和服务性。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街心公园、小型绿地、社区小公园等都可列入口袋公园范畴。口袋公园的布置与规划在改善城市环境,解决居民对公园的需求层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迎宾苑北侧沿街商铺前设有停车场地,由于此区域日常停车利用率不高,因此部分区域就形成了较为单一的灰空间。设计上利用东入口北侧街角灰空间,在保证沿街商业停车位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结合小区入口形象,通过设置连廊、座椅花坛、儿童娱乐设施等营造具有空间特的街边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的营造面弥补了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缺失,为住户居民日常休憩、儿童游乐提供了场所。另外,沿街边开放的口袋公园也给城市其他居民创造了日常可使用灵活休闲空间。从灰空间变成日常休憩娱乐的街角公园,此区域的改造不仅优化了街区环境,提升了区域的空间活力,对城市更新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构造多元主体共享社区发展红利
在社区的共同治理格局中,多元主体主要指政府、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社会组织、企业以及居民等。共享社区的发展也主要指以上组织以个人或者联合的形式参与社区的共建、共治从而实现共享的过程。
安徽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在本案中,针对社区目前面临的资源少、老龄化趋势严重,生活设施缺少等问题,积极探索多组织主体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社区物业服务等方面,完善补足社区短板,从而构造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社区发展红利。
例如在社区公共服务方面,发掘可以利用的建筑灰空间,如社区用房闲置空间,通过引入市场力量进行改造并经营,提供如技能培训、晚托、自主创业平台、日间照料中心等多样的便民服务。在完善小区公共服务的同时给予参与主体市场利润回馈,实现市场主体和社区居民的长期共赢[2]。
二、结语
本文以苏州迎宾苑老旧居住区综合改造工作为契机,在梳理了老旧居住区现状问题后,依据苏州市宜居示范居住区评价办法,试图在人文关怀、适老化设计等条件限制下,通过探寻契合自身发展的主题定位、设计理念。将共享理念充分运用到此次改造中,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与方案。此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的探寻与实践也为苏州类似老旧居住区在后续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作者单位:中铁华铁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苏州设计院)参考文献
[1]苏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关于印发《苏州市宜居示范居住区评价办法》的通知(苏住建保[2019]3号)[S].2019.
[2]苏州高新区规划分局.苏州高新区枫桥片控制性详细规划[S].2007.
[3]陈铭,袁野,石新宇.共享视角下的老旧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0(10):16
3-164.
(上接第2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