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储安平的政治转向

阅读: 评论:0

也谈储安平的政治转向
葛洪升作者:郑志峰 冶芸
来源:《科教导刊》2012三一混凝土输送泵年第20
        摘 要 学界对储安平政治转向的研究,大多将原因归于社会大背景。这种观点固然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但存在化约主义的危险。在上海,与储安平时相往来的朋友大多为共产党员或者左翼人士,他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在潜移默化中对储安平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从社会交往的角度分析储安平的政治转向,进行历史情境式的细节研究,不但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也为战后知识分子发展史的叙述提供了另一种言说方式。
        关键词 储安平 政治转向 交往网络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储安平研究在加密系统poco图客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尤以谢泳的研究最为瞩目。但是,对于储安平战后政治态度的转变,现有研究过多强调了历史因素,即社会大背景对储安平政治立场的影响,而忽略了小环境,即社会交往圈子的作用。笔者不揣浅陋,试从社会交往网络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
        1 文天祥传储安平的社会交往网络
cq步        储安平在20世纪30年代初毕业于光华大学,当时的老师有胡适、潘光旦、罗隆基等五四一代学人,深受自由主义的熏陶。1936-1938年,储安平在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深造,师从费边社会主义者拉斯基,从而成为英国式自由主义的宣扬者。到战后初期,储安平已经成为舆论界知名的自由主义者。194691日,储安平在上海创办《观察》周刊,标榜自由主义的立场和精神,企图有二:一为论政,为自由思想分子提供一个言论平台;二是培植自由主义的风气,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团结起来,在失序的社会中形成一股的势力。
        战后,上海是民主力量的聚集地,这些知识分子大多为各民主党派人士,不少人具有中共经历或为中共地下党员,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储安平对这些政治彩浓郁的知识分子,有着淡淡的抵触情绪,公开宣扬不参加任何带有政治彩的社会活动。不过,储安平毕竟在上海生活,他主编《观察》,是复旦大学教授,还是中英文化协会的副会长,因而也就存在较为稳定的社会交往圈子。

本文发布于:2023-08-15 21:44: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642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