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夏大学与光华大学的异同

阅读: 评论:0

浅谈大夏大学与光华大学的异同
他们,为了追求自由民主而独立建校;他们,历经战乱流徙依旧光彩照人;他们,为了同一个目标最终走在一起。他们就是: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下面,我浅谈一下大夏大学与光华大学的异同
不同
1,建立原因
大夏大学
1923年冬,厦门大学部分学生因不满校长的办学思想和某教授的教学方法,联名写信给校方,要求改进。学校当局处理不当,先开除带头学生陈国柱,继而突然解聘欧元怀等教授,并指使人殴打学生,引起师生不满。一些教授愤而辞职,329名学生集体离校。这就是厦门大学的学潮运动。到1924年6月,厦门大学三百余位教师和学生由于学潮离校奔赴上海,当时刚卸任的原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王伯与前厦门大学教授欧元怀、王毓祥、傅式说等人的共同成立了“大厦大学筹备处”。“大厦”即“厦大”之颠倒,后来取“光大华夏”之意定名“大夏大学”。
1924年 9月20日,大夏大学在槟榔路潘家花园举行第一次开学典礼。马君武为校长,王伯任首任校务委员会委员长后改称董事长,是一所综合性私立大学。从此,大夏大学在上海诞生。这就是最初的华东师范大学。橡胶减震原理
光华大学
“六三”事件 1925年5月,上海日本纱厂杀中国工人顾正红等,激起上海各界人民众的极大愤慨,纷纷集会抗议,遭到帝国主义分子的血腥镇压,酿成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中国人民纷起反抗,掀起了大规模的爱国反帝运动。就在英国巡捕在五卅血洗南京路那天的黄昏,有个原圣约翰肄业并曾目击惨案真相的交通大学的学生聂光樨奔至圣约翰大学报告这一事件,全校的空气顿时震荡。当晚学生们就集会商议,决定第二天早晨不按惯例在学校教堂做早祷,而是去思颜堂开会,并约好也是圣公会办的几所中学的同学前来参加。6月2日再次开会,决定于6月3日在大学图书馆前升起中国国旗。三十多年来,圣约翰大学的旗杆上一直飘扬着美国国旗,而这次却升起中国国旗,显示了久被压抑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在苏醒。
  然而未隔多久,同学们发现国旗被校长卜舫济夺去,经推代表交涉无效,于是向童子军团借了一面,仍悬半旗,为五卅惨遭屠杀的烈士志哀。一时掌声雷动。卜舫济闻声出现,勃
然大怒,蛮不讲理,将旗掷地,践踏于脚下。当场宣布:学校从当天起放暑假,全体学生必须立即离校!同学们压不住心头的怒火,附中同学杨子英睹此情况,放声大哭,愤慨地说:国旗横遭凌辱,是可忍孰不可忍!
  广大师生非常气愤,大学及附属中学学生553人以及全体华籍教师19人,集体宣誓脱离圣约翰大学,10余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声明不接受圣约翰大学颁发的毕业文凭。他们还提出收复教育权、创办中国人自己新学校的豪迈口号。学生许体纲之父许沅(字秋朋)先生捐开办费5000元;沪海道尹张寿镛(字泳霓)先生也是学生家长,除个人捐款3000元外,他还发行“建筑公债”20万元资助办学;朱经农先生自告奋勇承担向各方募捐经费的任务。
短蛸  经过短期的努力,新校很快就建立了校董会,由王丰镐仔董事长,聘请张寿镛为校长,朱经农为教务长,学校定名为“光华大学”。辛亥革命以后社会上传诵着古代的一首《卿云歌》,其中有两句歌词是:“日月光华,旦复旦兮”,马相伯先生办的复旦大学即取名于此。光华大学寓“光我中华”之意,象征着复兴中华,反抗帝国主义割宰和奴役的革命精神。光华以日月卿云为校旗,红白为校,“格致诚正”四字为校训,6月3日为学校成立纪念日。
 9月,光华大学成立,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路)租房上课。报名入学时,脱离圣
约翰大学学生、各地学生亦闻风来校就读,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同时举行,给声明退出圣约翰的应届毕业生颁发毕业文凭,全校学生人数达970余人,大大超出了由圣约翰大学退出的学生人数。从爱国师生退出圣约翰大学至光华大学成立开学,历时只三个月,学校创建速度之快,世所罕见。
2,专业
大夏大学
算法流程图建校初期,学校倡导苦教、苦学、苦干的“三苦精神”以及“师生合作”、“读书救国”,并制定了“自强不息”的校训,以此作为砥砺全体师生的座右铭。学校设五个学院以及三个专修科,包括文学院:国文系、英文系、历史社会系;理学院:数理系、化学系、土木工程系;教育学院:教育系、教育心理系、社会教育系;商学院:银行系、会计系、工商管理系;法学院:政治系、经济系、法律系;师范专修科:国学组、英文组、史地组、数理组;体育专修科;盐务专修科。
光华大学
建校初期,学校设文、理、工、商四科14个系,其中文科包括:哲学、西洋文学、政治、
教育、历史、国文、社会;理科包括:数理、化学、生物;商科包括:经济、工商管理、会计、银行;工科不设系。另有附中一所。1929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立案,改文、理、商三科为文、理、商三个学院,工科停办。文学院设国文系(内分国学组、国史组)、英文系(内分文学组、西史组),政治社会系(内分政治组、社会组)、教育系(内分教育组,哲学心理组);理学院设数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商学院设经济系,工商管理系、会计系、银行系。张东荪,潘光旦、容启兆,王造时、张歆海、蒋维乔曾任文学院长,颜任光、容启兆曾任理学院长,金其眉,薛迪靖、谢霖、沈章甫、岑德彰曾任商学院长,各院系教授亦多为国内知名人士。在校学生最多时曾达1700余人,其中大学800余人,高初中900余人。至1938年,毕业大学生1118人,高中生1026人,初中生509人,共计毕业2653人。
3,校长与教师
大夏首任校长马君武(1880—1940)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外获得工学博士的化学家,又长期帮助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其声望之高可以想见。1924年11月,他出任大夏大学校长,并亲自讲授化学课程,就完全是尽义务的,他从未要学校支付薪金或车马费,而且为了建筑胶州路301号的校舍,还把自己在吴淞路的房地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1929年夏,他已离
