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的建筑设计

阅读: 评论:0

隋唐五代的建筑设计
1.隋唐五代建筑历史背景
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富有创造力的高潮时期。隋和初唐的建筑风格基本上是两晋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延续。从盛唐(8世纪)开始,融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逐渐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创造出空前未有的绚丽多姿的建筑风貌。中国古代的宫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和形式至此已基本定型,高坐式家具形式也已稳定下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残破,十国中如南唐、吴越、前蜀、后蜀保持相对局面,建筑仍有发展,并影响到北宋前期的建筑。
2.隋朝建筑历史特点
李富春隋朝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并且其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柩窗,风格庄重朴实。
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其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逐步增多,砖墓、砖塔的数量增加;琉璃
的烧制比南北朝进步,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在建筑技术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木构架的作法已经相当正确地运用了材料性能,出现了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料匠。
建筑与雕刻装饰进一步融化、提高,创造出了统一和谐的风格。住宅,根据主人不同的等级,其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的遗址,无论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
2.1 隋朝典型建筑设计——赵州桥
赵州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赵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
图1 赵州桥全景
2.1.1 赵州桥的建筑特点
  (1)拱形
赵州桥的拱用于跨度比较小的桥梁比较合适,而大跨度的桥梁选用半圆形拱,就会使拱顶很高,造成桥高坡陡、车马行人过桥非常不便。二是施工不利,半圆形拱石砌石用的脚手架就会很高,增加施工的危险性。为此,李春和工匠们一起创造性地采用了圆弧拱形式,
使石拱高度大大降低。赵州桥的主孔净跨度为37.02米,而拱高只有7.23米,拱高和跨度之比为1:5左右,这样就实现了低桥面和大跨度的双重目的,桥面过渡平稳,车辆行人非常方便,而且还具有用料省、施工方便等优点。
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  (2)敞肩
  与以往拱桥不同的是,赵州桥建造时对拱肩进行的重大改进,把以往桥梁建筑中采用的实肩拱改为敞肩拱,即在大拱两端各设两个小拱,靠近大拱脚的小拱净跨为3.8米,另一拱的净跨为2.8米。这种大拱加小拱的敞肩拱具有优异的技术性能,首先,可以增加泄洪能力,减轻拱可洪水季节由于水量增加而产生的洪水对桥的冲击力。古代佼河每逢汛期,水势较大,对桥的泄洪能力是个考验,四个小拱就可以分担部分洪流。据计算四个小拱增加过水面积16%左右,大大降低洪水对大桥的影响,提高大桥的安全性。
(3)单孔
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方法,一般比较长的桥梁往往采用多孔形式,这样每孔的跨度小、坡度平缓,便于修建。但是多孔桥也有缺点,如桥墩多,既不利于舟船航行,也妨碍洪水宣
泄;桥墩长期受水流冲击、侵蚀,天长日久容易塌毁。因此,李春在设计大桥的时候,采取了单孔长跨的形式,河心立桥墩,使石拱跨径长达37米之多,既方便船只航行,也方便洪水宣泄。
2.1.2 赵州桥的建筑材质与工艺
赵州桥建造时选用附近州县生产的质地坚硬的青灰砂石作为建桥石料。在石拱砌置方法上,均采用了纵向(顺桥方向)砌置方法,就是整个大桥是由28道各自独立的拱券沿宽度方向并列组合而成;拱厚皆为1.03米,每券各自独立、单独操作,相当灵活。每券砌完全合拢后就成一道独立拼券砌完一道供券,移动承担重量“鹰架”,再砌另一道相邻拱。这种砌法有很多优点,它既可以节省制作“鹰架”所用的木材,便于移动,同时又利于桥的维修,一道拱券的石块损坏了,只要嵌入新石,进行局部修整就行了,而不必对整个桥进行调整。
沈阳1949hplc图2 赵州桥底部
2.1.3 赵州桥的文化内涵
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引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赵州桥的设计构思和工艺的精巧,不仅在
我国古桥是首屈一指,据世界桥梁的考证,像这样的敞肩拱桥,欧洲到19世纪中期才出现,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多年。
图3 桥栏雕刻
小额信贷运作与管理3.唐朝建筑历史特点
选煤论坛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
城中最为严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建筑处理愈趋成熟。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3.1唐朝典型建筑设计——佛光寺
    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寺庙建筑历史上的代表作品,其最早兴建于唐代前期,后在灭佛运动中土崩瓦解,如今的佛光寺东大殿已经是晚唐时期的重建建筑。在我国建筑历史上,佛光寺东大殿的大量建筑特点被后人借鉴。其建筑构造、空间结构、装饰手法都独具特,不仅展示了建筑美学,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建筑技法的前沿水平。
3.1.1 佛光寺的建筑特点
佛光寺东大殿采用了经典的“三层”形式结构,整个大殿由屋架层、铺作层、柱网层三层构成,顶层为屋架层。三层建筑构架之间互相依托,但又相对独立。其中屋架层大量的采用了大叉手结构,取代了传统的矮柱结构,具有鲜明的唐代木构建筑特点。铺作层作为佛光寺东大殿的核心结构,其主要利用木料咬合的方式构建整体结构。并采用了乳栿作为主体部分,可以有效地控制断面面积,确保结构的稳定性。为了减少小结构木料与大断面木料的榫接,铺作层的小结构木料通过栌斗放置在柱顶,避免在受外力影响时,小结构木料因支撑力不足而导致的整体结构损毁,进而增加了大殿的抗震和抗压能力。底层的柱网层依据铺作层榫接点的位置进行有序排列,外层柱列具有明显的“侧脚”设计,即柱脚向外倾斜一定的角度,以增加结构的抗压能力。柱列的顶端采用了“升起”设计,即外圈柱列的顶端高于内圈柱列,以形成铺作层一定的弧度,可增加视觉美感。

本文发布于:2023-08-15 23:00: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645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筑   结构   增加   采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