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2-4956 CN11-2034/T
实验技术与管理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第38#第4朗2021年4月
Vol.38 No.4 Apr. 2021
把乐带回家2012DOI: 10.16791 /jki.sjg.2021.04.004
罗駿、周小丁2,杨杰3
(1.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2.四川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四川成都610065; 3.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广汉618307 )
摘要:为实现_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融合,高校实验室需要从牛态学角度出发,分析这•体系的构成要素,并通过战略规划与组织保障融合、环境融合、资源融合、主体融合、过程融合等,充分利州卞态资源,如校 园资源.企业资源、政府资源、资本资源等,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牛态环境,并通过这一 1•:态环境提高高校
“双创”教育的效果与效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融合;生态资源;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4956(2021)04-0015-03
Research on ecological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y laboratory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LUO Jun1, ZHOU Xiaoding2, YANG Jie3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 China;
2.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 China:
3. China Civil Aviation Flight Academy, Guanghan 618307,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realize the ecological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university laboratories need to st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 f ecology and analyze the elements of this system, and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 f strategic planning and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the environmental integr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subject integration, process integration, etc., to make full use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such as campus resources, enterprise resources, government resources, capital resources, etc., forming 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rough thi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effect and etTiciency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be improved.
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cological integration; ecological resources;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关于全国创新创业工作,国务院多次下发相关文 件,如《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 施的意见》(国办发〔2015〕32号)、《关于建设大众 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6〕35号)、《关于建设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7〕54号)等,以促进此项丁.作的开展。截至2019年底,M务院共批准区域示 范基地、高校和科研院所
示范基地、企业示范基地120 个,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创、丨卩.在全_范围的普及和推广:教育部也非常重视“双创”I:作,印发了《关于中央 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并提 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卨卨等教育质量的内在
收稿日期:2020-09-20 修改日期:2020-10-11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0“基于生态视角的高校教育科研服& •:位一体协同共生机制研究”(2018ZR0123)
作者简介:罗骏(1965—),男,四川雅安,博十,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信息管理、协丨H]创新等.******************
引文格式:罗骏.周小丁,杨杰.高校实验宰4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融合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丨,38(4>: 15-17.
Cite this article: LUO J, ZHOU X D. YANG J. Research on ecological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y laboratory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21, 38(4): 15-17. (in Chinese)2015上海工博会
16实验技术与管理
要求,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 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建立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已成为各高校的共识。而 在一些高等院校,作为“双创”生态环境组成部分的 实验室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重理论、轻实 践”的情况,其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许多实 验室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各自为政,资源浪费比较严 重[11,其设施、教学资源及平台等优势并没有在创新 创业教育生态环境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基于此,本文 将高校实验室视为“双创”教育生态的一部分,研究 其与高校“双创”教育生态环境的融合。
1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研究文献回顾
国内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 下5个方面:一是介绍分析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 统的经验,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等,并与国内对比,出差距,获 取启示&5];二是从院校层级属性角度,分别对高水平 大学[6]、地方本科院校[71、高职院校[8]等教育主体如何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探讨;三是基于生态位 理论[9],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式的内涵、结构和运 行方式展开研究[1<)];四是从合作、互利、共生三个层 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五是从长期发展角度,着眼于横向协作体系与纵向学校体系,完善创 新驱动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13]。
国内关于高校实验室生态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有研究从生态学角度,运用生态学的观念、方法,
把高校实验室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分析高校实 验室生态体系的构成要素,探讨影响和促进实验室建 设发展的生态因子及其相互关系,提出实验室可持续 发展目标和优化对策[14]。关于高校实验室与创新创业 教育生态融合方面的研究,国内还没有从融合的视角 进行探讨,而主要从发挥高校实验室功能及作用[15]、实验室功效再造[1]、实验室共享[16“71、实验室开放[18]、建设“双创”背景下校企共建[19]等方面研究实验室 与“双创”教育之间的关系。