开大夏,还带领欧元怀等去南洋募捐以帮助大夏建筑中山路校舍,这种精神,堪称楷模。 
埃及第二任校长王伯(1885—1944)虽然也曾留学日本并进过研究院,但因长期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所以不以学术见长,但最初作为大夏的董事长,也主张大夏应“本学术研究之自由与独立,涵育革命与民主精神”。1927年继马君武任大夏校长之后,就始终认为校长最主要的责职,就在于为学生选聘优质教师。在他任校长期间,把这些精神贯彻始终,为大夏具有较好的师资条件而不懈努力。
  大夏的第三任也是最后一任校长欧元怀(1893-1978)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修习教育学科并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赏识的中国留学生之一,他深刻认识师资力量对一所学校具有极其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意义。他作为大夏的创始人,毕生为大夏物优良的教师不遗余力。在这些校长的主持下,历年来大夏聘请了大批学识渊博的知名教授为学生授课:物理学家夏元生是爱因斯坦的学生,也是在中国最早介绍相对论,他曾任北京大学理科学长,1924年来大夏大学任物理学教授,1938—1944年任贵阳大夏大学教务长兼理学院院长,并亲自为学生讲授普通物理学、光学、电学、热学、电子论、相对论、量子力学、波动力学、理论物理、近代物理、解析几何、高等微积分、论、科学通论等课程,直至1944年8月18日在大夏任教时逝世,可以说是为大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电视剧双城记
王伯校长对夏教授逝世感到悲痛欲绝,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曾明令褒扬夏元教授,大夏大学还曾为夏元教授发起遗属养育金运动,建立夏元授奖学金等。
社会学家吴泽霖先生,儿童教育专家沈百英先生,马君武、何昌寿、邵力子、郭沫若、田汉、何炳松、李石岑、朱经农、程湘帆等。不仅如此,校董更有孙科、吴稚晖、叶楚伧、邵力子、张嘉森、傅式说、王志莘等等。
光华首任校长张寿镛(1876--1945)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字伯颂,又字咏霓,号约园。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举人,任淞沪捐厘总局提调。宣统二年(1910年)任江苏度支公所科长。辛亥革命后,曾任浙江、江苏、湖北、 山东等省财政厅长。1924年底,任沪海道尹。1927年任国民党政府江苏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兼财政厅长及上海中央银行副行长,并代理财政部部务。1928年任国民党政府财政部政务次长兼江苏省财政厅长。1925年与王丰镐等创办光华大学,被推为校长。抗日战争时期该校易名诚正文学社及格致理商学社,亲自执教。著有《约园演讲集》、《经学大纲》、《史学大纲》等。
第二任校长朱经农(1887—1951)教育家。浙江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1919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硕士学位,曾任沪江大学国文系主任、上海市教育局长、教育部常务次长
等职。1930—1934年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达10年之久。1945年10月至1948年出任光华大学校长。著有《明日之学校》、《教育大辞典》、《现代教育思想》等
第三任校长廖世承(1892~1970):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中等教育专家,上海市嘉定县人。 1912 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高等科(理科);1915年赴美留学,在布朗大学攻读教育学和心理学, 并先后获学士、硕士、哲学博士学位。1919年廖世承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教育科教授,主讲教育心理学、中学教育等课程,兼附属中学主任,并从事教育科学实验。 1927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副校长。他认为,当代的教育理论及设施均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尽力提倡科学的实验。早在1920年,他就参与创建中国最早的心理实验室之一,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心理实验室,并与陈鹤琴一起进行心理测验的实验研究。他编著了《智力测验法》,《教育心理学》,《东南大学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与陈鹤琴合编了《测验概要》。著作还有:《中学教育》、《教育测验及统计》等。
从圣约翰大学辞职的19位中国教师作为光华初期的教学骨干,另有许多博学人士纷纷前来光华任教,以表示对爱国斗争的支持。当时的校长是张寿镛,文学院长是张东荪,中国文
学系系主任是钱基博,政治学系系主任是罗隆基,教育系系主任是廖世承,社会学系系主任是潘光旦胡适徐志摩吴梅卢前蒋维乔、黄任之、江问渔吕思勉王造时彭文应周有光钱钟书杨宽、廖世承、钱基博、张歆海、韩湘眉、蒋维乔、李石岑、陶行知、黄炎培、潘光旦、章乃器、王造时、罗隆基、何柄松、叶圣陶、谢霖甫等都曾在光华大学及附中工作过。等知识分子都曾在光华大学任教,是当时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云集的一所私立大学。教员多用英语授课。
4,校徽校训
                     
