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犯焉识 读后感

阅读: 评论:0

鸡解剖图读《陆犯焉识》有感
东风汽车公司电视台>陶瓦人一生只死一次,草草地就死了,比来到这个世上还不由自主。 ——严歌苓
每每高考一结束,很多高中门口都会拉着横幅庆祝高三学子们取得的佳绩,此时在很多人眼中他们嫣然成为了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而得到这个称号,在几十年前,未必是什么好事。因为在长达十多年的浩劫中,除了人们熟知的章伯钧、罗隆基、龙云等受到巨大冲击,更多的是来自基层的众多右派分子。孤立无援的他们被派到边疆、农村、监狱进行劳改甚至有人最终客死异乡。
严歌苓的《陆犯焉识》恰恰是对那个时代最好的注脚,这本书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还是要归功于张艺谋导演将《陆犯焉识》拍成了电影《归来》。在《陆犯焉识》的字里行间我们就可以看到,严歌苓的文字独具画面感,在她的文字里不论是人还是物都是鲜活的,甚至连她笔下的时代都是鲜活的。看了电影《归来》,以为那个面容黝黑憔悴高瘦的男人是我最先认识的陆焉识,一个为了见冯婉瑜一面从监狱里逃出来在天桥上被抓住的老男人。后来读了《陆犯焉识》才发现这只是他的冰山一角。从衣食无忧的贵家风流少爷到西北大漠上服刑的犯人“老几”,从精通四国语言的海归博士到整日蓬头垢面为了生存而斗争的口吃老头,这样
巨大的落差皆发生在一个人身上——陆犯焉识。陆焉识的一生算是悲喜掺半,前半生衣食无忧,肆意张扬,后半生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但同时他又是幸运的,因为在苦难的后半生里他明白了自己的内心,明白了他真正爱的人是谁。但《陆犯焉识》的结局总是这样猝不及防,陆焉识还未来得及与冯婉瑜好好相处,便天各一方永远的与那个娴静端庄的女人告别了。或许生前不相认,愿死后长相守,陆焉识和冯婉瑜早已看清彼此的内心,陆焉识爱冯婉瑜,冯婉瑜也爱陆焉识,长到他们不用在归来的路上彼此翘首以盼,从此山水相逢,永不分离。
《陆犯焉识》这本书,四百多页,看上去很厚但读起来不会太慢。读书快的人从午后一气读到傍晚,是可以读完的。书的前半部分以大学教授陆焉识被错定为“右派”而被发配到西北的荒漠农场劳改为主线,后半部则以结束后,陆焉识回到上海和妻子冯婉喻重聚的故事为主线。相对于前半部分书的后半部分故事张力很强,这也是我们熟悉的严歌苓的创作风格。但就我个人而言,我倒是更喜欢前半部讲述陆焉识劳改经历的部分,因为这虽然不是严歌苓经历过的事情,但她显然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辅以她作家独有的想象力,写的极有生气。比如这一段:老几走到病房窗下,掰一牙儿南瓜,把自己藏下的糖精片拿出来,抹一层甜味上去,再将南瓜塞进窗缝。过一会儿,他感觉一张嘴伸上来,接着,舌
宁波阿克苏诺贝尔头舔舐的声音传了出来。他又掰一牙儿南瓜,抹一层糖精,再塞进窗口。读完这段,我仿佛从书本里就闻到了蒸南瓜的香气,在简单而细致的叙述中我对陆焉识严酷的生活环境近乎直面应对一般。
围观改变中国
如今距离那场“反右”已经过去了五十九年,绝大多数的右派也已得到了平反。它的成因我们已经无力去探讨,而在那段历史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依然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事情。到底死了多少人我们无从得知,也许大西北荒漠上的草儿们知道吧,也许飞过夹边沟的鸟儿知道吧。许多白骨终究回不到故乡,像书里陆焉识那样最终能回到家乡的,哪怕受尽了艰难困苦,也算是有着天大的福气了。严歌苓最擅长的,就是写大时代背景下个体家庭的命运。

本文发布于:2023-08-15 21:48: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642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劳改   南瓜   知道   西北   荒漠   前半部   得到   出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