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人生自述(3)
一次函数的应用
2014-04-08 10:03:43何新人生自述(3)3、我的启蒙小学:香山慈幼院我上过北京的三所小学。对于我来说,三个小学的经历等于是进入了三个世界。因为这三个小学学生的家庭背景分别出自三个不同的社会等级:权势及文化精英阶层、市民阶层以及城市贫民阶层。我的第一所小学是一所名校,属于当时北京的少数精英学校之一——香山慈幼院小学。建国前,香山慈幼院本来是一所招收各地灾荒弱幼孤儿的慈善学校,校舍在香山静宜园(包括著名的双清别墅)。1954年后,香山慈幼院迁到北京阜成门外(今阜成路白堆子)。[香山慈幼院最早由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和民国前总理熊希龄于20世纪初在北京西郊香山静宜园创办。学校宗旨本是扶贫育孤,收养来自各地的灾童及贫苦儿童,免费为他们提供教育。熊希龄自任院长,著名中医施今墨为副院长,董事会董事均为当时社会贤达名流包括:李大钊、胡适、顾兆麟、张伯苓、雷洁琼、康克清、谢冰心等一批知名人士。在抗战前,香山慈幼院全盛时代曾拥有婴儿教保院、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职业学校以及下属工厂。香山慈幼院一度还设有大学部。香山慈幼院的传统校训是:“勤,谦,俭,恕,仁,义,公,平”。]
日向友好学校
香山学校的慈善性质,吸引来当时社会上许多学问道德优秀的师资和人才。由于学校教育素质好,许多有钱人家的孩子、在华外国人的孩子都慕名而来,缴费入学。在建国前的香山慈幼院,贫苦孤儿称之为正生,所有学杂费用均享受免费。而那些在香山慈幼院学习的富贵人家的孩子,身份却是附生,吃住、书本、学杂费完全自费,而且费用不菲。正、附生共同寄宿学习,学校对之一视同仁。 建国后的50年代,这所学校作为一所慈善学校,是北京唯一被允许存在的民办私立学校。当时香山慈幼院的理事会成员也都是当时的女性大人物,包括康克清(朱德夫人)、李德全(冯玉祥夫人)、史良、谢冰心、林巧稚、雷洁琼等,由雷洁琼担任理事长。但是学生的生源逐渐发生了改变,贫困孤儿愈来愈少,自费生愈来愈多。由于入学收费门槛很高,这所小学逐渐由慈善学校,变成一所主要接收高干、高知和民主人士等权贵阶层子弟的精英学校。
妹网上卖空气精神医学1957年8月31日下午,父亲第一次带我到这个学校上学。在阜成门乘坐那种大鼻子的老式公共汽车,出阜成门后就出城进入北京的郊区了。50年代的北京,城市规模比今日要小得多,那时的城区仅在明清时修建的四城之内。西出阜城门,城外就是郊野,有潺潺流动的
护城河,泛出湿草气和干粪香的田野、菜地。有铁路、火车,还有呱呱叫的白鸭、麻鸭,咩咩叫的山羊、绵羊,以及牧人,有时在路上还能看到来自远方口外进京的行旅和骆驼。走在路上,面对这些前所未见的景物和大自然,令我回想起南方的故乡。一路看着这些平常看不到的田园风光,体验到一种十分清新的意趣,无不令我感到好奇而新鲜。我记忆中的香山慈幼院学校由一组灰建筑组成,建筑外围有很大的院落和果园。学校的建筑多是二层楼,主楼是三层的,在周边的野地和农田衬托下显得很高大、壮观。校门口有高年级学生组成的值周护校队,须验证出入。学校有严格的出入制度,学生平时不能自由出入校园,家长也不能随便来校。
ded [据资料:建国后的香山慈幼院占地约为6万平方米,由婴儿部、幼儿部、小学部组成。经常保持1300名到1400名儿童在校,大部分是干部子弟,教师及工作人员约近200人。]
由于这所私立学校的收费为当时北京最高,所以普通人家子弟很难到这里就读。每逢寒、暑假时,学校外的马路两侧停满接送孩子的小汽车,有一、二里地长。
与普通学校相比,这所学校的设施和条件都非常优越,有正规的篮球场、足球场、操场,还有可以给孩子们供应应时鲜蔬果的果园。有独立的校医院,是一座专门的二层小楼,里
xfy面有为学生专设的病房。学生住的宿舍楼和教学区相距不远,低年级寝室中是双人的上下床,但床都是铁制的弹簧软床,每个床头上设有放置衣物的小柜子。宿舍房间很大,宽敞明亮。一个房间4张床位,住8个人。男女生分班,宿舍也不在同一座楼中。低年级学生的房间中,每屋都随住一个学生称为“阿姨”的女校工,负责整理宿舍和照料学生的生活。学生吃饭的食堂空间也很大,有一千多平方米,全校的学生准时在大食堂里吃饭。学校的校规很严,每天上8堂课,上午4节、下午3节,晚上还有一节晚自习课,几乎没有玩的时间。晚上8点熄灯,6点30起床。纪律非常严格。学校每周放电影、安排浴池洗澡,周末举行联欢活动。