法拉沙人大夏大学 校徽                                  大夏大学 校训
                 
光华大学  校徽                          光华大学  校训
华东师范大学校徽校训
校训: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共同点
1,他们都经历磨难——抗日战争
大夏大学在抗战期间,被迫经历西南三迁,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上海“八一三”事变后,大夏被迫内迁,最初与同为私立大学的复旦大学合并成为联合大学,一处设庐山,称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一处设贵阳,称第二联合大学。庐山联大以原复旦师生为主,贵阳联大则以原大夏师生为主。不久,日军进犯江西,复旦再迁重庆北碚,大夏迁到贵阳,两校之间的联合解体。1944年冬,日军进犯黔南,大夏三迁赤水。1945年8月10日,日本投降,大夏师生同赤水民众欢欣鼓舞,举行提灯火炬游行,欢庆胜利。1946年9月,大夏师生及公物安然回到上海,直至1949年始终保持私立大学性质并保留校名至1951年。
1937813日,日本军队进攻上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光华大学大西路校址正好处在两军激战地带,全被日寇焚毁。张校长迫不得已,带领全校迁入公共租界汉口路华商证券交易所八楼上课,上海沦陷后仍继续坚持办学,未曾间断。抗战中,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日军入侵上海,光华大学校舍全部为日军炸毁,但学校仍坚持租房上课,未曾间断。同时校长张寿镛和学校董事会商议决定将一部分学校内迁入四川,成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
”。在上海的本部不再公开招生,对外改为两个学社,一名“诚正文学社”,即原文学院;一名“格致理商学社”,原理学院和商学院;壬午补习班,原附属中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光华大学上海本部立即恢复。由于当时教育部有大学规程不准水久设立分校的规定,决定遵张校长寿镛与谢校董霖当初商定成都分部永久留川的计划,决定将光华成都分部移请川省地方人士接办,并将全部校产一律奉赠。根据新校董会议定,新校名称为“私立成华大学”,于1946年2月1日在成都实行交接,王兆荣为成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所有校产,经校董会议决赠与川省。更名:抗日的另一种形式:1941年以后,由于太平洋日美战争发生,租界亦被日军占领,要求各校向日伪当局登记,张寿镛校长立即表示:“我宁愿解散光华,决不登记。”为避免日军干涉和汪伪组织的勒令登记,他将上海光华大学名义暂行隐蔽,对外改为两个学社,一名“诚正文学社”,即原文学院,由蒋维乔教授主持;一名“格致理商学社”,原理学院、商学院,由唐庆增教授主持。并经成都分部代呈教育部备案,准许两学社毕业生仍作为光华大学毕业生,给予学位。

本文发布于:2023-08-15 21:41: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642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大学   大夏   学校   上海   学生   教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