综上可知,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研究方面,对高 校各要素、各主体间以及高校间、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高校与政府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融合研 究不足,有待深人探讨。
2实验室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融合黑龙江北开职业技术学院
通过高校战略规划与组织保障融合、环境融合、资源融合、主体融合、过程融合等,充分利用校园资 源、企业资源、政府资源等,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生 态环境。2.1战略规划与组织保障融合
战略规划是指高校实验室与学校战略的一致发展,同时要结合高校实验室设施、教学资源及平台优 势,对学校的战略发展进行分解,创新高校实验室的 自身发展规划。如我校实验室的战略规划与学校“双 一流”建设和办一流本科战略规划一致,突出“先进 性、专业性、课程性、创意性”四位一体的创新实验 室建设及运行管理模式,提高实验室运行管理效能,加大开放共享力度,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实验条件。
组织保障是在学校内建立跨部门、跨职能的矩阵 组织机构,保证实验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 的实验条件。如我校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人事处、教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财务处、科学技术发展研 究院、后勤管理处、保卫(部)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及 业务实体形成了矩阵组织机构。
融合学校战略规划与组织保障,能够有效促使校 园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的顺利开展。
2.2环境融合
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的研究,王章豹等将 其分为文化环境、资源环境、制度环境等[M];徐志怀 将其分为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设施的内环 境和由政策、金融、文化、管理、信息、技术等组成 的外环境[1()]。本文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分为政治 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主 要指创新创业政策、制度、规划等。经济环境包括经 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等。文化环境包含 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教育等。社会环境则指人们 对创新创业的氛围、评价和认知:,
高校实验室与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融合应体现在所 提供的各种实验课程、科学研究、实践项目、生产实 习、创业训练等。以我校为例,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 建立了创新创业智能化自主实验平台综合运行管理系 统,提供课程教学实验(如化学设计实验)、科研实验 (如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抗体技术实验)、生产实验(如23价肺炎球菌疫苗GM P生产制备实验)、创业训练实 验(如金融投资模拟交易)等,
实现了实验室与创新 创业教育环境融合。
2.3资源融合
“双创”教育生态资源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正常运转的关键要素,是各主体进行“双创”教育实 践的重要“材料”。依据有关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资源的分析,本文将其按主体分为5大类资源,即院 校资源:课程体系、实验室、教师、校友等;企业资 源:实践导师、融资投资、实践平台等;政府资源:政策扶持、财政资金、创客园区等;创业实践资源:
罗骏.等:高校实验室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融合研究
实训基地、孵化基地等;资本资源:风险投资、金融 信贷等。
我校作为国办发〔2016〕35号批准的首批高校和 科研院所示范基地拥有丰富的实验资源。目前有8个 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15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11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56个学院专业实验室、5个国 家重点实验室、4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6 个虚拟仿真实验实验教学项目。截至2018年底,全校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约67.85亿元,教学实验室 使用面积13万m2,共开出1300门实验课程,生均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约7.7万元,生均实验室使用面 积约3.44 m2,全年实验教学总量达到450万人学时。此外,还有4个大学生“双创”示范平台:智能化全 天候主实验平台、现代医学大学生“
双创”实验平 台、人文社科综合大学生“双创”实验平台、物理前 沿与电气新技术大学生“双创”实验平台。我校将上 述5大类资源有机融合,提高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 境运行的有效性。
2.4主体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包括高校各组织、科研机 构各组织、企业各组织、政府各部门、投融资机构各 组织、学生等多主体,构成“双创”教育生态主体集 合。通过课程实验教学项目、课程实验教学中心、校 级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实验教学 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各级、各 类实验平台,聚集企业各组织、政府各部门、投融资 机构各组织等多主体,建立实验平台综合运行管理系 统,使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中的多主体通过实验平台进 行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实现创新创业教 育生态有效运行的多主体融合。
我校将56个学院专业实验室、6个虚拟仿真实验 实验教学项目、4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1个校 级实验教学中心、15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8个国家 级实验教学中心、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整合为一体 化实验平台,建立创新创业智能化自主实验平台综合 运行管理系统,并通过管理系统实现多主体交换、能 量转换和信息传递,实现在“双创”教育生态环境中 的多主体融合。
2.5过程融合
创新创业过程是“双创”各种相关要素与“双创”在各阶段的活动有机结合。奥利佛认为,“双创”相关 要素包括:决定成为一个创业者、选择创业机会、进 行创业机会评估、组成创业团队、研究拟定创业经营 计划书、展开创业行动计划、早期的运营和自身管理,取得个人和企业的成功[21]。刘沁玲等认为,“双创”阶段包括:进行创意、确定目标、创新设计、创业计 划、融资、创建组织、创造价值[22]。斯晓夫等认为,
创新创业活动阶段包括:创意、创新和创业阶段。创
意是一种灵光闪现,创新是创意的体现,创业者是创
新的实践。创意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创新是一种新
的思想体现,以及新思想首次商业化的过程,创业是
价值创造的实践[23]。简单来说,创新创业过程融合就
是创新创业各种相关要素贯穿创意、创新、创业全过 程。而高校实验室与创新创业过程融合,就是高校实
验室提供的创新创业各种相关要素贯穿创意、创新、
创业“三创”全过程。
在创意阶段,应利用实验室设施、资源及平台优
势通过案例、宣讲、会议、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大
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以及进行创意素质及文化教育。在
创新阶段,利用实验室设施、资源及平台优势,采取
实训、模拟、仿真、路演等形式,对创意进行验证,
使其符合商业化运作。在创业阶段,利用实验室资源
及平台优势,进行融资、孵化、商业化运作等支持。
通过创意、创新、创业三个阶段达到创新创业的过程
融合。
3结语
本文对高校实验室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在环
境融合、资源融合、多主体融合、过程融合进行了初
步探讨与研究,可以预期高校实验室与高校创新创业
教育生态融合,能提高“双创”教育的效果与效率。
由于本文仅进行了初步探讨,在高校实验室与高校创
新创业教育生态融合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还有待深人
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邓文婷.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功效再造
[J].高教探索,2016(1): 96-99.
[2]隋姗姗.钱凤欢,王树恩.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基于国外经验比较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角度[J].
科学管理研究,2018(5): 105-108.
[3]葛宏翔.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J].中国成人教育,2017(10): 116-119.
[4]姚小玲,张雅婷.美国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探
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 122-127. [5]陈静.高校主导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D].长春:东
北师范大学,2017.
[6]卓泽林.赵中建.髙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
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6(3): 64-71.
[7]杨刚要.基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
系构建[J].科技创业月刊,2016(10): 86-88.
(下转第35页)
杜鹏英,等:宵能制造竹景下多方协同的信电类交叉复合实践平台的构让35
业实践、职业培训等,有效提高了教师及学生的参与 度以项丨1驱动、赛研相促、科研互动的校企联动组 织形式和双W队指导模式,全面实施4年不断线的学 生创新应州能力培养,并取得较好的成效,学生先后 在智能制造、机器人创新、智能汽车等竞赛中获得国 家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浙江省一等奖18项、二 等奖31项等
5结语
经过多年建设,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多方协同的一 体两翼信电类交叉复合实践平台建设初显成效,形成 了技术链路、教学体系、实训平台、实践能力、创新 活动等体系化的培养模式。该模式具有产业导向和学 科导向融合、校企政多方协作、资源整合优化、多管 共享等特点平台面向全校及社会开放,“1311”的层 次性交叉复合实验实训平台为智能制造交叉复合实验 实训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教学改革稳步前行。平 台建设模式为资源有限、拟构建同类实践平台的院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实施策略。建设W队先后在不 同层面的仝国智能制造实践教学会议及师资培训会上 进行了经验分享,接待了多所学校的来访学习交流,获得了较好的辐射效果: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谢笑珍.“产教融合”机理及J t机制设汁路径研究[J].高等丁.
程教ft•研究,2019(5): 8丨87.
张戈,张学军,朱玉平,等.智能制造背景下T程训练中心
建设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 34(2): 209-213.
[3]刘朝华,李小花,张红强,等.新T: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内动
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
69-72.
[4]赵四化,袁慧,王琪.新T.科背景下f丨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研究[J].成都丁.业卞院学报,2019⑴:98-101.
[5]胡明茂,孙煜,齐二石,等.新I:科背景下的地方应用型丰
科院校实践教学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 38(7):
223-227.
[6]张凤宝.新T.科建设的路径与方法刍论:天津大学的探索与
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7>:8-12.
[7]彭熙伟,廖晓钟,冬雷.H动化G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
2012江苏数学
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丨6(1): 72-74.
[8]郭海涛.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抿
中国经纪人登录架[J].湖南社会科学,2014(2): 67-68.
[9]王黎萤,陈劲,阮爱君.创新铟T枰科技人才的胜任力结构
及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增刊2): 21-25.
[10]杨毅刚,孟斌,王伟楠.堪】_•O B E模式的技水创新能力培
养[J]•高等T.程教育研究,2015(6):24-30.
(上接第17页)
[8] W ifi午.从丁•过程导向的高职院校创新创、Ik教态体系的
构让[J]•教疗勺职业,2016(23): 42-45.
[9]张超,张广._外高校创新创业教系统培育的经验和启
以:基于生态位理论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8(增刊1):
147 149.
[10】徐志怀.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丨k教疗生态校式的机理及运 行方式[J】.教育评论,2016(6): 83-86.
[11]个储学.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战略及其构建[J].中
_成人教ff,2017(23): 33-37.
[12]胡家保.创新驱动视域下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J].
教育评论,2018(3): 62-66.
[13]徐小洲,倪好.面向2050: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愿
景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8(1): 53-56, 103.
[14]张艳.岛校实验室生态系统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9(7):
116-119.
[15]胡徐胜,纪萍.创新创业新背景下更好发挥高校实验室功能
的探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11):224-225.
[16] 张海生,黄利利.创新创、Ik教育背景下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
研究[J]•纺织服装教育,2019(2): 167-169, 177.
[17] 上鸣.协同创新下实验室优质资源的共享研究[J].四川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13(4): 126-129.
[18] 尸洪峰,初士兴,郭振宇,等.支撑创新创业的实验室开放
保障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
36(6):274-277.
[19] 杨«丨,吴长伟.“双创”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研究与探
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5):5-6.
[20] 卫章豹,李杨,王育行.高校创新创、丨k教育内外部生态环境
分析及优化策略[J].合肥T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可吸入颗粒物
2018(1): 111-118.
[2丨]张玉利,李新舂.创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2] 刘沁玲,陈文华.创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3] 斯晓夫,吴晓波,陈凌,等.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